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轧CDCM机组的工艺特征与攀钢冷轧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翟博豪[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冷连轧机轧制力预报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爽[2](2021)在《钢铁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飞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弊端已经日益突出,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生存环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雾霾天气频发,全国大部分城市沦陷,又一次将环境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牺牲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终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在既往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主,研究该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特征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通过对我国目前的钢铁行业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了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行业问题,并且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在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整理。接着,依据《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南》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整体得出评价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包括的内容体系,研究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得到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得分。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影响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验证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集中度、是否国有制、独立董事占比、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债务水平、成长能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否有显着相关性。并且利用实证分析检验这种相关性是属于正向相关还是负向相关,即以上所提及因素是否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显着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最后依据上文研究,分析和讨论宝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以期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3](2021)在《国家队鼎新》文中提出鼎,和五味之宝器也。木之始伐谓之"新"。当下,全球疫情反复,国内步入后疫情时代。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提升,都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基础保障骨干企业,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鼎新"将是"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
刘志栋[4](2021)在《TiAl合金温辊热轧工艺开发及优化》文中指出TiAl合金因其具备着低密度、高比刚度以及高比强度的特性,并且在高温情况下的机械性能表现十分优异,因此可被用于替代在航空领域中部分钛基和镍基类高温合金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在室温条件下弹塑性能较差以及在热处理过程中可加工窗口窄,加工条件较为苛刻,使得长期以来尽管TiAl合金本身极具应用前景,但其工程化规模应用一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之下,基于电磁-热场耦合技术,着手探索一种新型的温辊热轧工艺,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来提升工作辊表面温度然后再进行TiAl合金的无包套热轧,通过降低在轧制过程中板坯的温降程度来提高板材的成形质量。本文主要对轧辊感应加热和TiAl合金板坯热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研究,设计了满足轧制工艺要求的轧辊专属适配线圈,使用Solid Works软件完成了轧辊和感应线圈的建模及装配。(2)通过有限元软件Deform-3D对在专属感应线圈下轧辊静态和动态感应加热过程的温度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感应电流的趋肤效应使轧辊的表层温度迅速上升而心部仍处于较低温度。制作专用的感应线圈并对轧辊进行感应加热实验验证,测量了加热过程中辊面温度变化情况,当电源频率为1000Hz,施加电流密度为10e5A/m2时,轧辊表面最高温度可在75s时达到681℃,将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同有限元模拟得出的数据两者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的模拟运算结果。(3)研究了轧辊感应加热的冷却行为,模拟了在不同的冷却方式下轧辊感应加热的离线和在线冷却时的温度场变化过程。轧辊表面均温在800℃心部200℃时通过轧辊端部水冷+辊面空冷的冷却方式,经过1min辊面温度可降至200℃,心部降至50℃左右。还模拟了在轧辊内部通水的降温方式,均可满足轧机设备对轧辊的冷却要求。(4)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TiAl合金板材的三维轧制模型,分别在20℃、200℃、400℃、600℃、800℃的轧辊温度和压下率分别为10%、20%、30%的轧制条件下对于TiAl合金的温辊热轧工艺过程进行了相应的有限元模拟仿真,在后处理中对被轧制板材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应力应变场分布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轧制过程中轧辊温度的提升可以有效地降低板材在轧制过程中存在的温降程度,同时对于改善板形、提高板材表面变形程度的均匀性也十分有利。压下率控制在10%~20%之间时板材变形相对均匀,未出现明显应变集中,随着轧辊温度增加板材表面变形的均匀性和板形平直度均有明显改善。
