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湖泊演化,“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构造运动,形成机制
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论文文献综述
陈发虎,范育新,D.B.Madsen,春喜,赵晖[1](2008)在《河套地区新生代湖泊演化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河套地区在距今5~6万年前存在一个统一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覆盖吉兰泰和河套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本研究试图依据钻孔资料和湖泊沉积物的测年结果,讨论新生代以来河套盆地的湖泊演化和古大湖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早更新世以来吉兰泰盆地和河套平原的3个坳陷盆地就已经处于湖泊环境,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统一的湖泊。湖泊沉积及其OSL测年显示,"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后开始发育,至距今5~6万年之前湖面达到海拔1080m上下,随后湖泊衰退。我们认为,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边缘距今12万年前后开始的快速构造隆升,可能导致了晋陕峡谷黄河外流受阻,最终在河套盆地积水形成统一湖泊,末次冰期中期(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发育。(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陈发虎,范育新,春喜,D.B.Madsen,C.G.Oviatt[2](2008)在《晚第四纪“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考察、探坑剖面观测和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吉兰泰盐湖周围存在高湖面遗留的地貌、沉积和生物证据.在海拔1060,1050,1044和1035m共有4道古湖岸堤,分别高出现代盐湖37,27,21和12m.在海拔1070~1080m之间(高出现代盐湖47~57m)存在古湖滨砂砾石沉积,若干地点保存有古湖岸堤形态;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贺日木西尼也发现1080m高程及其以下的湖滨砂砾石和典型湖相沉积,以及从海拔1050~1035m,长11km的典型砂嘴.河套黄河南岸黄河水文站砂场、什拉召砂场也发现古湖岸堤,杭锦旗巴拉贡砂场发现发育在冲洪积砂砾石层上的湖滨砾石沉积.沿狼山-阴山南麓若干剖面点发现湖岸侵蚀台地及湖滩岩和湖滨相沉积.在黄河进入河套的乌海附近发现水下叁角洲沉积,黄河出口的托克托台地存在典型湖相沉积.在湖滨沉积物中,普遍保存有蓝蚬、萝卜螺和扁卷螺等水生软体动物壳体,部分湖相细粒沉积物中也可见到介形虫壳体.出露较好的湖相沉积剖面具有典型的进积型垂向层序,较高湖岸堤普遍保存有湖滩岩.这些证据说明,曾存在一个覆盖吉兰泰和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巨大古湖,湖面海拔可达1080m,建议称作"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古大湖存在于距今5~6万年前.海拔1060~1035m间的4道湖岸堤代表了5~6万年到全新世早期间的湖面波动,而真正吉兰泰盐湖状态仅形成于距今5500年以来."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发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套地区晚第四纪黄河发育、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的形成演化以及区域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8年10期)
杨丽萍[3](2008)在《基于遥感与DEM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兰泰盐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39°36′~39°42′N,105°35′~105°45′E),多年平均降水量108.89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954.00 mm,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漠化严重。河套盆地位于内蒙古西部(39°20′~41°20′N,106°~112°E),北至阴山脚下,南临鄂尔多斯高原北面的库布齐沙漠边缘,西接乌兰布和沙漠,东及东南与蛮汗山山前丘陵及和林格尔丘陵相接。年降水量大部地区介于150~400 mm之间,年蒸发量介于2000~2800 mm之间。从构造上看,吉兰泰断陷盆地隶属于河套断陷盆地的一部分,河套断陷盆地是介于南部的鄂尔多斯隆起和北部的阴山隆起之间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湖相沉积,现代黄河自西而东穿过河套盆地。位于季风与西风过渡带的吉兰泰-河套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第四纪地层中记录着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前人根据吉兰泰-河套地区若干地点发现的湖岸堤、湖相地层提出可能存在“吉兰泰古湖”、“河套古湖”。但是,吉兰泰和河套地区是否存在统一的巨大古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的区域环境问题,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以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切入点,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差分GPS测高,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湖滨地貌的空间分布。