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吸附论文_桑婷,叶舟,Nicholas,G.Fischer,Erik,P.Skoe,Constanza,Echeverría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疏水,聚合物,重金属,吸附力,内毒素,芽孢。

细菌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桑婷,叶舟,Nicholas,G.Fischer,Erik,P.Skoe,Constanza,Echeverría[1](2019)在《不同牙科材料表面获得性膜吸附和细菌黏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易于附着菌斑的牙科材料会增加罹患与口腔生物膜相关疾病的风险。牙科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会影响获得性膜的吸附和细菌的黏附,但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材料表面特性对获得性膜吸附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对早期定植菌-戈登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CrystalMicrobal-ancewithDissipation,QCM-D)监测获得性膜在四种牙科常见材料金(Gold,Au)、不锈钢(StailessSteel,SS)、氧化铝(Aluminumoxide,Al2O3)和氧化锆(Zirconiumoxide,ZrO2)芯片表面的吸附过程,并计算吸附的获得性膜的最终厚度。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和水接触角(WaterContactAngles,WCA)对获得性膜吸附前后的芯片表面进行表征。在无获得性膜和吸附了获得性膜的芯片表面静态培养戈登链球菌,通过双染法评价细菌活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可视化评价不同材料芯片表面戈登链球菌黏附的差异及有无获得性膜对细菌黏附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菌和材料表面的附着功分析不同材料界面、有无获得性膜对细菌黏附差异的原因。结果:四种材料对获得性膜的吸附动力学相似(图1.A),材料表面吸附的获得性膜的最终厚度相似(图1.B)。获得性膜的吸附使四种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表面能和与细菌的黏附功均增加(图1.C)。有获得性膜的表面比没有获得性膜的表面黏附更多的细菌,但是牙科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并没有显着改变细菌的黏附(图1.D,E)。结论:获得性膜是增加戈登链球菌在牙科材料表面黏附的关键因素,原因是获得性膜吸附后,细菌和材料界面之间的附着功增加。本研究提示,开发新的降低细菌黏附的牙科材料时,需要考虑新材料是否能改变获得性膜的厚度、成分和结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袁梦,沈宗泽,封磊,宋萍,韩晓刚[2](2019)在《一株耐锌细菌Sphingobacterium caeni S3的Zn~(2+)吸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株耐锌细菌S3为研究对象,对其菌体及其胞外聚合物(EPS)的Zn~(2+)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3属于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其序列与S.caeni相似性达到99%.Zn~(2+)对菌株S3生长的最小抑制浓度为500 mg·L~(-1)左右.S3活性菌体对Zn~(2+)的吸附率明显高于非活性菌体,且活性菌体实现吸附平衡的时间稍长.参与S3菌体Zn~(2+)吸附过程的官能团主要有缔合O-H、N-H和多糖的C-O.菌体EPS对Zn~(2+)的吸附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在80 min达到吸附平衡.S3菌体及EPS对Zn~(2+)的吸附过程均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铭,吴一超,高春辉,黄巧云,蔡鹏[3](2019)在《水铁矿吸附和共沉淀诱导细菌胞外聚合物的选择性固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胞外聚合物(EPS)是土壤细菌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高度水合的聚合物,是微生物生命的基础,为化学反应发生、营养物质摄取和抗环境压力(如污染物、盐度和干旱)提供理想的环境。EPS本身作为一类微生物衍生的有机质,越来越多研究指出其是土壤中稳定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哪些EPS组分可以通过吸附或共沉淀形式在铁矿物表面发生选择性保留。[方法]基于固液相元素分析、复合体结构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NEXAF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分析(2D-COS)等技术,本研究从多层面探讨水铁矿结合方式(吸附和共沉淀)对EPS的选择性固持。[结果] EPS加入不改变水铁矿作为复合体主要矿物相,但显着增加了复合体粒径。初始C/Fe摩尔比>1时,复合体产生明显分馏差异,共沉淀能固定更多EPS-C,吸附则会相对富集EPS-N,共沉淀更近乎完全固持EPS-PAXPS结果表明,吸附复合物表面优先富集蛋白质组分,而共沉淀物表面更易累积多糖组分。NEXAFS结果表明,含羧基组分在吸附过程中选择性结合,脂肪类和多糖组分却在共沉淀过程中相对保留。以浓度作为外部扰动条件,2D-FTIR-COS揭示了EPS在吸附过程中官能团结合顺序为酰胺IIC-N→酰胺IC=O→多糖C-O-C,而在共沉淀过程中则相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了水铁矿结合方式对EPS组分选择性固持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阐明细菌胞外聚合物在土壤稳定有机质中的贡献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李如意[4](2019)在《普罗威登斯属细菌的重金属吸附行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我国工农业化水平的提升,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更加严重。由于微生物修复具有无二次污染、生长周期短、成本低且治理效果好的优势,因此利用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湖南省株洲市某冶炼厂周围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新的耐受Mn(II)的细菌菌株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 sp.)。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技术手段证明了LLDRA6菌株具有高Mn(II)耐受性和生物吸附能力。再通过多种表征方法和等温模型研究了菌株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利用菌株液体对原始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物淋洗,以验证菌株在实际使用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找出其差异表达的基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用于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鉴定其抗性基因。1、重金属耐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从湖南株洲清水塘某冶炼厂周围重金属污染区采集土壤和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对Mn(II)具有较高耐受性的细菌菌株。目的菌株被鉴定为普罗威登斯菌属,并命名为Providencia sp.LLDRA6。其GenBank登录号为MH644827.1。2、目的菌株的生长曲线及表征。研究了目的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其最适的pH和最适的生长温度分别为7,35℃。同时详细的研究了目的菌株对六种重金属的耐受性。结果显示Cd~(2+)、Pb~(2+)、Cu~(2+)、Cr~(6+)、Zn~(2+)和Mn~(2+)的最大抗性分别为2、4、4、10、200和500 mM,其中对Mn~(2+)的抗性最大。SEM-EDS,TEM数据证实菌株对Mn~(2+)具有表面吸附和胞内富集作用,FT-IR数据证实,在细胞表面上吸附锰之后,O-H,C-H,N-H,C-N,O-C-O和C-O的峰发生位移。XPS和XRD证实了LLDRA6菌株能够将Mn(II)氧化为Mn(III)和Mn(IV)。3、溶液的初始浓度(范围从25 mM到200 mM),pH和温度对Mn(II)的生物吸附的影响。根据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最优条件下定量吸附Mn(II),其生物吸附最大容量为291.438mg/g。菌株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菌株吸附过程是非自发的和吸热的。从生物淋洗获得的数据显示,土壤中的Pb,Cr,Cd,Cu,Mn和Zn被去除了66.3%、49.1%、56%、62.7%、50.7%和45%。4、菌株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基因组大小为4,34Mb,共有3956个基因,而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为543个,其中上调基因257个,下调基因286个。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功能注释和KEGG生物通路分类。从差异基因中精选出24个显着差异基因进行了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4)

