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化石论文_蓝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化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石,皮肤,印痕,辽宁,鹦鹉,恐龙,鳞片。

皮肤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蓝冰[1](2008)在《剑龙类皮肤化石揭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彭光照、研究部副主任舒纯康.近日详细描述了来自四川省自贡市侏罗纪晚期的一件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指出其粗糙鳞片有助于降低体表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邢立达,彭光照,舒纯康[2](2008)在《四川自贡地区晚侏罗世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新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新观察了四川自贡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化石材料清楚地显示了巨棘龙体被鳞片。这些鳞片总体镶嵌排列成网状。大多数鳞片呈五边形,少数呈四边形或六边形。鳞片之间以沟缝相接。小鳞片中散布有少量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大鳞片,每枚大鳞片被13~14枚鳞片所环绕。鳞片表面粗糙,不存在"瘤状小突",有条索状隆突。条索状隆突可降低环境光线造成的眩光,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据原始埋藏的位置和鳞片的分布推测,四川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的身体位置可能为前肢的肘关节及其邻近的上臂、体侧的皮肤。(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07期)

叶勇[3](2007)在《发现马门溪龙皮肤化石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四川自贡恐龙博物官的专家们在修复恐龙骨骼时,发现了杨氏马门溪龙的皮肤化石。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而关于这块化石的发现,却有着令人难忘的故事……(本文来源于《自然与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姬书安[4](2004)在《辽宁凌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是热河生物群中恐龙皮肤鳞片的又一次记录。这些鳞片的形态以不规则多边形为主、互不迭覆,同时鳞片的大小、排列方式等随其着生部位的不同而明显变化。从与该皮肤鳞片保存在一起的数枚上颌齿及部分前后肢骨来判断,这一恐龙化石应归鸟臀类,且极有可能为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ds)。(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4年02期)

姬书安[5](2003)在《辽宁凌源义县组中发现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热河生物群中包含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较重要的有:狼鳍鱼(Lycoptera)、北票鲟(Peipiaosteus)、原白鲟(Protopsephurus)、满洲鳄(Monjurosuchus)、潜龙(Hyphalosaurus)、孔子鸟(Confuciusornis)、辽西鸟(Liaoxiorni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3-04-01)

姬书安,任东[6](1999)在《蜥蜴类皮肤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一新属记述(蜥蜴亚目:石龙子次亚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晚侏罗世蜥蜴化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贫乏,而这个时期的化石在研究早期蜥蜴类的形态及分类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记述了河北北部晚侏罗世蜥蜴化石一新属种:丽热河蜥Jeholacertaformosagen.etsp.nov.,该化石保存有大面积精美的皮肤鳞片。这是蜥蜴类鳞片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同时也为人类认识早期蜥蜴动物的表皮特征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由于躯干具有较大的方鳞,该蜥蜴应隶属于石龙子次亚目Scincomorpha,似可归入蜥蜴科Lacertidae,有待证实。模式标本采自河北平泉县杨树岭镇石门村义县组下部地层中,保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欧阳辉,皮孝忠,叶勇[7](1998)在《我国发现的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同骨骼化石一道保存的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据其赋存关系,鉴定为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i)的皮肤残留部分。皮肤化石揭示该蜥脚类恐龙活着时体被鳞状皮肤,突出于表皮的鳞片呈不规则多边形,较大,密集而互不重迭,与过去描绘的类似大象皮光滑无鳞的情形不同。(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1998年S1期)

姬书安,薄海臣[8](1998)在《鹦鹉嘴龙类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的辽宁西部北票市四合屯地区鹦鹉嘴龙类的皮肤鳞片化石,是迄今鹦鹉嘴龙类皮肤印痕的确切报道。该恐龙皮肤表面覆盖着小的鳞片,这些鳞片里多边形,镶嵌式排列,其形态及大小在不同的部位略有变化。这类小型恐龙最早出现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是其繁盛时期。(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1998年06期)

欧阳辉[9](1997)在《罕见的恐龙皮肤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形形色色的恐龙化石中,皮肤类化石是极其罕见的。全世界也不过仅发现十余例而已,由此不难看出其稀罕和珍贵的程度。同盈千累万的恐龙骨骼化石、蛋化石、脚印化石相比,恐龙皮肤化石恰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究其特别罕见的原因,当与形成化石的物质选择性相关。通常说来,古生物遗体中的硬体(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1997年05期)

彭光照[10](1996)在《美国发现大面积精美的恐龙皮肤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发现大面积精美的恐龙皮肤化石恐龙皮肤化石很罕见,因为皮肤在保存之前,恐龙的尸体通常会受到食腐动物和细菌的蹂躏。世界上仅仅发现的一些皮肤碎片面积都很小。然而,最近由杨伯翰的古生物学家肯·斯塔德曼(KenStadtman)研究的恐龙皮肤面积达40平方...(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1996年02期)

皮肤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新观察了四川自贡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化石材料清楚地显示了巨棘龙体被鳞片。这些鳞片总体镶嵌排列成网状。大多数鳞片呈五边形,少数呈四边形或六边形。鳞片之间以沟缝相接。小鳞片中散布有少量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大鳞片,每枚大鳞片被13~14枚鳞片所环绕。鳞片表面粗糙,不存在"瘤状小突",有条索状隆突。条索状隆突可降低环境光线造成的眩光,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据原始埋藏的位置和鳞片的分布推测,四川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的身体位置可能为前肢的肘关节及其邻近的上臂、体侧的皮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1].蓝冰.剑龙类皮肤化石揭秘[J].科学.2008

[2].邢立达,彭光照,舒纯康.四川自贡地区晚侏罗世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新观察[J].地质通报.2008

[3].叶勇.发现马门溪龙皮肤化石的故事[J].自然与科技.2007

[4].姬书安.辽宁凌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J].地质论评.2004

[5].姬书安.辽宁凌源义县组中发现恐龙皮肤印痕化石[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3

[6].姬书安,任东.蜥蜴类皮肤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一新属记述(蜥蜴亚目:石龙子次亚目)(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1999

[7].欧阳辉,皮孝忠,叶勇.我国发现的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J].矿物岩石.1998

[8].姬书安,薄海臣.鹦鹉嘴龙类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98

[9].欧阳辉.罕见的恐龙皮肤化石[J].大自然.1997

[10].彭光照.美国发现大面积精美的恐龙皮肤化石[J].化石.1996

论文知识图

一3杨氏马门溪龙的皮肤化石Fig.5...杨氏马门溪龙及皮肤化石四川巨棘龙皮肤化石F魂.35肠30.雕齿兽假想图(引自李冬子2015...牛龙的皮肤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附表(1)

标签:;  ;  ;  ;  ;  ;  ;  

皮肤化石论文_蓝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