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被动复合探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毫米波,辐射计,激光,距离,目标,探测器,分辨力。
主被动复合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17)在《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单一被动毫米波探测末敏弹易受有源诱偏干扰的情况,本课题设计一种频分式主被动同时敏感目标复合探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分析毫米波被动探测机理基础上,建立了毫米波辐射计输出信号模型,通过对末敏弹辐射计无源干扰、有源对消干扰和有源诱骗干扰的研究,提出了频分毫米波主被动同时敏感目标的复合探测方案以提高其抗干扰性能。(2)建立了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雷达差频信号模型并对毫米波主动探测作用距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目标一维距离像的影响,根据目标一维距离像特征提出了毫米波主动探测特征提取的方法,并且分析了 LFMCW雷达的抗干扰性能。(3)针对主被动探测信息融合,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在决策层融合,采用模糊集理论获取D-S证据理论所需的基本概率赋值;针对D-S证据理论所存在的证据冲突问题,提出了改进的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方法;对复合探测器权重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探测器权重加权的方法;仿真结果验证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4)完成了末敏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样机的设计、制作和联试,通过高楼半实物仿真模拟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频分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能有效探测识别110米远金属模拟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肖晶[2](2016)在《和差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目标探测和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是将毫米波雷达与辐射计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武器作战效能的一种综合探测方法,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和差式的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利用目标的主动散射和被动辐射特性,完成目标识别及方位判定。其中主动系统对诱饵干扰进行了有效识别,被动辐射计对目标中心实现了精确定位。本文系统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的目标特性、毫米波辐射计的辐射特性和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的工作特点。针对拖曳式雷达诱饵易对毫米波雷达造成欺骗性干扰的问题,在分析拖曳式雷达诱饵作用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雷达回波信号中的雷达截面积统计特性、极化特性、微多普勒特性,利用贝叶斯(Bayes)数据融合算法实现目标和诱饵的有效识别。仿真分析结果表明Bayes算法能够显着提高识别率。为了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本文采用基于单脉冲雷达天线形式的和差式叁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实现。叁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利用和差器实现天线接收目标辐射能量的和、俯仰差与方位差。叁通道信号经放大采样后,在数字信号处理阶段给出定位结果。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2812为核心,完成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并基于LabVIEW平台实现了 DSP与PC机间的串口通信。通过辐射计和模拟目标测试实验,实现对目标的俯仰角和方位角的测量,以及目标中心的识别判定,并通过外场实验验证了和差式辐射计在实际环境下的探测和定位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范有臣,赵洪利,孙华燕,郭惠超,赵延仲[3](2015)在《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推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包括可见光/红外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和激光系统最远成像距离,分别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函数表达式,分析了探测器灵敏度和发射功率、激光发射角及大气能见度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并搭建了532 nm YAG激光器和860 ns固体激光器两套距离选通实验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最远作用距离分别为11.2 km和5.5 km,采用YAG激光器分别对15.7 km、10.9 km、13 km目标成像,采用固体激光器分别对1.3 km、5.1 km、6 km目标成像,通过对比验证了系统的最远距离,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最远作用距离与实际最远作用距离基本相符,最远作用距离函数能够反映系统的实际性能,可以作为系统评价的基本参考,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S1期)
