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呼兰河传》是我国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通过对呼兰县风土人情的生动刻画,体现了作者萧红的思乡之情和对国民性的反思。该作品于1979年译介进入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乡土文学译介研究中,原型理论有助于解释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料库方法则能够为研究结论提供客观的统计学支持。统计表明:不同英汉概念之间"原型"差距的变化导致译者在同一部作品中倾向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在词汇层面同时再现原文的地域特色与意象概念是较为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乡土语言的可译性限度。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孙崇
关键词: 乡土语言,原型,平行语料库,呼兰河传,葛浩文
来源: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文艺理论,外国语言文字
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
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9-1111,17-1195),2019年度葫芦岛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旅语境下民俗文化英译的语料库研究”
分类号: I046;H315.9
页码: 49-53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06K
下载量: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