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

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

李君文[1]2004年在《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以岩性圈闭、岩性—构造复合圈闭为主的气藏,开展沉积体系的研究是进行储层评价和预测的基础,和鄂尔多斯岔地其它地区一样,塔巴庙区块二迭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层的富集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因此,区内目的层段的沉积体系特征、亚微相组合特征、垂向演化规律和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的研究就成为该区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曲线资料和试气成果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含气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目的层段可以划分为2个沉积体系:(1)上石炭统太原期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泻湖—障壁砂坝沉积。(2)下二迭统山西组~中二迭统下石盒子组为湖泊叁角洲沉积体系,其中山西期为网(braided)状河湖泊叁角洲,以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组早期也为网状河叁角洲、晚期为曲流河叁角洲平原沉积。详细分析了这些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沉积层序、剖面结构、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等特征。 在沉积体系研究基础上,以长期旋回为编图单元,编制了8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讨论不同时期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揭示了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关的试气成果资料,详细分析了含气层的岩性、层序地层特点、砂体的形态产状特征、不同时期主河道分布与迁移的规律及含气层的剖面结构特点等。为进一步生、储、盖组合分析和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王少鹏[2]2006年在《塔巴庙地区太原组砂体展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藏描述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现代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砂体展布研究是油藏描述的一个方面。本论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油层物理学以及储层建模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平面沉积相展布、储层地质建模实现的砂体展布模型,揭示了砂体展布特征,综合分析砂体分布形态和储层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太原组有利勘探区块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1、塔巴庙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太原组砂岩以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为主,颗粒分选以中等~好为主,多为线—凹凸接触:2、对太原组取芯井进行了岩芯观察和精细描述,根据外部特征、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叁个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测井资料研究,认为太原组为海洋体系组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太1段主要为潮坪相沉积,太2段主要为障壁岛相、潮坪相和泻湖相,并编制两段的沉积微相图;3、对砂体进行了精细的井间对比,编出沿砂体走向和垂向的连井剖面图,描述了砂体的连通性和平面分布,结果表明: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障壁砂坝沉积厚度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较连续,而潮坪砂坝沉积厚度小、连续性差;4、综合分析塔巴庙太原组储层成因模式及测井响应模型之间的关系,结合该地区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总结了太原组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主要应用样条插值和随机建模方法,探索性建立了基本反映塔巴庙太原组储层特征的叁维砂体骨架模型;5、利用地质、岩芯和测井解释资料研究太原组储层的物性,描述物性平面展布,结果表明物性的展布同样受控于沉积微相带的分布;6、结合太1段和太2段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点、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物性分布特征以及试气成果,综合评价指出太1、太2段有利储层发育区。

魏兆亮[3]2012年在《鄂北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文中指出油气储层建模是在综合了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已知点的储层信息,进行油气藏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揭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能够描述油气分布状况和流动特征的油气参数地质模型,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叁维空间定量分布模型。针对鄂北上古生界储层低孔、低渗、高排驱压力,孔渗关系相关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本文以塔巴庙区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四性”关系、储层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根据统计的河道和砂体几何学参数,应用RMS软件平台提供的河流体系建模技术,完成沉积相建模,模拟工区河道、心滩、边滩、决口扇以及河道间等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在相模型的控制下,进行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分布特征以岩芯、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体系研究成果,确定研究区沉积相;根据岩性变化、层理类型及其组合,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确定了沉积微相的基本类型。分析认为,不同目的层段发育有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并且具有各异的展布特征。(2)储层特征和评价研究从沉积学特征、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等方面对塔巴庙区块不同研究层位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使用[Φ·K·R10/10-1μm3]无因次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3)储层“四性”关系与储层特征类比开展“四性”关系(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的充分探索、试验与应用研究;从沉积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含气饱和度、气层压力系数和气井无阻流量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与邻区类比研究。(4)储层建模与结果评价基于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根据统计的河道和砂体几何学参数,应用MS软件平台提供的河流体系建模技术,完成了沉积相建模,模拟了工区河道、心滩、边滩、决口扇以及河道间等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在相模型的控制下,进行了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完成了储层的数值模型。通过这些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确定了沉积微相的基本类型,模拟了工区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完成了储层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与邻区类比研究,对认识塔巴庙工区气井的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提高单井产能、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益并迅速扩大储量规模提供技术支持。

