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_潘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管理人,美国,科技创新,投资者。

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潘蓉[1](2016)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起步较国外发达国家较晚,因此在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环节的微观运营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筹资渠道过少等等。这些问题会加大其风险投资的风险性,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或者项目的成功。因此,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6年04期)

余粤[2](2001)在《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欧洲经济停滞不前之时,美国经济却创造了连续100多个月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美国的“新经济”直接源自美国信息网络、生物工程、金融工程、医疗保健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正是美国风险资本资助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成为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支撑起了美国的“新经济”。风险投资是指,风险资本家(投资专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从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处筹措风险资本,然后将所筹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或项目,并参与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待其成熟后转让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风险投资的性质是包括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的内在的错综复杂的金融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实现了四种结合:资本与增长机会(高科技风险企业)的结合;投资与融资的结合;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结合;政府鼓励政策与个人寻求经济利益的动机结合。自二战后,风险投资从美国开始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叁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即以私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财团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组织为特征的欧洲模式。其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历史最长,也最为成功。风险投资在实践中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风险投资带动了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风险资本多投向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技术进步;风险投资是投资与管理的结合,帮助了中小企业改进机制,加强管理;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具有“示范效应”,引导了社会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形式,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有效促进了金融深化。20世纪末,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密集<WP=3>型产业的竞争,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风险投资正是推动“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推进器”。历史已经造成了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落后状态,而长期政府主导的科技投资,又因总量不足、体制缺陷,禁锢着我国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避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不再落后,加快发展我国以社会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已是大势所趋。从1985年9月我国成立第一家官办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经历一个迟缓而漫长的成长过程,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1998年,民建中央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名的“一号提案”——《加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再次将我国的风险投资推向高潮。风险投资成为经济的热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学者对风险投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然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构运作不规范,缺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因而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国外有关文献的实证分析和风险投资操作规程的介绍、引进,而缺少运用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原理对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的探讨、诠释。笔者正是针对这方面的不足,期望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理论为基础对国外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研究,力求有所见地。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宏观运行环境,因此国内的研究多偏重于宏观问题,如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宏观运行机制等,而缺乏对于风险投资微观运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大部分研究从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层面展开,而忽视了微观主体经济利益、风险防范、组织运作机理等方面的分析,导致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决策往往偏离理性轨道,出现经营理念的失误。1998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倒闭,暴露了我国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鉴于此,笔者将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确定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对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意见。二、 <WP=4>论文的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保障机制,以分散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组织运作机制,风险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为主的风险投资机构间接参与投资;内部管理机制,借助具有信息传递、甄别、激励约束功能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成功地解决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风险企业家叁者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回收机制,适时运用四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在风险企业的成熟期撤出风险资本。本文旨在从微观角度运用相关原理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全文共分六章,以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为主线,对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主要的方面: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组织运作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展开论述。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篇章结构。为方便后续分析,笔者对风险投资的概念、框架体系、运作机制、各国风险投资比较等情况概况性地进行了铺垫。第二章,探讨风险投资的两个根本因素——高风险、高收益。首先,笔者从与收益(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1-05-01)

宾国强,陈美娟[3](1999)在《非对称信息下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80年代中期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地探索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介绍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及论述其重要性的初级阶段,很少涉及深层的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然而后者对于风险投资的成功无疑是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广东金融》期刊1999年06期)

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欧洲经济停滞不前之时,美国经济却创造了连续100多个月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美国的“新经济”直接源自美国信息网络、生物工程、金融工程、医疗保健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正是美国风险资本资助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成为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支撑起了美国的“新经济”。风险投资是指,风险资本家(投资专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从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处筹措风险资本,然后将所筹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或项目,并参与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待其成熟后转让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风险投资的性质是包括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的内在的错综复杂的金融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实现了四种结合:资本与增长机会(高科技风险企业)的结合;投资与融资的结合;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结合;政府鼓励政策与个人寻求经济利益的动机结合。自二战后,风险投资从美国开始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叁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即以私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财团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组织为特征的欧洲模式。其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历史最长,也最为成功。风险投资在实践中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风险投资带动了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风险资本多投向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技术进步;风险投资是投资与管理的结合,帮助了中小企业改进机制,加强管理;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具有“示范效应”,引导了社会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形式,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有效促进了金融深化。20世纪末,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密集<WP=3>型产业的竞争,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风险投资正是推动“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推进器”。历史已经造成了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落后状态,而长期政府主导的科技投资,又因总量不足、体制缺陷,禁锢着我国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避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不再落后,加快发展我国以社会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已是大势所趋。从1985年9月我国成立第一家官办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经历一个迟缓而漫长的成长过程,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1998年,民建中央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名的“一号提案”——《加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再次将我国的风险投资推向高潮。风险投资成为经济的热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学者对风险投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然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构运作不规范,缺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因而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国外有关文献的实证分析和风险投资操作规程的介绍、引进,而缺少运用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原理对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的探讨、诠释。笔者正是针对这方面的不足,期望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理论为基础对国外风险投资进行系统研究,力求有所见地。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宏观运行环境,因此国内的研究多偏重于宏观问题,如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宏观运行机制等,而缺乏对于风险投资微观运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大部分研究从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层面展开,而忽视了微观主体经济利益、风险防范、组织运作机理等方面的分析,导致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决策往往偏离理性轨道,出现经营理念的失误。1998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倒闭,暴露了我国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鉴于此,笔者将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确定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对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意见。二、 <WP=4>论文的篇章结构及主要观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保障机制,以分散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组织运作机制,风险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为主的风险投资机构间接参与投资;内部管理机制,借助具有信息传递、甄别、激励约束功能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成功地解决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风险企业家叁者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回收机制,适时运用四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在风险企业的成熟期撤出风险资本。本文旨在从微观角度运用相关原理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全文共分六章,以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为主线,对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主要的方面: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组织运作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展开论述。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篇章结构。为方便后续分析,笔者对风险投资的概念、框架体系、运作机制、各国风险投资比较等情况概况性地进行了铺垫。第二章,探讨风险投资的两个根本因素——高风险、高收益。首先,笔者从与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潘蓉.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

[2].余粤.国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

[3].宾国强,陈美娟.非对称信息下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J].广东金融.1999

论文知识图

叁、图书博物1.2007年上海版金融类图书目...叁、图书博物1.2007年上海版金融类图书目...叁、图书博物1.2007年上海版金融类图书目...叁、图书博物1.2007年上海版金融类图书目...叁、图书博物1.2007年上海版金融类图书目...风险投资运行示意图

标签:;  ;  ;  ;  ;  ;  ;  

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论文_潘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