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铁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铁,纳米,颗粒,磁性,磁共振,干细胞,细胞。
氧化铁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郑浩,沈运丽[1](2019)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廿年来,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SPION)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干细胞示踪剂、细胞及基因等治疗物质载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与此同时其安全性正日益引起重视。本文重点综述SPION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安全性担忧和未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亚楠,郭雅娟,宋捷,胡燕平,汪祺[2](2019)在《纳米氧化铁颗粒tk及hprt基因突变试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L5178Y细胞分别开展tk基因突变试验和hprt基因突变试验评价纳米氧化铁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 IONP)的潜在基因突变风险,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性。方法不同质量浓度的PEG-IONP (31.25、62.5、125、250、500μg/mL)分别与细胞作用3 h,于给药后第0、2、6天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继续培养9~10 d,用于计算平板接种效率。分别在给药后第2天或第6天加入叁氟胸苷(TFT)和6-硫鸟嘌呤(6-TG)作为tk基因和hprt基因选择剂,继续培养14 d后分析基因突变频率。试验平行设置灭菌注射用水溶媒对照组和甲基甲烷磺酸酯(MMS,10μg/mL)阳性对照组。结果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hprt基因突变率均低于tk基因突变率,且统计学结果提示hprt基因突变试验数据获得显着性差异的起始浓度(250μg/mL)高于tk基因突变试验(125μg/mL)。但整体而言两种试验方法对PEG-IONP的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PEG-IONP可引起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tk基因及hprt基因突变率显着性升高。该研究结果可为纳米材料基因突变风险评价的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A.J.Theruvath,H.Nejadnik,O.Lenkov,K.Yerneni,K.Li[3](2019)在《基于氧化铁纳米颗粒增强MRI的小型猪软骨缺损干细胞移植示踪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基质相关干细胞移植(MASI)在治疗软骨缺损病人中预后差异极大,常规MR成像方式无法帮助早期判断干细胞移植修复软骨缺损是否成功。目的与常规MRI比较,(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齐奥,付宜鸣,倪少滨[4](2019)在《氧化铁纳米颗粒通过诱导巨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抑制膀胱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氧化铁纳米颗粒(ION)通过诱导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ROS)进而抑制膀胱癌的作用,探讨ION作为膀胱灌注新型药物制剂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利用ROS试剂盒检测其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ION不同情况下共培养时ROS含量。利用CCK-8、Calcein-AM/PI染色检测MB49与RAW264. 7、ION不同条件下共培养的细胞活性与死亡情况。体内建立小鼠原位膀胱癌细胞种植模型,观测ION对膀胱肿瘤种植能力的影响。建立小鼠皮下瘤模型,瘤内注射ION后,监测肿瘤大小。结果:体外实验:RAW264. 7和ION可以产生ROS,并且可以被去铁胺(DFO)抑制,MB49与RAW264. 7和ION共同培养时细胞活性最低并且肿瘤死亡程度最高(P <0. 05)。体内试验:ION可以阻止膀胱癌细胞种植于膀胱壁,并且抑制膀胱癌的生长。结论:ION可以通过诱导巨噬细胞产生ROS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种植与生长,有望成为新型膀胱灌注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谢园园,刘硕,王斌[5](2019)在《氧化铁纳米颗粒示踪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铁纳米颗粒由纳米结构的氧化铁分子和表面包被的有机或无机涂层组成,具有独特的磁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当氧化铁纳米颗粒核心的氧化铁直径小于10~15 nm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超顺磁性,常用于磁共振成像,并且已经有多种基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相关产品批准用于临床。在人体,移植干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布和归巢仍然没有有效的示踪方法,严重制约着研究人员了解干细胞治疗机理及评价治疗效果,而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结合为干细胞示踪的临床转化带来了希望,并将有望成为干细胞示踪的"金标准",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纳米铁剂批准用于临床干细胞标记和体内示踪。