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性半矮秆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矮秆基因,D55,分子标记
显性半矮秆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骄,刘雅慧,孙学军,周旭珍,李容柏[1](2018)在《水稻显性矮秆基因D55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株型,本研究利用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矮秆突变体lb4d与栽培稻品种(系)187R、广恢99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显性矮秆基因D55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发现,D55基因对水稻株高具有较强的矮化作用,表现为显性矮秆。在日本晴、广恢998、187R等不同的遗传背景条件下,D55基因造成水稻株高降低30%左右;利用水稻SSR标记引物,D55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RM5704和RM202之间3.53 cM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D55基因,参考水稻品种日本晴的基因组序列,在D55基因附近区域寻找插入缺失序列,在RM5704和RM202之间发展了4个插入缺失标记,利用这4个标记将D55基因精细定位在indel A-7和indelg-15之间的53.1 kb区域。本基因精细定位的结果为D55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了帮助。(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2期)
孙林鹤,单强强,王冬至,余慷,李亚飞[2](2017)在《小麦赤霉素敏感型显性矮秆基因Rht12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矮秆和半矮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Rht12是1968年利用γ射线辐照诱变得到的赤霉素敏感型显性矮秆基因。它被定位在小麦5A染色体长臂,与SSR分子标记WMC410紧密连锁。Rht12具有很强的降低株高的作用,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明确Rht12的序列信息及其在GA调控途径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对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小麦株高的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含Rht12基因的矮秆春麦品种宁98-2105为研究材料,用BSR-Seq和Wheat 660K SNP芯片分析等方法对Rht12进行精细定位,同时构建不同遗传背景的NILs群体用于表型考察。【结果与分析】以小麦中国春为背景的F2群体中高和矮的纯合极端个体各30株作为混池的BSR-Seq分析表明,Rht12定位于小麦5A染色体末端37.66 Mb的区间内。Wheat 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在宁98-2105和矮秆混池中存在712个SNP位点缺失,其中412个定位于5A染色体。BSR-Seq分析结果表明在5AL末端,宁98-2105和矮秆混池中有100个SNP缺失和27个基因表达量为0。FISH的结果进一步证实,在宁98-2105 5AL末端存在大片段缺失。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扫描,确定该缺失区段大小为10.73 Mb。利用Rht12区间内的SSR分子标记在中国春为背景的大小为5,482的F_2群体中获得了34个重组体。将重组体自交挑选纯合重组个体。将纯合重组体在两个环境下种植,并对两年的株高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比重组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数据,将Rht12精细定位于SSR分子标记W5AC198和端粒之间,基于中国春全基因组拼接序列v0.4的物理距离约为11.21 Mb,遗传距离约为0.02 cM。W5AC198与染色体片段缺失区段的距离约为483 Kb。【结论】小麦Rht12精细定位于SSR分子标记W5AC198和端粒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21 Mb,遗传距离约为0.02 cM。5AL末端存在大片段缺失,该缺失区段大小为10.73 Mb。(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李燕骄[3](2017)在《水稻显性矮秆基因LB4D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水稻品种株型改良的重要方面,目前水稻矮化育种利用的矮化基因很少,品种单一,这不利于水稻育种多样性的发展。而大部分已定位的矮化基因都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这限制了矮化基因的利用,因此鉴定新的矮秆基因,对水稻矮化育种和水稻品种创新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的矮秆突变体LB4D来源于普通野生稻,具有秆矮多分蘖的特点。利用矮秆突变体LB4D与栽培稻品种(系)187R、广恢99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显性矮秆基因LB4D进行了精细定位。表型观察发现,LB4D基因对水稻株高具有较强的矮化作用,表现为显性矮秆。通过显微观察,发现LB4D茎秆节间缩短是由茎秆纵向细胞数目减少造成的。在日本晴、广恢998、187R等不同的遗传背景条件下,LB4D基因造成水稻株高降低30%左右;利用水稻SSR标记引物,LB4D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RM5704和RM202之间3.53Mb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LB4D基因,参考水稻品种日本晴的基因组序列,在LB4D基因附近区域寻找插入缺失序列,在RM5704和RM202之间发展了 4个插入缺失标记,利用这4个标记将LB4D基因精细定位在indeIA-7和indeIg-15之间53.1kb的区域。通过生物信息网站Gramene与Rice Genome,在基因定位区间找到了 10个可能与水稻矮化相关的基因。并对其中可能的候选基因LOC_Os11g11000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发现其在2,3,11,13,号外显子上发生了碱基替换,氨基酸比对后发现2号外显子的突变造成了氨基酸种类的改变分别是一个半胱氨酸突变成酪氨酸,一个半胱氨酸突变成丝氨酸。本基因精细定位的结果为LB4D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5-01)
