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翔[1](2021)在《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成人ITP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全部出血性疾病的1/3,以皮肤和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出血及重要脏器出血为ITP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经糖皮质激素、丙球等一线治疗后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后获得完全反应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仍有许多患者存在复发症状,且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对既往有效的药物再次治疗无效或产生耐药的情况。IT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过去普遍认为由B细胞产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免疫状态在发病机制中的价值被逐渐重视起来。作为人体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细胞免疫逐渐成为近年来ITP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对于ITP患者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研究中,目前国内外均存在诸多争议,且细胞因子与ITP的具体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探索ITP患者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35、TGF-β、IL-17A、IL-4、和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ITP患者25例,以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的20位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ITP组治疗前、治疗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35及TGF-β的水平,采用Luminex检测技术检测ITP组治疗前、治疗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A、IL-4和IFN-γ的水平,比较各组所测各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及各细胞因子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初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初诊ITP组患者IFN-γ高于健康对照组(12.71pg/ml VS 10.48pg/ml,P=0.001),IL-35、TGF-β和IL-4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0.92pg/ml VS 55.55pg/ml,218.05pg/ml VS 1761.08pg/ml,4.99pg/ml VS 10.34pg/ml,P=0.000、0.000、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L-17A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2.99pg/ml VS 2.99pg/ml,P=0.685)。2.初诊ITP组与治疗后ITP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ITP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初诊ITP组(10.48pg/ml VS12.71pg/ml,P=0.004),IL-35、TGF-β、IL-4均明显高于初诊ITP组(49.51pg/ml VS 30.92pg/ml,958.26pg/ml VS 218.25pg/ml,7.26pg/ml VS 4.99pg/ml,P=0.000、0.000、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IL-17A无明显差异(2.99pg/ml VS 2.99pg/ml,P=0.582)。3.治疗后ITP组与健康对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ITP组TGF-β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958.26pg/ml VS 1761.08pg/ml,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FN-γ、IL-35、IL-4、IL-17A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10.48pg/ml VS 10.48pg/ml,49.51pg/ml VS 55.55pg/ml,7.26pg/ml VS 10.34pg/ml,2.99pg/ml VS 2.99pg/ml,P=0.526、0.058、0.053、0.952)。4.完全反应组与有效组患者治疗前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对完全反应组和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IL-35(30.58pg/ml VS 30.92pg/ml,P=0.88)、TGF-β(228.04pg/ml VS199.87pg/ml,P=0.449)、IL-17A(3.33pg/ml VS 2.99pg/ml,P=0.665)、IL-4(7.26pg/ml VS 4.99pg/ml,P=0.566)和IFN-γ(11.58pg/ml VS 12.71pg/ml,P=0.651)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表达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5.完全反应组与有效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完全反应组TGF-β、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1392.54pg/ml VS927.91pg/ml,11.47pg/ml VS 8.69pg/ml,11.03pg/ml VS 10.48pg/ml,P=0.016、0.011、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35、IL-17A水平则未见统计学差异(51.53pg/ml VS 31.94pg/ml,2.99pg/ml VS 2.99pg/ml,P=0.413、0.740)。6.重症ITP组与非重症ITP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重症ITP组IL-35、TGF-β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ITP组(27.49pg/ml VS31.72pg/ml,160.89pg/ml VS 263.14pg/ml,P=0.006、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17A、IL-4和IFN-γ水平则未见统计学差异(2.99pg/ml VS 2.99pg/ml,4.99pg/ml VS 7.26pg/ml,12.71pg/ml VS 12.71pg/ml,P=0.717、0.169、0.818)。7.重症ITP组与非重症ITP组患者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对重症ITP组和非重症ITP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IL-35、TGF-β、IL-17A、IL-4和IFN-γ水平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1.94pg/ml VS 54.06pg/ml、1029.08pg/ml VS 943.25pg/ml、3.66pg/ml VS 2.99pg/ml、10.34pg/ml VS 10.34pg/ml、10.48pg/ml VS 10.48pg/ml,P=0.083、0.575、0.192、0.818、0.869)。8.初诊ITP组各细胞因子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分析IL-35和TGF-β分别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性(r=0.439、P=0.028,r=0.451、P=0.024),IL-4、IL-17A、IFN-γ则未见明显相关性(r=0.074、P=0.724,r=0.123、P=0.56,r=-0.069、P=0.742)。9.初诊ITP组各细胞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IL-35与TGF-β呈正相关(r=0.399,P=0.048),TGF-β与IL-4之间呈正相关(r=0.676,P=0.0OO),余细胞因子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35、TGF-β、IL-4和IFN-γ)水平异常,且不同疾病阶段ITP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存在差异。初诊ITP患者存在Th1优势反应和Tregs功能缺陷,经治疗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可有所恢复。