刘忠伟[5](2021)在《改进PSO-SVM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焊接技术对自动化程度、智能化要求在不断提高,冷轧板带连续作业时需要借助冲孔机在焊缝区域附近进行标记实现焊缝跟踪,由于板厚不同板带跟踪误差一直存在,同时高端的冷轧板带产品对焊缝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光焊机焊接之后需要人工检查其质量。本课题以此为背景,从机器视觉、图像处理、高光去除、特征融合、粒子群算法改进算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图像预处理,基于FPGA采集的图像选用高斯滤波去噪及幂律变换图像增强法进行预处理。针对轧机现场环境复杂及板带光滑多种原因造成的高光,本文基于多项式拟合法对板带高光区域去除,进而提高原始图像质量。(2)特征提取,基于HOG和CLGM进行特征融合,通过灰度直方图统计分析图像像素分布情况;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其纹理特征及ASM能量分析板带均匀度。将两者特征并行计算为后期的模型训练奠定基础。(3)焊缝缺陷检测,针对对板带影响较为严重的气孔缺陷进行检测,基于霍夫算法对气孔区域标记及统计其个数、面积。(4)焊缝区域检测作为焊缝跟踪依据,建立了改进PSO-SVM算法检测焊缝模型。针对传统的粒子群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双重改进粒子群算法,高效准确地确定支持向量机的未知参数组使模型性能更佳。(5)硬件与界面,基于FPGA及COMS模块搭建硬件实验平台。通过算法对比实验证明改进算法的优势。基于Matlab设计了一套焊缝检测系统,对焊缝缺陷检测与焊缝区域自动识别,可对现场数据存储分析,提高了服务兼容性、系统通用性,在便捷的同时大大地降低了人力、财力。
任芷怡[6](2021)在《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等不良后果。为解决这种不良后果并推动钢铁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2016年国家明确指出钢铁产业应严格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钢铁企业整合的政策,以推动国有钢企甚至民营钢企的改革。本文以中国宝钢的一系列并购重组为线索,研究了钢铁产业改革背景下的宝武合并及“宝马”重组。通过对宝钢集团重组动因、绩效结果的研究,不仅能看出强强联合的兼并重组道路对于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贡献及效果,更为后续开展强强联合的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研究铺垫的部分,进行了绪论的分析,梳理了重组的定义、动因以及包括国企改革背景、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宏观研究背景,概述了我国钢铁产业从诞生之初到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以及近年来钢铁行业的重组特征。接着是案例研究的部分,此部分选取了宝武合并和宝马重组两个案例,介绍了案例主体、事件的概况以及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国家政策、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市场势力四个方面分析案例合并重组的动因,对重组后的绩效分别进行了短期财务绩效、长期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分析;最后是根据前两个部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中国宝钢系列重组案例的分析,发现宝钢系列重组后即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又非常贴合当前所倡导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短期绩效上表现良好,长期绩效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随着协同效应逐步释放,非财务绩效表现也十分亮眼。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宝钢系列重组为我国其他行业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实战指导和借鉴案例。
唐伟[7](2020)在《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极限宽规格板带作为冷轧带钢中的极限产品,其产能产值标志着企业冷轧生产能力的强弱。出于市场需求,国内钢铁企业相继提出开展极限规格带钢生产规划,不断提升产线生产能力,拓展其宽规格带钢产品尺寸参数范围。受轧薄所带来的加工硬化影响,冷轧带钢生产需经轧制和连续退火后,才能满足用户使用。而连退过程中,炉辊倾斜、初始板形、炉内张力等因素综合影响,将致使冷轧带钢炉内跑偏,严重影响冷轧带钢连续退火的通板稳定性。带钢炉内跑偏机理较为复杂,而跑偏影响极为严重,故而急需研究连续退火过程中的稳定通板策略。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非对称初始板形与带钢连退跑偏的耦合模型,对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的带钢通板跑偏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为冷轧极限宽规格带钢的稳定通板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基于板形评价、板形调控的原理,提出了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超宽轧机的有限元建模,并将该模型与辊型自动建模模块相衔接,便于综合分析超宽轧机板形调控能力。同时,从力能参数、窜辊形式、窜辊位置、弯辊机制等角度研究超宽轧机在对称板形问题、非对称板形问题等领域的应对能力,认为超宽轧机能够应对多阶对称板形问题,但非对称板形调控能力不足。其次,基于板形辊与计算机系统的闭环检测机制,开发带钢初始板形提取模块,依托该系统实现五连轧出口板形信息的拾取。考虑连续退火跑偏机理及影响因素,结合带钢参数化初始板形模型,构建带钢-炉辊耦合模型,分析了带钢张力、初始浪形因素与跑偏量之间的敏感性关系,研究炉辊对中能力。考虑超宽轧机板形调控下的非对称板形问题,分析了宽带钢连退跑偏与初始板形的耦合特性。产线排产工业验证表明,非对称浪形对于带钢连退跑偏具有一定影响。基于模式识别理论,建立了带钢横向初始板形的模式分解办法,分析带钢纵向板形缺陷稳定性。结合某冷轧厂2230生产线搭载的PDA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带钢连退跑偏规律,分析非对称板形与跑偏量的耦合关系,制定超宽规格带钢连退生产工艺,为酸轧连退产线的生产提供指导。最后,基于连退跑偏理论和2230酸轧产线的生产实践,提出了重设板形倾斜控制的启动条件、修正酸轧HMI板形曲线调节控制系统、开发连退生产速度预报系统、设计带钢头尾板形控制方案、优化弯辊前馈/反馈机制等跑偏预防及纠偏方法,各方法与产线相结合,提升了产线生产能力,为极限宽规格带钢连退稳定通板技术的拓展提供了指导。
