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植被关系论文_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植被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植被,生产力,青藏高原,花粉,沉积物,表层。

气候植被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1](2019)在《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1901~2005年NPP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全球NPP呈现上升趋势,模式集合平均的趋势系数为0.88,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北半球的趋势比南半球明显。(3)近百年来800g(C) m-2a-1以上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地区、非洲赤道地区、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热带雨林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非洲北部地区、亚洲大陆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3)全球NPP与气温百年演变在大部分地区主要为正相关关系,仅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非洲以及印度地区为负相关关系,主要由于这些地区辐射是NPP的限制因子。全球NPP与降水的百年变化在大部分地区也主要是正相关关系,在非洲北部到西亚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负相关关系。(4)6个地球系统模式在全球21个区域的大部分地区的NPP和气温降水的变化关系较为一致,西非地区不同模式变化不一致,NPP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大,其次是地中海地区。(5)东亚地区NPP与气候的百年演变同步并且相关性高,反映了强烈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2](2019)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新疆天山及南北主要绿洲的植被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新疆天山近18年植被WUE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WUE变化范围为0.84-1.34g·mm-1·m-2,多年均值为1.11g·mm-1·m-2,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014 1 g·mm-1·m-2·a-1;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1 000m以上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植被WUE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相关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天山植被WUE时空变化受到气温影响的区域占33.23%,受降水影响的区域占8.57%,受气温和降水综合强影响的区域占5.63%,气温和降水综合弱影响的区域占13.13%;因此气候因素中气温在新疆天山植被WUE的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4)水田与旱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呈持续减少趋势,并且这些区域基本上受到非气候因子的影响,说明当地人类活动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车风,黄国清,刘韬,田艳红,徐庆华[3](2019)在《2004-2015年湖北省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湖北省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利用MOD17A3H NPP时序数据、土地覆盖类型产品MCD12Q1、气象数据和SRTM DEM地形数据等,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5年湖北省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NPP分布及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 12年间,湖北省植被NPP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大体呈东、西部山区高,中部略低的格局,全省植被NPP值大部介于400~600 g C/(m~2·a);(2)全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呈现正相关性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9.28%,与年降水量呈现正相关性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9.07%;(3)气温是影响林地、草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耕地主要受降水量影响;(4)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相关性随高程、坡度、坡向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植被NPP变化是气温、降水和地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林日志[4](2019)在《台湾地区植被指数与气候平均态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8-2018年SPOT/NDVI数据和同期气温、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平均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岛高海拔地区植被(林地、草地)受降雨的影响较气温更为突出,城市及居民用地等低海拔、高密度人类聚集区,NDVI对气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气候复杂,气候平均态(气温、降雨)对台湾地区整体NDVI变化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戴黎聪,郭小伟,张法伟,柯浔,曹莹芳[5](2019)在《青藏高原两种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8—2016年青海海北站9年净初级生产力及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小嵩草草甸和高寒金露梅灌丛两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动态,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及其不同土层深度根系周转值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尺度上,小嵩草草甸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表现为显着增加趋势,增幅为7.02 g m~(-2) a~(-1),而金露梅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相对较为稳定;对于其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和总生产力,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均表现为增加趋势(P>0.05),9年间小嵩草草甸地上、地下和总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217.55±9.95)、(1882.75±161.33) g m~(-2) a~(-1)和(2100.30±163.38) g m~(-2) a~(-1),金露梅灌丛地上、地下和总净初级生产力9年间平均值分别为(256.27±11.4)、(1614.31±173.03) g m~(-2) a~(-1)和(1870.58±177.93) g m~(-2) a~(-1)。