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绿洲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洲,稳定性,干旱,流域,灰色,机制,皮山县。
绿洲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艾克拜尔·买提尼牙孜,阿里木江·卡斯木,依克木·买买提[1](2015)在《新疆皮山县绿洲需水量变化与绿洲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评价新疆地区皮山县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和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绿洲稳定性,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在RS技术的支持下对皮山县绿洲进行了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结合水文和气象数据(气温、降水数据)估算皮山县绿洲15a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需水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皮山县绿洲渠系利用系数低,耕地灌溉定额高,耕地耗水比例大,且社会经济耗水量不断增加。15a间皮山县绿洲需水量增加了2.73×108 m3,现状供给量存在很大的缺口。2010年缺水总量到达2.74×108m3,虽然2012年缺水有所缓解,但自然生态环境缺水量增加,占到水资源总缺水量的59.75%,供需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结论]从现有的绿洲面积看,水资源供给量存在较大的缺口,绿洲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耀斌,冯起,刘光琇,司建华[2](2015)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稳定性研究是绿洲学研究的重点、热点,也是目前未充分探讨和解决的难点。以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选取六种常用方法评价额济纳的稳定性,应用众数理论评判各方法的优劣,结果发现:(1)粗糙集约简后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绿洲稳定性评价中效果最好,粗糙集理论法最差,不能单独作为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2)从2006年开始绿洲稳定性指数值才开始略高于1990年。其中1992~1998年的绿洲稳定性值都低于或接近0.04,2000年黑河分水后,绿洲稳定性值开始逐渐升高。(3)额济纳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狼心山径流与年降水量;其次为第叁产业比重和地下水水位埋深;最小的是当年造林面积。(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5年09期)
王耀斌,刘光琇,冯起,司建华,常宗强[3](2012)在《基于粗糙集与灰色理论的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争取绿洲向稳定、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本研究以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将绿洲系统分为自然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及自然灾害子系统,应用粗糙集与灰色理论,建立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年-2008年的绿洲稳定性做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①研究时段内,影响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的最重要的3个指标依次为地下水水位埋深、年降水量与狼心山径流量;②研究时段内,若以理论划分2004年为界,1990年-2004年绿洲稳定性呈明显的波动趋势,2005年-2008年绿洲稳定性呈平稳略上升趋势;若以黑河分水2000年为界,1990年-2000年绿洲稳定性指数值呈递减趋势,2001年-2008年却呈明显增加趋势;③绿洲稳定性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体,单个指标的好坏只能在某方面影响绿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刘世增,孙保平,李银科,李发明[4](2009)在《微尺度下的荒漠绿洲景观结构数量分析与绿洲稳定性研究——以甘肃景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景泰县典型荒漠绿洲200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该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地生产力、经济的影响的实地调查,对绿洲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研究区景观异质性下降,景观组分趋向不均匀分布,优势斑块对景观的控制作用在增强,斑块趋向异质化,绿洲稳定性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9年06期)
毋兆鹏[5](2008)在《中国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文章从绿洲稳定性概念、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绿洲稳定性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代表性观点,系统介绍了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争论的观点和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10期)
毋兆鹏[6](2008)在《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比湖流域绿洲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稳定性严重失衡。由于绿洲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文章在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表征下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绿洲稳定性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诊断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表征下对绿洲稳定性的贡献作用大小。结果表明: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拓展绿洲学研究的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6期)
毋兆鹏[7](2008)在《干旱区绿洲稳定性驱动机制研究——以艾比湖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稳定性指绿洲系统功能处于持续稳定发展中的一种状态,绿洲稳定性的打破,最终会通过水文、土壤、植被这3个主要因素表征出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绿洲内外过度的人类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诱发机制、动力机制及反馈机制则构成了绿洲稳定性变化的复杂驱动过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赵文智,庄艳丽[8](2008)在《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丁建丽,张滢,王宏卫[9](2008)在《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中,绿洲稳定性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为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一类景观,是干早区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绿洲能否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洲的稳定性就是确保绿洲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处在良性循环状态。选择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极端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典型绿洲,按绿洲系统的结构分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指标层,构建优化的指标体系共18个指标,利用绿洲稳定性指数对研究区3个时期绿洲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该项研究对于干旱区绿洲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2期)
毋兆鹏[10](2007)在《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稳定性指绿洲系统功能能够处于持续稳定发展中的一种状态,绿洲稳定性的打破,最终会通过水文、土壤、植被这叁个主要因素表征出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绿洲内外过度的人类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动力机制及反馈机制则构成了绿洲稳定性变化的复杂驱动过程.(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绿洲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洲稳定性研究是绿洲学研究的重点、热点,也是目前未充分探讨和解决的难点。以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选取六种常用方法评价额济纳的稳定性,应用众数理论评判各方法的优劣,结果发现:(1)粗糙集约简后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绿洲稳定性评价中效果最好,粗糙集理论法最差,不能单独作为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2)从2006年开始绿洲稳定性指数值才开始略高于1990年。其中1992~1998年的绿洲稳定性值都低于或接近0.04,2000年黑河分水后,绿洲稳定性值开始逐渐升高。(3)额济纳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狼心山径流与年降水量;其次为第叁产业比重和地下水水位埋深;最小的是当年造林面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洲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艾克拜尔·买提尼牙孜,阿里木江·卡斯木,依克木·买买提.新疆皮山县绿洲需水量变化与绿洲稳定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5
[2].王耀斌,冯起,刘光琇,司建华.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5
[3].王耀斌,刘光琇,冯起,司建华,常宗强.基于粗糙集与灰色理论的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2012
[4].刘世增,孙保平,李银科,李发明.微尺度下的荒漠绿洲景观结构数量分析与绿洲稳定性研究——以甘肃景泰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9
[5].毋兆鹏.中国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审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6].毋兆鹏.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7].毋兆鹏.干旱区绿洲稳定性驱动机制研究——以艾比湖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
[8].赵文智,庄艳丽.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8
[9].丁建丽,张滢,王宏卫.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10].毋兆鹏.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驱动力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