孙颖[8](2020)在《首钢京唐冷轧MES改造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钢铁企业将面临着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如何平衡集团内部产能,实现不同生产基地、不同产线协同生产,是各大钢铁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MES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针对上述问题,首钢集团启动了钢铁产销一体化经营管理系统项目,旨在提升首钢“一业多地”一体化协同水平和“制造+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首钢产销一体化项目中的MES改造部分为背景,通过对其业务需求进行详尽的理解与充分的分析后,将首钢京唐公司冷轧部原MES系统改造成生产执行系统(PES),并对改造后的PES系统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首先介绍了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项目及MES改造的背景和意义。阐述国内外关于MES系统的研究现状。同时,对MES与钢铁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明确对MES系统在钢铁企业中的重要性,叙述了钢铁行业MES的技术特点。其次,重新从企业三级架构的高度对首钢京唐公司原MES系统整体架构进行审视,分析了原MES系统存在的不足。针对系统老旧、业务点衔接不适应、管理和执行职能不清晰等问题,对首钢京唐公司冷轧MES系统进行改造,形成标准化PES产品,并提出冷轧PES系统的功能需求。在了解冷轧PES系统总体需求后,对原MES系统的整体构架及功能模块等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升级。论述了在Spring+My Batis+Ext JS6.5的三层MVC框架下的PES系统设计方案。同时对系统设计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最后,从作业计划管理、生产实绩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仓储管理、轧辊管理、报表管理等不同模块的用例出发,对PES系统的系统实现、业务配置进行详细说明。通过课题改造,完成了首钢京唐公司冷轧部的流程界面重新定位与再造升级,实现了业务与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
丁晗[9](2020)在《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文中认为成功的并购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加速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无效竞争激烈。为解决以上问题,2015年国家工信部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政策》,鼓励钢铁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通过并购重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宝钢股份发布换股吸收合并报告书草案,打响宝武联合重组的开局之战。2017年2月,宝钢股份与武钢股份合并完成。本文选取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宝钢股份合并武钢股份动因为出发点,分析此次强强联合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否引导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会给未来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何种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不同于以往利用实证进行单一角度分析,而是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宝武合并拉开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序幕,因此本文选取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宝钢股份以及武钢股份进行合并的主要动因不仅仅是因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政府意志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对宝武合并之后的整合工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宝武从战略出发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些整合工作为宝武实现良好绩效提供了保证。接下来文章全方面地评价了宝武的合并绩效。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市场绩效,发现在短期内合并事件提高宝武两家的超额收益率,使得武钢股份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由负转正,被市场看好;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了长期的财务绩效,发现通过合并,宝钢盈利水平,偿债能力以及资产的管理利用效率均有提升,发挥了协同效应;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还通过市场竞争力改变情况,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产业布局的优化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非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宝武合并达到了“1+1>2”的效果。宝钢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奠定了汽车板以及硅钢产品的世界领先的地位,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打开了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新篇章,进一步验证了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强强联合政策的正确性,为以后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参考。