同时,结合OSL测年结果,基于SRTM DEM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重建了不同时期古大湖的空间信息,探讨了各主要时段“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空间演化的过程以及历史时期水系格局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初步计算和分析了古大湖发育时期的入湖径流量,以期为理解“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演化历史及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历史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NASA Astronaut Photographs、Landsat-7 ETM+影像,在叁维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判读出了吉兰泰-河套地区一系列的古湖岸堤、古冲积扇、古河道及断裂构造等信息,为研究“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空间演化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影像判读表明:(1)古湖岸堤呈线状(或条带状)的影像特征,以吉兰泰盐湖周围保存最为完整。根据DGPS测量和DEM数据的分析,吉兰泰-河套地区的古湖岸堤共分五级,即1070~1080 m、1060 m、1050 m、1044 m和1035 m。高出现代盐湖47~57 m(海拔1070~1080 m)的古湖岸堤,是该地区保存的最高湖面遗迹,在盐湖西南道扣梁以南和盐湖西部剖面S32~S34之间保存较为完整;海拔1060 m的古湖岸堤主要分布于盐湖西部至西北,延续性较好,长度超过20 km,仅个别部位为沟谷冲断,实测宽度在100 m以上;海拔1050 m的古湖岸堤主要分布于盐湖西北、西部和西南道扣梁一带,延续性好,在盐湖西北长度达20 km以上,实测宽度在100m以上。在道扣梁一带,长度约10km以上,实测宽度6~9m。遥感影像明确揭示,盐湖西北两条并行的主湖岸堤中均包含有次一级的湖岸堤;海拔1044 m和1035 m的古湖岸堤主要分布于盐湖西部,长度有限,均不超过3 km。在吉兰泰盐湖西岸的南砂场和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贺日木西尼发育古砂嘴,以贺日木西尼古砂嘴影像特征最为明显。该砂嘴长约11 km,实测顶部宽约5 m,最宽处可达30 m,砂嘴顶部比两侧高出3~10 m,海拔从1050 m降低到1035 m,顶面平坦笔直,近岸边呈现典型的“V”字型特征;(2)吉兰泰-河套地区存在叁个古冲积扇,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和后套平原西部地区的两个古冲积扇规模较大,南扇地面坡降大于北扇。南、北冲积扇上不同时期、不同流向的古河道相互重迭、交叉。南冲积扇上的古河道近南北向展布,北冲积扇及五原一带则逐渐转为近东西方向。古河道在ETM+543合成影像上呈蓝黑色或鲜绿色的条带,形态特征多种多样,以后套地区影像特征最为明显。在巴音木仁(旧磴口)以西可能存在一个更老的古冲积扇;(3)河套盆地周缘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以NE(NEE)、EW方向为主。盆地北缘一线主要存在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拉山山前断裂带、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断层陡坎、断层崖、断层叁角面等沿断裂带广泛发育,影像特征非常明显。盆地南缘受控于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带及和林格尔断裂带,影像特征也比较明显。吉兰泰盐湖周围的断裂带比较发育,以NE和SN方向为主。2、建立了吉兰泰-河套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该模型精确地再现了吉兰泰-河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DEM分析并结合OSL测年表明,60~50 ka以来,吉兰泰-河套地区经历了四次高湖面时期,即60~50 ka之前、40 ka之前、22 ka之前以及早全新世。在60~50 ka之前的最高湖面阶段(海拔1080 m),“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湖域辽阔,西至吉兰泰盐湖西南,东到呼和浩特以东,南以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为界,北至巴彦乌拉山—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南麓一线,包括现今的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的大部分地区。现代地形条件下的平均深度约50 m,湖泊面积约34 757 km~2,整个湖盆容积可达6 000 km~3;在MIS3晚期的高湖面时期(海拔1060m、1050m),现代地形条件下的平均水深介于32~25 m,古湖面积介于30 818~28 121 km~2之间,整个吉兰泰-河套地区仍为一个统一大湖;进入全新世以来,在全新世早期虽然出现了又一次的高湖面,但现有证据表明,湖泊仅局限于吉兰泰盐湖周围及贺日木西尼一带;晚全新世时,吉兰泰地区已进入盐湖阶段,流沙侵湖,并迅速呈现出沙下盐湖的特征。从湖面退缩的空间过程来看,古大湖北缘沿巴彦乌拉山—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南缘一线直到22 ka之前变化不明显,东部边缘、西南边缘退缩比较明显,退缩最严重的区域在鄂尔多斯高原西北缘;3、基于遥感影像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确认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遥感影像上形似小鸟的区域为西汉至北魏时期屠申泽所在。