张雯[5](2019)在《基于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药物吸附释放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蛋白(Collagen,COL)为动物组织成分,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低抗原活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具有的高结晶度、叁维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了普遍关注。本论文基于组织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多孔微球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所具有的优势,以COL和BC为基体构建了具有多级结构及成分的COL/BC功能性多孔微球,对该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酸膨胀-胃蛋白酶水解法,从猪皮中提取I型COL,同时采用SDS-PAGE、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现代分析技术对提取产物进行性能检测及表征。最优提取工艺为:异丙醇作为脱脂剂、w_(皮块):V_(脱脂剂)=1:10、胃蛋白酶用量5.0 wt%、胃蛋白酶水解时间60 h、盐析NaCl浓度1.1 mol/L,此条件下COL提取率为86.63%。所提取的猪皮COL具有一定纤维结构,含有COL特征官能团,由2条α_1链和1条α_2链组成[(α_1)_2(α_2)_1],符合I型COL典型肽链结构特征且具有完整的叁股螺旋结构。(2)从红茶菌中分离了一株BC产量为3.56 g/L的菌株G.xylinus ZHCJ618(GenBank No.MG451840),由菌落及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木葡糖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所发酵BC具有典型叁维网状层状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耐热性以及较高的结晶度。利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出BC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蔗糖39.0 g/L、蛋白胨20.0 g/L、硫酸镁1.0 g/L、柠檬酸钠3.5 g/L、黄嘌呤1.0 g/L、乙醇1.0%(v/v)mL、pH 6.0。在此条件下,BC产量为6.15 g/L,较优化前提高了72.8%。(3)利用Malaprade反应,以NaIO_4为氧化剂,对BC进行氧化,制备了2,3-二醛BC(2,3-dialdehyde bacterial cellulose,DABC)。DABC最优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4 h、w_(NaIO4):w_(BC)=5:10、pH 6.0、BC质量浓度0.4 wt%,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DABC醛基含量为2.10 mmol/100g,DABC回收率为75.2%。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BC分子中的-OH能够被氧化为-CHO,氧化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氧化过程不改变BC的Ⅰ型纤维素结晶特征,但氧化后纤维发生卷曲,纤维素分子从高度有序排列变得无序化,引起DABC结晶度降低,降低程度与氧化程度相关。同时其热稳定性有较小幅度降低。氧化后的DABC仍具有叁维立体网状结构。(4)利用Schiff-base反应使DABC与COL复合制备COL/DABC复合物(CDABC)。得出CDABC最优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30℃、w_(DABC):w_(COL)=1:1,此工艺条件下,DABC醛基消耗率为86.9%。CP/MSA ~(13)C NMR、FT-IR、XRD、TGA及SEM等分析结果表明,DABC的-CHO与COL的-NH_2成功进行了Schiff-base反应,实现了BC与COL的化学复合。CDABC仍然保持DABC的结晶特征,但结晶度随着COL的结合有所降低。所生成CDABC孔隙减少,仍呈现立体网状结构,热稳定性未显着降低。(5)以CDABC为原料,采用模板法联合反相悬浮再生法制备了COL/BC多孔微球,利用SEM、粒径分析及N_2吸附-脱附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产物进行了检测表征。得出COL/BC多孔微球最优制备工艺为:CDABC质量分数4.0wt%、聚苯乙烯模板加量2.5 wt%、w_(吐温-80):w_(司盘-80)=1:3、表面活性剂加量为正十六烷(n-hexadecane,HD)相的100 wt%、w_(IL):w_(HD)=1:11、乳化时间2 h,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COL/BC多孔微球表面粗糙,布满孔洞,微球粒径8~12μm,比表面积S_(BET)ET 123.4 m~2/g,孔容V_(Pore)ore 0.59 cm~3/g,平均孔径D_(BJH)JH 198.5 nm。微球对N_2分子的吸附等温线为典型的Ⅳ型,符合介孔材料吸附特征。BSA分子通过载药过程进入COL/BC多孔微球并附着于其内部孔道内壁,载药率为309.8 mg/g。(6)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COL/BC多孔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303.15~313.15 K温度范围内,单分子层物理吸附模型Langmuir方程能较好的描述COL/BC多孔微球对BSA分子的吸附平衡关系。准二级吸附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及预测COL/BC多孔微球吸附BSA的膜扩散动力学过程。Kannan-Sundaram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吸附BSA的动力学过程同时受到膜扩散和粒内扩散的共同影响。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微球吸附BSA分子过程中,ΔH~0=0.10 J/mol>0,为吸热反应;283.15~313.15 K条件下吸附时,ΔG~0<0,且随着温度的升高,|ΔG~0|呈增大趋势,表明整个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自发趋势越大;ΔH~0=0.10 J/mol<84 KJ/mol,ΔG~0介于-18.47~-20.43 KJ/mol之间,表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微球释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负载BSA以孔道内壁吸附为主,同时具有骨架型载药系统特征。