(2)不同植被类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因素响应不同,金露梅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温度影响,而温度对小嵩草草甸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无显着影响。此外,降水不是限制高寒生态系统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因子,相比于降水影响,高寒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更受温度调控。(3)年均温和年降水对金露梅灌丛和小嵩草草甸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表明高寒生态系统,其地下生产力受外界气候条件变化影响微弱,是一个稳定的碳库。(4)两种植被类型其根系周转值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且高寒灌丛根系周转值明显高于高寒草甸根系周转值。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将会增加金露梅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对小嵩草草甸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6](2019)在《天山北坡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IS NDVI数据产品并结合相应的气候数据,运用一元回归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探讨2000—2015年天山北坡年平均、月平均NDVI时空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近16 a来,天山北坡年平均NDVI值在0. 27~0. 31之间波动上升,总体上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月平均NDVI值每年4月开始植被覆盖迅速增加,到7月达到最大值,然后8月开始降低,月平均NDVI值的变化呈现出单峰趋势。天山北坡不同季节植被指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生长季植被NDVI值和年平均植被NDVI值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部植被覆盖增加,东北部、西部、南部的植被覆盖减少。②天山北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逐步上升,变化趋势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天山北坡南部山地地区气温低,降水量多;北部平原区气温高,但降水量少。③NDVI值对气温和降水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气温与降水量对植被的生长均有影响,其中春季的植被NDVI值与气温的关系密切,夏季的植被NDVI值与降水量有密切的关系,综合分析,降水量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大于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响。④生长季(5—9月)植被NDVI值与气温和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远[7](2019)在《中国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与植被和气候定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花粉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是解译化石孢粉资料,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研究较少采用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作为研究对象,花粉组合分布、花粉代用指标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半定量关系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花粉-气候模型仍缺乏更多不同时间尺度、空间范围的应用研究。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258个样点的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本课题采集的46个样点),结合区域植被、气候资料,对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以及蒿藜比(A/C)代用指标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建立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气候模型并应用于古气候重建,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A/C可以作为半定量指标区分山地草原、亚高山灌木草原和草甸草原等草原植被与荒漠、高山荒漠和荒漠草原等荒漠植被,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年降水量P_(ann)以及有效湿度P/Et_0的变化,并且A/C对于P/Et_0的响应更敏感,但A/C的指示作用可能受到外来花粉的引入、湖滨盐化草甸苋科植物的生长等因素影响而下降。(2)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_(ann)、P/Et_0和7月均温T_(july)叁个气候因子的第一、第二排序轴特征值的比值λ_1/λ_2分别为0.36、0.88、2.56,显着性检验p值均为0.002,单一解释变量依次为14.1%、24.7%、36.5%,T_(july)、P/Et_0、P_(ann)是影响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分布的最主要的叁个气候因子,但由于本研究选取样点间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导致T_(july)对于花粉组合的影响被夸大。(3)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留一交叉检验法(WA-PLS)、最佳类比法(MAT)和增强回归树法(BRT)叁种方法的花粉-气候模型的建模结果显示,在预测P_(ann)时,BRT模型具有最高的决定系数r~2和最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P,而MAT模型具有最低的最大误差Max.bias;在预测P/Et_0时,MAT模型具有最高的r~2、最低的RMSEP和最低的Max.bias;在预测T_(july)时,BRT模型具有最高的r~2和最低的Max.bias,而MAT模型具有最低的RMSEP;叁种模型的h-block检验结果显示WA-PLS模型受空间自相关性影响最小,BRT模型次之,MAT模型最大;通过与前人研究中建立的花粉-气候模型的性能参数对比可知本研究建立的叁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将叁种花粉-气候模型应用于辉腾锡勒(HTL)、查干淖尔(CG)和西海子(XHZ)钻孔岩芯的气候重建结果显示,叁种模型均可以较好地应用于P_(ann)的重建,但受样点选择、物种指示作用等因素影响不能较好地进行T_(july)的重建。