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冬麦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麦,冬小麦,小麦,赤霉病,品种,抗性,抗旱性。
冬麦区论文文献综述
牛瑜琦,唐朝晖,刘江,崔磊,逯成芳[1](2019)在《2017-2018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试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2017-2018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太原区试点的14个小麦品种的区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对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和抗逆性、室内考种结果、产量结果及方差分析可知,津麦0158、冀麦325、京麦18及京麦16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及抗病性,田间综合表现好,建议参加下年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曾占奎,王征宏,王黎明,庞玉辉,韩志鹏[2](2019)在《北部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节水生理特性与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北部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节水生理特性和选择节水品种,以北部冬麦区有代表性的30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节水处理和正常灌溉处理下,对主要生理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在拔节期以后的不同生育时期存在着显着差异,抽穗期的NDVI出现拐点,此时期保证水分供给,有利于延长叶片功能期。在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NDVI、叶面积指数和光截获的变异系数存在差异,和其他性状相比广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48.61%、58.51%和72.84%,受环境影响较大。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与产量的关联性较高,位于前列;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最好的品种(系)为:CA0391-1、中麦998、农大211、中麦175、 CA0958、中优206、农大5181、航麦247、 CA1146、中麦818和京冬17;在节水处理下,最好的品种(系)为:中麦175、中麦818、 CA0391-1、CA1091、中优206、轮选1690。因此,可根据NDVI值判断小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将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作为评价品种(系)抗旱性主要性状指标,在进行抗旱小麦选育时,可将CA0391-1、中麦175、中优206和中麦818作为抗旱选育亲本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3](2019)在《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小麦上的重要真菌病害,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广泛流行。我国20世纪中后期,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普遍发生,在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春麦区仅零星发生。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黄淮冬麦区也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不仅可造成产量损失10%~50%,而且病菌产生真菌毒素污染籽粒,危害人畜健康。本研究旨在明确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育种策略和病害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良星66','泰山27'等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均不含有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7个品种中'扬麦14','宁麦9号'等6个品种为中抗品种,'扬麦23'为中感品种,其中'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没有显着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抗籽粒侵染能力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r=0.71,P <0.01;r=0.81,P<0.01),而与喷雾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r=0.27,P>0.05,r=0.3,P>0.05);小麦品种的抗侵染能力与喷雾条件下的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r=0.73,P <0.01;r=0.78,P <0.01)。