周游[4](2014)在《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是集主动探测传感器与被动探测传感器的长处而设计的一种探测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战争武器探测技术的发展,分析了毫米波探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的现状。由此提出了利用3mm波段主动调频波测距与被动辐射计目标识别相结合的探测方案。接着介绍了调频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的原理,并选择时分式主被动复合探测体制作为本文研究的方案。主动调频测距选择恒定差频的方法。并对调频测距信号的时域与频域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时域的分析导出调频测距的距离方程。根据距离方程研究了调频测距中各个参数的选择。被动探测采用全功率辐射计,讨论了系统噪声对探测灵敏度的影响。根据探测体制的特点在工程实现中选择主动利用FPGA被动利用DSP分别实现的硬件设计。主动硬件设计中主要利用了数模—模数转换电路,而被动部分DSP自身带有AD功能。这样就结合FPGA自身硬件实现的灵活性与DSP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以及高效性设计了一个调频主被动复合探测信号处理系统。对整个系统设计并制作完成后,根据硬件设计的思想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最后对设计的信号处理系统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而验证了探测系统的可行性,也验证了设计的硬件与软件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楚中毅,雷宜安[5](2014)在《主被动复合驱动空间探测柔性伸杆机构的参数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主被动复合驱动的思想提出一种大伸展/收拢比、高载荷/自重比的新型伸缩式伸杆机构,以满足微纳探测器的实际应用需求,用于支撑各类探测载荷远离航天器本体,避免本体剩磁对空间待测信号的干扰,保证探测数据的准确性。首先,探索描述被动驱动源(弹簧铰链)的力矩驱动特性;然后,分析柔性伸杆的弯曲、扭转、压平和卷曲等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立的柔性伸杆伸展速度、负载动能、弹簧铰链势能及主动驱动(电动机)力矩等参数的能量流约束方程,进行主、被动驱动和柔性伸杆的参数匹配研究;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和样机平台实验验证了参数匹配的合理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主被动复合驱动的空间探测柔性伸杆机构,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可实现柔性伸杆无褶皱地平稳伸展和收拢,为后续的机构设计和控制方案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邬佳杰[6](2013)在《主被动复合探测图像配准与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目标探测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探测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增益调制激光雷达不但能成强度像,而且利用两帧强度像可以解算得到距离像,且横向与纵向分辨率高,但是激光雷达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经目标散射后,由探测器接收的主动探测模式来实现目标探测的,其隐蔽性低,不适合进行大范围扫描。被动红外探测是利用物体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被动成像,其优点是作用距离远、隐蔽性强、可全天候工作,但是被动红外图像往往边缘模糊、信噪比低、无法获得精确距离信息。因此将激光主动探测与被动红外探测结合起来,实现主被动复合探测是有效探测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究了增益调制激光雷达系统和被动红外系统的成像仿真原理,分别对天空背景目标和地面背景目标进行了仿真成像,分析了主被动图像的特点。分别利用中值滤波和梯度倒数加权滤波对主被动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手动选择控制点的方法和基于图像特征点与基于互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与激光雷达强度像配准的被动红外图像。然后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将激光雷达恒增益强度像与被动红外图像融合,并评价了图像的融合效果。再与激光雷达距离像融合,最终得到四维(叁维坐标和相对强度)的融合图像。本文主要研究了主被动图像的配准与融合,利用激光雷达恒增益强度像对激光雷达距离像进行背景抑制,以达到距离目标的有效分割。通过配准与融合使目标的红外信息、高分辨率信息以及距离信息综合起来,为后续的目标识别、跟踪提供完整、可靠、全面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蓉蓉[7](2013)在《8mm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的工程应用为背景,围绕8mm波段主被动复合体制毫米波探测器中的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毫米波探测器在实测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设计完成了一种高速目标识别系统。在系统硬件设计中,以TMS320VC5410DSP芯片为核心,采用单一采样芯片AD9059取代传统主被动采样通道中的双AD设计实现对主动回波信号与被动回波信号的采样;采用SST39VF200芯片对系统中的程序及数据进行存储;完成了对于电源、时钟、复位、数据总线驱动器、数字开关等电路模块的设计。形成了以DSP5410为核心的完整独立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在系统软件设计中,旨在实现探测器的主动测距与被动识别的功能。设计完成了包括测距、信号预处理、目标识别算法等软件功能模块在内的软件系统。重点研究了毫米波被动辐射计对地面目标的识别算法,给出了一种新的流形学习算法,即正交判别邻域Hessian投影(ODNHP)算法,通过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在更低的维数下实现更高的识别率。本文最后完成了信号处理系统软硬件的联试联调,试验结果验证了本研究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03-15)
