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宁[1]2003年在《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新型的学习文化中,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化学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当今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议题。对此,笔者选择的研究视角是: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意为聚焦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基于当今关于人类学习研究的新成果以及教育系统发展的新观点,以化学科学为依托,突出学习者的整体和谐发展,将培养学习者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作为贯穿化学教学的核心要素,来设计化学教学过程。 全文分作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个研究的学科背景。笔者分析了当今化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概括出六个主题:化学在跨越边界中发展;理解化学是培养科学家和公民科学素养的需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与探究的基本方式;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意义与价值;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化学课程与教学;化学教师在设计与研究中成长。这些主题也是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着手点。笔者指出,在化学课程及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和跟其他科学之间的本质联系,突出化学实验作为理解化学的基本方式的重要性,要彻底改变以往只把化学实验当作工具而经常将其取而代之的状况,在化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同时,化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教学设计者和学习者。笔者对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状况的调研发现:如果缺乏了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化学教师往往就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希望那些并不熟知其所身处的文化与境及其所面对的具有独特个性学生的课程开发者为其开处方。本部分研究确定了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的具体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释读,厘清了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设计领域中混淆的概念:教育技术、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由来、教学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撑,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研究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呈现了一幅清晰的技术背景,尤其是对历史上教学设计理论的反思,使笔者对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有了一个警醒和慎重的态度。 第叁部分,研究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观等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意在确立笔者对教学设计的看法,指出本文的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教学问题解决,意在提供设计的知识库、策略包和实践案例。在本部分中笔者运用了叙事法,讲述了一名专家化学教师思考与设计教学的故事,并通过跟流行于化学教师培训领域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比较,找到了教师设计教学跟专业人员教授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实现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必须让教师成为设计者,并指出专业人员要为化学教师成为设计者提供支撑,概括出教师作为设计者的,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的“对话、辩证、发展”的互动式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四部分对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做了探讨。当代学习研究的重要成果如建构主义和与境性说,以及科学教育中的人本建构主张对研究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方面,化学教学要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在问题的真实情境脉络中支撑个体对化学意义的建构,评价学习者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习中的协商与互助,让所有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协商与互动中实现集体知识的增长和协作文化的弘扬,因此有必要创建学习者共同体。在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中,不可忘记化学科学的本质,必须注意追求科学理解不可放弃批判;关注语言的协商,不可忽视经验世界;关注活动设计不可忽视目标。在探讨了学习理论基础之后,笔者尝试研究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即实现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必须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系统。笔者根据系统要素运行状态中表现出的整体涌现性的功能区分出了由学习者准备、动力、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媒体传输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化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结构,并对这样一种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根据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系统的特点以及学习理论的启示,笔者提出了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五部分是实践研究。笔者对前面各部分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融合,详细探讨了实现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的一种途径:化学教学中的学习者共同体,提出了化学教学中学习者共同体设计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十个要素:目标、任务/主题、学习活动、角色分工、中心/边缘和身份认同、资源、话语/对话、知识、产品/过程、评价,并给出了关于各个要素的说明;然后通过四个案例,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学习者共同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包括“问题、目标、工具/资源和脚手架”四个要素在内的基于问题设计面向学习者化学学习环境的框架,并对其中运用“主题型学习知识分类”设计共同体学习的知识,以及教师设计脚手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对学习者共同体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八条建议。 第六部分对全文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新
夏贤字[2]2010年在《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思想,通过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文献查阅,研究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学习者化学学习基础与发展目标,构建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的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和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渗透学习动力设计以调适学生学习心理,形成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测评成就为动力、以学习内容为对象、以先拥经验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条件、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媒体资源为支撑、以学习者化学科学素养发展为中心宗旨的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设计的过程模式包括学习动力、先拥经验、情境创设、学习活动、媒体传输、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了解人、关怀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运用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进行化学教学,可以端正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动机增强、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厚、有效改变学生不良化学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化学学习能力。