同时筛选出黄淮冬麦区抗籽粒侵染能力和抗毒素积累能力强的'衡观35'等7个感病品种,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林静[4](2019)在《稳定性参数法分析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的高产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稳定性参数法、高稳系数法对2017-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的38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分析表明,A组的邯13-4470、烟1212,B组的鲁原158、徽研912,C组的鑫麦807、冀麦U80、中麦578丰产性、稳定性好,适宜在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以及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张桂梅[5](2019)在《黄淮冬麦区麦红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红吸浆虫是小麦产区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本文介绍了麦红吸浆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上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孟繁圆,冯利平,张丰瑶,张祎,伍露[6](2019)在《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着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茹[7](2019)在《我国北部冬麦区生态适应性小麦品种遴选与栽培技术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部冬麦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近些年农业发展方式调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加之小麦种植面积比重下降,品种结构不均衡,故筛选生态适应性冬小麦品种对区域小麦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我国1980-2015年农业气象站观测数据和英国HadGEM2-ES模式下北部冬麦区2011-2050年RCP4.5气候情景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过去36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代表站点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特性,确定区域不同小麦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优良品质特性,并借助DSSAT模型模拟2011-2050年不同品种在不同灌溉措施下的产量变化,进而筛选高产节水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北部冬麦区小麦生长季气候要素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北部冬麦区1980-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平均为201.62mm,太阳辐射平均为4058.91MJ·m~(-2),二者均呈微弱下降趋势,但未达显着水平。空间分布上降水量变化率由北向南变化趋势逐渐降低,太阳辐射变化率自北向南由负转正。1980-2015年北部冬麦区生育期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以0.30°C·(10a)~(-1)和0.51°C·(10a)~(-1)趋势极显着上升,二者平均值分别为12.5°C和0.06℃,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且近36年北部冬麦小麦生育期内各亚区30°C、34°C高温事件出现的频次呈增加的趋势。(2)探明了北部冬麦区生态适应性品种及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特征本研究以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北京顺义试验基地为代表站点,于2016-2018年度开展了区域不同冬小麦适应性品种遴选与品质特性比较的田间试验工作。田间试验表明不同品种中麦1062产量最高,亲本含有京冬8号的京花9号、京冬22、京生1号品质最好。不同水分处理间产量要素和品质要素存在显着差异,春季2水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湿面筋显着高于0水,而容重春季0水处理最大,硬度指数、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淀指数、面筋指数均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品种特性指标的聚类分析得到中麦系列品种中麦1062、中麦175、中麦996为高产优质适应性品种。(3)解析了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潜在产量时空变化借助DSSAT模型,在作物品种参数校验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2011-2050年北部冬麦区各小麦品种潜在产量,不同小麦品种潜在产量差异较大,变化区间6120.0~14969.6kg/hm~2,中麦1062潜在产量最高,其次产量较高的品种依次为衡4399、中麦175、衡4444。时间变化上除中麦1062和衡4444,其余品种生产潜力随年份的推移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其中轮选987、石麦15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北部冬麦区小麦潜在产量由东向西,从北向南逐渐增大。(4)揭示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各品种小麦产量的区域表现差异及变化特征北部冬麦区高产品种节水模拟得出春季2水灌溉小麦品种产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产量逐渐增大,春季1水和春季0水灌溉产量空间变化和降水量空间格局近似。叁种水分处理品种间产量差异均不显着,春季2水灌溉中11个品种平均产量为8398.42kg/hm~2,相对其潜在产量减产41.5%。春季1水和0水灌溉产量相对春季2水情况分别降低15.3%和34.0%。不同品种中,潜在产量较高的为中麦1062、衡4399、中麦175;而春季灌溉2水的丰产性品种为农大212和衡4399;在春灌1水即节水高产品种为农大212和良星99;在春季0水即抗旱品种为衡4399。随着灌溉次数的减少冬小麦产量相应的减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栽培措施、当地的水肥环境等综合选择生态适应性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向丹丹[8](2019)在《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间竞争与产量群体优势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作物群体产量优化、个体竞争能力和竞争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正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北方冬麦区北京顺义、甘肃平凉和河南洛阳叁个地点四个环境中开展田间大尺度(2.4×5m种植小区)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5L.)