雷婷[10](2020)在《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立足当前时代,将企业战略和时代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由此看来,完善和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至关重要。钢铁行业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存在着,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材料保障库,并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钢铁企业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全球钢铁产量过剩,加之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能源约束等国内外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钢铁企业历来对于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相对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除了国家法律政策与现实经济社会不完全同步外,钢铁企业自身缺乏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相关战略理论,结合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实际情况,肯定了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取得的成绩,指出攀钢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PEST、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面临的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明确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所处的环境状态,为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选择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适用差异化战略,采用专利和专有技术并行战略,打造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保证企业持续竞争力。通过从改革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对攀钢知识产权差异化战略实现路径进行规划,提出要及时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收益。此外,分别从制度建设、结构设计、文化建设等角度提出建议,保障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对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使攀钢知识产权竞争战略更好的服务于攀钢企业发展战略,提升攀钢竞争力,实现高效绿色开发攀西战略资源的国家使命。
二、冷轧CDCM机组的工艺特征与攀钢冷轧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轧CDCM机组的工艺特征与攀钢冷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2)钢铁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
1.2.2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 |
1.2.3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与计量方面的研究 |
1.2.4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环境会计 |
2.1.2 环境会计信息 |
2.1.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2.1.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社会责任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2.5 环境会计理论 |
第三章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与结果分析 |
3.1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规范与要求 |
3.1.1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
3.1.2 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
3.1.3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其他规定 |
3.2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2.1 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3.2.2 年报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3.2.3 独立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3.3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
3.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依据 |
3.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方法 |
3.3.3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3.3.4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2 研究变量的设计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2 样本选取与统计描述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4.3.1 回归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宝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案例分析 |