运用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进行化学教学的班级的化学成绩优于采用常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的班级的化学成绩,并存在显着差别,因此进行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并用于化学教学实践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陈倍倍[3]2014年在《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化学符号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结构、组成以及化学反应变化过程的科学符号。是表达化学信息的载体,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学习者只有掌握了这一工具,才能正确精简地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准确地记忆和理解化学知识。对初中生来说,化学符号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教学实践表明,化学符号学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难点,特别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因此,研究九年级化学符号教学对中学化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并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实用意义。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化学学科的学习规律,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将课程内容阶段化、阶段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问题化、问题解决活动化、活动设计学生化以及媒体传输最优化”的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关注化学学科的学习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条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关注学生化学思维的养成。本文对九年级化学符号的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学生学习化学符号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九年级化学符号的知识属性,探讨了九年级化学符号的学习原理和学习条件本文设计了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系列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发现,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教学设计教学遵循符号学习原理,基本上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因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赵仲霞[4]2014年在《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效并不显着。特别是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叁维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一标多本(国家标准,多套教材)”,教材全面改版。新教材不仅突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在“用”中“学”的特点,同时也淡化了传统教材体现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一来,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教学中体现知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掌握课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真正实现教育的“叁维目标”。调研发现,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新教材更难教,往往是教会了学生知识与技能,但学生并未掌握概念和原理。因此,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重塑学生的主体价值为基点的教学改革,转向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学习效果为中心。这样一来,化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与化学课程改革有着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对“支架式教学”研究虽已有不少成果,但更多的偏向理论层面、或个别知识点或章节的教学的研究,对初中化学整体课程设计乃至中学化学课程方面,都缺乏系统梳理和设计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意义。本文在全面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教材,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了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用支架式教学原理,创造性地构建了“初中化学知识建构逻辑支架体系图”,以此指导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在曲靖市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初中化学课程改革教学实验”的教学实践,通过与平行对照班级的学习效果测评和分析比较显示,取得了显着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视角下设计的初中化学课程知识支架体系,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能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在这种支架的支撑作用下,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学生们沿着教师一层一层搭建好的支架奋力向上攀登,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种课程设计有利于追溯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本源,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和原理框架,增强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局面,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李玲[5]2014年在《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化学思维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本论文尝试回答中学生化学思维的概念界定与中学生如何进行化学思维的心理学模型建构这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此领域系统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与核心问题。如何界定中学生化学思维?我们考察叁重表征;修正宏观表征的内涵,丰富微观表征的尺度,发展性提出化学语言,以此构成新叁重表征;这是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内容。基于对化学科学、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学习本质的文献考察,立足心理学视角,我们提出化学实验、化学语言、可视化模型是中学生形成并发展化学思维的叁种外部工具。化学思维的核心形式是化学概念,基于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等形式的化学思维活动。整合对化学思维的以上考察,立足间接反映论思维观,我们提出中学生化学思维的概念界定。此为第3章内容。中学生化学思维如何进行?基于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化学思维以感知过滤、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叁部分完成信息的加工、表征。化学思维的结果是形成认识结构存储于长时记忆。考察心理学中关于知识表征的各方理论,述评国内外关于化学知识表征的当前研究,我们提出中学生长时记忆中物理空间、情感空间和认知空间构成的叁足鼎立式化学认识结构。化学思维活动是以长时记忆来影响感知过滤的信息筛选和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据此我们建构中学生化学思维模型。中学生化学学习是叁足鼎立式化学认识结构的推进、发展与深度交融,体现为叁个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彼此交织、互补协调、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如此,化学学习中的个体实现表象建构、知识增长、认知发展、情操熏陶、价值观初步形成等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初步形成。此为第4章内容。论文第5章检验了中学生化学思维模型中的几个问题。以教学、问卷、访谈、概念图绘制、中学生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等多种形式收集来自个体、小组、群体被试的文本、音频、视频信息。数据管理与部分资料分析借助于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理论建构中所提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化学学习自身的复杂性。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是从化学知识建构到化学基本观念生成到化学素养达成的重要桥梁与必经途径。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化学思维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学科知识的丰富,必然带来中学生知情意的全息变化。我们融个体的经验、情感和知识学习为一体,建构叁足鼎立式的多元统一心理表征体系,以此审视化学学习对中学生当前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
