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经络,脑梗死,丸子。
中风病急性期论文文献综述
付东婷,杨明,南红梅[1](2019)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急性期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内科基础治疗、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及护理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通过NIHSS量表、BI评分(≥85分)和m RS量表(0~2级)对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第4周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 <0.01);随访第3个月BI评分≥85分及m RS量表0~2级的患者比例两组有显着差异(P <0.05)。结论实施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马天翼[2](2019)在《探究和分析中医对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对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手段对病情的干预效果。方法取本院2018~2019年收治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为分析对象,共有120例,根据对患者治疗方案将其每组60例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应常规急性期脑梗死西医对症治疗、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评价以归纳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急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Barthel指标进行评估,提示均有改善而联合组患者数据具备显着优越性(P<0.05);评估疗程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考虑在常规对症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能够更全面有效的改善相关指标变化,缓解症状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9期)
王开成,才迎春,张莹[3](2019)在《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唐山市名老中医,2018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60年,学术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向兴刚,沈宝藩,林琳[4](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自拟方一醒脑开窍汤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中风病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64例患者,中医辨证:出血中风病(痰瘀蒙蔽清窍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在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一天起鼻饲或口服醒脑开窍汤,药物组成:叁七粉、当归、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贝母、远志、代赭石、牛膝等,功效:活血化瘀、祛痰熄风、醒脑开窍,一日两次,每次200ml,共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4周后,随访1月后测评NIHSS、GCS、mRS、MBI评分;干预2周后、4周后,随访1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干预4周后,复查头颅CT,对比脑水肿体积。结果:①不同时间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②不同时间G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G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③不同时间mR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mR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④不同时间MB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MB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⑤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随访1月后,两组临床疗效与临床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脑水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醒脑开窍汤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可以降低NIHSS、mRS评分,提高GCS、MBI评分。②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脑水肿,有效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减轻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并能够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8-16)
刘冰[5](2019)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NIHSS、BI评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入组17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TOAST分型、危险因素、NIHSS评分及BI评分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NIHSS、BI评分的关系,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中医药科研行业专项委托课题“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研发及示范应用(201507003-8)”中吉林省中医院脑病科入组的长春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是否复发、脑梗死类型、入组时间等,应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NIHSS、BI评分之间关系。结果:纳入的17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风痰瘀阻证占74.71%,风火上扰证占13.53%,气虚血瘀证占7.06%,阴虚风动证占2.35%,风痰火亢证占1.76%,痰热腑实证占0.59%;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经卡方检验P>0.05,表示无差异;初发与复发ACI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P>0.05);LAA及SA型的ACI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P>0.05);男女患病情况上,男性占69%,女性占31%;在性别与危险因素的关系上,男性显着高于女性(P<0.05);在ACI的患病年龄上,36-45岁7人,46-55岁34人,56-65岁66人,66-75岁55人,大于75岁9人;风痰火亢证组的NIHSS评分均值最高且标准差最低,风火上扰证组的BI评分均值最高且标准差最低。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最为多见,其后依次为风火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是否初发、发病类型及性别无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21:1。同时,男性有更高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病在56岁之前ACI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6-65岁发病人数最多;女性患者的高发年龄在66-75岁,较整体略延后;风痰火亢证组的脑功能受损最严重,风火上扰证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揣瑞[6](2019)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127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进一步做出相关性的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初步理论依据,使中医治疗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2017年01月-2018年12月期间符合要求的127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时间、入组时间、影像学检查等常见因素。根据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将梗死部位按照前、后循环供血区划分,前循环供血区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后循环供血区包括脑干、丘脑和小脑。划分出梗死部位所在的前、后循环后,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处理,最终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结果:对127例按梗死部位在前、后循环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1.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梗死部位在前循环供血区共89例,所占比例为70.08%,梗死部位在后循环供血区共38例,所占比例为29.92%。2.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二者最常见证型并不相同,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常见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共33例占37.1%,其后是风痰瘀阻证共26例占29.2%,风火上扰证共21例占23.6%,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与风痰火亢证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常见证型以风痰瘀阻证为主,共19例占50.0%,其后依次是风痰阻络证共12例占31.6%,风火上扰证共3例占7.9%,气虚血瘀证与阴虚风动证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风痰火亢证未出现。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不同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其中风火上扰证、风痰瘀阻证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篇论文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不同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分析表明:1.在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所占比例更大,与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相比较为多见。2.在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较为多见;在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风痰瘀阻证较为多见。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本篇文章仅是初步的探索,确切的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应用的统计分析能直观地反映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这为研究中医证型与脑梗死拓展了一个新的方向,使中医更具有科学性。(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雅惠,江澜,陈沛,吴爽,耿花蕾[7](2019)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PRA、AngⅡ、AL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风病证候要素及卒中相关量表评价,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PRA、AngⅡ、ALD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ALD水平与内风证、痰湿证均呈显着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0.048,P<0.05),PRA、AngⅡ、AL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未见明显相关。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血浆ALD水平越高,内风证和痰湿证表现越明显;血浆PRA、AngⅡ、ALD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监测中风病患者病情、判断预后。(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郭春莉,付强,高颖[8](2019)在《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与MMP-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1期)
苏志勇,李庆娟,张静云,金利涛,胡珍珍[9](2018)在《真方白丸子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真方白丸子治疗中风病风痰入络证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中风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的中风急性期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1例。常规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草药真方白丸子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方面,常规组相比之下实验组要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中风病人中,属于痰湿或风痰型病人居多,在此类病人的治疗中,选择真方白丸子加减治疗,获得的效果更为理想,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A0期)
王开成,张莹,才迎春,周晓春,秦建南[10](2018)在《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血塞通针0.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开窍丸。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组均在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2组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22期)
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析对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手段对病情的干预效果。方法取本院2018~2019年收治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为分析对象,共有120例,根据对患者治疗方案将其每组60例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应常规急性期脑梗死西医对症治疗、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评价以归纳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急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Barthel指标进行评估,提示均有改善而联合组患者数据具备显着优越性(P<0.05);评估疗程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考虑在常规对症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能够更全面有效的改善相关指标变化,缓解症状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参考文献
[1].付东婷,杨明,南红梅.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J].吉林中医药.2019
[2].马天翼.探究和分析中医对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王开成,才迎春,张莹.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9
[4].向兴刚,沈宝藩,林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的临床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5].刘冰.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NIHSS、BI评分的关系[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6].揣瑞.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7].王雅惠,江澜,陈沛,吴爽,耿花蕾.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PRA、AngⅡ、AL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9
[8].郭春莉,付强,高颖.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与MMP-2表达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9].苏志勇,李庆娟,张静云,金利涛,胡珍珍.真方白丸子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10].王开成,张莹,才迎春,周晓春,秦建南.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