组织病损引起组织液离子强度增大不利于微球中BSA的释放,温度及pH的改变对微球释药行为影响不大,其释药动力学过程均能采用一级释放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7)以小鼠MC3T3-E1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对COL/BC多孔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COL/BC多孔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在COL/BC多孔微球及COL/BC/BMP-2多孔微球上生长时,能够产生更多的钙结节,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表明Runx2,ALP,OPN,OCN及ⅠCOL等活性因子均有较高表达水平,表明所构建具有多级结构和多级成分的COL/BC/BMP-2多孔微球能够有效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多孔微球结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及成分且稳定性好的COL/BC多孔微球;阐明了COL/BC多孔微球药物吸附及释放机理,建立了其药物吸附/释放平衡关系;对COL/BC多孔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论文的完成为多孔微球类高分子材料在药物缓控释及化工吸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组织工程、药物缓释及化工吸附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多孔微球材料,为COL及BC的高值转化提供了理论及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袁浩[6](2019)在《稀土矿区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菌株B6-7对稀土-重金属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开采不合理可能带来严重的金属污染,里面夹杂着复杂的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通过浮尘、地表径流和渗滤液进入到周边土壤、水体中,对周边环境、动植物、人类都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到目前为止,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稀土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包头稀土尾矿坝,由于开采方式不合理,带来了严重的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本文以包头稀土尾矿坝周边5个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样品和1个相对未受污染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群落特征,同时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污染样品中筛选出金属耐性细菌,并对其进行稀土-重金属耐性分析和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的6个含盐碱性土壤样点,C样点为无污染样点,B1、B2、B3、B4和B5样点受到严重的稀土-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2.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降低了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属水平上,Trichococcus(B1,11.6%;B5,14.7%)、Psychrobacter(B1,20.8%)、Carnobacterium(B1,7.2%;B4,6.6%;B5,1.8%)、unidentified_OM1_clad(B2,9.5%)、Planomicrobium(B1,10.9%)等多数菌群在污染样点的丰度明显高于未污染的对照样C(<0.9%);然而,在C样点Skermanella和Pseud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分别为2.5%和3.5%,但它们在污染样点中只占0-0.7%。这些菌群变化与土壤样点pH,稀土,重金属及盐度浓度有关。3.从稀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总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分别属于6个属(Bacillus、Rhodococcus、Micrococcus、Brevibacterium、Brevibacillus、Methylobacterium)。其中Bacillus属是污染样点的优势物种。代表菌株在4种金属离子的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值如下:所有菌株对La、Ce、Pb和Zn的最小半致死浓度MIC分别大于590ppm,550 ppm,320 ppm和250 ppm,均表现出较强的稀土和重金属耐性。其中Methylobacterium sp.B4-3对稀土La和Ce的耐受性最高(MIC>800 ppm),Rhodococcus sp.B2-2对La和Pb的MIC分别为>800 ppm和>500 ppm,潜在新菌Brevibacterium sp.B6-7对稀土和重金属均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MIC>500 ppm)。4.在10%盐度条件下,潜在新种Brevibacterium sp.B6-7对La~(3+)、Ce~(3+)、Pb~(2+)和Zn~(2+)的吸附能力分别为5.45 mg/g、3.53 mg/g、19.58 mg/g和25.11 mg/g。本研究成果为了解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为利用细菌去除污染水体中的稀土和重金属提供了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5)