5.1 宝钢股份生产工艺特点与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
5.1.1 宝钢股份公司概况 |
5.1.2 宝钢股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5.1.3 宝钢股份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控制的作用 |
5.2 宝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
5.2.1 《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 |
5.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分析 |
5.2.3 宝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政府角度 |
6.2.2 公司角度 |
6.2.3 信息使用者角度 |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5 年至 2019 年 15 家钢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面板数据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国家队鼎新(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 |
整合大幕再拉开 |
央企,先提速 |
地方,大动作 |
优势互补新动能 |
强链 |
补链 |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
科技加速度 |
头号任务 |
集群发力 |
创新联合体 |
把握时代背景 |
单干不如组团 |
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
克服先天不足 |
快速崛起 |
对标缩差 |
擦亮满天星斗 |
政策先行 |
细分领域 |
打造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 |
大健康,有“医”靠 |
五谷者,藏于技 |
前行路,“智”联通 |
大能源,新蓝海 |
(4)TiAl合金温辊热轧工艺开发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温轧技术研究进展 |
1.3 TiAl合金板材制备技术及研究现状 |
1.3.1 铸锭冶金法 |
1.3.2 粉末冶金法 |
1.3.3 箔冶金法 |
1.3.4 等离子喷涂法 |
1.3.5 铸轧工艺 |
1.3.6 物理气相沉积法 |
1.3.7 流延成型法 |
1.4 感应加热与TiAl合金板材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1 TiAl合金热加工过程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1.4.2 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轧辊电磁感应加热工艺有限元模拟及优化 |
2.1 轧辊感应加热模型建立 |
2.2 电磁感应加热频率确立与线圈架构优化 |
2.3 轧辊转速对辊面温度场的影响 |
2.4 电流密度对轧辊感应加热效果的影响 |
2.5 轧辊感应加热实验验证 |
2.5.1 轧辊静态感应加热实验 |
2.5.2 轧辊动态感应加热实验 |
2.5.3 轧辊感应加热实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感应加热轧辊的冷却行为有限元模拟 |
3.1 轧辊模型架构优化 |
3.2 轧辊离线冷却有限元模拟 |
3.3 轧辊感应加热在线冷却有限元模拟 |
3.4 轧辊内部水冷有限元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Al合金温辊热轧有限元模拟 |
4.1 TiAl合金温辊热轧模型的建立 |
4.1.1 三维几何模型 |
4.1.2 材料选择 |
4.2 轧辊温度对板材温度和法向应力的影响 |
4.3 压下率对板材等效应力和应变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改进PSO-SVM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板带焊缝跟踪的发展现状 |
1.2.2 板带焊缝质量检测 |
1.2.3 机器视觉发展现状 |
1.2.4 支持向量机(SVM)发展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焊缝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
2.1 焊缝区域图片特点 |
2.2 图像预处理 |
2.2.1 图像灰度化 |
2.2.2 图像降噪 |
2.2.3 图像增强 |
2.3 图像高光去除算法 |
2.3.1 高光产生原因 |
2.3.2 双色反色高光模型 |
2.3.3 高光去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焊缝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
3.1 HOG特征提取算法 |
3.1.1 HOG算法流程 |
3.1.2 方向梯度统计 |
3.2 GLCM特征提取算法 |
3.2.1 灰度共生矩阵原理 |
3.2.2 GLCM特征量 |
3.3 特征融合 |
3.4 边缘提取算法 |
3.5 焊缝缺陷检测算法 |
3.5.1 霍夫(Hough)变换检测圆流程 |
3.5.2 焊缝气孔缺陷检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向量机算法优化 |
4.1 支持向量机算法 |
4.1.1 统计学原理 |
4.1.2 SVM基本原理 |
4.1.3 核函数 |
4.2 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 |
4.2.1 粒子群算法 |
4.2.2 粒子群改进方法 |
4.2.3 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 |
4.3 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平台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台方案设计 |
5.2 系统硬件平台 |
5.2.1 FPGA开发板 |
5.2.2 摄像头传感器 |
5.3 实验数据 |
5.4 实验模型 |
5.5 实验结果 |
5.5.1 误判分析 |
5.5.2 算法分析 |
5.6 系统界面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组内涵 |
1.2.2 重组动因 |
1.2.3 重组绩效影响因素 |