综述了纳米铁颗粒在干细胞示踪方面的临床转化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张园霄[6](2019)在《不同尺寸氧化铁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死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因其独特的性质逐渐在生物医学领域获得高度认可,因此常被用做医疗诊断用的MRI成像造影剂、治疗用的药物输送系统、磁热疗系统等。但是,纳米药物临床转化的障碍也有很多。主要挑战是:体内环境下的不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对疾病异质性和患者差异性的忽视。因此,需要充分理解纳米药物的体内和体外行为,准确评估其安全性和功效性。与较大尺寸的相同材料相比,纳米材料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性质如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很强的化学反应活性,这些性质可能会改变它们与细胞及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生物分布,从而显着影响它们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估。另一方面,SPIONs的尺寸非常小,与生物分子相当。如此小的尺寸可能导致纳米材料分散到身体的各种系统中,从而可能干扰身体各部位的正常功能。纳米材料胞内代谢途径、代谢负担、清除方式、毒副作用等,不仅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能紧密相关,且与其功效紧密相关。安全性是纳米材料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基础,量化细胞与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优化纳米材料的安全使用方案,已成为现研究阶段的当务之急。目前许多研究团队试图揭示由纳米材料引起细胞死亡的内机理,但是并没有系统的建立起纳米颗粒与细胞死亡通路之间的信息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SPIONs的生物安全性和功效性层面,一方面构建了纳米颗粒理化参数与人乳腺癌细胞MCF7氧化应激动态量化模型,提出纳米粒子功效实现的安全使用方案。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了SPIONs的尺寸效应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和激活肿瘤细胞死亡调节通路,充分发挥SPIONs本身治疗肿瘤的功效。通过热分解法制备了叁种尺寸油相SPIONs(3 nm、7 nm、14 nm),为了使SPIONs能分散在水溶液中,我们在油相颗粒表面修饰磷酸化的聚乙二醇(PEG),修饰后的水相Fe_3O_4纳米颗粒粒径分别为7.3 nm、15.1 nm和30 nm。在模拟体内的环境,将此纳米粒子与人乳腺癌细胞MCF7共培养,用等离子体电感耦合发射光谱法(ICP-AES)定量分析水相Fe_3O_4纳米颗粒的入胞量,并建立入胞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基因干扰等方法探究颗粒引起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SPIONs的尺寸是胞吞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SPION1(3 nm)代表物质跨膜运输被动运输模型,在6小时内入胞速度由快到慢且6小时之后的入胞量基本达到稳定状态。SPION2(7 nm)和SPION3(14 nm)代表了物质跨膜运输主动运输模型。在8 h时SPION2(7 nm)和SPION3(14 nm)的入胞速率达到最大,并且此后SPION2(7 nm)和SPION3(14 nm)的入胞速率变小,入胞量在24小时后趋于平稳。不同尺寸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不同的胞吞动力学曲线,叁种尺寸的纳米颗粒入胞速率变化趋势不同,氧化铁纳米颗粒入胞速率过快使细胞代谢紊乱造成细胞死亡。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试图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根本原因,建立纳米颗粒入胞速率与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2)胞吞速率与细胞死亡关联的直接因素是活性氧,活性氧的生成量随纳米颗粒的胞吞速率增大而逐渐增加,活性氧主要来源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过量的活性氧造成胞内氧化应激失衡从而引起细胞死亡。Fe_3O_4纳米颗粒的入胞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具有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浓度效应、尺寸效应。通过对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分析发现,Fe_3O_4纳米颗粒的入胞造成胞内氧化应激程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多,随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并在6小时达到峰值。3纳米的颗粒引起胞内质活性氧含量最低,7纳米和14纳米的颗粒引起的胞质活性氧最高且基本一致,不同尺寸的SPIONs在6小时造成线粒体极化程度3纳米最大,其余两个尺寸造成线粒体损伤程度和较低。根据线粒体和胞质活性氧产生情况,我们得出纳米颗粒与细胞共孵育6小时造成胞内总活性氧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7 nm、14 nm、3 nm,这是因为6小时时7 nm和14 nm的入胞速率已经超过3 nm。