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链抗体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扰素,抗体,酵母,噬菌体,毒药,载体,蛋白。
单链抗体干扰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航[1](2018)在《抗人干扰素-γ单链抗体制备及其免疫检测方法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nterferon,或IFN)是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人们目前发现的两大类干扰素包括Ⅰ型和Ⅱ型,其中Ⅱ型IFN(IFN-γ)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抗病毒、抗增殖、分化诱导和免疫调节特性方面。此外,IFN-γ被认为是确定疾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标志。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行的、准确的方法在实际样品中检测IFN-γ。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获取并合成了编码人源IFN-γ成熟肽的DNA序列,基因大小为438 bp。PCR扩增获得该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了人源IFN-γ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a-ifn-γ,转化大肠杆菌后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了分子量大小约20 kDa的重组蛋白。利用纯化的IFN-γ作为抗原免疫小鼠,从免疫小鼠的脾脏中提取总RNA,然后通过反转录PCR获得cDNA,以该cDNA为模版,扩增出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VL和VH基因。以(Gly4Ser)3基因为linker,经SOE-PCR组装出scFv序列,并将其构建到噬菌体载体pCANTAB-5E上,转化进宿主菌大肠杆菌TG1内扩增,得到库容量为1.0×108的噬菌体免疫抗体库。对噬菌体免疫抗体库进行噬菌体生物淘选,获得了一株特异性较高的单链抗体scFv-A8,其亲和力为2.6×109L/mol。通过在麦芽糖结合蛋白(MBP)与scFv之间插入Linker DNA分子以提高scFv的可溶性。表达并纯化的MBP-LK-scFv抗体蛋白用于建立人源IFN-y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6-60pg/mL,IC50为25 pg/mL。最低检测线为2 pg/mL(1.3 fM),平均回收率为85.05%,进一步证明了基于MBP-LK-scFv的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的IFN-γ,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姚志兰,邓祖丽颖,傅宏庆,黄平,江明香[2](2016)在《抗鹅α-干扰素单链抗体基因扩增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抗鹅α-干扰素的单链抗体,以抗鹅α-干扰素的杂交瘤细胞株总RNA为模板,RT-PCR法扩增鹅α-干扰素的抗体轻、重链基因,再采用SOE-PCR法,以编码柔性多肽(Gly4Ser)3为接头,组装出完整的鹅α-干扰素的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 Fv)基因,并将Sc Fv基因克隆到p GEMT-Easy载体中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正确的Sc Fv基因片段克隆入p ET-30a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成功组装了Sc Fv基因,其全长为726 bp,为VH-Linker-VL结构,其中VH长357 bp、VL长324 bp,成功表达了Sc Fv蛋白,大小为27 ku。(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陈红秀[3](2012)在《抗猪干扰素-γ禽源单链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由于其高特异性和实用性,在医药治疗和生物诊断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鼠源单抗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利用鼠类难以获得针对哺乳动物高保守性靶点或蛋白的高亲和力抗体。由于种属距离远,禽类抗体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优势。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模拟自然免疫选择系统制备抗体的基因工程技术,虽然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不经动物免疫制备天然抗体库,但较免疫库相比不易获得高亲和力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作为杂交瘤技术的替代制备方法,因鸡源抗体系谱的特殊性,抗体片段的扩增仅各需一对引物,因而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鸡源抗体更加快速、有效。本研究以猪干扰素-γ(IFN-γ)为研究模型,建立禽源噬菌体抗体库制备平台,为高亲和力抗体的大量制备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分为2部分:1.构建猪IFN-γ的禽源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首先制备猪IFN-γ免疫原,包括原核表达的重组IFN-γ蛋白和IFN-γ真核重组质粒。免疫SPF鸡4次后,提取SPF鸡脾脏mRNA,反转录为cDNA后,以cDNA为模板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并进一步经融合PCR扩增单链抗体(scFv)基因。scFv与pCATAB5E均通过SfiI/NotI酶切后,scFv克隆至pCATAB5E噬菌粒载体,构建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经4轮固相淘选后,随机挑取10个克隆,进行phage-ELISA检测,反应性均很高。2.抗体基因的大量表达。将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的抗体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优化诱导表达条件,于20℃,0.4mM IPTG,10h为最佳诱导可溶性表达条件,并用Ni+柱进行纯化,可溶性scFv抗体的终浓度为5mg/mL。经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反应性良好,与鼠源单抗平行比较发现,鸡scFv反应性较鼠源单抗高。本研究构建了猪IFN-γ的噬菌体展示鸡源scFv抗体文库,并制备高特异性的scFv抗体;同时与鼠源单抗进行比较,初步确认了禽源单抗的特殊优势;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构建禽源单克隆抗体研发平台的设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抗体研发替代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龚斌,王双,李川,王颖,张全福[4](2009)在《从人源全合成抗体库中筛选到抗人干扰素α1b单链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开发人源抗huIFN-α的基因工程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抗体药物。