陈瑞[4]2005年在《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储层评价》文中提出塔巴庙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面积为 2004Km~2,天然气资源量共 6716.08 亿方。太原组是塔巴庙区块重要的含气层位之一,但太原组的沉积环境和太二段的储层沉积微相展布是近年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塔巴庙区块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该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分布规律的认识、太二段砂体的微相类型与空间展布规律以及如何对太原组储层做出符合地质实际的分类评价已成为落实其地质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分析与研究塔巴庙区块太原组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合理地评价其储层质量,以便准确地预测其有利区带,本论文确定了以下技术路线:在了解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情况下,利用岩心、与测井资料,采用岩相分析、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等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叁级层序(太一段与太二段)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采用由点(井)→线(剖面)→面(平面)→域(空间)的研究思路,以层序划分为基础,以沉积微相研究为主线,以储层评价与预测为目的,采用新理论与新技术开展系统的综合研究,并结合沉积相空间展布规律的研究,对太原组储层作出符合地质实际的分类评价,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并预测有利储集砂体和区带。 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短期旋回的迭加样式进行了分析,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将太原组划分为叁个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1、S2 和 S3;对太原组 11 口取心井约 400 米进行了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并结合测井资料研究,认为太原组为滨岸与叁角洲沉积体系,划分出 8 种亚相和 16 种微相;并结合沉积特征参数分布,制作了太原组各旋回的沉积相分布图,得出了太原组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依据物性与生产数据的分析,确定有效储层的下限为:ф>6%、K>0.15md,进而在单井上识别出有效储层,应用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来分析储层层内平面非均质性,并结合各井生产的无阻流量参数分析,认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与障壁砂坝具较强的产气能力,潮汐水道产气能力较差。利用灰色理论的原理选取1个主因子与7个子因子对太原组储层进行分类打分,并对其储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太二段 S2 旋回主 S3 旋回砂体储集性能较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为该区太原组天然气的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苏中堂[5]2008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与古岩溶储层特征》文中认为我国油气资源形势日趋严峻,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逐渐成熟,开展海相油气勘探势在必行,被成为“二次创业”。靖边气田建成投产向人们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藏潜力,因此开展其下古碳酸盐岩气藏的研究至关重要。从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来看,其下古油气有利储层之一便是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大规模古岩溶风化壳。要掌握下古油气藏特征,系统详细研究奥陶系古岩溶风化壳意义重大,这包括风化壳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岩溶发育模式、古岩溶地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及其后期成岩作用对它的改造影响。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气藏储层—奥陶系古岩溶风化壳,其有利分布区受沉积相、古岩溶地貌及成岩作用的控制。本文以塔巴庙地区古岩溶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沉积学、岩溶学、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研究区沉积相特征及其平面展布形态,并建立适合该地区的沉积模式:根据地下水水动力场特征分析岩溶剖面特征,分析不同地区岩溶剖面发育形态;采用“印模法+层序地层法”组合,根据上覆基准层厚度半定量恢复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类型;分析总结影响古岩溶发育的内外因素;分析风化壳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成岩相分区:最后综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以期说明古岩溶风化壳型储层的发育特征,从而探讨其规律,为油气勘探服务。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巴庙地区马家沟组主要为潮坪环境,发育潮上潮上膏云坪、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间云坪、潮间灰坪及潮下灰坪6种沉积微相,形成—套灰岩→白云岩→含泥(泥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沉积岩石组合,奠定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分析该套沉积形成的条件之后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干旱环境下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2)岩溶剖面依据潜水面通常可分为垂直渗滤带和水平径流带,前者位于潜水面之上,以垂直水动力场为主,双侧向电阻曲线从上到下逐渐升高;后者位于潜水面之下,水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双侧向电阻率曲线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U”或“弓”字形。3)古岩溶地貌恢复中地球物理法、印模法、层序地层法、沉积学方法及残余厚度法等5种方法各有优缺,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恢复古地貌形态利于使其更接近实际地质形态:论文采用“印模法+层序地层法”组合,在其他方法的约束下恢复研究区的古岩溶地貌形态。4)应用所选方法,依据上覆基准面厚度半定量地将塔巴庙地区的古岩溶地貌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种二级地貌单元,并在其基础上又将岩溶台地细分出台地、洼地,将岩溶斜坡分为坡地、溶丘和低地共5种叁级地貌类型。岩溶台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东南部主要为岩溶盆地,岩溶斜坡分布期间占据研究区大部分区域。5)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决定岩溶发育的程度,地貌影响水动力分带,岩溶作用多发育在海平面相对下降的低位期和晚高位期,循环持续的水流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石物质成分主要影响溶蚀速度,物理破坏量与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后者又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沉积微相决定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则控制岩溶发育的时序关系。6)塔巴庙地区古岩溶型储层主要储集空间有晶间孔、溶孔、溶缝和张开缝,储层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古岩溶地貌类型及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古岩溶地貌对其具控制作用。7)研究区建设性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作用、去膏化作用、溶蚀作用及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有利于形成晶间孔,去膏化作用利于溶蚀作用的发育且形成铸模孔,溶蚀作用最为重要形成岩溶型储层溶蚀孔、洞、缝储集系统,重结晶作用使泥微晶结构变为粉细晶结构,利于形成晶间孔;而去白云石化作用,压溶、压实作用通常使岩石致密,不利于储层发育。黄铁矿化不影响储层特征。8)综合沉积相、古岩溶地貌及成岩作用共同分析有利储层发育在潮上白云坪和岩溶斜坡及其过渡带上,且处于岩溶粉—微晶成岩相带。塔巴庙地区大43—大12井区以及大13—大49井区为有利储层分布区,部分钻井已见油气显示。

