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琳[1](2021)在《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李美琳[2](2021)在《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84例患者(84只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42只眼)。基础治疗:内分泌科常规治疗控制血糖,结合适当饮食运动。对照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常规3+prn方案,连续应用3个月,每月予玻璃体腔注药1次,每次间隔30天以上,具体示眼底情况决定)。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祛瘀脉通颗粒(1次/包,3次/天,每月以连续口服2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基本资料及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BCVA、CMT、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改善,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最佳矫正视力(BCVA)具有差异(P<0.05)。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总有效率为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有显着差异(P<0.01)。(4)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经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所用药物及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结论: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能更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黄斑水肿程度,改善中医证候,可提高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有效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获得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丁博宇[3](2021)在《抗VEGF药物在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之前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对其手术难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8月至2020年05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并拟予以23G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3人50例患眼。将50例患眼分为打药组与对照组,其中打药组17人20例患眼,对照组26人30例患眼。打药组于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前3-7天向玻璃体腔内注入抗VEGF药物治疗,对照组收住入院后不进行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直接进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照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ecurrent vitreous hemorrhage,RVH)、术后高眼压等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半年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打药组术中出血及电凝使用的患眼明显少于对照组,打药组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VH)的患眼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打药组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以上各个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955,(49)<0.05;?2=5.426,(49)<0.05;?2=4.084,(49)<0.05)。但打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手术时间长度比较是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t=0.248,(49)>0.05)。而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使用打药组眼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2=0.013,(49)>0.05)。随访半年50例患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好转且差异有意义(?2=26.582,(49)<0.05),而打药组术后半年内随访的视力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PDR患者进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之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时出血的发生,降低玻切手术中电凝的使用率,并且可以减少玻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VH)、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高眼压等,继而减少术后再次手术的几率。但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使用、手术时长及术后视力好转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是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邵霖霖[4](2020)在《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稳定的BRVO大鼠模型,寻找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临床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2.观察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CAM-1因子,凝血、血流变功能的影响。3.评估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及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定量评估剔络化瘀方的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532nm氪绿激光照射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的SD大鼠眼底静脉,建立BRVO大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及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观察眼底表现及血管再通情况。2.随机分为正常组,余SD大鼠建立BRVO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在造模后2h开始灌胃。于1d、3d、7d、21d综合眼底照相、周边视网膜照相、FFA评判大鼠眼底特征、血管再通情况得分,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中ICAM-1的变化;观察3d、7d、21d视网膜消化铺片,凝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BRVO患者,以剔络化瘀方为干预手段,治疗组患者予口服中药剔络化瘀方,入组时CRT高度>5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访视CRT高度,较上次访视增加>1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正常眼、治疗组双眼(患眼和对侧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DCP)、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面积及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结果:1.制备BRVO大鼠模型共30只(右眼),未发生死亡,检眼镜下观察,模型成功率为100%。正常组眼底彩照示视网膜呈淡红色,视盘居中,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FFA示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HE染色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整齐,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紧密。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呈连续树枝状,管径粗细一致,可见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网,动脉染色较深,静脉染色较浅。血管壁外侧可见圆形或三角形,核较小,着色深的周细胞,血管内可见椭圆形,核较大,着色浅的内皮细胞,各血管分布规则,走形规整。模型组眼底彩照示1d视网膜散在火焰状出血,血栓形成,静脉血流中断,呈腊肠样改变,走形迂曲,阻塞区网膜水肿;3d阻塞静脉管径不均,走形迂曲,视网膜颞侧见黄白色渗出及火焰状出血;7d视网膜色淡白,静脉迂曲,管径不均。14d视网膜色淡红,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1d视网膜色淡,静脉较细,血管走形尚可。FFA示1d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管径扩张,走形迂曲,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及节段样荧光充盈,部分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轻度渗漏。3d部分血管再通,管壁荧光着染,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P区。7d、14d、21d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阻塞静脉血管通畅,走形迂曲,管径不规则,可见侧支循环形成。HE染色模型组视网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聚集,网膜水肿,细胞排列疏松,外丛状层、内核层可见空腔样改变。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血管染色浅分布疏松,阻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缺失,管径不均,可见血管闭锁、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无细胞的小静脉血管。2.