方法本研究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纯化的人干扰素α1b(huIFN-α1b)和人干扰素α2b(huIFN-α2b)蛋白为抗原从人源全合成抗体库中筛选抗huIFN-α的基因工程单链(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抗体,通过phage-ELISA对噬菌体单链抗体的结合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将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到原核分泌表达载体pET22b上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通过Westernblot检测单链抗体的分泌表达,并通过ELISA对单链抗体的结合特异性进行验证。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单链抗体,并用WesternBlot对单链抗体的结合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经过3轮富集筛选,获得100株对huIFN-α1b有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对得到的86株克隆的测序分析表明,共有9株带有不同的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及其组合的抗体,有7株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分类在VH3和VL3家族,有2株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分类在VH3和VL1家族。获得了5株稳定且特异针对huIFN-α1b而与huIFN-α2b和huIFN-γ无交叉反应的人源单抗。这5株抗体在BL21(DE3)中分泌表达,有3株单链抗体能特异性结合huIFN-α1b而与无关抗原无交叉反应。结论通过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从人源全合成抗体库中筛选得到3株稳定且特异结合huIFN-α1b的人源治疗用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09年03期)
陈文吟,粟宽源,饶桂荣,任向荣,郑业华[5](2005)在《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以人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链抗体(HBScFv)为导向作用、α干扰素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HBScFv-IFN-α,为研究开发生物导向性α干扰素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通过重叠PCR构建目的蛋白基因HBScFv-IFN-α,再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用 AOX正向、反向引物测序,测序正确后,表达质粒pPICZαB/HBScFv-IFN-α经SacI线性化,电穿孔法转化P.Pastoris GS115,通过菌落PCR、高浓度Zeocin抗性筛选鉴定筛选重组酵母,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琼脂糖电泳显示重迭PCR产物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xhoI(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5-05-01)
陈文吟,粟宽源,饶桂荣,任向荣,郑业华[6](2005)在《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以人HBsAg单链抗体(HBScFv)为导向作用、α干扰素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ScFv-IFN-α。方法通过重叠PCR构建目的蛋白质基因,再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DNA测序后,转化巴氏毕赤酵母宿主菌GS115 ,菌落PCR、高浓度Zeocin抗性筛选鉴定重组酵母,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通过SDS 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目的基因片段(HBScFv IFN-α)的序列与原设计序列相符合;菌落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酵母菌中;诱导表达后,SDS PAGE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4 4 0 0 0处可见目的蛋白质表达带。结论成功构建了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周世水,粟宽源,朱明军,姚汝华,余宙耀[7](2003)在《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干扰素嵌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重迭PCR技术 ,将人源性抗HBsAg单链抗体基因与干扰素 γ 基因用柔性肽段碱基连接成单一基因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克隆的基因与理论上的一致 ,并将此基因成功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上 ,进而转化到巴斯德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X33中 .筛选出的菌落经甲醇诱导培养 ,对上清液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 ,在 4 20 0 0处可见蛋白表达带 ,这为进一步纯化目的蛋白和提高目的蛋白表达水平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8期)
周世水[8](2003)在《重组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干扰素γ在巴氏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现有3.5亿患者受其困扰。随着抗HBsAg单克隆抗体和抗体片段的研究开发,发现能够和乙肝病毒表面特异性位点结合并封闭其侵袭肝细胞的活性,而融合了对病毒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的干扰素γ的双功能抗体将能够起到导向性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抗HBsAg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 against HBsAg,HBscFv)基因与干扰素γ(IFNγ)基因在体外拼接成单一基因,然后转入巴氏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及体外生物学活性和理化性质鉴定。 体外基因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首先是设计合适的引物并分别从含干扰素γ基因的载体和含抗HBsAg单链抗体的质粒中PCR扩增出干扰素γ基因和HBscFv基因。