钱瑞河[6]2011年在《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文中指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在飞速进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基础课程改革将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成当今社会赋予教育教学的使命,因此在教育教学使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教学势在必行。复杂学习是荷兰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麦里恩博尔教授最早提出的,它并非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复杂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被分解的孤立知识碎片,而是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为一个整体,协调运用各种复杂认知技能来完成面向工作实际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有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实际工作问题解决的实践之中。当代应用复杂学习设计的教学模型中取得显着效果的是麦里恩博尔教授设计的4C/ID模型,但是4C/ID模型并非一个普适性的教学模型,同时它也不是基于学校情境中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其设计者是在承认加涅的教学设计观在学校领域或者在训练较为简单技能方面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对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复杂认知技能的知识及其学习支持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后而设计的,是一种针对特定复杂认知技能而设计的教学模型,它并不能原封不动的应用到一般高中课堂教学中去。在本研究中,笔者以前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果为基础,以4C/ID模型为蓝本设计了面向复杂学习的符合高中化学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型,并以济宁市嘉祥二中2009级高一学生为具体的实践研究对象,以他们被试前后的正式考试成绩和设计来测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等的问卷的调查结果作为分析研究的材料,对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型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和实地研究,阐述了复杂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复杂学设计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型对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实验班单体学生成绩,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是行之有效的。在学习活动前后,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准备等方面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在学习总结、交流讨论、写作学习日志、作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表现有所提高,但不明显,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还需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复杂习的策略,寻找一条途径,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并终生学习的目标。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研究程式进行了总述,并说明了研究目的;第二章对复杂学习进行了阐述,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第叁章对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复杂学习的可行性分析,接下来第四章阐述了应用复杂学习设计的教学模型,第五章则是对教学模型的实践分析;第六章对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祝俊风[7]2008年在《化学课堂中的PBL课程与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以来,国内的研究者在进一步引介国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PBL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在我国实施PBL的困境等。近年来,包括化学学科在内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一线教师越来越多地关注PBL:他们希望把PBL理念贯彻到他们的教学中,用PBL模式来设计他们的教学。本研究着眼于在化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PBL课程与教学。为此,本文梳理和分析了以往的PBL一般理论以及PBL化学案例,以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这有助于丰富PBL化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者的理论见解;接着本文在借鉴和整合已有的PBL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在化学课堂中设计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一个笔者亲身实践的化学案例来进一步具体阐述这些模型,这有助于提升PBL化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者实际设计PBL课程与教学的能力;最后,本文结合PBL化学案例的实施,反思了案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并结合化学课堂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跨越困境的策略和见解,这有助于PBL实施者明确实施PBL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困难,提高实施PBL课程的水平,也有助于PBL设计者收集必要的反馈修正原有的PBL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研究中,笔者也试图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学习环境来有效地支撑化学课堂中的PBL课程与教学实践。全文分为六部分:前言: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界定了本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已有PBL研究的主要成果。梳理的角度主要有:PBL及其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PBL的关键要素分析及其教学设计原理、PBL的学习理论基础、我国的PBL化学个案研究;第二章:论述了新型课堂学习环境下PBL化学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并结合化学案例解读了运用这一模型来设计化学课程的思路和策略;第叁章:论述了新型课堂学习环境下PBL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并结合化学案例解读了运用这一模型来设计化学教学的思路和策略;第四章:结合案例实施的叙述,就实施每一环节中涌现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另外,本章还从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角度反思了案例实施过程以及设计PBL课程与教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结语与展望:论述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李立[8]2007年在《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在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思想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亟待有所突破,提高学科教学课件的质量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了当今课件弊端以及通过调查研究后指出,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是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设计开发的。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及其设计理念和运用,其正文包括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国内外现状及开发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必要性分析。比较国内外化学课件的特点,分析现行化学课件的优缺点,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分析,指出研究开发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分析了人工智能及ICAI的涵义、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显着特征,指出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第叁部分: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分析了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基础。第四部分: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设计原则及策略。包括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的原则及策略、面向用户设计原则及策略、图形图像仿真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及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及策略等五方面的内容,最后以两个具体案例作为对这部分理论的补充和说明。第五部分:利用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辅助化学学科的教与学。指出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使用范围和方法,包括: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使用、学生课后自学和巩固知识、置于网络中便于师生课后互动。在论文的最后,总结和反思了本文研究所得的结论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然后对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开发及其发展做出期望。