赵彬[8](2010)在《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天基观测系统因不受大气影响、观测时间选择相对地基设备灵活、对中小尺度目标能近距离观测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单纯的被动探测技术仅能观测目标方位和亮度信息,对目标距离和速度信息尚不能准确测量,因而不能完全满足天基系统对近距离运动空间目标观测的需求。本文以空间系统近程预警与防御研究为背景,提出一种低照度可见光成像技术与固体相干激光雷达技术结合的主被动复合探测方法,用于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的探测、定位与自动识别,为未来发展星载在轨探测空间近程运动目标及预警技术进行前期探索性研究。本文首先对近地空间光环境进行调研分析,筛选出对近地空间目标照明有重要作用的可见光源,分析出近地空间环境可见光照度的取值范围在1179W/m2~0.0011W/m2。选取了组成常见空间目标的四种基本面型:平面、柱面、球面、锥面,推导了它们在一定距离上的光照度与光源方位角、探测器方位角及叁者所成相位角的普遍关系式。然后,对所得关系式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平面最亮、柱面球面次之,锥面最暗的结论。在暗室中搭建观测模拟实验平台,进行了低照度环境下静态目标观测模拟实验和动态目标观测模拟实验,实验数据证明了光照度模型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运用微光成像器件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观测的可行性。然后,在研究空间光环境和目标光照度的基础上,对空间目标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的任务需求进行了分析,给出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应获得的目标信息。结合探测系统和空间目标运行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空间目标的天基单站定轨方法。随后,对整个系统作模块划分,拟定各系统模块的基本结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根据目标成像探测需求,确立成像系统采用凝视成像工作方式。分析成像器件CCD、ICCD、EBCCD、EMCCD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器件本身的工作原理,推导了四种器件的成像信噪比。以成像信噪比作为器件对空间低照度目标观测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四种器件进行优选,确定EMCCD为成像器件。在以e2v公司的CCD97BI为EMCCD实例的基础上,设计扫描和凝视成像子系统的离轴TMA光学系统,并给出了光学系统结构参数。根据观测需求详细设计了成像系统整合方式和工作姿态,及对目标进行搜索、观测的方法。根据目标远距离测距测速需求,确立激光雷达采用相干脉冲探测双稳工作方式。激光系统采用LD泵浦全固态锁模调Q的Nd:YAG激光器为种子源,后接掺镱双包层光纤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激光发射系统设计以光学相控阵为基础,通过多块阵面拼接实现大发射阵面,减小发射光主瓣宽度,提高指向精度。针对透射和反射两种类型的光学相控阵,以相位闪耀光栅为基本模型,分析它们的扫描衍射效率和扫描角精度,以及激光波长偏差对扫描角精度的影响。利用离轴TMA无色差的特点,将回波接收系统设计为与凝视成像系统共孔径的结构。根据系统自动目标识别需求,采用图像融合方法进行目标分类决策。分析空间目标主被动成像及噪声产生的机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生成仿真的目标亮度像、激光回波强度像及距离像。研究分析叁类图像的预处理方法,使目标图像或其特征分布得到增强。提出梯度维数量化的方法来表征目标表面起伏,对目标距离像进行起伏特征量化描述,突出距离像的距离信息本质。提取目标图像矩阵的奇异值向量作为目标特征,运用多传感器的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主被动复合探测图像作决策级融合。对这一方法进行仿真实验,大部分情况下均得到了接近1的识别概率,说明了该方法对近距离空间目标自动识别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赵彬,赵长明,杨苏辉,王世涛[9](2010)在《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的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基空间目标探测研究为背景,提出了一种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的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该系统由扫描和凝视两套被动成像子系统和一套主动激光雷达子系统组成。两套成像子系统的配合能实现大范围搜索,高精度定向及目标的识别、跟踪,克服了以往空间探测器在设计中存在的大视场与高分辨率的矛盾。激光雷达子系统具有对目标精确测距、测速的能力,再配合被动成像子系统给出的目标方位信息,使整套系统可对空间目标进行球坐标定位,计算其轨道参数。在假定条件下进行了系统设计举例,分析了设计中的各个关键技术,给出了系统相应的关键设计参数。为星载光学探测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栾英宏[10](2010)在《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目标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探测技术以其良好的综合性能,成为当前精确探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及探测目标背景的日趋复杂,对目标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不仅要获得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等信息,而且还要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跟踪和定位。因此,复合探测技术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的研究基于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技术展开。主动探测采用毫米波近程高分辨力雷达,探测距离较远,可以获得目标的速度、角度、距离等信息;被动探测使用毫米波辐射计,不发射电磁波,因而没有电磁污染和目标闪烁效应,工作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两种体制相结合构成的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可以使主动和被动探测优势互补,探测目标更为详细的信息,进而提高目标识别率。