(1)1d模型组大鼠与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干预治疗后,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复方血栓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改善眼底特征和血管再通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和复方血栓通组干预后由典型特征转为中度典型特征;剔络化瘀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由典型特征转为不典型特征,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药物干预组特征转为不典型,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模型组1d与3d均具有典型眼底特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d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在眼底表现、血管再通评价转为不典型。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各时间点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7d与21d 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正常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富集,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1d模型组和各药物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内核层可见红细胞;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在21d未发生萎缩变性。正常组视网膜动脉染色深,静脉浅,毛细血管网均匀分布,走形流畅,血管腔外侧为核小且深染的周细胞,管腔内为浅染的梭形内皮细胞。3、7、21d:模型组视网膜可见多处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周细胞脱失,血管分布随时间延长逐渐疏松;复方血栓通组: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大鼠少,血管管径均匀,21d毛细血管间隙变大;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血管管径均匀,走形柔和,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少;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血管分布一致性好,无细胞毛细血管较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减少: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视网膜血管管径较粗,无细胞毛细血管、凋亡细胞较少。(3)1d、3d组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d、3d模型组ICAM-1水平升高,1d高于3d,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模型组ICAM-1值小于3d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模型组ICAM值小于21d模型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d、3d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ICAM值低于模拟型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ICAM-1水平较其他组低。(4)3d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所有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提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3d模型组APTT较正常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比模型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纤维蛋白原模型组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较正常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环。7、21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个凝血因子与正常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3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较复方血栓通组程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5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较复方血栓通组降低程度大、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200(1/s)与模型组相比程度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可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1/s),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降低全血粘度1(1/s)程度不及其余药物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可降低全血粘度5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20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各组内两两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d各组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1)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减少,LogMAR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扩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呈正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ogMAR视力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视力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SCP分别为43.80±2.89%和49.63±3.42%,DCP分别为38.65±1.97%和48.28±2.92%,患眼SCP、DCP较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患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虽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12周SCP、DCP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较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4周、8周、12周FAZ面积分别为0.37±0.07,0.39±0.07,0.41±0.07,FAZ面积逐渐扩大,访视4周、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 BCVA 视力治疗后,分别为 0.49±0.23,0.39±0.15,0.29±0.11,由治疗前 0.58±0.23提高至0.29±0.11,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分别为401.40±152.71,331.87±61.68,272.73±21.30,黄斑水肿减轻,访视4周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侧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DC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视网膜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次数0.5次,其中4人注射2次、6人注射1次、20人未注射。结论:1.采用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孟加拉红溶液(50mg/ml),光动力法532nm氪绿激光,能量70mw,光斑直径100 μ m,曝光时间0.4s,成功制备大鼠BRVO模型。模型成功率为100%,可较好模拟人体BRVO特点,为临床药物基础研究提供支持。2.剔络化瘀方改善BRVO大鼠眼底特征表现、加快血液流动,减轻网膜水肿,改善血流变状态,激活纤溶系统,促进血管再通,继而改善BRVO大鼠模型视网膜血液微循环。剔络化瘀方保护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减少内皮细胞、周细胞脱失,降低无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抑制ICAM-1的表达,以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抑制幅度大,效果好。3.口服剔络化瘀方可以提高BRVO黄斑水肿患者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可明显减少或不联合抗VEGF药物使用,同时发现在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的对侧眼8周、12周血流密度增加,更加证实中药剔络化瘀方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方面存在作用。