1.2.4 重组绩效与评价方法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改革背景 |
2.1 重组的定义 |
2.2 重组动因理论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规模效应理论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2.3 供给侧改革背景 |
3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及重组特征 |
3.1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 年) |
3.1.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年) |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 年) |
3.1.4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2015 年) |
3.1.5 供给侧改革时期(2016 年至今) |
3.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特点 |
3.2.1 产量与需求不对等 |
3.2.2 产业集中度低 |
3.2.3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失衡 |
3.2.4 出口盈利能力不足 |
3.3 中国钢铁企业重组概况 |
3.3.1 中小企业之间的重组 |
3.3.2 大型企业主导的对中小企业的重组 |
3.3.3 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
4 中国宝钢重组案例概况与动因 |
4.1 案例主体介绍 |
4.1.1 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 |
4.1.2 武钢集团和武钢股份 |
4.1.3 中国宝武集团 |
4.1.4 马钢集团和马钢股份 |
4.1.5 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
4.2 重组事件及方式概述 |
4.2.1 宝武合并重组 |
4.2.2 宝马联合重组 |
4.2.3 重组方式选择的原因分析 |
4.3 中国宝钢系列合并重组动因分析 |
4.3.1 贴合政府政策,推进强强联合 |
4.3.2 释放协同效应,增加公司效益 |
4.3.3 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公司成本 |
4.3.4 提高市场势力,提升市场份额 |
5 中国宝钢系列重组绩效分析 |
5.1 基于市场法的短期绩效分析 |
5.1.1 宝武合并重组 |
5.1.2 宝马联合重组 |
5.2 基于财务指标的长期绩效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成长能力分析 |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5.3.1 契合国家战略 |
5.3.2 协同效应释放、规模效应显现 |
5.3.3 市场势力扩大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宝钢系列重组即满足自我发展又契合国家战略 |
6.1.2 重组后短期绩效良好,长期绩效提升 |
6.1.3 非财务绩效表现良好,协同效益逐步显现 |
6.2 研究建议 |
6.2.1 落实供给侧改革,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
6.2.2 国有钢铁企业责无旁贷,重组势在必行 |
6.2.3 强强联合有利于推动我国钢铁产业更好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05~2020 年我国钢铁行业重组事件统计 |
附录2:2016~2020 推动钢铁产业重组的政策统计 |
附录3:重组的形式 |
附录4:混合所有制改革历年政策统计 |
附录5:事件研究法详细步骤 |
致谢 |
(7)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带钢板形控制技术 |
1.2.1 板形控制技术综述 |
1.2.2 国外先进技术及其控制原理与特点 |
1.2.3 国内先进技术及其控制原理与特点 |
1.3 冷轧带钢轧机研究现状 |
1.4 连续退火稳定通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连退稳定通板国内研究现状 |
1.4.2 连退稳定通板国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超宽轧机有限元建模及板形控制技术研究 |
2.1 带钢板形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1 带钢板形的基本介绍 |
2.1.2 浪形的生成过程和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 |
2.2 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概述 |
2.2.1 连续酸轧生产线介绍 |
2.2.2 酸轧机组非对称工作辊的优点 |
2.2.3 酸轧机组边部变凸度工作辊的优点 |
2.3 某冷轧厂2230超宽轧机辊系有限元建模 |
2.3.1 超宽轧机基本参数 |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 |
2.3.3 边界条件处理 |
2.3.4 辊型构建模块 |
2.4 超宽轧机板形调控能力分析 |
2.4.1 轧制力对板形调节能力的影响 |
2.4.2 CVC辊零窜下弯辊力对板形调控能力的影响 |
2.4.3 CVC辊正窜下弯辊力对板形调控能力的影响 |
2.4.4 窜辊位置对板形调节能力的影响 |
2.4.5 传统轧机板形调控机理与超宽轧机板形调控机理的关联与不同 |
2.5 冷连轧机轧制模型研究 |
2.5.1 某厂2230mm冷连轧机数学模型 |
2.5.2 基于神经网络与数学模型结合的轧制模型的建立 |
2.5.3 变形抗力修正预测方法 |
2.5.4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带钢连续退火跑偏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
3.1 连续退火过程中带钢跑偏机理分析 |
3.2 带钢初始板形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开发 |
3.2.1 带钢初始板形提取模块开发 |
3.2.2 带钢壳单元本构方程 |
3.2.3 带钢参数化初始板形模型 |
3.2.4 带钢炉辊耦合模型建模 |
3.3 带钢连退跑偏敏感特性分析 |
3.3.1 带钢张应力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
3.3.2 初始浪长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
3.3.3 初始浪高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