叁种尺寸纳米颗粒造成膜过氧化损伤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3 nm、7 nm和14 nm,说明细胞在与纳米颗粒共孵育6小时之内,3 nm颗粒造成细胞死亡最多,14 nm颗粒造成细胞死亡最少。这是因为3 nm颗粒在6小时内胞吞速率增长过快且大于7 nm和14 nm。(3)胞质活性氧和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是由多种氧化应激通路调节的,3纳米颗粒激活5条氧化应激通路,7纳米和14纳米分别激活叁条氧化应激通路。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知,3纳米的颗粒引起细胞氧化应激主要通过线粒体通路,这与前面相同条件下3纳米颗粒造成线粒体活性氧含量最高数据一致;7纳米和14纳米的颗粒引起细胞氧化应激主要通过胞质途径,这与前面相同条件下7纳米和14纳米颗粒造成胞质活性氧活性氧含量最高数据一致。(4)纳米颗粒颗粒入胞造成细胞氧化损伤是这四种细胞死亡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不同尺寸的纳米颗粒引起各细胞死亡途径的通量有较大差异,表现出颗粒的尺寸效应。3 nm颗粒引起的坏死途径受到抑制,7 nm颗粒引起的凋亡途径受到轻微抑制,14 nm颗粒引起的坏死和凋亡途径受到抑制。通过对四种细胞死亡关键基因CASP3、RIPK3、ATG9B、ALOX5AP表达量及干扰分析得知SPION1(3 nm)在铁死亡、坏死、凋亡、自噬、这四种途径的分配占比分别为20%、10%、35%、35%;SPION2(7 nm)在铁死亡、坏死、凋亡、自噬这四种途径的分配占比分别为25%、25%、20%、30%,SPION3(14 nm)在铁死亡、坏死、凋亡、自噬这四种途径的分配占比分别为35%、0%、30%、35%。不同尺寸纳米颗粒造成细胞死亡途径流通率的差异据与上述关键基因表达量的数据相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章涵穹[7](2019)在《调控膜电荷和脂质种类研究氧化铁纳米颗粒对模拟细胞膜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铁纳米颗粒(NPs)及其复合材料是优异的吸附剂及催化剂,并具有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进行各种功能化修饰,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的各个领域。氧化铁NPs普遍和多样化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 NPs与生物体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因此,研究氧化铁NPs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对评价其对生物的安全性十分必要。真实细胞膜组分多样、结构复杂,具有不对称性及侧向异质性,并且膜整体电位为负但含有少量正电结构域。这些组分和结构特性与NP-膜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膜上带电位点及脂质组成为切入点,以γ-Fe203NPs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单层囊泡(GUVs)和小单层囊泡(SUVs)作为模拟细胞膜,探讨NP-膜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带电脂质(阳离子脂质DOTAP和阴离子脂质DOPG)的加入量制备一系列不同电荷分布的模拟细胞膜。通过引入不同种类的脂质,如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鞘磷脂(SM)以及胆固醇(Chol)制备一系列不同脂质组分的模拟细胞膜。模拟细胞膜中的带电位点对NP-膜相互作用产生影响。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研究NPs对模拟细胞膜形态及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整体电位为负的模拟细胞膜中含有少量正电位点时,γ-Fe203 NPs能够在膜上发生粘附甚至引起膜破裂。即模拟细胞膜上的正电结构域为γ-Fe203 NPs的粘附提供了位点。并且与整体膜电位相比,膜中正电位点的数量决定了负电γ-Fe203 NPs引起的膜损伤程度。此外,利用荧光光谱扫描及广义极化(GP)值计算定量分析NPs对SUVs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γ-Fe2O3NPs能够导致SUVs脂质有序性降低,膜流动性增加。利用红外光谱谱图分析NPs对脂质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γ-Fe203 NPs可以通过磷酸二酯及叁甲胺基团与膜发生相互作用。模拟细胞膜中脂质种类不同也会导致NP-膜相互作用产生差异。QCM实验表明,尽管SUVs整体电位为负,脂质组分不同时,NP-膜相互作用也不相同。当膜中含有SM或Chol时,负电γ-Fe203NPs能够通过扩散接近膜,导致NPs在膜上发生粘附甚至引起膜破裂。而当膜中同时存在SM与Chol时,Chol能够与SM形成液体有序相(Lo)结构域。该膜结构域能够削弱NP-膜相互作用,增强膜的稳定性。此外,GP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液体有序相(Lo)结构域的存在能够维持膜的流动性,抑制,γ-Fe203NPs诱导的膜流动性增加。红外谱图表明,y-Fe203 NPs还可以通过酰胺基团、羟基等结构与膜发生相互作用。此外,当膜中同时引入正电位点及多种脂质组分时,QCM实验及GP值计算结果表明,负电γ-Fe203 NPs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NPs在膜上的粘附量增加,甚至能够引起膜破裂。