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个体,文化,模式,自闭症,框架,效应。
个体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凯,宋丹丹,郑燕,葛列众,甘甜[1](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增强健康个体认知功能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已在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类对于自身认知需求的提高,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该技术增强健康个体的认知功能。本文从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和复杂任务五个方面对目前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健康个体认知增强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讨论了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魏东妮[2](2019)在《30min电子游戏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即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测试者分别使用手柄控制器及Kinect体感进行30min电子游戏,游戏前后分别进行反应时间的测试,记录反应时间、动作时间以及响应时间,该文提出以下假说:30min的电子游戏对一个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将有显着的正向即时效果,特别是,使用手柄控制器会比使用体感系统有更明显的效果。结果表明:游戏后即刻反应时测试表现都有进步,同时游戏后即刻动作时间都有下降。(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4期)
王瑞玲[3](2019)在《情绪效价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认知控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作为一组以个体的社会功能受损为核心症状的发展性精神障碍,其认知控制的受损导致个体出现重复刻板行为。认知控制作为个体认知活动的高级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过滤无关信息,完成目标导向行为。目前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认知控制的研究多倾向于行为层面,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存在抑制损伤,但针对其认知层面抑制功能的发展研究目前较少,且结论并不一致。针对正常发展个体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时,其认知控制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在认知层面上表现为积极情绪会促进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并且该影响作用还会受到任务知觉负荷的调节。在加入知觉负荷变量后,研究者发现情绪刺激只有在低知觉负荷条件下干扰个体的认知控制,高知觉负荷下则不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情绪信息通过占用个体的认知资源达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也有研究者提出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唤醒水平会影响其认知控制水平。只有当唤醒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认知控制才能得以促进,过高或过低的唤醒度则不利于个体的认知控制过程。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现有研究中,我们发现并无研究探讨不同效价的情绪刺激是否会对其认知层面的控制水平有所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冲突抑制实验范式,首先探讨了不同效价的情绪刺激引发的情绪冲突是否会影响其认知控制,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受知觉负荷的调节。实验1中,采用面孔-词Stroop任务,探讨情绪刺激能否调节认知冲突。结果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在负性情绪上的正确率显着低于正常个体,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长于正常个体,而在不一致条件下二者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自闭症个体在一般性认知能力上较常人较弱,但并未发现情绪的影响作用。实验2中,通过采用情绪Flanker任务,加入知觉负荷变量,探讨知觉负荷是否会调节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认知控制。以无意义词作为无关刺激,设置4种水平的负荷量。结果发现,自闭症个体在一致条件和负荷量为6的条件下正确率较低;两组被试在负荷量为4和6的条件下积极情绪的反应时长于消极情绪,但两组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由于任务难度的增加,一致性效应减弱,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加工速率发生变化。与前人不同的是,我们并未发现情绪面孔的干扰作用会因任务知觉负荷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且情绪刺激也不会因为知觉负荷量的不同而影响自闭症个体的认知控制。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社会动机理论,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低敏感性及相关脑区的失活状态,导致其无法投入过多的认知资源对情绪刺激进行深度加工,因此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情绪性刺激均不会影响到其认知控制水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枏,冯聪,鞠实儿[4](2018)在《旅居与杂居藏汉双文化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了旅居和杂居的藏汉双文化个体在文化和民族认知、文化框架转换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藏族旅居双文化个体的民族本质论认知倾向高于杂居双文化个体,同时藏族和汉族杂居双文化个体的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均高于旅居双文化个体。(2)与旅居双文化个体不同,在文化线索启动下,杂居双文化个体未表现出经典的双文化框架转换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旅居和杂居双文化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第二文化认知表征和经验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巍,王晓磊,黄强年,金洋,冯煊[5](2018)在《急性高强度运动对经训练者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急性高强度运动对经训练者认知功能的表现。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寻找并分析相关文献以及主要综述,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次急性高强度运动,实验设计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测试运动期间或者结束后10min之内的认知表现影响。结果:筛选后文献分析主要结果显示急性高强度运动对认知表现的影响重点表现在特殊认知功能领域,总的来说认知功能在简单的测试中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复杂测试中结果就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与完成速度相比较,高强度运动对测试完成精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多种因素影响了急性运动与认知功能的表现,但具体原因并无明确解释,未来的研究应高度集中于何种相关因素导致目前的结果,例如身体机能水平,运动强度和运动类型。此外,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关注更多认知相关方面,包括并不限于适合的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以及高强度下合理有效的运动模型设计。(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枏,冯聪,鞠实儿[6](2018)在《旅居与杂居藏汉双文化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了旅居和杂居的藏汉双文化个体在文化和民族认知、文化框架转换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藏族旅居双文化个体的民族本质论认知倾向高于杂居双文化个体,同时藏族和汉族杂居双文化个体的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均高于旅居双文化个体。2)与旅居双文化个体不同,在文化线索启动下,杂居双文化个体未表现出经典的文化框架转换效应。