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518031
摘要:儿童是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大人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医疗建筑作为一个功能复杂的大型综合体,传统的功能和技术的结合体的形象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随着“人性化”观念的不断被重视,以人性化细节设计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设计中,强调“人性化”设计对儿童医疗建筑的积极影响,提供实施性强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手法。
关键词:儿童医院;专业标识;人性化;策略
引言
近年来,一批有着创新、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儿童医院崭露头角,更加注重切身从儿童的人性化角度出发和以儿童为主体进行完整和深入的设计,不仅实现建筑设计中既定的医疗规范、流程、功能布局;塑造出情感丰富的医院室内空间环境,在心理角度为儿童患者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辅助儿童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体现医院高品质的设计水准。本文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主要出发点,试图探索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1目前我国儿童医院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缺乏适宜性
现今的建筑设计院往往有成型的病房楼平面,特别是标准护理单元平面模式。设计时大量精力用于场地设计及造型设计,对于建筑平面则直接套用。如病房楼建筑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不亲切。患者、医护人员等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病房楼的影响,传统病房楼形式单一,色彩单调,造型因缺少变化略显呆板,缺乏现代气息。或者建筑尺度过大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如某医院的三栋较高建筑大量运用了使人容易兴奋的、亢奋的纯红色、黄色与使人消沉的、抑郁的高纯度蓝色,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1.2空间缺乏主题性和趣味性
每个空间都体现着它属于自己的主题和空间情感传达,独立分散式和曲折连廊式的医院空间组织形式较为传统与不科学,但我国大多城市中依然存在许多这样的医院。这种传统的空间形式虽然满足基本的医疗运作,但却不能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需求。这种传统的建筑空间主题标识不明确,布置不科学,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内心不安与忐忑,缺少趣味性。
1.3人性关怀不足
由于病人群体的特殊性,住院治疗期间几乎只能身处病房之中,消极情绪在所难免。调查表明,如设计病房的平面尺寸刚好满足规范的要求,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存在着病床紧张的现实状况,为了接待更多的病人获得利益最大化,医院普遍存在在病室、走廊、等候区等增加病床的现象,导致病房楼医疗环境较差,护理单元内声音嘈杂,使人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感受。交通流线交叉拥挤,医护人员的护理效率降低,对医疗流程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影响。
2加强儿童医院建筑设计的策略
2.1工程概况
某儿童医院扩建工程按照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的标准进行设计,总规划建设用地呈L形。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31300㎡,地上建筑面积为97850㎡,地下建筑面积33450㎡,院区的主体功能建设基本完成,包括七项设施用房、教学用房、科研用房、突发性公共卫生诊治中心等。根据总体规划,二期工程开始启动,规划在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在医院总规划建设用地的西南角建设一栋21层的病房楼以及一栋9-10层的科研实验楼,两栋楼需要通过一层裙房相互连接,且二期病房楼需要与一期已建成的病房楼通过裙房相连,在外部空间及形态上要求相互协调、融合。下面主要围绕二期病房楼住院部的设计展开研究,其中涉及住院部与医技、门诊等科室在布局与流线的联系,必要的穿插一期项目内容,以更加全面的分析二期项目的设计思路及优缺点。
2.2设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着重关注患儿、家属、职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领域感、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开放性、私密性等方面的内容,将人文关怀全方位贯穿医疗、护理、服务和环境设计,为患儿、家属、职工提供舒适的、人性化的空间。
2.3设计策略
2.3.1总体人性化布局方式
二期地块呈矩形,用地不太宽裕。与大部分调研案例相同,项目采用了半集中式布局(即“高层病房楼+门诊医技裙房”)。半集中式具有布局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清晰等优点。项目方案将门诊、医技功能水平横向布置,住院病区竖向层叠布置,两者形成布局上的相对分离,但通过水平与垂直交通共同组织,在流线上又紧密联系。其次,半集中式布局便于裙房位置灵活布置各种流线的出入口。由于用地面积较为局促,考虑到日照遮挡,两栋高层(科研实验楼和病房楼)不能正南北向布置,相互之间应尽量错开,以确保各楼宇受阳面有充足的日照时间。在病房楼的布置方位上,结合建筑日照和风环境两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2.3.2外立面设计分析
二期病房楼外立面采用和一期项目相似的建筑外层表皮肌理,在形态上采用仿生构造,以蜂巢的基本单元为母体,进行排列衍生和组合,一个个小蜂巢象征着培育小生命的空间,体现对儿童的关怀。外表皮采用装饰铝板和玻璃幕墙结合的做法,形成虚实对比,相互呼应。裙房的立面造型与病房楼主体有所不同,例如诊疗中心入口,外墙整体上实下虚,体现出一种“生长”的意象化形态;上部分表皮做了参数化设计处理,采用了同种图形元素的渐变、退晕,形成韵律感,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这种立面的设计使得建筑看起来活泼灵动,可以贴近儿童的心理。
2.3.3合理的功能流线
二期项目考虑患儿、探视人员、医务人员的需求,在一期的流线的基础上,有序组织人流、车流、物流等交通流线。如在车流控制方面,二期建成后整个院区共四个汽车坡道,两进两出循环,保持车流通畅。人流方面,名医馆和国际儿童医疗中心入口、科研实验入口面对广场,较为开放;会议中心入口和职工餐厅送餐口置于建筑整体的北侧,较为隐蔽,与新设的环路相连。各入口分别独立设置,将不同的人流相互分离。
2.3.4人性化内部空间设计
本方案空间设计亮点在于,在空间植入弧形元素:护理单元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物融入了弧形元素,提升了空间的活力。例如中心区块外墙局部为曲线形,消除了棱角,体现出空间的和谐、包容,带给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更容易被儿童所接纳,让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在其中玩耍。以“自然绿”作为主题色,色彩是创造舒适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医疗上作为心理诱导的治疗手段。一期项目确立了空间色彩以“绿色”作为主题色,体现“自然”与“生命”活力的设计理念。绿色作为冷色系颜色,能起到缓和情绪、平静心情的医疗辅助效果,对患儿的康复有较大的帮助。但是不应将绿色作为基础色调,建议在二期护理单元内部使用米白色、粉色等暖色系颜色,局部利用绿色进行点缀。例如对内部装饰、标识牌、艺术品等使用生命绿,提升空间活力。开放的儿童游戏区,采用了临近护理单元入口布置方式,但是游戏区完全开放,处于交通空间中,通过将核心筒西南外墙内凹,形成空间节点,并通过设置圆柱使空间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又不失视线通透性,从护士站能明显观察到游戏区患儿们的行为活动,利于监护。
3总结
本文从人性化设计角度,本文结合案例对儿童医院病房楼总体设计以及内部空间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在实施过程中的运用以满足患儿、陪护及医护人员需求,给儿童提供人文关怀的温馨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儿童的内心的不安。只要这样通过这样的科学合理的设计,长期就能对儿童的身体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使用者心理需求与设计策略研究[D].李海燕.清华大学2006
[2]郑敏.儿童医院门诊部医疗环境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