崔永涛,吴立文,胡时开,任德勇,葛常伟[4](2016)在《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粳稻品种日本晴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半显性矮秆突变体Si-dd1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矮秆Si-dd1(AA)和半矮秆Si-dd1(Aa)植株的株高降低。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增加。激素处理结果表明突变体Si-dd1(AA)与野生型对油菜素内酯反应基本相同,而在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下,突变体Si-dd1(AA)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钝感。Western blot对GID2表达量分析也确定这一结果。组织切片实验表明,突变体Si-dd1(AA)相对于野生型叶片主脉气孔变小,叶肉细胞增多,茎维管束数目增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基因受一对核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约244kb区间内,目前该区段并未发现已报道的矮秆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刘斌美,赵孟,叶亚峰,傅向东,吴跃进[5](2015)在《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SDT的克隆及功能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sd-1矮杆基因利用实现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以来,水稻生产上隐性化、单一化的矮杆基因带来了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杂种优势利用配组有局限和F1株高增加倒伏严重等问题,因而发掘创建新的矮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新矮源水稻半矮杆多分蘖(semidwarf and high-tillering,sdt)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开展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水稻矮杆基因调控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sdt基因表现为控制株高,增加分蘖数,提高抗倒伏性和产量,呈半显性遗传方式。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分离了sdt基因,发现sdt基因编码水稻microRNA156前体之一的OsmiR156h基因。与SDT相比,sdt在第二外显子和第二内含子的位置发生了131bp的缺失,进而影响了sdt基因的mRNA,导致其3'端比SDT变短。sdt与sd1基因在控制株高方面的效果是可以累积的,通过聚合sdt/sd1基因的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其产量比目前主力超级稻品种提高约20%左右,同时株高显着降低,减少倒伏发生的风险,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OsmiR156基因能够调控下游"理想株型"基因OsSPL14的表达,通过聚合sdt/OsSPL14wFP基因位点,发现sdt能够改善OsSPL14的抗倒伏性,提高收获指数和产量。miRNA参与调控植物体的很多生命过程,但是关于miRNA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研究鲜有报道,我们首次将miR156位点本身在产量方面的价值挖掘出来,对将来在育种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8-14)
李骞骞,张卫东,高建华,张淑英,姜晓丽[6](2015)在《显性矮秆基因Rht10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显性矮秆基因Rht10降低粒重的原因,本研究以Rht10鲁麦15、鲁麦15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分析其籽粒形成期粒重的变化,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灌浆过程。结果显示,在籽粒形成过程中,二者粒重的变化均呈"S"型曲线,但Rht10鲁麦15粒重均低于鲁麦15,降低幅度在1.17%~35.71%之间;灌浆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灌浆中期Rht10鲁麦15的灌浆速率明显高于鲁麦15。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与鲁麦15相比,Rht10鲁麦15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早1.57 d,最大灌浆速率高0.26 g/(百粒·d),籽粒灌浆期短10.08 d,灌浆活跃持续天数短11.12 d,灌浆中期、后期的时间明显低于鲁麦15。由此可见,Rht10基因对粒重的影响贯穿于籽粒发育的整个过程。该基因提高了灌浆期的最大灌浆速率,但缩短了灌浆时间,尤其是缩短了灌浆中期、后期的时间,造成粒重降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崔永涛[7](2015)在《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emi-dominant Dwarf1)Si-dd1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植物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决定植物产量。过高、过矮不仅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影响稻米的质量。