这可能是因为膜上不仅含有正电位点,还含有丰富的脂质种类,γ-Fe203 NPs能够通过影响多种脂质分子结构来影响膜性质,显着增强了 NP-膜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揭示了 γ-Fe2O3 NPs与模拟细胞膜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预测γ-Fe203 NPs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归趋提供依据,对了解其生物效应确认其对生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陈路锋,钟红珊,徐克[8](2019)在《基于氧化铁的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治疗性药物和成像组件集成于一个纳米平台内,构建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实现肿瘤诊疗一体化是近年来纳米肿瘤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氧化铁(iron oxide,IO)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是一种典型的诊治一体化性NPs,具有生物安全性高、超顺磁性及表面易于修饰和功能化等优点。MNPs不仅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还具有T2W MR成像、磁靶向和磁热疗等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治一体化的研究中。本文对MNPs的结构,及其在肿瘤成像(T2W MRI成像联合T1W MRI、CT、光学、PET/SPECT和超声等双/多模态成像)以及肿瘤治疗[化疗、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光热治疗和磁热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08期)
朱楠[9](2019)在《基于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高效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常见的医学检测成像手段,具有无辐射损伤的安全性。然而临床上发现某些不同组织或肿瘤组织的弛豫时间相互重迭,导致诊断困难。因此人们开始研究造影剂,用于增强信号对比度、提高图像分辨率。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改变组织局部弛豫特性,提高成像对比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造影剂本身不产生信号,通过改变体内局部组织中水质子的弛豫效率,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从而到达造影目的。造影剂从作用原理上可以分为T1造影剂和T2造影剂。目前常见的造影剂有钆系、锰系和铁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用作T2造影剂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首先,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纳米板迭层Fe304,经XRD、SEM、VSM等测试方法表征,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对Fe304磁性能和形貌的影响,我们发现180℃下合成的Fe304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磁性能最优。接下来我们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Ag@Fe304复合纳米颗粒,在室温下呈现出超顺磁性,具有极大地应用价值。之后,我们研究了过渡金属离子锰离子、镍离子、钴离子、锌离子的掺杂对Fe304纳米颗粒的磁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理论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我们通过将软磁相的NiZn铁氧体和硬磁相的CoZn铁氧体复合,合成了具有亚铁磁性的NiZn/CoZn铁氧体复合磁性纳米颗粒。然而Fe304纳米颗粒面临团聚、氧化等问题,适当的表面修饰可以克服这些障碍,提高物理化学性能。本文采用了简单的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的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葡聚糖(Dextran)修饰的Fe304纳米颗粒。并研究了 PEG分子量、PEG添加量、PVP添加量、Dextran分子量对Fe304纳米颗粒形貌、结晶度、尺寸以及磁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合成PEG2000的修饰效果最佳,且当合成3 mmol Fe304纳米颗粒时,PEG或PVP的最佳添加量均为0.5 g。我们还发现Dextran20000修饰效果相较于Dextran40000效果更优。最后我们选取了 PEG和PVP混合修饰以及Dextran修饰的Fe304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测试,测得它们的r2弛豫率分别为201.72 mmol-1s-1和128.64 mmol-1s-1,这说明它们具有成为T2造影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文海若,郭雅娟,黄芝瑛,王雪,淡墨[10](2018)在《不同表面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及DNA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表面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_s)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染色体和DNA损伤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比较相同粒径范围(约5nm)的胺基表面修饰的纳米氧化铁颗粒(Amine-IONP)和聚乙二醇表面修饰的纳米氧化铁颗粒(PEG-IONP)对A549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使用高内涵法检测细胞经IONP_s处理后的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MMP)和内质网(ER)状态的变化;采用体外胞质分裂法微核试验和彗星电泳评价IONP_s对染色体和DNA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两种纳米氧化铁颗粒处理48h对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均小于20%。