接着成功采用重迭PCR技术,通过基因SOEing方法将两基因拼接成单一基因HBscFv-IFNγ,并进行序列测定,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产物为正确的HBscFv-IFNγ基因。将此HBscFv-IFNγ基因插入真核高效表达的载体pPICZaA中,获得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pPICZaA/HBscFv-IFNγ,并成功转入E coli. TOP10。对此载体进行体外多拷贝的构建,最后成功地构建出pPICZaA/(HBscFv-INFγ)_2、pPICZaA/(HBscFv-INFγ)_4、pPICZaA/(HBscFv-INFγ)_6的表达载体,并分别成功转入E coli. TOP10。因此,通过液体培养可大量提取各类多拷贝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为进行酵母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P. pastoris中分泌表达融合蛋白HBscFv-IFNγ。将测序确认正确的酵母表达质粒pPICZaA/HBscFv-IFNγ用酶PmeI线性化,同多拷贝表达载体pPICZaA/(HBScFv-IFNγ)n=2、4、6一起,分别采用LiCl法或电穿孔转化法转化P. pastoris GS115或X33,获得大量转化子。对转化菌落基因组进行PCR鉴定,发现70%转化子中含有目的基因HBscFv-IFNγ的整合。高浓度Zeocin抗性筛选试验,发现4%左右的转化子能够在含2000mg/L Zeocin的抗性平板上生长,并且电转化法的转化子中高抗性菌株比例稍微高于LiCl法转化子。将转化子经甲醇诱导培养后,发现培养上清中含有HBScFv-IFNγ样蛋白。对此蛋白用鼠抗HBscFv单克隆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的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酵母培养上清中含有分子量为42kD的HBScFv-IFNγ融合蛋白。间接ELISA结果表明,酵母培养上清中的HBscFvI-IFN具有结合HBsAg活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酵母培(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3-04-01)
夏小兵,成军,杨继珍,钟彦伟,王刚[9](2002)在《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干扰素α的融合分子-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活性融合蛋白。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含有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干扰素α的质粒中切出目的基因,连接到pET22b质粒中,构建成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表达载体。利用SDS—PAGE电泳、竞争性抑制实验与抗病毒实验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构建出含有抗体靶向干扰素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诱导12h后,在SDS—PAGE上可以观察到相对分子质量约45×104的目的蛋白,竞争性抑制实验与抗病毒实验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保留了单链抗体的HBsAg特异结合活性与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结论 抗HBsAg单链靶抗体靶向干扰素融合分子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是成功的。(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夏小兵,成军,杨继珍,钟彦伟,王刚[10](2001)在《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α干扰素的融合分子———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 ,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活性融合蛋白。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含有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α干扰素的质粒中切出目的基因 ,连接到pET2 2b质粒中 ,构建成单链抗休(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01年S1期)
单链抗体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制备抗鹅α-干扰素的单链抗体,以抗鹅α-干扰素的杂交瘤细胞株总RNA为模板,RT-PCR法扩增鹅α-干扰素的抗体轻、重链基因,再采用SOE-PCR法,以编码柔性多肽(Gly4Ser)3为接头,组装出完整的鹅α-干扰素的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 Fv)基因,并将Sc Fv基因克隆到p GEMT-Easy载体中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正确的Sc Fv基因片段克隆入p ET-30a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成功组装了Sc Fv基因,其全长为726 bp,为VH-Linker-VL结构,其中VH长357 bp、VL长324 bp,成功表达了Sc Fv蛋白,大小为27 ku。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链抗体干扰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航.抗人干扰素-γ单链抗体制备及其免疫检测方法建立[D].福建农林大学.2018
[2].姚志兰,邓祖丽颖,傅宏庆,黄平,江明香.抗鹅α-干扰素单链抗体基因扩增与表达[J].河南农业科学.2016
[3].陈红秀.抗猪干扰素-γ禽源单链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龚斌,王双,李川,王颖,张全福.从人源全合成抗体库中筛选到抗人干扰素α1b单链抗体[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
[5].陈文吟,粟宽源,饶桂荣,任向荣,郑业华.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
[6].陈文吟,粟宽源,饶桂荣,任向荣,郑业华.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5
[7].周世水,粟宽源,朱明军,姚汝华,余宙耀.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干扰素嵌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周世水.重组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干扰素γ在巴氏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
[9].夏小兵,成军,杨继珍,钟彦伟,王刚.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
[10].夏小兵,成军,杨继珍,钟彦伟,王刚.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J].肝脏.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