3)在不对等的跨文化交流情境线索启动下,杂居藏汉双文化个体出现文化框架转换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旅居和杂居双文化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第二文化认知表征和经验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安彦名,张潮,喻丰,杨沈龙[7](2018)在《敬畏与个体认知灵活性的关系:任务难度与认知方式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敬畏(awe)一直以来受到神学、哲学、社会学的大量关注,近年来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自敬畏概念提出的短短十几年间,有关敬畏的实证研究和基础研究仍然不多,相较于国外国内的敬畏研究还比较薄弱。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进行了情绪对认知活动影响的探讨,但由于敬畏提出时间尚短,几乎没有研究探讨敬畏情绪对认知活动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认知灵活性作为认知活动中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已有众多研究证实了情绪会对认知灵活性产生影响。那么,敬畏情绪是否会同其它积极情绪一样对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敬畏情绪与个体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实验一探究敬畏对个体认知灵活性产生的影响,采用2(情绪类型:敬畏情绪、中性情绪)*2(任务类型:整体任务、局部任务)混合实验设计,使用视频法诱发被试两种情绪,然后让被试进行NAVON字母任务来对认知灵活性进行测量。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任务难度变量,将NAVON字母任务改变为Franker侧抑制任务,采用2(情绪类型:敬畏情绪、中性情绪)*3(任务类型:两侧字母与靶字母一致、不一致、无关)*2(任务难度:高、低)混合实验设计,使用视频法诱发被试两种情绪,然后让被试进行Franker侧抑制任务。实验叁将实验二中的任务难度变为认知方式,采用2(情绪类型:敬畏情绪、中性情绪)*3(任务类型:两侧字母与靶字母一致、不一致、无关)*2(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当个体处于敬畏情绪状态时,其认知灵活性会降低;(2)低任务难度情景中,与中性情绪相比,敬畏情绪降低了认知灵活性,而在高任务难度情景中,敬畏情绪与中性情绪无显着差异;(3)在场独立个体中,敬畏情绪与中性情绪无显着差异,而在场依存个体中,相较于中性情绪,敬畏情绪降低了个体认知灵活性。结论:敬畏会使个体认知灵活性降低,其中任务难度与认知方式具有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廖述平,张丽红[8](2018)在《基于个体认知的团队凝聚力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以动态视角分析团队凝聚力演化的个体认知基点,对于进一步分析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辨析团队凝聚力的内涵和意义,以个体认知为基点阐释认知与团队凝聚力产生的关系,呈现出团队凝聚力叁种演变状态:虚假型凝聚力、脆弱型凝聚力和成熟型凝聚力。[结果/结论]团队凝聚力既是团队成员对团队行动结构和规则的遵循、认同、学习和传播,又是团队成员所感知和意识到的保留成员资格的意愿和信念及其表达强度,更是嵌入在团队成员关系网络之中具有回报特性的社会资源。团队凝聚力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积极无意识的社会化阶段、积极弱意识的对话明示阶段、积极强意识的团队汇总组合阶段以及凝聚力内化升华阶段,同时凝聚力的演化伴随着利益协调共生机制、管理驱动共享机制以及文化内生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西部经济管理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王倩[9](2018)在《基于个体认知理论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机制改革深化,基于个体认知理论面向小学生构建信息化课堂已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步骤。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模式尚不健全,对音乐知识无法深度理解,难以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基于个体认知理论利用计算机设备塑造课堂教学情景,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就基于个体认知理论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构建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供广大读者借鉴。(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1期)
孙竹山[10](2018)在《网络教学中个体认知结构及其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正逐渐引导着教育领域的变革,然而现在的网络教学大多数只是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延续,专注于教学的外延研究,没有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强化、拓展传统教学的内涵深度或没有涉及教学应用本身的本质问题——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如何刻画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有效地评估个体认知结构发展水平,对新一代网络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面向下一代网络教学,针对如何有效地评测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水平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基于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不同特点,提出支持个体认知结构的表达模型,给出该认知结构模型的概念描述和数学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支持对个体认知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评测的评测模型,给出该评测模型的概念描述和数学描述,并给出评测模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学案例推荐。最后,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两种教学案例推荐实验。实验的最终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个体认知结构的评测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30)
个体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测试者分别使用手柄控制器及Kinect体感进行30min电子游戏,游戏前后分别进行反应时间的测试,记录反应时间、动作时间以及响应时间,该文提出以下假说:30min的电子游戏对一个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将有显着的正向即时效果,特别是,使用手柄控制器会比使用体感系统有更明显的效果。结果表明:游戏后即刻反应时测试表现都有进步,同时游戏后即刻动作时间都有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吴成凯,宋丹丹,郑燕,葛列众,甘甜.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增强健康个体认知功能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9
[2].魏东妮.30min电子游戏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即时影响[J].科技资讯.2019
[3].王瑞玲.情绪效价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认知控制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李枏,冯聪,鞠实儿.旅居与杂居藏汉双文化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8
[5].王巍,王晓磊,黄强年,金洋,冯煊.急性高强度运动对经训练者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
[6].李枏,冯聪,鞠实儿.旅居与杂居藏汉双文化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安彦名,张潮,喻丰,杨沈龙.敬畏与个体认知灵活性的关系:任务难度与认知方式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廖述平,张丽红.基于个体认知的团队凝聚力演化过程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
[9].王倩.基于个体认知理论的小学音乐信息化课堂构建[J].戏剧之家.2018
[10].孙竹山.网络教学中个体认知结构及其评测方法[D].东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