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细姣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3425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生活化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在运用乡土资源改进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进行合理运用的能力进行培养。本文通过对乡土资源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探讨,从中找出对乡土资源进行合理运用的方法,提高政治课堂的高效性,使课堂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得到创新。
关键词:乡土资源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
乡土资源具体是指自身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等相关方面的资源,其中主要包括所在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生产经验等。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其课堂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无味,不能有效地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运用乡土资源,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各地丰富的乡土人情进行结合,对本地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进行充分利用,使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创新以及感受家乡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意义
首先是运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至于课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受到制约。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政治课堂教学必须与科技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兴趣的关注加强,突破科学地域的限制,让政治课堂教学回归社会。
其次是运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在热爱自己家乡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家乡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挖掘,从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找出资源中最能体现人文风俗以及民族精神的地方进行合理运用,把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学生能够以最快速度接受和适应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开展。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运用乡土资源,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各地丰富的乡土人情进行结合,使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创新以及感受家乡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再次是运用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在我国,乡土资源作为国情中的一部分,是知识的源泉,提高学生对乡土人情的了解,可以让他们对国情理解得更深入具体。而且,在运用乡土资源改进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进行合理运用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且,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增强,激起其对家乡的探索欲望,从而达到促进家乡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二、基于乡土资源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
1.放假前布置作业。在学生放假之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与教学材料相关的素材,在搜索到的素材中找出自己觉得有利用价值的,留下来做为以后学习的素材。教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生活中偶尔听到的事件,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还可以通过对自己父母亲人以及街坊邻居进行询问,在询问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接触培养感情,又有利于资料的收集。
2.收集材料后进行挑选。在每次的资料收集后,教师和学生根据政治课程中所要学习的知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挑选,取出其中浅显粗陋的和相关性不大的,然后对挑选好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根据政治课程中的政治、哲学、经济以及文化等四类结合资料中的文字图片、歌曲以及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课程的开展。
3.根据课程挑选资料。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对资料进行挑选,利用所挑选的资料为学生们营造学习气氛,结合资料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把乡土资源运用到课堂中,为学生们构建一个具有自己独有的乡土特色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至于课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不能有效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运用乡土资源,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各地丰富的乡土人情进行结合,对本地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进行充分利用,使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创新以及感受家乡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韩仁义探索乡土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21):193-194。
[2]张梅玲政治高校课堂探讨——打造乡土资源与政治课堂完美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26(2):194-195。
[3]买跃欢浅析乡土资源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2,21(5):195-196。
[4]杨冬梅对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23(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