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

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

王咏梅[1]2004年在《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文中认为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环境教育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与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对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逐章逐节地分析,发现在这套新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内容不谋而合,即可以在这套教材的正常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因此作者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并相应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专题讨论法、决策模拟法、电化教学法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比较适合的方法主要有:实践体验法、观测法、实验法、专题讲座法等。力求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找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刘娜娜[2]2011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文中指出21世纪,全球面临着人口、资源及环境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其中环境问题日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为此,许多国家正在通过加强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存环境。为顺应国际形势,改善国内环境现状,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将环境教育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高中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高中地理环境教学,对高中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科学主题是关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因而环境教育乃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伴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值得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归纳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环境教育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对现行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新旧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不同,总结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此外,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情况,并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详细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条途径进行探讨,提出了除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后,本文就高一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点进行逐章逐节的分析,提出了活动建议,找到了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从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选取两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具体展示了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方式。

李文田[3]2011年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地理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和21世纪以来叁个时期。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总结,理论上,可以透视地理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地理教科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实践参考,为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地理教师的教科书理解提供方法指导等。总体上,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如何?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组织、难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地理教科书变革具有哪些方面的结论和启示?本研究既基于时间线索,又基于问题角度,遵循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围绕地理教科书变革这一核心,力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勾勒相结合,历史透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认真整理,又注重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突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陈述研究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述国内外教科书及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的思路和突破口。第叁章主要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制度与大纲变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概述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纵向上厘清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与组织变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其变革的具体特点。第五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典型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定量比较;以21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科书使用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六章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对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探讨,阐述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影响和作用。第七章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与大纲变革为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依据。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与组织变革明显:内容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组织上,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经历了“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变革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师生对于新教科书的满意程度较高。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科发展、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等。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试图创新之处主要有:研究视角上,拓展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强调分析,系统概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突出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论上,提炼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结论与启示。本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不少相关材料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利用,以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形成的若干结论与观点,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待提高。

尹燕立[4]2007年在《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多偏重文字表述的研究,尤其缺乏对作业(活动)系统的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一轮教材的改版,需要我们加强对地理教材中活动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本着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宗旨,以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理论和中学地理课程论为指导,采用调查、统计、实验、分析等方法,对高一地理教材(2003年人教版)中的活动系统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活动系统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内容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共分为九类:读图分析类、材料分析类、问题分析类、调查分析类、动手操作类、绘图说明类、资料阅读类、写作类、辩论研讨类。在对九类活动进行特点分析和功能分析后提出具体针对九类活动的具体应用方法。在活动系统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重视读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性,人文性,帮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地理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新精神,提高地理素养。

邵志豪[5]2012年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在运用教材过程中只关注或重点关注教科书正文,而相对忽视教科书的活动系统和作业系统。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教科书中的活动系统设计与组织存在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教科书的编制应体现学法引导的功能、强调开放与探究,特别是设计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辅助教学栏目。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中“活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栏目。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学规律、实施现状以及教学策略。文章在对人教版新旧教科书中“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活动”的特点及其设计原则,并探讨了“活动”教学的原理与规律。然后,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实验区为调查样本区,对实验区地理教师对“活动”的认识、理解、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进行了叙事研究和实践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从引言到结论,基本遵循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从教科书编制方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辅助栏目”的教学价值、高中地理教师对“活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以及关于“活动”的教学规律与原理研究较少等角度阐述研究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二章是地理教科书中“活动”的研究综述。从“活动”内涵、“活动教学”、地理教科书中“活动”内涵与设计、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教学策略等角度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选题的研究基础、研究起点和研究视角。第叁章是地理教科书中“活动”的特点与设计。文章对新旧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地理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第四章是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教学原理。文章从“活动”的立意、内涵、形式等本质特征出发,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探讨“活动”教学内在属性特征与普遍原理。第五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实验区地理教师“活动”教学现状调查。文章运用Spss15.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与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于“活动”栏目价值和设计的理解度、认可度和关注度都比较高。地理教师对于“活动”教学处理的整体水平偏低,不同自然状况的地理教师“活动”教学处理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具体的教学处理方式与“活动”这一栏目定位存在偏差,普遍存在着教师主宰“活动”、“活动”课后处理等现象。第六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的教学叙事研究。文章依据教学叙事的研究过程和“活动”教学的研究需要,以东北师大附中地理教师“活动”教学作为教学叙事研究的对象,并对他的“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发现其特点与问题,并进行抽象与概括,试图发现具有共性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与启示。第七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文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体现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体现不同类型“活动”价值的角度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讨。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梳理了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对一些未来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万国平[6]2006年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实验)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方面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教材则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2003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这为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提供了依据。鉴此,北京(人教社和北师大)、湖南、山东先后编写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共四套,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以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以及宁夏)试行。 本文正是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和回顾我国地理教材历史演变、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教材编写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教材内容选择、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这四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实验)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契合度分析;较深入地对这四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实验)的结构、风格和表层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在课标契合度分析和教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高中地理教材(实验)应通过加强其表层系统优化整合得以完善。至于如何优化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实验)表层系统则是本论文的研究的核心和结论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 (1) 指出优化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实验)表层系统四大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原理、传播学理论、地理教学心理论和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2) 提出优化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实验)表层系统应把握四大基本原则:遵循地理学科教学性、促进叁维目标达成性、发挥教材系统整体性和保障教材内容稳弹性; (3) 从心理学的认知过程,对地理学中的叁类知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实验)表层系统优化整合案例研究,得出结论:以图代文,据图设问,把握地理感性知识;过程探究,图文结合,认知地理理性知识;设置情景,图文结合,获取地理应用性知识。

