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扎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一、扎扎实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丛喜权[1](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程李菲[2](2021)在《民族地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路径探索——以青海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层团组织一般是共青团支部委员会,它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打破瓶颈障碍,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凝聚力是落实共青团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共青团工作发挥引领、凝聚和服务民族地区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职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治团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青海省是多民族省份,当地民族宗教习俗浓厚,文化多元,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民族地区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需要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筑牢基层共青团工作基础;探索创新载体,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基层团组织注入活力。

杨清[3](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教育,始终关心关爱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和贡献才得已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建设的进程中的战略定位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明确了具体发展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将青年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前的中国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需要作为核心人才力量的广大青年不懈奋斗,为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回应。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正是建立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上,是对当代青年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时代回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主要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国内和国外背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以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以及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等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习近平关于当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分别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和“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由九个要素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观念培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奋斗精神培育、创新精神的培育。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两个巩固原则;第二是以人为本原则;第三是两个相统一原则;第四是主动占领阵地意识原则。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最新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实践育人法;二是文化育人法;三是心理辅导法;四是榜样引领法。第四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主要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四点展开论述;实践价值则从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展开论述的。第六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以及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及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及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以个体教育为重点,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王雯[4](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稳固脱贫是新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治贫之策。它通过增强人民的脱贫意识,提升人民的脱贫能力,精准落实教育脱贫行动。教育扶贫既能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提升人民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又能为地区摆脱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储备力量,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后续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到了脱贫攻坚战略之中,多次谈到教育扶贫,反复重申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将志气、智慧和实践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了教育的育人属性和扶贫开发的创造性,彰显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有重大意义,为当前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内生动力着手,对习近平教育扶贫观进行研究,突出贫困主体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探讨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从历史视角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历届领导人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脱贫作用的注重。同时,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也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既有新时代贫困地区人民教育需求的增加、贫困性质的渐进转变以及国家的综合发展的现实依据,又有习近平个人多年的扶贫实践。其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基本要求: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奋斗目标: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具体举措:强化贫困主体的脱贫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融合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借助社会力量,带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再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对开发式扶贫的创新发展,其特色体现在: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最后,从贫困主体、教育自身、基层干部三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主要有: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在贫困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侯燕[5](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6](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认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阳斌[7](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共性。乡村治理在治理价值上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法治、规范等多维追求,在治理目标上追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行政主导的一元式权威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主张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互补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等核心公共权威组织,也包含事实上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内生或外来的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权威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与力量,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强调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按照法治、透明、回应、责任、有效、廉洁、公正等价值追求进行改造与重塑,建立更为宽松的乡村治理外部环境,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建设任务,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乡村治理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肩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重任,“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双重建设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此,中国共产党围绕“耕者有其田”进行了漫长的革命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社合一”的国家整合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农村以整体的力量支持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人民公社”的管控模式使农村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序幕,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并以农村为突破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于1982至1986连续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在农村经济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长久束缚于土地的各种乡村资源逐渐激活,农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农村政治领域进行“乡政村治”治理探索,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向前发展,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治理思想。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更是连续16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乡村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使农村各方面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治理成效的背后也面临诸多治理困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村不可逆转的走向了现代化道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参与分享城市收益的路径越来越广阔,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外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之中,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及环境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原有的利益格局开始处于变化与流动之中,全国绝大多数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诸多治理困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乏力,难以产生乡村治理合力;乡村治理资源消减,难以有效提供乡村治理的基础平台;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治理手段策略化选择,难以回应乡村公共需求;乡村治理绩效徘徊不前,老百姓获得感不强;乡村利益格局持续分化,农村非均衡发展严重等。