(4)BRT方法作为一种建立花粉-气候模型的新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的花粉-气候建模与古气候重建中,同时BRT方法具有符合真实生态状况、重建结果灵敏度高、过程能够可视化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物种的指示作用易受干扰、需要较大地理空间范围内的较多样点的数据参与建模等不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凯选,范鹏鹏,王军邦,叶辉[8](2019)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影响,植被分布产生一定的变化,厘清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维护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科学基础。选择环江喀斯特区,以中分辨率卫星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250m空间分辨率植被指数NDVI,分析2000-2017年该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累积降水、温度、辐射等气候因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残差趋势法厘定植被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17年,环江地区87%的地区植被年均NDVI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4%a~(-1);主要植被类型农田、森林、草地年均NDVI持续改善,其中森林的改善状况最好。(2)环江地区气候变化整体呈冷湿化。温度、累积降水、辐射对植被年均NDVI的影响情况不同,就环江地区而言,温度、辐射对年均NDVI表现出正影响,且温度影响最大;累积降水与年均NDVI呈负相关。(3)不同植被类型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气候因素对植被年均NDVI的解释度较高的地区,农田主要受温度影响,森林和草地主要受辐射和温度的共同影响。(4)环江地区气候因素可以解释8.5%的年均NDVI的变化情况。(5)环江地区除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对NDVI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蒋梦姣[9](2019)在《滇西南现代花粉—植被/气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南部,受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是研究西南季风变化的理想之地。研究区纬度较低,山河相见,沟谷纵横,原始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在研究自然环境演化和植被变化上意义重大。只有正确的认识现代花粉与植被气候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因此,本研究在滇西南的保山、德宏、临沧、普洱4个州市共采集了78个湖泊水库表层样品,通过这些湖泊水库表层样的花粉/炭屑分析,并对花粉/炭屑数据与植被、气候数据的数值分析,探讨了现代花粉组合与现生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炭屑在滇西南的空间变化及其与火灾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滇西南采集的78个表层湖泊水库样品主要来自于滇南和滇西南间山盆地季节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区(A区)、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B区)、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C区)。在湖泊水库表层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在花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次之,灌木种属较丰富。乔木植物的花粉含量平均为66.6%(31~85.8%),以桤木属占绝对优势,松属、柯/栲属的百分比含量较高,其次为桦木属、青冈属、桑科,另外还有少量的常绿栎、胡桃属、榛/鹅耳枥属、栗属花粉;乔木花粉包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性阔叶林、亚热带与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成分。陆生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蒿属、莎草科、蓼科、十字花科、茜草科等为主。研究区孢子的含量也比较高,主要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系。滇西南湖泊水库表层样的花粉谱特征与现代植被资料的比较表明,滇西南湖泊水库表层花粉组合基本反应现代植被面貌,其优势种与现代植被的建群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为定量研究花粉与气候之间关系,本研究对湖泊水库表层样的花粉数据和样点的气候资料作了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样点气候数据是根据滇西南27个气象站点的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经度、纬度和海拔的线性插值取得。花粉数据选取代表性强、种类涵盖面大、平均百分比含量大于0.4%且超过一半以上的样品均含有该种属的18个花粉种属。CCA结果显示,年降水(MAP)、年均温(MAT)、春季降水量(P-Spring)是影响滇西南湖泊水库表层花粉组合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主要气候因子与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述叁个主要气候因子与花粉种属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关系,这为以后利用滇西南钻孔化石花粉数据重建古气候在数学模型的选择上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分析滇西南不同粒径炭屑(<50、50-100和>100μm)的百分比和浓度的地区分布情况,探讨炭屑百分比/浓度与森林火灾、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泊水库表面样品炭屑浓度空间格局与卫星数据2001~2013年火灾活动相似,说明炭屑数据反映了区域森林火灾。针叶树种和旱生草本百分比含量与大中粒径之间存在正对应关系,即针叶树种百分比含量高,大中粒径炭屑的百分含量也较高;草本植物百分比含量高,大中粒径的数量和百分比含量较高。由此可见,森林火灾不仅与植被类型之间有关系,也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刘雪佳[10](2019)在《中国陆地主要植被类型生产力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34年的GIMMS3g遥感时间序列数据集,结合同期的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森林及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草原和荒漠1982~2015年的NPP并分析时空变化。