近年来,伴随着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发展,科学家们克隆了很多与水稻矮秆相关的基因,并相继取得了许多重要生理生化结果。人们通过寻找适合当前水肥条件株高的水稻品种和基因,从而培育出增产潜力大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利用日本晴组织培养突变且能稳定遗传的不完全显性矮秆突变体(Semi-dominant Dwarf1,Si-dd1),通过形态,生理等试验阐述该突变体突变后导致的多方面变化。并采取图位克隆的方法对Si-DD1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并将该基因定位到6号染色体短臂上,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阐明不完全显性矮秆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完全显性矮秆突变体Si-dd1发掘和表型:我们从日本晴组织培养导致突变的材料中发现了Si-dd1突变体,在3叶期后矮秆表型逐渐显现出来。至成熟时,纯合子Si-dd1(AA)突变体出现结实率严重下降,植株严重矮化等现象,其生育期比野生型延迟大约10-15天左右。Si-dd1(AA)株高大约40cm,与野生型相差一半,杂合子矮秆Si-dd1(Aa)株高大约63cm,与野生型株高相差20cm左右(在海南测量)。2.Si-dd1遗传分析:将纯合子矮秆Si-dd1(AA)和9311正反交后产生的F1代都呈现半矮秆,F2代中出现分离,其中矮秆:半矮秆:野生型比例大致为1:2:1,而杂合子矮秆Si-dd1(Aa)和9311正反交后,后代都出现半矮秆和野生型,且比例为1:1。这些结果都表明了Si-dd1受一不完全显性核基因控制。3.Si-dd1与激素的关系:根据突变体对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的反应表明,矮秆Si-dd1(AA)和野生型WT随着施用外源GA激素浓度增加,株高都依次增高,这说明了该突变体与GA信号传导途径无关。此外随外源施用的BR浓度增加Si-dd1(AA)和WT株高变化不大,而叶夹角发生改变,说明突变体和BR无明显联系。4.GA处理后GID2的蛋白表达分析:分别提取GA3处理后Si-dd1(AA)和WT的蛋白,选取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的一个相关蛋白GID2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GA3处理,Si-dd1(AA)和WT中的GID2表达量一致。5.细胞学观察分析表明:Si-dd1(AA)矮秆相对于野生型叶主脉气孔变小,叶肉细胞增多,茎维管束数目增加,细胞变密且不均匀,Si-dd1(AA)矮秆的细胞明显变密变小。6.Si-DD1的精细定位:采取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初定位到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M2和M3之间,进一步发展了引物,将Si-DD1精细定位到标记P3和P4之间,两者的物理距离大概在244Kb区段内,在该区段内目前还未报道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张超[8](2013)在《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Sdd7(t)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作为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上世纪半矮秆基因sd-1的利用,引发了水稻育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迄今为止,虽然在水稻中报道了不少矮秆基因,但是大多数是隐性基因,对显性矮秆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鉴定和克隆新的矮秆基因,尤其是显性矮秆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明确它们在株高调控方面的机理,有助于实现株高的定向改良,对于水稻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生产应用价值。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 NIL)进行基因定位是克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影响某一性状的一个位点从众多影响该性状的位点中分离出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多代回交,构建了以滇粳优1号为背景亲本,巴蒂野生稻(Oryza barthii)为插入片段的近等基因系。通过对该近等基因系进行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的结果:1.在整个生育期内,与滇粳优1号相比,NIL表现为矮化(其中以第一、第二节间缩短最为明显),抽穗期变长,每穗粒数变少,分蘖数增多。2.茎秆细胞学观察发现NIL的茎秆细胞发育正常,排列整齐,能形成正常的细胞列,而且与滇粳优1号相比细胞大小并无变化,因此矮化表型可能是由细胞数目的减少造成的。横向观察茎秆发现,NIL有发育正常的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及维管束,但茎秆的细胞层数减少,这与NIL茎秆比较细弱是一致的。3.通过水培法对滇粳优1号与NIL进行了赤霉素处理实验,发现两者均可对赤霉素进行响应,表现为加速生长。分别用水培法及滴加法对滇粳优1号与NIL进行了油菜素内酯的处理实验,发现两者均可以对其进行响应,水培法表现为幼根的卷曲,滴加法表现为叶倾角的增大。以上结果说明了NIL在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途径上没有缺陷。4.遗传分析表明NIL的矮化表型是由显性的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将该基因命名为Sdd7(t)。利用滇粳优1号与NIL杂交产生的群体将基因定位在第七染色体短臂82Kb的区间内。通过在线水稻基因注释系统对该区间预测,发现有14个开放阅读框,这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并阐明NIL矮化的机理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赵美丞[9](2013)在《谷子半显性矮秆基因SiDw1的图位克隆及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谷子两个品种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以及其野生种青狗尾草作为C4光合研究模式植物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谷子功能基因组研究产生了兴趣,然而目前还没有对于谷子功能基因克隆以及功能分析的报道。