品种间竞争试验。本研究选取新育成的高产品种中麦17m,同叁地主栽品种京冬8号(北京顺义)、西平1号(甘肃平凉)和洛旱2号(河南洛阳)一起,在3个地点开展品种间竞争与产量群体优势关系的研究。大田试验设2个密度:当地常规的播种密度和1.2倍当地常规密度,采用de5Wit替代试验设计,即对照品种与中麦17m的种子数量分别以3:0,2:1,1:2,0:3比例播种。通过网格定位均匀播种,确定小麦植株的位置,产生叁种不同的植株邻体关系,即个体植株与最近四个邻体完全相同(4/4)、一半相同(2/4)和完全不同(0/4)。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当地播种密度条件下,在北京顺义(2016-2017/京冬8号)、甘肃平凉(2016-2017,2017-2018/西平1号)和河南洛阳(2016-2017/洛旱2号),单播中麦17m的籽粒产量分别为3m1m,6083,6010和m77m5kg5ha~(-1);其中对照品种的籽粒产量分别为31mm,4270,m049和47m65kg5ha~(-1)。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120%当地密度),4个环境中单播中麦17m的籽粒产量分别为4022,6421,m241和49425kg5ha~(-1),对照品种的籽粒产量分别为2928,4479,4983和46m45kg5ha~(-1)。在当地密度条件下,中麦17m比对照品种在4个环境中分别增产11.4%,42.m%,19.0%和21.4%;在120%当地密度条件下,分别增产37.4%,43.4%,m.2%和6.2%。由此可见,在北方冬麦区中麦17m具有明显的群体产量优势。(2)用相对籽粒产量(混播籽粒产量/单播籽粒产量)衡量品种竞争能力发现,两个密度条件下北京顺义(2016-2017)和甘肃平凉(2016-2017,2017-2018)中麦17m的竞争能力弱于对照品种京冬8号和西平1号,而在河南洛阳(2016-2017)中麦17m的竞争能力强于对照品种洛旱2号。可见,河南洛阳(2016-2017)中麦17m通过强化竞争能力形成群体产量优势,而在其它叁个环境中通过降低竞争能力形成群体产量优势。(3)随着最近的四个邻体完全相同(4/4)、一半相同(2/4)到完全不同(0/4)的过渡过程中,对照品种和中麦17m的产量发生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中麦17m的籽粒产量逐渐下降,而对照品种(京东8号和西平1号)的籽粒产量逐渐上升。在北京顺义(2016-2017)和甘肃平凉(2016-2017,2017-2018)的两个密度条件下均发现上述趋势。而在河南洛阳(2016-2017),随着差异邻体数量的增加,中麦17m的籽粒产量逐渐上升,而对照品种(洛旱2号)的籽粒产量逐渐下降。(4)光竞争条件下,植物通过纵向和横向的“避荫”策略以及“耐荫”策略参与植株个体竞争能力的调节。中麦17m单播时,株高在4个环境中均低于对照品种。随着最近的四个邻体完全相同(4/4)、一半相同(2/4)到完全不同(0/4)的过渡过程中,中麦17m株高逐渐增加,而对照品种株高保持不变或逐渐下降。可见,中麦17m通过增加株高响应高杆邻体(对照品种),即强化纵向“避荫”策略。以单株有效穗数衡量冬小麦“避荫”策略,在多数环境中,中麦17m单株有效穗数高于对照品种。河南洛阳(2016-2017)中麦17m通过增加单株有效穗数响应高杆邻体(对照品种),即强化横向“避荫”策略;而对照品种洛旱2号响应邻体时单株有效穗数趋势相反。北京顺义和甘肃平凉中麦17m通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而响应高杆邻体(对照品种),即弱化横向“避荫”策略,而对照品种(京冬8号和西平1号)响应邻体时单株有效穗数趋势相反。竞争条件下增加比叶面积是植株强化“耐荫”策略的可塑性响应,随着最近的四个邻体完全相同(4/4)、一半相同(2/4)到完全不同(0/4)的过渡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中麦17m比叶面积逐渐增加,而对照品种保持不变或逐渐下降。河南洛阳中麦17m和洛旱2号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光竞争条件下,中麦17m和对照品种纵向和横向的“避荫”以及“耐荫”策略的分化在两个密度水平上呈现类似趋势。综上,通过对北方冬麦区产量差异的冬小麦品种的作物群体产量、个体竞争能力和光竞争策略之间复杂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北京顺义(2016-2017)和甘肃平凉(2016-2017,2017-2018)的大田试验支持优化群体产量遵循降低个体竞争能力的轨迹,这是中麦17m形成群体产量优势的主要原因。而在河南洛阳,中麦17m形成群体产量优势主要得益于强化个体竞争能力,增加作物的群体适应性。由此可见,个体竞争能力太强容易导致个体之间过度竞争形成“公地的悲剧”,如京冬8号和西平1号;然而,过度弱化个体竞争能力导致作物适应性较差,反而不利于群体产量的形成,如洛旱2号。在光竞争策略方面,北京顺义和甘肃平凉中麦17m通过降低株高和比叶面积弱化个体竞争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公地的悲剧”,形成群体产量优势。而在河南洛阳地区,中麦17m通过增加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强化个体竞争能力,也形成了群体产量优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腾[9](2019)在《Fhb1基因对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食用被赤霉病毒素污染的小麦籽粒会严重威害人畜健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我国赤霉病发生开始北移,“重灾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麦区扩展到黄淮冬麦区。目前,赤霉病已经成为黄淮冬麦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加强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经之一。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导入不同供体的Fhb1抗病等位基因能够显着提高该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但是关于Fhb1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以及该基因是否对农艺性状有不利影响,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含有Fhb1抗病等位基因且高抗或中抗赤霉病的5个品种(系)宁麦9号、生选6号、苏麦3号、建阳84和宁麦13为供体,与矮败周麦16近等基因系(简称矮败周麦16)杂交,并与周麦16及其衍生品种(系)轮选136和轮选13回交构建10个BC_2群体。