袁志祥[6]2005年在《论塔巴庙上古生界隐蔽气藏》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围绕储层精细描述、储层预测、产能预测、富集高产地质模型等创新点,以丰富隐蔽致密砂岩岩性气藏地质与评价理论和指导天然气勘探实践为最终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地阐明塔巴庙探区上古生界隐蔽气藏特征、成藏类型、分布规律等。 1、地层精细划分、对比 在分析岩性、电性、沉积标志、古生物、旋回性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海相碳酸盐岩标志(K_1)”、“主煤层及煤系项界标志(K_(2、3))”和“海泛面标志”等,将塔巴庙探区上古生界目的层段地层单位划分、对比到“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研究 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区域性层序地层标志和区域性层序发育模式,在塔巴庙探区石炭系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进行亚相分布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各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分布。建立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以相控—等时原理方法进行目的层段砂层组对比,重点建立塔巴庙探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层组对比框架,为确定大中型岩性圈闭气藏的分布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根据本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依据以Cross的基准面旋回为指导思想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确定组以下地层的划分对比标准和原则,详细研究不同级别界面类型和特征,提出研究区的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精细对比研究短期、中期及长期旋回的类型和特征,总结其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岩性岩相组成和分布特点,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2) 根据区域沉积格局和沉积作用特点,深入详细研究石炭—二迭系沉积体系组、沉积体系(相)、亚相和微相的特征和时空分布,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沉积模式。 (3) 系统编制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主要层段岩相古地理图,并重点编制塔巴庙探区长期旋回和中期旋回的砂体等厚图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详细讨论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配置、砂体展布特征和河道的分布与迁移,揭示各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演化规律。