孙虹[5](2018)在《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以及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康柏西普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用药,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治疗思维和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眼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87例(90只眼),通过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29例(30只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组29例(30只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29例(30只眼)。健脾活血消水汤方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0.5 mg,加前房穿刺放房水,降眼压。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随诊13个月,记录并分析视力、晶状体、眼底出血情况、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明适应3.0 ERG b波、闪烁光反应P1波振幅情况、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三组对照综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有效、无效。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分期构成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09士0.04;康柏西普组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11士0.05;联合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25士0.06;三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差值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联合组明显优于单一对照组(P<0.05),而且相对稳定性较好。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0%,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33%,联合组视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0%,联合组优于两个单一组。三组治疗后眼底出血吸收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和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均为73.33%,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联合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三组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改善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0%,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三组间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改善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联合组优于单一对照组(P<0.05)。依照黄斑水肿疗效标准,健脾活血消水汤组显效9只眼,有效14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76.67%;康柏西普组显效12只眼,有效12只眼,无效6只眼,总有效率80.00%;联合用药组,显效21只眼,有效5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86.67%。健腔活血消水汤组与康柏西普组疗效接近(P=0.474),联合用药组的疗效好于其他两组(与健脾活血汤组比较,P=0.006,与康柏西普组比较,P=0.044)。三组治疗后CMT均较治疗前减少,健脾活血消水汤组治疗后减少358.07士107.14mm,康柏西普组减少376.11士116.13mm,联合组减少450.25士137.11mm。治疗前后CMT差值联合组和单一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明适应3.0 ERG b波及闪烁光反应P1波振幅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三组ERG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组76.67%,康柏西普组80%,而联合组是83.33%,联合组与单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在患眼视力、眼底出血水肿、CMT数值以及F-ERG波形改善方面均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结论:自拟的中药方剂——健脾活血消水汤可显着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升病人视功能,没有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后显着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康柏西普或单用健脾活血消水汤,值得临床推广。
王朝峰[6](2018)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激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黄斑水肿改善情况。结果 50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256例视力提高、226例视力不变、24例视力下降。268例局部水肿者治疗后156例完全吸收、112例部分吸收,238例弥漫水肿者治疗后130例完全吸收、89例部分吸收、19例不变。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李琳娜,张晓峰[7](2014)在《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眼部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推测是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以及各种炎症因子的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DME的发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DME认识的加深,其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目前DME的治疗为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全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处理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药物、激光光凝和手术治疗三大类。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从其发病机制方面治疗DME,在DME的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郭欣璐,高健生,接传红,宋剑涛[8](2013)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但激光治疗并不能恢复已经严重受损的视功能,故而结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围激光期的中西医治疗情况。
狄良[9](2013)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观察中药的临床疗效,探寻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有效途径。方法:1.将已经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40例患者(72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用中医辨证治疗,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照组采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填写症候积分量化表。3.计算各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其疗效。结果:1.治疗后视力检查,实验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27<0.05,两组相比较有差异(P<0.05)。2.治疗后Amsler方格表检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47%,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38<0.05,二者比较有差异(P<0.05)。3.治疗前后FFA检查,治疗前对照组平均得分为1.68,实验组平均得分为1.5,治疗后对照组平均得分为0.79,实验组平均得分为0.63。两组得分比较,P=0.031<0.05,二者结果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OCT检查,治疗前对照组平均得分为1.62,实验组平均得分为1.55,治疗后对照组平均得分为0.82,实验组平均得分为0.74。两组得分比较,P=0.029<0.05,结果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有效的方剂和方法之一。
谢婷玉,阿提开木·吾布力,朱国伟,范媛媛,陈雪艺[10](2013)在《氩离子激光同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氩离子激光、5%和10%负载循环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对符合DME患者121例145只患眼,随机分为3组,氩离子激光组40例49只眼、5%负载循环阈下微脉冲激光组44例50只眼和10%负载循环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37例46只眼。行黄斑水肿区的局灶或格栅样激光光凝,分别于光凝前及光凝后1,3和6个月随访视力、FFA和OCT。对比三种激光治疗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氩离子激光组视力提高者11例11只眼(占22.4%),视力稳定者20例27只眼(占50.1%),视力下降者9例11只眼(占22.4%);5%和10%负载循环阈下微脉冲组视力提高者分别为9例10只眼(占20.0%)、8例11只眼(占23.9%),视力稳定者分别为21例29只眼(占58.0%)、22例24只眼(占52.2%),视力下降者分别为8例11只眼(占22.0%)、4例11只眼(占23.9%)。治疗后FFA显示氩离子激光组、5%和10%负载循环阈下微脉冲组水肿完全消退者分别为14例14只眼(占28.6%)、10例11只眼(占22.0%)和9例10只眼(占21.7%),水肿部分消退者分别为19例24只眼(占49.0%)、23例28只眼(占56.0%)和21例28只眼(占60.9%),水肿加重者分别为7例11只眼(占22.4%)、11例11只眼(占22.0%)和7例8只眼(17.4%)。三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其中局限性水肿者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优于囊样水肿和弥漫水肿。结论氩离子激光同阈下微脉冲激光均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有效,但三组在疗效上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
二、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病因病机 |
1.1.1 中医对DME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西医对DME病理机制的认识 |
1.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 |
1.2.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1.2.2 西医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1.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止剔除标准 |
2.1.6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入组及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指标 |