张晓敏,成卓韦,于建明,陈建孟,朱勤勤[7](2019)在《真/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及其表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m~2/g,11.57m~2/g,真菌菌体细胞表面介孔较多,可以更有效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真菌LLC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surface hydrophobic,CSH)始终要大于细菌ZW;采用α-蒎烯作为唯一碳源培养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真菌和细菌的CSH均有不同提升.干燥后真菌LLC菌体对各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能力为乙酸乙酯>α-蒎烯>正己烷,即疏水性相对较低的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通过XPS和FTIR表征发现菌体LLC吸附有机化合物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8](2019)在《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鞘细菌对镉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组合为镉离子初始质量浓度25 mg/L、吸附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0℃;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 778 mg/g和84.65%;SEM照片显示,与吸附前相比,吸附后的鞘细菌菌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菌体表面变得粗糙,并有大量絮状物沉积;吸附前后鞘细菌的红外光谱谱图显示,羟基、酰胺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参与了镉离子的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董玉良,徐苗,刘方春,任丽英[9](2019)在《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铝氧化物是土壤的重要组分之一,其对土壤中有机无机组分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吸附实验和DLVO理论,探究铁铝复合氧化物对细菌的粘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铁铝复合氧化物对细菌的粘附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铁铝1∶3复合氧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17.43和2792.29 mg·g~(-1),铁铝3∶1复合氧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55.58和2760.33 mg·g~(-1).随着pH值的增大,两种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量均呈下降趋势.铁铝1∶3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量均大于铁铝3∶1复合氧化物.静电吸引力是铁铝复合氧化物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林金海,陈晓佳,丁友玲[10](2018)在《对活性炭(供注射用)吸附液体中细菌内毒素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产注射剂的原辅材料和工艺中常会混入细菌内毒素,除去注射剂中的细菌内毒素十分重要。本文对活性炭(供注射用)吸附细菌内毒素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供注射用)可吸附液体中一定量的细菌内毒素,使200和20 EU/ml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溶液内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下降2个数量级(吸附率达99%)。因此,使用活性炭(供注射用)吸附细菌内毒素在注射剂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8年21期)