唐海发[7]2004年在《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二、盒叁段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认为致密砂岩气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气藏,其潜在的巨大资源量,可以有效弥补常规天然气的储量递减,在气藏的勘探开发领域业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而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二、盒叁段储层具有岩性致密、物性差、气藏压力系数低、圈闭幅度低、自然产能低等致密砂岩气藏典型的特征。初步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是导致该区产能差异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内在的成因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二、盒叁段储层致密的特点,以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中心,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分析化验、生产测试等静态和动态资料,借助于计算机制图、数理统计分析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全面揭示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及其非均质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评价参数,进行储层多参数综合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储层非均质性与产能非均质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二、盒叁段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局部具有曲流化辫状河特征,其中辫状河道、河道边缘、洪泛平原等微相较为发育,辫状河道砂体是本区的主要储集体,具有横向、纵向变化大,岩性物性平面分布差异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宏观上控制了砂体的几何形态、岩性、物性以及产能的差异分布。沉积微相的变化、岩性及其矿物组成的差异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等都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的重要因素。(2)对六个小层的岩性的垂向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得出岩性非均质程度强弱顺序为:H2-2(2)>H3-2>H2-2(1)>H2-1(2)>H3-1>H2-1(1)。对地层含砂率、储层密度的分析,得出各小层的连通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H2-1(1)H2-2(1)>H2-1(2)、H3-1>H3-2>H2-2(2)。(3)研究区盒二、盒叁段储层岩屑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 26.5%,主要发育一套浅灰色中粒、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中粒岩屑砂岩以及少量的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微孔及晶间缝等次生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以中-细喉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严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的孔隙结构分为叁类,其中Ⅰ类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粗歪度,分选好,具有一个平台段,排驱压力低,最大连通孔隙半径大,喉道半径分布曲线以单峰型为主,主峰位对应粗喉,孔隙结构相对均质,物性好,为研究区的优质储层;Ⅱ类储层为研究区的次好储层,Ⅲ类为研究区的差储层。(4)通过对盒二、盒叁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以及粘土矿物 XRD 全定量分析,认为该区既有酸性溶蚀孔隙发育带也有“酸性+碱性”迭加溶蚀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带的发育是致密砂岩储层产生异常高孔渗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致密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识别将有利于预测高产区块的分布规律,有利于气藏的勘探开发部署。(5)在综合研究各种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参数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多参数综合评价,确定了评价的标准,将盒二、盒叁段储层划分为叁种类型,并在平面上勾画出了六个小层的综合评价图。其中Ⅰ类储层为研究区的优质储层,与测试高产区块有较高的吻合度,Ⅱ类储层有少量低产井,Ⅲ类储层不能形成有效储层。(6)在上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储层非均质性与产能差异分布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勘探的有利方向及开发的重点,对于指导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盒二、盒叁段储层的勘探开发,以及对于拓展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思路都有重要的意义。

惠宽洋[8]2005年在《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与隐蔽气藏成藏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风化壳岩溶这种非常规油气储层的成因分布特征和隐蔽气藏成藏机理问题,运用多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和认识。 1.岩溶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储层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其中大量次生孔隙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生~表生期的古岩溶作用,形成大量溶洞、裂缝和孔隙;第二阶段是晚期成岩的白云岩化作用阶段形成粉晶白云岩储层,其形成机理是成岩晚期深埋藏酸性热水成因。马五5粉晶白云岩化储层是本次研究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同时发现的地开石对成岩晚期储层改造和次生孔隙形成具有积极的贡献。 2.充填作用是风化壳储集空间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研究区北部大32井存在大型洞穴充填,大量黑色泥岩和炭屑提供了证据,表明岩溶作用强,具备形成大型孔洞的条件;化学充填包括淡水方解石充填、热水充填和沥青充填;充填作用在早期以洞穴充填和溶蚀充填为主,晚期以自生矿物和沥青充填为特征。 3.第叁个重要发现是在已知的两个水平岩溶带的基础上,发现了第叁水平洞穴砂砾岩,位于马五5~马五6之间,表明塔巴庙地区存在叁期岩溶旋回;岩溶分带划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岩溶带、水平岩溶带和深部岩溶带。 4.古岩溶地貌控制储层分布。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基准面旋回法恢复加里东期古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低地、岩溶脊地和岩溶斜坡。与区域风化壳古地貌特征相吻合。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古地貌特征,是本次研究的重要特色。 5.首次利用地震伽玛反演技术对风化壳薄储层进行尝试性预测,是技术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马五5灰岩标志层的识别,可以清晰识别风化壳层内储层,预测表明北部是储层有利发育区。 6.首次通过气源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和对比追踪证明风化壳天然气来源于煤系烃源岩生成的煤成气,具有上生下储的煤系地层含气系统,解决了气藏形成的