株高是决定谷子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在生产实践中降低作物的株高不仅可以抗倒伏同时也能够提高产量,在小麦以及水稻中先后通过几次矮化育种即“绿色革命”实现了增产增收,分离和鉴定各种谷子矮化突变体且克隆相应的基因,不仅有助于认识谷子矮化机理而且选择优良的矮化基因有望实现谷子的矮化育种。84133为1979年在田间发现的自然矮化突变体,表现为茎节严重缩短且叶片浓绿色,对GA不敏感,遗传分析表明84133含有一个半显性矮秆基因,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我们分离了SiDw1-2基因,该基因被定在第九号染色体位于标记Si332和Si188之间,与拟南芥的GAI/RGA,水稻的SLR1、玉米的D8,小麦的Rht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属于GRAS家族的DELLA蛋白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表明,在84133矮秆突变体中,SiDw1-2的编码区被一个约5.5kb的copia反转座子插入从而造成转录本被截断,形成了两个转录本即SiDw1-c2和SiDw1-c3,SiDw1-c2是DELLA蛋白N端与copia的TLR形成的融合转录本,SiDw1-c3是缺失N端的截短转录本。PCR以及Southern杂交表明84133除了SiDw1-2位点外还含有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缺失、插入的DELLA蛋白基因位点,我们将其名为SiDw1-1,连锁性分析表明SiDw1-1与SiDw1-2连锁,均位于第九号染色体上。SiDw1-1的复制范围至少为10kb,除了编码区ORF之外,其至少还携带上游5.5kb的启动子序列和下游的2.5kb的序列。我们通过Southern walking的方法不仅证实了SiDw1-1的存在,还推测出其下游复制断裂点可能位于probe8和probe5之间的区域。此外在该区域还发现了两个重组热点序列CCTCCCT (ch9:7637259-7637265),CCCCTGCCCGC(ch9:7637667-7637677),综合上述结果由此推测SiDw1-1可能是通过非对等交换(NAHR)的机制产生的,而长片段copia的插入正是造成联会错误的原因。SiDw1-1由于携带原来的启动子所以可以转录,将其转录本命名为SiDw1-c1,SiDw1-c1表达量显着降低且主要在伸长的茎节和叶片中表达,当外加GA时,SiDw1-c1表达明显上调,这表明其仍在阻遏GA效用。将3个转录本SiDw1-c1、SiDw1-c2、SiDw1-c3分别在水稻、谷子中超表达发现:SiDw1-c1能够引起温和的矮化表型,SiDw1-c3能够引起严重的矮化表型,表现为茎节严重缩短,叶片浓绿色,而SiDw1-c2没有任何功能,这表明在突变体84133中SiDw1-c3起着主要的矮化效应,而SiDw1-c1矮化效应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4-01)
张立国[10](2012)在《水稻显性矮秆基因Epi-df的图位克隆、表观修饰特征分析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株高超过一定范围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矮秆不仅有利于抗倒伏,而且耐贫瘠,有利于提高产量。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矮化育种,使水稻株高降低至半矮秆,水稻单产获得了第一次飞跃,成为“绿色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之一。目前正在进行的超级稻育种主要利用理想株型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以期水稻单产得到进一步提高。迄今水稻育种中利用的矮秆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杂交水稻育种中隐性矮秆基因的使用往往要求双亲必须具有同一矮秆基因,这就限制了在更广泛的资源中选择有利亲本。但是如果利用显性矮秆基因,则能够使水稻种质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缩短育种时间。因此发掘新的水稻株高控制基因特别是显性矮秆基因,对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显性矮秆突变体Epi-df进行了系统的表型考察和降秆能力分析,并对产生矮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Epi-df从苗期至成熟期表现矮化,并且与野生型杂交F1表现类似突变体的表型,因此,Epi-df属于显性矮秆突变体。Epi-df与籼稻品种培矮64正反交F1株高介于两者之间,F2代分离群体中高株和矮株数比例接近1:3,表明Epi-df表型是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将Epi-df与3个籼稻品种和3个粳稻品种杂交,降秆率介于16.3%至50.4%之间,表明Epi-df具有较强的降秆能力,有望在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育种中得到应用。(2)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将突变基因精细定位在49kb区域内,但并未发现DNA序列突变,却发现其中的ORF5在突变体中表达强烈,而在野生型中沉默。Epi-df还存在另外一个特征,即虽然表现遗传稳定但存在低水平的回复突变频率,因此ORF5的异位表达可能是由表观遗传变异引起的。DNA甲基化测序结果表明FIE15’端发生了DNA去甲基化,这与FIE1的异位表达是一致的。尽管FIEl在回复突变株中保持沉默,但DNA甲基化并未恢复到野生型水平,发生恢复的位点主要集中在转录起始点附近和第3个外显子。另外,Epi-df中FIE15’端H3K9me2水平下降,而H3K4me3水平上升,这与FIE1基因的异位表达和DNA去甲基化是一致的。因此,Epi-df是一个表观遗传突变体,这为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单子叶植物尤其是重要作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了重要材料。(3) FIE1是胚乳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并且具有仅母本表达的印记特征。FIE1在叶片、茎和幼穗中存在高水平的DNA甲基化,而在受精后第6、9和12天的胚乳中甲基化水平严重降低,并且F1胚乳中母本FIE1的DNA甲基化水平比父本低很多,因此FIE1的表达模式和印记特征受DNA甲基化调控。