利用田间病圃和人工单花滴注接种方法,对来自10个BC_2F_2群体和4个BC_2F_(2:3)群体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对10个BC_2F_1和BC_2F_2群体进行株高、穗数、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单穗粒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8个农艺性状考察,主要结果如下。1、在轮选136和轮选13两个遗传背景下,含有纯合Fhb1抗病基因型(Fhb1-R)的单株赤霉病抗性显着优于含有纯合Fhb1感病基因型(Fhb1-S)的单株;2、不同供体后代中,含有Fhb1-R单株平均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均低于其轮回亲本;3、同一供体后代中,含有Fhb1-R单株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抗性表现不同。轮选136背景下,Fhb1-R单株的抗性显着优于轮选13背景下Fhb1-R单株,表明该基因具有较强的遗传背景效应;4、两个遗传背景下,携带不同供体Fhb1-R单株间赤霉病抗性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抗性最好、最稳定;5、携带Fhb1-R或者Fhb1杂合型(Fhb1-H)单株与Fhb1-S单株在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显着差异,表明该基因对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利用Fhb1抗病等位基因快速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孙开源[10](2019)在《我国冬麦区恐遭遇倒春寒》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本周我国北方部分冬小麦产区将出现倒春寒天气,华北、黄淮地区气温预计下降10℃—15℃,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或出现雨雪,降水量预计在8—15mm。鉴于华北地区冬麦区过去一个月降水有限,本周的降水有助于改善土壤墒情。参考201(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期刊2019-04-08)
冬麦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北部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节水生理特性和选择节水品种,以北部冬麦区有代表性的30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节水处理和正常灌溉处理下,对主要生理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在拔节期以后的不同生育时期存在着显着差异,抽穗期的NDVI出现拐点,此时期保证水分供给,有利于延长叶片功能期。在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NDVI、叶面积指数和光截获的变异系数存在差异,和其他性状相比广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48.61%、58.51%和72.84%,受环境影响较大。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与产量的关联性较高,位于前列;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最好的品种(系)为:CA0391-1、中麦998、农大211、中麦175、 CA0958、中优206、农大5181、航麦247、 CA1146、中麦818和京冬17;在节水处理下,最好的品种(系)为:中麦175、中麦818、 CA0391-1、CA1091、中优206、轮选1690。因此,可根据NDVI值判断小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将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作为评价品种(系)抗旱性主要性状指标,在进行抗旱小麦选育时,可将CA0391-1、中麦175、中优206和中麦818作为抗旱选育亲本加以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麦区论文参考文献
[1].牛瑜琦,唐朝晖,刘江,崔磊,逯成芳.2017-2018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试结果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
[2].曾占奎,王征宏,王黎明,庞玉辉,韩志鹏.北部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节水生理特性与综合评判[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3].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林静.稳定性参数法分析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的高产稳定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9
[5].张桂梅.黄淮冬麦区麦红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孟繁圆,冯利平,张丰瑶,张祎,伍露.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J].作物学报.2019
[7].孙茹.我国北部冬麦区生态适应性小麦品种遴选与栽培技术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8].向丹丹.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间竞争与产量群体优势之间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9
[9].李腾.Fhb1基因对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10].孙开源.我国冬麦区恐遭遇倒春寒[N].期货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