乡村治理困境的产生与“大国家、小社会”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从国家建构的现实运作逻辑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权威是推动乡村治理向前发展的动力引擎,但乡村社会内生活力的激发方式与程度明显不够,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而且,基层公共权威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人、财、物缺失的现实难题,严重影响其治理水平,在诸多自上而下的考评体制中,基层公共组织的理性选择方式则是“策略化选择”与“非正式运转”,这势必导致基层治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偏低,进而影响基层公共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群体分化已经产生,精英群体与普众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行为表现及价值追求开始差异化呈现,乡村精英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普通大众对土地更加眷恋。务工群体与务农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态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务工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社会事务的默然冷对,留守务农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坚守。同时,中国农村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整体推进,城郊农村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惯性的碰撞中滋生出诸多新问题需要智慧回应,远郊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走“一村一品”之路。因此,乡村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复杂性,探寻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产生的缘由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对其加以综合认识。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以马恩经典理论为指导,加快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从马恩经典理论中汲取营养,又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依其自身规定性的逻辑展开过程,又是一个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社会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对于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科学道路,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等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在考察马恩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思想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未来乡村治理的复合框架结构,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正处于“民主国家”建构进程中,民主化建设已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必经环节。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性建设,通过厘清基层公共组织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权责对应,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破除基层治理传统行政模式的单维弊端,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构建“政党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性建设目标。

黄浩[8](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孙发平,王亚波[9](2019)在《青海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理论诠释》文中认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产生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青海实践,在理论上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治青理政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形成的辩证运动的组成部分。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生动地体现了青海省委化实践为理论、化理论为方法的理论水平和理政能力,形成了青海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智慧。

张英英[10](2019)在《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文中提出自建国以来,针对贫困问题,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由于我国地广人多,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加之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致使扶贫项目、扶贫资金配置准确度不高,“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期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目标。在2011年,我国划定14个连片特困地区,将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四川省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涉及12个市(州)(1)。1986年,广安区被列为第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前锋区、华蓥市(县级市)被列为省定贫困县。2014年,广安市全域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域。自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安市精准扶贫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2016年,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率先脱贫摘帽,成为四川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广安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在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626个,完成总任务数92%,全市的贫困发生率从8.6%降至0.7%。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计划于2018年完成脱贫摘帽,预计2019年底实现全市脱贫摘帽。广安市痕迹管理、“十看五帮三机制”防止返贫、扶志又扶智授鱼更授渔精神扶贫等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因此,本课题以广安市精准脱贫实践为标本,在对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和工作成效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并进一步分析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理清思路、总结方法,介绍本课题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是本课题的开篇。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界定包括贫困、精准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的概念;阐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西方可持续生计理论、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为后文的研究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实效。本部分采用总结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在整理相关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阐述广安市的贫困现状,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的概况,分析广安市精准脱贫的具体做法,并对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为类似贫困地区做好精准脱贫工作提供现实启示。通过对本部分的总结,分析得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可持续脱贫是广安市未来脱贫工作的重点。第四部分: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本部分在运用总结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资料的整理,分别从脱贫对象方面、脱贫队伍方面、政策建设方面以及长效机制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为后续章节分析相应对策提供实证。第五部分: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本部分基于对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从脱贫对象建设方面、脱贫队伍建设方面、政策建设方面以及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一步提出要推动广安市可持续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高质量的完成以及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第六部分:结语。整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广安市的精准脱贫,分析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以期为类似地区精准脱贫提供借鉴。并进一步通过对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推动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以期为广安市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可持续脱贫提供助益。

二、扎扎实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扎实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一)党建的涵义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注释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注释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注释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研究现状
    4.研究思路
    5.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1.1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1.2.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2.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3 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1.3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1.3.1 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1.3.2 发展历程: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阶段
第2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2.1.1 战略定位
        2.1.2 总体目标
    2.2 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2 传统文化教育
        2.2.3 法治观念培育
        2.2.4 思想品德教育
        2.2.5 理想信念教育
        2.2.6 家国情怀教育
        2.2.7 知行合一教育
        2.2.8 奋斗精神培育
        2.2.9 创新精神培育
    2.3 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
        2.3.1 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
        2.3.2 青年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3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3.1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1.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3.1.2 立足实际的实践性
    3.2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2.1 一脉相承的历史性
        3.2.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3.1 底蕴深厚的民族性
        3.3.2 和而不同的世界性
    3.4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4.1 逻辑严密的科学性
        3.4.2 叙事巧妙的艺术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开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4.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