与拟南芥仅有一个FIE基因不同,水稻含有两个FIE基因,另一个FIE基因FIE2是组成性表达的,因此我们推测水稻基因组复制以及随后的进化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对两个FIE基因的功能分化起了重要作用。(4)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FIE1与iEZ1以及CLF互作,表明FIE1参与水稻中PRC2介导的转录抑制。基因芯片分析发现Epi-df中有305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其中222个基因下调,83个基因上调。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这些表达量改变的基因同时伴随着H3K27me3修饰的改变。因此,FIE1的异位表达导致靶基因H3K27me3修饰水平和表达量的改变,从而使Epi-df表现突变表型。(5) H3K9me2和H3K27me3是与转录抑制相关非常保守的两种表观遗传修饰,H3K9me2主要集中在异染色质,起抑制转座子和逆转座子转录和转座的功能;H3K27me3基本存在于常染色质,起抑制基因转录和维持细胞记忆的功能。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FIE15’端存在高水平的H3K9me2,而Epi-df中H3K9me2水平降低引起FIE1异位表达和基因组水平上H3K27me3分布异常,从而导致水稻发育缺陷。因止匕,H3K9me2控制的FIE1转录抑制对水稻中H3K27me3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12-01)
显性半矮秆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矮秆和半矮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Rht12是1968年利用γ射线辐照诱变得到的赤霉素敏感型显性矮秆基因。它被定位在小麦5A染色体长臂,与SSR分子标记WMC410紧密连锁。Rht12具有很强的降低株高的作用,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明确Rht12的序列信息及其在GA调控途径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对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小麦株高的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含Rht12基因的矮秆春麦品种宁98-2105为研究材料,用BSR-Seq和Wheat 660K SNP芯片分析等方法对Rht12进行精细定位,同时构建不同遗传背景的NILs群体用于表型考察。【结果与分析】以小麦中国春为背景的F2群体中高和矮的纯合极端个体各30株作为混池的BSR-Seq分析表明,Rht12定位于小麦5A染色体末端37.66 Mb的区间内。Wheat 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在宁98-2105和矮秆混池中存在712个SNP位点缺失,其中412个定位于5A染色体。BSR-Seq分析结果表明在5AL末端,宁98-2105和矮秆混池中有100个SNP缺失和27个基因表达量为0。FISH的结果进一步证实,在宁98-2105 5AL末端存在大片段缺失。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扫描,确定该缺失区段大小为10.73 Mb。利用Rht12区间内的SSR分子标记在中国春为背景的大小为5,482的F_2群体中获得了34个重组体。将重组体自交挑选纯合重组个体。将纯合重组体在两个环境下种植,并对两年的株高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比重组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数据,将Rht12精细定位于SSR分子标记W5AC198和端粒之间,基于中国春全基因组拼接序列v0.4的物理距离约为11.21 Mb,遗传距离约为0.02 cM。W5AC198与染色体片段缺失区段的距离约为483 Kb。【结论】小麦Rht12精细定位于SSR分子标记W5AC198和端粒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21 Mb,遗传距离约为0.02 cM。5AL末端存在大片段缺失,该缺失区段大小为10.73 M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性半矮秆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骄,刘雅慧,孙学军,周旭珍,李容柏.水稻显性矮秆基因D55的精细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孙林鹤,单强强,王冬至,余慷,李亚飞.小麦赤霉素敏感型显性矮秆基因Rht12的精细定位[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3].李燕骄.水稻显性矮秆基因LB4D的精细定位[D].广西大学.2017
[4].崔永涛,吴立文,胡时开,任德勇,葛常伟.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6
[5].刘斌美,赵孟,叶亚峰,傅向东,吴跃进.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SDT的克隆及功能解析[C].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
[6].李骞骞,张卫东,高建华,张淑英,姜晓丽.显性矮秆基因Rht10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
[7].崔永涛.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emi-dominantDwarf1)Si-dd1的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8].张超.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Sdd7(t)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3
[9].赵美丞.谷子半显性矮秆基因SiDw1的图位克隆及形成机制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0].张立国.水稻显性矮秆基因Epi-df的图位克隆、表观修饰特征分析及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