相同浓度条件下,PEG-IONP主要表现为对A549细胞G0/G1期阻滞,自20μg/mL起即明显减少S期细胞比率(P<0.01),320μg/mLPEG-IONP处理24h后可诱导p21与p5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给药48h时,Amine-IONP作用后细胞ROS、MMP及ER水平显着性改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0、20和80μg/mL,而PEG-IONP作用后产生显着性改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40、40和160μg/mL。此外,与PEG-IONP比较,Amine-IONP可在较低浓度条件下诱导微核和彗星拖尾形成(Amine-IONP的起始浓度为20和80μg/mL;而PEG-IONP则为40和160μg/mL)。经氧自由基清除剂乙酰半胱氨酸和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预处理后,两者导致的胞内ROS含量和尾部DNA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带正电荷的Amine-IONP更易于诱导A549细胞氧化应激及与之有关的DNA损伤;相比之下,PEG-IONP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较弱,但除氧化损伤外也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干扰细胞增殖,作为肿瘤诊断试剂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8年06期)
氧化铁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使用L5178Y细胞分别开展tk基因突变试验和hprt基因突变试验评价纳米氧化铁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 IONP)的潜在基因突变风险,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性。方法不同质量浓度的PEG-IONP (31.25、62.5、125、250、500μg/mL)分别与细胞作用3 h,于给药后第0、2、6天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继续培养9~10 d,用于计算平板接种效率。分别在给药后第2天或第6天加入叁氟胸苷(TFT)和6-硫鸟嘌呤(6-TG)作为tk基因和hprt基因选择剂,继续培养14 d后分析基因突变频率。试验平行设置灭菌注射用水溶媒对照组和甲基甲烷磺酸酯(MMS,10μg/mL)阳性对照组。结果溶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hprt基因突变率均低于tk基因突变率,且统计学结果提示hprt基因突变试验数据获得显着性差异的起始浓度(250μg/mL)高于tk基因突变试验(125μg/mL)。但整体而言两种试验方法对PEG-IONP的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PEG-IONP可引起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tk基因及hprt基因突变率显着性升高。该研究结果可为纳米材料基因突变风险评价的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铁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郑浩,沈运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9
[2].王亚楠,郭雅娟,宋捷,胡燕平,汪祺.纳米氧化铁颗粒tk及hprt基因突变试验比较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9
[3].A.J.Theruvath,H.Nejadnik,O.Lenkov,K.Yerneni,K.Li.基于氧化铁纳米颗粒增强MRI的小型猪软骨缺损干细胞移植示踪技术的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4].齐奥,付宜鸣,倪少滨.氧化铁纳米颗粒通过诱导巨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抑制膀胱癌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5].谢园园,刘硕,王斌.氧化铁纳米颗粒示踪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9
[6].张园霄.不同尺寸氧化铁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死亡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7].章涵穹.调控膜电荷和脂质种类研究氧化铁纳米颗粒对模拟细胞膜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9
[8].陈路锋,钟红珊,徐克.基于氧化铁的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9
[9].朱楠.基于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高效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10].文海若,郭雅娟,黄芝瑛,王雪,淡墨.不同表面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及DNA损伤[J].癌变·畸变·突变.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