该古湖湖口大致位于隆盛合到东海子附近,南大致以海子岗到东海子一线为界,北缘大致位于王外生苑旦到杨叁圪旦一线附近,古湖面积约450 km~2,东西长约40 km,南北最宽约18 km左右。屠申泽形成于西汉之前,在其鼎盛时期可能覆盖了整个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范围是西汉至北魏时期的8-9倍以上。根据文献记载描述的历史时期河套段黄河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变迁过程,尤其是清代河道的变迁过程,在遥感影像上得到了忠实的记录和反映;4、初步探讨了构造活动、水系变迁及气候变化在“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吉兰泰地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而河套地区构造活动非常强烈,高湖面的形成很可能受控于区域造陆隆起和局部构造变形。剔除构造抬升的影响,60~50 ka之前古大湖的水位介于1080 m~1050 m之间,面积约30 000 km~2左右,吉兰泰-河套地区仍为统一大湖所覆盖;区域对比发现,“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高湖面记录与青藏高原区的“泛湖面”(溢流面)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与古里雅冰芯、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北半球太阳辐射量曲线及洛川剖面的磁化率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0 ka之前、22ka之前和全新世早期的高湖面与古里雅冰芯及深海氧同位素阶段所反映的暖期基本一致,尤其是与古里雅冰芯的对比较为一致,60~50 ka之前的高湖面与氧同位素的低谷相一致,可能反映在暖期后冰水融化而形成的高湖面;晚第四纪以来多次高湖面的形成,很可能是截留了黄河水,黄河很可能外流减少或停止以至成为内流河才使湖面能够保持稳定;5、根据水量平衡模型,以研究区现代的降水量、蒸发量为参考,通过子区划分赋权重的方法,初步地计算了古大湖发育时期的入湖径流量。结果表明,60~50 ka之前“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发育时期,年入湖径流量约为420.55×10~8 m~3,其中黄河年入湖径流量达410×10~8 m~3以上。由于当时气温较低,降水较高,从而使古大湖的水位在海拔1080 m左右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6、研究证明,遥感技术在湖泊演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单源遥感影像数据相比,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和合作性,在古湖演化研究中可以取长补短,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将遥感技术、数字高程模型及GIS技术运用于古湖演化研究中,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信息全面的特点,利于大区域研究和宏观规律的把握,同时还可以实现古湖演化的可视化和定量化,是研究湖泊演化极为有效和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考察、探坑剖面观测和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吉兰泰盐湖周围存在高湖面遗留的地貌、沉积和生物证据.在海拔1060,1050,1044和1035m共有4道古湖岸堤,分别高出现代盐湖37,27,21和12m.在海拔1070~1080m之间(高出现代盐湖47~57m)存在古湖滨砂砾石沉积,若干地点保存有古湖岸堤形态;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贺日木西尼也发现1080m高程及其以下的湖滨砂砾石和典型湖相沉积,以及从海拔1050~1035m,长11km的典型砂嘴.河套黄河南岸黄河水文站砂场、什拉召砂场也发现古湖岸堤,杭锦旗巴拉贡砂场发现发育在冲洪积砂砾石层上的湖滨砾石沉积.沿狼山-阴山南麓若干剖面点发现湖岸侵蚀台地及湖滩岩和湖滨相沉积.在黄河进入河套的乌海附近发现水下叁角洲沉积,黄河出口的托克托台地存在典型湖相沉积.在湖滨沉积物中,普遍保存有蓝蚬、萝卜螺和扁卷螺等水生软体动物壳体,部分湖相细粒沉积物中也可见到介形虫壳体.出露较好的湖相沉积剖面具有典型的进积型垂向层序,较高湖岸堤普遍保存有湖滩岩.这些证据说明,曾存在一个覆盖吉兰泰和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巨大古湖,湖面海拔可达1080m,建议称作"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古大湖存在于距今5~6万年前.海拔1060~1035m间的4道湖岸堤代表了5~6万年到全新世早期间的湖面波动,而真正吉兰泰盐湖状态仅形成于距今5500年以来."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发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套地区晚第四纪黄河发育、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的形成演化以及区域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发虎,范育新,D.B.Madsen,春喜,赵晖.河套地区新生代湖泊演化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
[2].陈发虎,范育新,春喜,D.B.Madsen,C.G.Oviatt.晚第四纪“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8
[3].杨丽萍.基于遥感与DEM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重建研究[D].兰州大学.2008
标签:湖泊演化; “吉兰泰-河套”古大湖; 构造运动; 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