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主体性论文_张俊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互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政治理论,唯我论,主体,思想,图式,认识论。

交互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国[1](2019)在《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构造性意识,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被给予的。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被给予性的统一,不但确保构造出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且保证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从本质上反映了超越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结构依存性——"共源关系",为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难题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一兵[2](2019)在《交互主体性:从关系本体论到关系认识论——《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在《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中认为,社会存在的真实基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它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前提。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人与人共同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共在",如果这是一种新的交互性客观存在,那么,意识活动的本质则会是我与他人意识共同建构起来的交互性主体活动。由此,传统主—客二元认知结构被彻底超越。这也是广松涉四肢哲学构架的思考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崔燕[3](2019)在《论交互主体性德育观视域下亲历性课程范式的建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德育观而言,对"主体-客体论"理论预设、"双主体论"理论预设和"互为主客体论"理论预设进行学术反思,使得具有"理解网络"、"视界融合"和"共生意识"性质的交互主体性德育观成为可欲的课程范式。在交互主体性德育观的视域下,经由"对话"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视界融合"、知识探究者角色定位及其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者角色叁种建构路径,亲历性课程范式得以确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强化。(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0期)

尹海丹[4](2019)在《唯我论的身体及其空间构造——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具体工作中的症结与克服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的主导思路偏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在进行了原真还原后,随即转向身体,将唯我论的身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在具体分析中,胡塞尔在面对身体时滑向了自然态度,并试图将身体/躯体作为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但是,胡塞尔的空间构造理论正是以唯我论的身体为核心的,而躯体作为一种空间物,其构造必然无法脱离唯我论属性,不可能为交互主体性研究进路提供支持。带来希望的是,由于胡塞尔工作哲学的研究风格,在胡塞尔本人的思考中,能找到一些与胡塞尔主导思路相异的、指向另一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晖[5](2019)在《礼貌话语的元语用选择与交互主体性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由不同的话语形式表征。礼貌话语的使用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源于对信息传递方式和语用行为实现方式的关注,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的元语用意识调控下,根据一定的社会规约、认知语境、听话人的认知期待等因素,反思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而作出的元语用选择和实施的元语用行为。作为元语用层面的礼貌话语选择凸显了交际主体的交互主体性意识,说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管理面子与形象、关注交际主体间的情感与中心地位、构建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与共知基础以及在互动交流中实现交际目标等表现形式,来实现交互主体性构建。(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卢文君[6](2019)在《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班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教学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慕课,多模态外语教学等方面。交互主体性思想作为新兴的哲学思想,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总体来说,对外语教学中交互主体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以交互主体性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访谈,对比传统的外语教学和交互主体性的外语教学,研究后者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崔昕昕[7](2019)在《“他我”之为“他人”——胡塞尔“第五沉思”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的"第五沉思",其内容几乎是前四个沉思内容的总和,可见"第五沉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胡塞尔的"第五沉思"主要探讨交互主体性即"他人"问题,这样做的动机是消除人们对"先验还原"的唯我论后果的质疑,从而建立先验现象学的客观性。根据胡塞尔的观点,本我经验他人的存在环节如下:首先是将他人作为一个单纯的躯体,即纯粹的外部物理事物来经验;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将之经验为一个作为精神之表达和器官的身体;最后是将这个"他我"当成"他人"。但是"自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本源的,这也就意味着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有其界限。(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海亭[8](2018)在《“交互主体性”理念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交互主体性"理念,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地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政治导向与素质导向相结合、学生培养与教师精神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价值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责任目标等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中的运用表明,在教与学过程中突出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将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把握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朱刚[9](2018)在《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兼论交互主体性的原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邵凌[10](2018)在《交互主体性与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互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勾连"交互主体性"与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互为的文本现象的相关性。胡塞尔的先验立场使现象学饱受唯我论的困扰,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开启了现象学从先验立场向关系哲学过渡的可能性。而摈弃现实主义外部拟真、以呈现人物的意识体验为己任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们也曾面对唯我论的争议。伍尔夫、乔伊斯对此做出反思,在创作中从单一意识转向意识互为,借用自由间接引语和意识流呈现了"交互主体性的构造"和"构造的交互主体性"的交互主体性的一体两面的问题,体现了主体性即交互主体性、客观性依存于主体间的朝向与构造的叙事法则。交互主体性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成熟时期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特色及其动因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交互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松涉在《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中认为,社会存在的真实基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它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前提。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人与人共同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共在",如果这是一种新的交互性客观存在,那么,意识活动的本质则会是我与他人意识共同建构起来的交互性主体活动。由此,传统主—客二元认知结构被彻底超越。这也是广松涉四肢哲学构架的思考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互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国.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J].现代哲学.2019

[2].张一兵.交互主体性:从关系本体论到关系认识论——《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崔燕.论交互主体性德育观视域下亲历性课程范式的建构路径[J].社科纵横.2019

[4].尹海丹.唯我论的身体及其空间构造——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具体工作中的症结与克服可能[J].世界哲学.2019

[5].姜晖.礼貌话语的元语用选择与交互主体性构建[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6].卢文君.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班级为例[J].北方文学.2019

[7].崔昕昕.“他我”之为“他人”——胡塞尔“第五沉思”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9

[8].王海亭.“交互主体性”理念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的运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

[9].朱刚.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兼论交互主体性的原初性[J].哲学研究.2018

[10].邵凌.交互主体性与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互为[J].外国文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面向主体行为的供应链集成模型由图可见:教学活动与RET认识论、方法一:教师的个人视城程序界面组成经济行为属性谱系图实验结果显示

标签:;  ;  ;  ;  ;  ;  ;  

交互主体性论文_张俊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