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鹰学校743021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通过近几年对诸多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的研究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冷静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可见,这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我们的课改实践,着眼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无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语文教师没有守住语文的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就从“根”上确定了语文课程。这就说明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也就是语文课的目的和归宿。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手段,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深入地读书、思考,在读中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感情,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学会用语言表情达意。语文教师要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言文字运用”,引领学生读书写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审美意识、探究能力、认识深度,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二、语文教师构建的语文课堂缺乏生活味
语文学习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应与生活融为一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课堂。
构建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主要是指课堂的生活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兴趣,主要原因是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介入他们的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感觉不到语文和自己的关系。课堂生活味,就是把教学过程当作生活,那么语文课堂就要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体悟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戴着面具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日常生活话题、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方面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堂富于时代气息。课堂中有学生喜欢的内容,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词语言感性和理性的理解。
三、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教育,即养成教育,也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的境界。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能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版的《语文课课程标准》中,“习惯”一词出现频率很高,达到了22次,可见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但是促进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基本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养成了爱读课外书的习惯,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如果养成了多问的习惯,就会提高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如果养成了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就不仅能摘记下许多资料,而且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未能细读文本
语文教师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前提是要自己读懂文本,抑或有自己的感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细读文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字词后面的味道和意蕴,读出自己的感悟,引发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就是立足文本的阅读,就是要把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进而摸索到作者的行文思路。要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这样的文本细读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双重收获,不但得到了语言解读的意义、意味和韵味,而且得到了细读语言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五、语文教师热衷照搬“模式”
时下,流行模式化教学,因为“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方法体系的外化、固化,便于操作。但是,语文教学却是与“模式”格格不入的,因为语文课程内涵的人文性、语言的模糊性、情境的生活性、目标的多元性、思维的非线性和结果的测不准性使语文教学具有灵动不羁的特点。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李海林、李维鼎等人对语文教学的模式化表示担忧,并撰文深入论述其不可行性。语文课堂应是灵动的、活泼的,而“模式教学”以不变应万变,无疑阉割了课堂的灵活性;同时,这种循环往复的教学特点也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研究的灵性,销蚀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和耐心。因此,语文教师不能热衷于寻求语文教学的“模式”。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111)《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