3.3.4 板宽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
3.4 连退炉辊对中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带钢连退跑偏与初始板形的耦合特性分析 |
4.1 连退炉内带钢跑偏原因的工业验证 |
4.2 带钢初始板形的模式分解 |
4.2.1 带钢横向初始板形模式分解 |
4.2.2 带钢板形缺陷稳定性分析 |
4.3 带钢初始板形与连退跑偏影响关系 |
4.3.1 多规格带钢跑偏规律 |
4.3.2 初始非对称板形与带钢跑偏的相关性研究 |
4.3.3 超宽规格带钢连退生产工艺 |
4.4 板形模式识别及连退预报系统开发 |
4.4.1 系统设计 |
4.4.2 不同型号钢卷板形模式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宽带钢连续退火跑偏控制工业实验 |
5.1 酸轧基板板形目标曲线动态调整 |
5.2 带钢非稳态工况下的板形控制 |
5.2.1 弯辊力前馈和反馈功能优化研究 |
5.2.2 控制功能逻辑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3 弯辊力前馈限幅和调整系数优化 |
5.2.4 同规格带头弯辊力继承优化 |
5.2.5 带钢头尾弯辊和倾斜控制研究 |
5.2.6 2230酸轧大盘旋转倾斜投入 |
5.3 连退最大跑偏预控系统软件开发 |
5.3.1 神经网络技术 |
5.3.2 连退生产预报系统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首钢京唐冷轧MES改造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MES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MES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MES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MES与钢铁生产 |
2.1 MES系统概述 |
2.1.1 MES核心功能 |
2.1.2 MES的发展历程 |
2.1.3 MES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 MES的作用 |
2.3 钢铁行业MES的技术特点 |
2.3.1 钢轧一体化计划与优化 |
2.3.2 大规模定制下的敏捷与柔性制造 |
2.3.3 集中一贯的质量管理与信息共享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首钢京唐MES系统改造技术分析 |
3.1 首钢京唐冷轧概述 |
3.2 首钢京唐信息化概述 |
3.3 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项目 |
3.4 冷轧PES系统设计目标 |
3.5 PES系统设计原则 |
3.6 冷轧PES功能性需求 |
3.6.1 作业计划管理 |
3.6.2 生产实绩和物料管理 |
3.6.3 质量管理 |
3.6.4 仓储管理 |
3.6.5 生产管制 |
3.6.6 轧辊管理 |
3.6.7 主数据管理 |
3.6.8 报表管理 |
3.7 冷轧PES非功能性需求 |
3.7.1 通讯管理 |
3.7.2 权限管理 |
3.7.3 归档管理 |
3.8 与其他系统通讯接口需求 |
3.8.1 与热轧PES接口 |
3.8.2 与一贯制过程质量控制接口 |
3.8.3 与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接口 |
3.8.4 与产销一体化设备模块接口 |
3.8.5 与产销一体化销售物流模块接口 |
3.8.6 与产销一体化生产质量模块接口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PES系统设计 |
4.1 PES系统硬件设计 |
4.2 PES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 |
4.3.2 内存数据库Redis |
4.4 PES系统创新点 |
4.4.1 一体化计划编制技术 |
4.4.2 多制程排产技术 |
4.4.3 生产实绩与物料实时跟踪技术 |
4.4.4 工作流引擎集成 |
4.4.5 业务逻辑层流程化、配置化管理 |
4.4.6 数据字典、元数据配置化、信息集中化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ES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主数据管理 |
5.1.1 钢种主数据 |
5.1.2 质检指令主数据 |
5.2 计划管理 |
5.2.1 轧制计划管理 |
5.2.2 返回卷管理 |
5.3 生产实绩和物料管理 |
5.3.1 生产实绩管理 |
5.3.2 物料管理 |
5.3.3 半卷回退实绩管理 |
5.4 质量管理 |
5.4.1 成品性能检验管理 |
5.4.2 成品表面质量检查管理 |
5.4.3 成品综合管理 |
5.4.4 试制品、科研样的质量检验要求 |
5.4.5 介质管理 |
5.4.6 取送样管理 |
5.5 生产管制 |
5.5.1 停机管理 |
5.5.2 生产指标 |
5.6 仓储管理 |
5.6.1 基础信息管理 |
5.6.2 发运管理 |
5.7 轧辊管理 |
5.8 报表管理 |
5.9 非功能性需求 |
5.9.1 通讯管理 |
5.9.2 权限管理 |
5.9.3 归档管理 |
5.10 接口设计 |
5.10.1 送样委托及实绩 |
5.10.2 热镀锌产品送样委托电文示例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3 应用测试 |
6.4 接口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回顾 |
2.1 并购动因相关理论综述 |
2.2 并购绩效相关理论综述 |
2.3 钢铁企业并购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现状 |
3.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3.1.1 产能过剩 |
3.1.2 行业集中度低 |
3.1.3 产业布局不合理 |
3.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现状 |
3.2.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历程 |
3.2.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特点 |
4 案例概况 |
4.1 案例选择 |
4.2 合并双方介绍 |
4.2.1 宝钢股份 |
4.2.2 武钢股份 |
4.3 合并方案 |
4.4 合并过程 |
5 宝钢武钢合并动因以及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
5.1 合并动因分析 |
5.1.1 企业层面 |
5.1.2 行业层面 |
5.1.3 国家层面 |
5.1.4 动因分析小结 |
5.2 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
5.2.1 战略整合 |
5.2.2 业务流程整合 |