细菌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株耐锌细菌S3为研究对象,对其菌体及其胞外聚合物(EPS)的Zn~(2+)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3属于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其序列与S.caeni相似性达到99%.Zn~(2+)对菌株S3生长的最小抑制浓度为500 mg·L~(-1)左右.S3活性菌体对Zn~(2+)的吸附率明显高于非活性菌体,且活性菌体实现吸附平衡的时间稍长.参与S3菌体Zn~(2+)吸附过程的官能团主要有缔合O-H、N-H和多糖的C-O.菌体EPS对Zn~(2+)的吸附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在80 min达到吸附平衡.S3菌体及EPS对Zn~(2+)的吸附过程均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桑婷,叶舟,Nicholas,G.Fischer,Erik,P.Skoe,Constanza,Echeverría.不同牙科材料表面获得性膜吸附和细菌黏附的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袁梦,沈宗泽,封磊,宋萍,韩晓刚.一株耐锌细菌SphingobacteriumcaeniS3的Zn~(2+)吸附特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铭,吴一超,高春辉,黄巧云,蔡鹏.水铁矿吸附和共沉淀诱导细菌胞外聚合物的选择性固持[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李如意.普罗威登斯属细菌的重金属吸附行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D].湖南工业大学.2019

[5].张雯.基于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药物吸附释放行为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6].袁浩.稀土矿区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菌株B6-7对稀土-重金属吸附特性[D].内蒙古大学.2019

[7].张晓敏,成卓韦,于建明,陈建孟,朱勤勤.真/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及其表面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9

[8].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J].化工环保.2019

[9].董玉良,徐苗,刘方春,任丽英.铁铝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细菌的吸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10].林金海,陈晓佳,丁友玲.对活性炭(供注射用)吸附液体中细菌内毒素能力的研究[J].上海医药.2018

论文知识图

原始TiO2样品的抑菌圈照片:(a)S.ce...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平皿培养萌发的小麦种子Fig.7-1Culti...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各时段的平均降解...反相微乳液法制备MP@5102一QD@1502荧...检测细菌在根表的定殖Fig.8-3Detecti...

标签:;  ;  ;  ;  ;  ;  ;  

细菌吸附论文_桑婷,叶舟,Nicholas,G.Fischer,Erik,P.Skoe,Constanza,Echeverrí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