刘前树[9]2011年在《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当前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词,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和教育价值的全面化的追求。在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倡与对传统知识教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许多研究表现出超越知识、超越学科的倾向,对传统的分科知识教学的正当性提出了挑战。其中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立场和视角,对科学素养内涵和外延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一些研究缺乏对文化、教育和学科等现实背景的考虑。在本土理科教学实践的背景中,作为目标追求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作为基本途径的知识教学需要抛弃对立、寻求契合。科学素养的目标追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涉及到理论的创新。本研究由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组成,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核心问题是在文化、教育和学科的背景中,对科学素养予以明确的界定、阐释和具体化,提出化学素养的概念模型;实践研究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核心问题是运用第一部分的理论框架,深入反思知识教学实践目标偏离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可行的变革方向。化学素养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叁:一是从文化的视角,在对中西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国内外有关科学素养的研究及中国当代文化特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本土文化背景中科学素养应有的价值追求,主要结论是需要关注个体,关注科学实体内容以及建立在理解科学实体内容基础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第二章)。二是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科学知识的演变机制并分析了其教育意义,在分析知识的演变机制和迁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理解科学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并在学校世界、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相互作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向本土教育实践的科学素养模型,认为科学素养各维度的发展统一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校世界中的知识教学需要关注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合(第叁章)。叁是从学科的视角,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知识结构与本质和知识表征与交流等方面分析了化学知识的特殊性及其在发展科学素养中的特殊价值,提出在学科教育领域需要突出学科特征,融合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种思路(第四章)。由此提出存在着“基础性化学素养”、“学术性化学素养”‘文化性化学素养”叁种不同类型的化学素养,并用叁角双锥模型分析了其结构。认为不同类型的化学素养在不同维度虽各有侧重,但都包括了“化学基本观念”、“化学过程”、“化学文化”和“对化学的态度”四个维度,四个维度的发展统一在化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第五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知识的演变机制为基本线索,运用化学素养概念模型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教科书的知识呈现、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约定、教师个体的知识改造及学生的知识内化等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认为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化学知识并未发生实质的转变,这是因为学校化学知识带着特定教育文化的烙印,而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依赖于“学校化学知识”的合理性(第六章)。在此基础上,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为例,分析了当前化学知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化学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强调教学设计由“基于考纲的教学设计”转向“基于化学素养的教学设计”,内容的重构由“习题化改造”转向“素养化改造”,任务的设计由“形式的合理性”转向“内容的合理性”(第七章)。
方洁[10]2010年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甘肃省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作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学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程与传统的化学课程有着很大区别,而这种区别最终又体现在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中化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甘肃省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考纲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活动比较单一、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教学反思不够及时等。本研究基于这一现状,在厘定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了包括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模式、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并以《卤族元素》教学设计为个案,对所建构的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围绕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本论文作了总结,尝试着从转变观念、自学专题、加强教师培训、提倡区域性备课、建立个性化资源库、开展课题研究、注重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 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 裴新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面向学习者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夏贤字.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 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教学设计研究[D]. 陈倍倍.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D]. 赵仲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5]. 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D]. 李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 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 钱瑞河.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化学课堂中的PBL课程与教学设计[D]. 祝俊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8]. 化学仿真交互智能性课件的研究[D]. 李立.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9]. 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 刘前树.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甘肃省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 方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化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理论化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课件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