2.2.4 检测方法 |
2.2.5 疗效评定标准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基础资料比较 |
2.3.2 疗效评价 |
2.3.3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2.3.4 依从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DME的意义 |
3.2 雷珠单抗对DME的影响 |
3.3 祛瘀脉通颗粒对DME的影响 |
3.4 结果分析 |
3.4.1 最佳矫正视力(BCVA) |
3.4.2 黄斑中心凹厚度(CMT) |
3.4.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3)抗VEGF药物在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与绪论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4 相关眼科仪器及相关药品 |
2.5 研究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术前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3.2 注药术后术眼观察情况结果 |
3.3 观察指标结果 |
4.讨论 |
4.1 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与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 |
4.2 关于DR、VEGF与抗VEGF治疗 |
4.3 关于DR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手术 |
4.4 本研究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4.5 关于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4)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网膜激光光凝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备 |
2.2 观察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
2.3 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2.4 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 |
3 结果 |
3.1 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
3.2 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 |
3.3 视网膜血管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微循环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剔络化瘀方煎剂制备 |
2.3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作 |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眼底的影响 |
3.2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视网膜形态的影响 |
3.3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 |
3.4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凝血功能影响 |
3.5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前瞻性研究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受试者情况 |
3.2 治疗组与正常组OCTA比较 |
3.3 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血流密度比较 |
3.4 治疗后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动物实验图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5)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纳入标准 |
1.3 诊疗退出标准 |
2.主要仪器设备 |
3.治疗方案 |
3.1 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 |
3.2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组 |
3.3 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 |
4.治疗观察指标 |
5.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
5.1 中心视力评判标准 |
5.2 阅读视力增进标准 |
5.3 视网膜疗效标准 |
5.3.1 视网膜出血疗效标准: |
5.3.2 FFA示静脉充盈时间疗效标准: |
5.3.3 视网膜黄斑水肿治疗效果标准: |
5.3.4 ERG疗效标准: |
6.统计方法和数据资料处理 |
研究结果 |
1.患者基本病情 |
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1.2 患者一般病情资料 |
1.2.1 三组患眼治疗前视力分布 |
1.2.2 三组患眼治疗前FFA黄斑类型分布 |
1.2.3 三组患眼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 |
2.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
2.1 三组治疗后视力情况比较 |
2.2 三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值比较 |
2.3 三组视力疗效比较 |
2.4 三组治疗后视网膜疗效 |
2.4.1 三组治疗后眼底出血疗效 |
2.4.2 三组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比较 |
2.4.3 三组治疗后黄斑水肿疗效 |
2.4.4 三组治疗前后CMT水肿情况比较 |
2.5 三组治疗前后ERG情况比较 |
2.6 三组治疗后ERG疗效比较 |
3.其他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7)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DME的定义及分型 |
二、发病机制 |
1.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
2. 血管活性因子 |
3.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
4. 血液动力学作用 |
三、治疗 |
1. 药物治疗 |
二、激光治疗 |
三、玻璃体手术 |
四、展望 |
(8)中西医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医治疗 |
1.1 药物治疗 |
1.1.1 糖皮质激素: |
1.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抑制剂: |
1.1.3 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
1.2 激光光凝 |
1.3 手术治疗 |
2.中医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 |
(9)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标准 |
(一)诊断标准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疗效评价标准及项目 |
(一)疗效判定标准 |
(二)评价项目 |
四、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一)视力 |
(二)Amsler 方格表 |
(三)FFA |
(四)OCT |
五、统计学处理 |
六、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理论依据 |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机研究 |
(一)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
(三)视网膜灌注不足 |
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西医治疗研究 |
(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
(二)药物治疗 |
(三)手术治疗 |
四、方药组成及分析 |
五、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
(一)意义 |
(二)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氩离子激光同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1.临床资料 |
2.仪器 |
二、方法 |
1.激光治疗 |
2.OCT测量 |
三、疗效评价标准 |
1.视力 |
2.FFA 水肿完全消退: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和FFA检查结果 |
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
三、不同黄斑水肿类型激光治疗效果比较 |
讨 论 |
四、氩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李美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祛瘀脉通颗粒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李美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抗VEGF药物在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D]. 丁博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霖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孙虹. 青岛大学, 2018(03)
- [6]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J]. 王朝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63)
- [7]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李琳娜,张晓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14(01)
- [8]中西医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J]. 郭欣璐,高健生,接传红,宋剑涛.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04)
- [9]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D]. 狄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氩离子激光同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J]. 谢婷玉,阿提开木·吾布力,朱国伟,范媛媛,陈雪艺.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