采用二阶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森林及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草原和荒漠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年际相关性。采用滑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森林及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草原和荒漠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论如下:(1)从1982年到2015年,森林植被年均NPP总量是887×10~122 gC/a。单位面积年平均NPP是650.73 gC/m~2/a。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特征。单位NPP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森林及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固碳能力逐年增强,NPP总体上有所提高。森林植被NPP在夏、秋两季增长显着(P<0.05)。常绿阔叶林夏季显着增长(P<0.05)。落叶阔叶林的NPP在夏季和秋季增长极显着(P<0.01)。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春季极显着增长(P<0.01)。混交林的夏季NPP增长最快(P<0.01)。森林区年均温和年太阳总辐射均显着上升(P<0.01)。气温的逐年升高对森林植被NPP的积累表现为积极的影响。降水的下降可能对NPP多表现为消极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年太阳辐射对NPP的积累有促进作用。森林植被对气温的敏感性逐年增加,对降水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和混交林对气温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对气温的敏感性逐年降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对降水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其余叁种对降水的敏感性逐年降低。五种森林植被类型对太阳辐射的敏感性均逐年降低。(2)1982~2015年草原植被NPP年均总量为245.52×10~122 gC/a,单位面积年均NPP为186.39 gC/m~2/a。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特征。草原植被固碳能力逐年增强,NPP总体上有所提高。NPP在7月和8月达到高峰。各个季节NPP都呈增长态势,春季最快。草原区气温和太阳辐射量显着上升(P<0.05)。气温的升高有助于NPP的积累。降水和太阳辐射是草原植被生长的关键控制因素。草原植被对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对降水的敏感性逐年增强。(3)1982~2015年荒漠植被年均NPP为58.52×10~122 gC/a,单位面积平均NPP为50.22 gC/m~2/a。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较多,南部和中东部较少的分布特征,但荒漠植被NPP整体水平较低。NPP普遍改善,固碳能力逐年增强,但局部地区有所下降。NPP的积累期在4月至10月。所有季节的NPP都在波动增加,冬季最快。荒漠区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都呈极显着增加趋势(P<0.01)。降水和太阳辐射是荒漠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荒漠植被对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敏感性逐年下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气候植被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新疆天山及南北主要绿洲的植被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新疆天山近18年植被WUE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WUE变化范围为0.84-1.34g·mm-1·m-2,多年均值为1.11g·mm-1·m-2,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014 1 g·mm-1·m-2·a-1;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1 000m以上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植被WUE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相关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天山植被WUE时空变化受到气温影响的区域占33.23%,受降水影响的区域占8.57%,受气温和降水综合强影响的区域占5.63%,气温和降水综合弱影响的区域占13.13%;因此气候因素中气温在新疆天山植被WUE的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4)水田与旱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呈持续减少趋势,并且这些区域基本上受到非气候因子的影响,说明当地人类活动存在不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植被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2].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9

[3].车风,黄国清,刘韬,田艳红,徐庆华.2004-2015年湖北省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素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林日志.台湾地区植被指数与气候平均态的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戴黎聪,郭小伟,张法伟,柯浔,曹莹芳.青藏高原两种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J].生态学报.2019

[6].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天山北坡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9

[7].王远.中国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与植被和气候定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8].张凯选,范鹏鹏,王军邦,叶辉.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9].蒋梦姣.滇西南现代花粉—植被/气候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0].刘雪佳.中国陆地主要植被类型生产力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D].山西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气候、水量平衡和植被间的相互关系土壤类型分布图—2006年秋季(9—10月)NDVI变化模态...–2006年内蒙古草原区多年平均年内...中国东部的植被带。8 不同气候条件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

标签:;  ;  ;  ;  ;  ;  ;  

气候植被关系论文_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