张延庆[9]2008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低孔渗砂岩中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基于宽方位地震采集、高保真处理的地震资料,结合钻测井资料,探索低孔渗储层中优质储层的预测方法,以期为类似储层的预测提供预测方法及研究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勘探风险的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型。针对研究区的地质特点,在优质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信息、多方法综合分析的技术路线,开展低孔渗砂岩中优质储层的预测。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创新点:(1)研究了基于拖布利兹方程的考虑炮检距信息的合成记录制作方法,利用该方法制作的合成记录的波形特征与地震资料具有更好的相似性。首次利用考虑炮检距信息的合成记录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了标定,提高了层位标定的精度,为构造解释、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2)首次发现了产气层厚度与砂层组中单层砂岩最大厚度的相关关系,首次提出了单层砂岩最大厚度与反射能量的关系,通过反射能量对优质储层(或产气层厚度)的分布作出了预测。(3)针对研究区内波阻抗资料无法区分优质储层(或含气砂岩)和泥岩的难点,明确提出了先通过自然伽玛反演数据区分砂泥岩,再使用波阻抗数据预测低孔渗砂岩中优质储层(或含气砂岩)的预测思路。(4)通过研究,指出研究区主要产气层段为二迭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和山西组山1段。盒3段优质储层的分布为西北部的DK13-Shan208井区块及东南部的Shan207-D3区块,其中面积12km2的Shan207-D3区块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优质储层区,并且已被根据本次研究成果设计的D52井所证实。本次研究指出山1段在研究区西南部存在45km2的优质储层区,且已被根据本次研究成果设计的DK28井证实,该区将是山1段下一步获得规模储量的重点地区。根据该研究成果钻探的4口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优质储层预测精度较高,说明研究思路是正确的。

聂永生[10]2006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沉积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岩芯、薄片鉴定等资料,针对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类型与展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与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成岩作用类型与序列,孔隙类型与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特征与分布规律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最后对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研究区上石炭统太原组至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大陆沉积体系组、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和海洋沉积体系组等3个沉积体系组,包括湖泊叁角洲、海陆过渡叁角洲和有障壁海岸等3个沉积体系;湖泊叁角洲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叁角洲,海陆过渡叁角洲类型为河控叁角洲,有障壁海岸为潮坪、障壁砂坝沉积。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详细研究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的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研究,进而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上述基础上,以中期层序上升半旋回相域为单元系统编制了不同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详细讨论了古地理演化过程中的砂体分布规律,认为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配置、砂体展布特征和河道的分布与迁移均与基准面变化存在密切联系。 以大量薄片鉴定结果的分析为依据,结合其它测试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储集砂岩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认为,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的主导因素。其中破坏性成岩作用以压实、压溶、胶结作用为主,而早期的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是对储层孔隙起建设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塔巴庙地区储集砂岩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特征,并且弄清了成岩相的平面分布特点。 通过对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层序—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和孔隙类型以及储层物性分布等各项研究的综合分析,搞清了储集层及其物性的分布规律,并对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 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D]. 李君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 塔巴庙地区太原组砂体展布研究[D]. 王少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3]. 鄂北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D]. 魏兆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2

[4]. 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储层评价[D]. 陈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5].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与古岩溶储层特征[D]. 苏中堂.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6]. 论塔巴庙上古生界隐蔽气藏[D]. 袁志祥. 成都理工大学. 2005

[7]. 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二、盒叁段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唐海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04

[8]. 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与隐蔽气藏成藏机理[D]. 惠宽洋. 成都理工大学. 2005

[9].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低孔渗砂岩中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 张延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10].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沉积学研究[D]. 聂永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标签:;  ;  ;  ;  ;  ;  

塔巴庙区块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