        4.1.3 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1.4 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2.2 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4.2.3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
        4.2.4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5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5.1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5.1.1 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
        5.1.2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
        5.1.3 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5.2.1 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5.2.2 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5.2.3 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
    5.3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5.3.1 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
        5.3.2 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5.3.3 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5.4 以个体教育为重点
        5.4.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3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
    2.1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2.1.2 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脱贫作用的论述
    2.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
        2.2.2 习近平多年的扶贫实践
3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
    3.1 教育扶贫的基本原则
        3.1.1 扶贫先扶志
        3.1.2 治贫先治愚
        3.1.3 扶贫必扶智
    3.2 教育扶贫的基本要求
        3.2.1 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
        3.2.2 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
        3.2.3 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
    3.3 教育扶贫的奋斗目标
        3.3.1 全面保障义务教育
        3.3.2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3.4 教育扶贫的具体举措
        3.4.1 强化主体意识,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
        3.4.2 发展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
        3.4.3 动员社会力量,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
        3.4.4 落实精准扶贫,坚持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4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
    4.1 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
        4.1.1 将内生动力培育作为教育扶贫的根本
        4.1.2 把社会帮扶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
    4.2 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
        4.2.1 培养人才作为破解技能生疏困境的长效手段
        4.2.2 引进扶贫人才作为制定脱贫方案的重要依托
    4.3 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
        4.3.1 教育扶贫要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4.3.2 教育扶贫要贯彻优质资源共享理念
5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
    5.1 重视激发贫困主体奋斗精神
        5.1.1 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贫困
        5.1.2 信心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5.1.3 方向指引:国家扶贫政策宣传
        5.1.4 不竭动力:树立奋斗观
    5.2 鼓励贫困地区同时开展多种教育
        5.2.1 社会教育:培养知识型劳动者
        5.2.2 家庭教育:培养自立自强的开拓者
        5.2.3 学校教育: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5.3 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5.3.1 学习先进理念,科学规划教育扶贫
        5.3.2 调查地区实况,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5.3.3 重视网络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治理
        1.4.2 乡村治理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五、湘潭县简介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3.2 实施“鱼水工程”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3.4.3 查处违纪案件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3.4.5 实行政务公开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4.1.1 理论联系实际
        4.1.2 充分联系群众
        4.1.3 注重宣传工作
        4.1.4 严格组织考核
        4.1.5 重视干部培养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青海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理论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与重大意义
    (一) 立足新时代回答中国世纪性课题的科学理论
    (二) 解决新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 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四) 为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丰富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一) “四个扎扎实实”的丰富内涵
        1.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3.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4. 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二)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论意义
        1.“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党中央治青理政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2.“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建设新青海的行动指南
三、以“四个扎扎实实”为方法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立足生态保护优先,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二) 推动高质量发展,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 创造高品质生活,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四)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扎扎实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0)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精准脱贫
        (三)可持续脱贫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西方可持续生计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
第三章 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
    一、广安市贫困情况及原因
        (一)广安市贫困情况
        (二)广安市贫困人口、贫困户致贫主要原因
    二、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具体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
        (二)广安市精准脱贫具体做法
        (三)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成效
    三、广安市精准脱贫经验及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保障
        (二)真心为民是精准脱贫的发展动力
        (三)贫困群众是精准脱贫的可靠力量
        (四)全员参与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
        (五)创新思维是精准脱贫的鲜活经验
第四章 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脱贫队伍建设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
        (二)后备力量培养机制不健全
    二、脱贫对象建设方面
        (一)脱贫群众缺乏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二)脱贫群众缺乏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设方面
        (一)健康脱贫建设方面
        (二)教育脱贫建设方面
        (三)社会保障建设方面
    四、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一)脱贫巩固面宽量大
        (二)脱贫干部思想松懈
        (三)群众持续增收不强
        (四)脱贫资金需求量大
        (五)返贫预警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一、脱贫队伍建设方面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脱贫队伍力量
        (二)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培优脱贫致富能力
    二、脱贫对象建设方面
        (一)加强脱贫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二)加强脱贫群众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设方面
        (一)完善健康脱贫政策,防止因病返贫
        (二)完善教育脱贫政策,防止因学返贫
        (三)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密织返贫“兜底网”
    四、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吸纳可持续脱贫建议
        (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实效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持续增收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整合脱贫资金
        (五)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五、推动广安市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扎扎实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民族地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路径探索——以青海省为例[J]. 程李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1(01)
  • [3]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杨清. 南昌大学, 2020(02)
  • [4]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D]. 王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6]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D]. 阳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9]青海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理论诠释[J]. 孙发平,王亚波.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2)
  • [10]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D]. 张英英.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扎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