5.2.3 组织结构整合 |
5.2.4 企业文化整合 |
5.2.5 整合过程分析小结 |
6 宝钢武钢合并绩效评价 |
6.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绩效评价 |
6.1.1 选择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 |
6.1.2 计算预期正常收益 |
6.1.3 计算超额收益率 |
6.1.4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
6.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绩效评价 |
6.2.1 盈利水平上升 |
6.2.2 偿债能力增强 |
6.2.3 资产管理效率提高 |
6.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6.3.1 市场竞争力提高 |
6.3.2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
6.3.3 生产布局优化 |
6.3.4 政策落实有效 |
6.4 绩效评价小结 |
7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建议 |
7.1 企业层面 |
7.1.1 选择合适并购对象以及并购手段 |
7.1.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7.1.3 加大并购后整合力度 |
7.2 政府层面 |
7.2.1 完善外部经济条件 |
7.2.2 明确政府自身责任 |
7.2.3 推动适合钢企强强联合 |
8 研究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知识产权战略 |
2.1.1 知识产权 |
2.1.2 知识产权战略 |
2.1.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2.2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
2.3 PEST分析法 |
2.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5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3.1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3.1.1 攀钢简介 |
3.1.2 攀钢组织机构 |
3.2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取得的成绩 |
3.3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
3.3.2 未形成系统及规范的知识产权战略 |
3.3.3 无知识产权管理专职部门 |
3.3.4 缺乏知识产权有效运营 |
第四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法律及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顾客议价能力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主要优势 |
5.1.2 主要劣势 |
5.1.3 主要机遇 |
5.1.4 主要威胁 |
5.2 SWOT战略矩阵分析 |
5.2.1 SO战略分析 |
5.2.2 WO战略分析 |
5.2.3 ST战略分析 |
5.2.4 WT战略分析 |
5.3 战略定位与目标 |
5.3.1 战略定位 |
5.3.2 战略目标 |
5.4 战略实现路径 |
5.4.1 改革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
5.4.2 强化知识产权运营 |
5.4.3 制定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 |
5.4.4 组建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
5.4.5 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布局 |
第六章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
6.1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
6.2 调整知识产权管理结构 |
6.2.1 保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独立 |
6.2.2 赋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的职责 |
6.2.3 对外加强合作 |
6.3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储备 |
6.3.1 积极引进知识产权人才 |
6.3.2 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 |
6.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4 发扬自主创新文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冷轧CDCM机组的工艺特征与攀钢冷轧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冷连轧机轧制力预报建模研究[D]. 翟博豪. 燕山大学, 2021
- [2]钢铁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宝钢股份为例[D]. 赵爽.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国家队鼎新[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 国企管理, 2021(11)
- [4]TiAl合金温辊热轧工艺开发及优化[D]. 刘志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改进PSO-SVM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忠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6]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D]. 任芷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D]. 唐伟. 燕山大学, 2020(07)
- [8]首钢京唐冷轧MES改造的设计与实现[D]. 孙颖. 燕山大学, 2020(01)
- [9]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D]. 丁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竞争战略研究[D]. 雷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