信号处理是精确探测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是提高毫米波探测系统精确性的一个主要因素。论文重点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的信号处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动探测通过不同的波形设计方法,研究了各种高分辨力信号实现高分辨距离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和应用。采用匹配追踪的时频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原子库,对回波信号进行稀疏分解与重构,提取出表示回波信号特征信息的本征量,并利用相关向量机及模糊相关向量机的方法,实现了对毫米波近程高分辨力雷达距离像的目标识别。被动探测在稀疏分解对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波形的时域特征以及频域、时频域特征研究了粗糙集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两者有机结合的粗神经元网络,可接受数据集合的上下边界数据,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在信息处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接着,对主被动复合探测信息融合的目标识别进行了研究。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体系结构和融合层次,结合毫米波主被动探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目标特征的空域-时域融合结构:先利用基于模糊聚类的D-S证据理论对主、被动探测器的信号进行空域融合;然后将系统在不同高度下的空域融合结果作为可测函数,利用模糊积分的方法对每个高度的空域融合结果再进行时域融合,得到更可靠的对目标的一致性描述,进一步提高融合目标识别结果。最后,论文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系统的目标识别技术实现进行了设计,由于复合探测系统工作模式复杂、信息处理量大,对信号处理的实时性要求高,因此利用高速DSP和FPGA芯片构建了一个信号处理系统。结合二者优点,可兼顾速度和灵活性,给出了信号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作了相关测试实验,并根据实际电路,对高速数字设计中信号的完整性作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主被动复合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是将毫米波雷达与辐射计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武器作战效能的一种综合探测方法,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和差式的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利用目标的主动散射和被动辐射特性,完成目标识别及方位判定。其中主动系统对诱饵干扰进行了有效识别,被动辐射计对目标中心实现了精确定位。本文系统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的目标特性、毫米波辐射计的辐射特性和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的工作特点。针对拖曳式雷达诱饵易对毫米波雷达造成欺骗性干扰的问题,在分析拖曳式雷达诱饵作用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雷达回波信号中的雷达截面积统计特性、极化特性、微多普勒特性,利用贝叶斯(Bayes)数据融合算法实现目标和诱饵的有效识别。仿真分析结果表明Bayes算法能够显着提高识别率。为了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本文采用基于单脉冲雷达天线形式的和差式叁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实现。叁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利用和差器实现天线接收目标辐射能量的和、俯仰差与方位差。叁通道信号经放大采样后,在数字信号处理阶段给出定位结果。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2812为核心,完成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并基于LabVIEW平台实现了 DSP与PC机间的串口通信。通过辐射计和模拟目标测试实验,实现对目标的俯仰角和方位角的测量,以及目标中心的识别判定,并通过外场实验验证了和差式辐射计在实际环境下的探测和定位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被动复合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2].肖晶.和差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目标探测和识别[D].南京理工大学.2016
[3].范有臣,赵洪利,孙华燕,郭惠超,赵延仲.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推算[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4].周游.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处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5].楚中毅,雷宜安.主被动复合驱动空间探测柔性伸杆机构的参数匹配[J].航空学报.2014
[6].邬佳杰.主被动复合探测图像配准与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7].张蓉蓉.8mm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D].南京理工大学.2013
[8].赵彬.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0
[9].赵彬,赵长明,杨苏辉,王世涛.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的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J].光学技术.2010
[10].栾英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