陈实[7]2014年在《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叁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叁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刘学梅[8]2016年在《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学目标达成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尺。本研究基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在探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机制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清晰路径,构建能够供一线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评课使用的工具。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界定了相关概念,重点框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它是教学目标合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理解性的学习取得了整体性的学习进步,并达到了预设目标。对于教师主体而言,是指80%以上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掌握90%以上教学目标。随后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第一章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现状的透视。基于叁角测量法,对66节地理课进行了课例分析,对382名中学生进行了教育测试,对22名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存在多种不均衡。既表现为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平衡,还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平衡,尤其表现为不同维度的不平衡。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膨胀,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浅化,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淡化。其次,存在“未达成”、“伪达成”、“错达成”等实践偏差。最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理教师素养的差异与教学文化的多重影响等。第二章整体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发现,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是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策略与地理教学评价。其次,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内部机理是叁元适配。其中包括:地理教学策略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策略适配。最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是: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共享—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地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是对第二章的分述。第叁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享,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导航系统。首先,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的内在规定,地理教学目标体现了师生主体间性,它是对未来地理教学的筹划。其次,通过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同课异构可以发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地理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密度影响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再次,设计“能达成”的地理教学目标,就要基于真实自觉的立场,采取整合叁维的策略,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第四章研究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执行系统。地理学是一门“两栖科学”,中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各有特色,其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有所区别。自然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是探究。针对“自然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地理野外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演示、问题解决、结合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针对“自然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练习等教学策略。人文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具有叁种:开展体验教学、结合乡土地理、融入讨论环节。针对“人文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决策教学、图层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策略;针对“人文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乡土地理调查、资料分析等教学策略。针对“人文精神”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不同,初中侧重于区域地理特征,高中侧重于区域发展。对于“初中区域地理事实”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境中教”,具体可采取直观演示与地图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归纳、比较、运用地图、运用资料、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原理”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用中教”,具体可采取问题解决、案例教学、图层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第五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它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测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和促进学习。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先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地理补救教学是地理教学达成的延续,它完美地体现了评价与教学的结合。结合对12名高一学生的实证研究,地理补救教学的原则是激发动机、及时补救、调换方法,步骤包括确定补救对象、诊断病灶、实施补救、评价补救效果。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特色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闫柳江[9]2015年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地理教材是一种信息材料。它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学习目标。可以说地理教材既是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料。地理教材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它起着信息传递、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地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强调,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更应该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索、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其地理学习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地理教学不再是以往的教教材,而应该是把教材当作教学的案例和材料。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加工。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作为交互主体的地位才能得以保证。教和学二者才能有机的结合。因此,进行教材分析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教材分析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一大热门的论题,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关于地理二教材的整体分析较少。加上笔者实习期间所授正是地理二。因此本文选取了地理二教材的分析作为论文题目。本文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二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的整体分析,详细的把握必修二教材的内容。加深对必修二教材的认识,为以后的备课和教材分析提供参考,提高教材分析和备课的效率。其二是通过对必修二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了其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为以后更好的实现必修二的教材分析与教学提供便利。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人教版为例对地理必修二进行教材的全面分析,二是根据通过对必修二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第一个问题笔者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进行详细的分析。宏观上分析了教材的时代背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微观上对教材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表述结构、教育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问题笔者则采用问卷和访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了必修二教材的教学情况。教材是供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一种信息媒体。因此笔者采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学生必修二的学习情况;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教师对必修二的教学情况。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的结果以及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和给学生的学习建议。另外教材分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模型。因此本文还选取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对教材各组成部分的喜爱程度不一,案例、阅读、图像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必修二的重要作用,但教师仍然需要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策略不当,导致必修二的学习效果不佳。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存在以下一些情况:就教材的选择与分析而言,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将不同的教材对比分析,择优选择,综合运用;就教材分析的方法而言,大部分教师在课前从微观的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以此来设计教学,忽视了教材的整体分析;就教学的过程而言,存在教法的单一、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等问题。因此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改革教学思想,变革教学方法手段,联系生活实际,有效进行教学。(2)就学生而言,学生应该改变学习方式,善于运用学习策略,进行适时的复习,学会运用综合、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习的效果。

余巧云[10]2014年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随着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而提高,一直都作为重要领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的地理教学在相接处存在新的特点,本课题针对这一领域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本论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实践初高中衔接,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将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从叁维目标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式衔接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深研究力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一定的信息来改善和发展中学地理的教学,或者引发一些这方面研究的争论,以此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衔接状况,对比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找到具体的衔接措施。这样能够让两个原本相对封闭独立的初中和高中系统,进行有效地沟通、连接和配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第一、二部分,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进行了现状研究,概念的界定,从各方面探索研究了衔接教学的理论基础,如:系统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及地理教学论等方面。第叁部分,对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地理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从课堂教学的现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内容,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方法叁方面进行比较。第五部分,介绍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原则和策略。衔接要遵循系统整体、课标本位、循序渐进和实用的原则。衔接的策略包括几个方面,例如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后把这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用教学案例进行实证。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D]. 王咏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2].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 刘娜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 李文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 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 尹燕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5].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 邵志豪.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实验)比较研究[D]. 万国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 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 陈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 刘学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 闫柳江.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10].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 余巧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