李举[2](2020)在《T细胞平衡失稳参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Treg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在ITP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和出血风险增加。ITP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异常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多,其中,T细胞免疫失耐受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在维持免疫稳态,介导免疫耐受,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抑制针对微生物或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Treg细胞由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异质群体组成。在某些炎症条件下,部分Treg细胞可以获得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 cells)的表型,并具有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比如Thl-like Treg细胞和Th17-like Treg细胞分别可以分泌IFN-γ和IL-17A。在机体生理条件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已经观察到Thl-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的存在。这两种Treg细胞亚型是否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地塞米松治疗是ITP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也是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在ITP中,地塞米松的处理能够抑制脾脏巨噬细胞的M1表型和功能,使其向M2细胞极化,还能够促进血液中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产生。但是地塞米松是如何持续性的纠正患者的免疫微环境还不清楚,地塞米松治疗是否通过调控Treg亚群发挥作用在ITP中也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首先利用流式细胞术发现相对于健康对照组,ITP患者外周血中Th 1-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占Treg细胞比例升高。既往文献表明,Th1-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有其特异的分子表达谱,如Thl-like Treg细胞高表达CXCR3和TBX21等,而Th17-like Treg细胞高表达CCR6和RORC等。我们分选出健康对照组和ITP患者的Treg细胞并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ITP患者的Treg细胞中Th1-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特异性分子表达谱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此外,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Th1-like Treg细胞占Treg细胞比例与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成负相关,也与ITP严重程度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为了探索ITP患者体内Treg细胞亚群失衡的原因,我们在ITP患者血浆中检测了相关的炎性因子。我们发现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升高,包括IFN-γ、IL-12、TNF-α、IL-6和IL-23。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发现,炎性因子IFN-γ、IL-12、TNF-α与Th1-like Treg的分化相关,IL-6、IL-23与Th17-Iike Treg细胞的分化相关。为了探索地塞米松处理对Treg亚群的影响,我们体外培养ITP患者CD4+T细胞并加入地塞米松刺激4天后,分选Treg细胞并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Treg细胞分子表达谱,结果显示CXCR3和TBX2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CCR6和RORC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地塞米松处理可抑制Th1-like Treg细胞分化。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地塞米松处理后Treg细胞内T-bet的表达降低,RORyt的表达不变,验证了地塞米松处理可抑制Th1-like Treg细胞分化的结论。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体外地塞米松处理提高了 ITP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同时降低了 Th1-like Treg细胞占总Treg细胞的百分比。为进一步探究地塞米松调节Th1-like Treg细胞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地塞米松处理显着抑制对Th1表型起重要作用的STAT1的磷酸化水平。鉴于STAT1位于IFN-γ受体下游,我们还分别检测了地塞米松处理对体外PBMCs分泌IFN-y的作用以及对外源IFN-γ诱导STAT1磷酸化活化的影响。我们发现地塞米松处理显着抑制IFN-γ的产生和分泌,但是并不影响外源IFN-γ诱导的STAT1磷酸化活化,这表明地塞米松可能通过调节IFN-γ分泌抑制STAT1磷酸化从而抑制ITP患者Th1-like Treg细胞分化。我们的研究不仅发现了 ITP患者体内存在Treg细胞亚群比例异常的现象,即患者外周血中Th1-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占Treg细胞的比例均升高,还发现了 ITP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高水平有利于Th1-like Treg和Th17-like Treg细胞分化。此外,本研究发现地塞米松处理能够通过抑制IFN-γ分泌调节Th1-like Treg细胞分化。我们的结果说明了 Treg细胞的分化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也提示了地塞米松治疗ITP的潜在机制。第二部分:C5a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参与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数目降低引起皮肤粘膜出血或具有出血倾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稳态失衡是IT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其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 cells)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功能和比例异常被认为和ITP的发生有关。Th17细胞具有诱发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能,刺激多种细胞招募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并介导对细胞外细菌和真菌的免疫,而Treg细胞的主要功能为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以维持免疫稳态。因而,探究影响Th17/Treg细胞平衡的机制对于我们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补体作为担当对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也被发现参与了突触成熟、免疫复合物清除、血管生成、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动员、组织再生和脂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还能通过影响多种免疫细胞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是关于补体系统在ITP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C5a是补体激活的重要产物之一,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均可产生。C5a受体(C5a receptor,C5aR)广泛分布在多种免疫细胞上,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许多研究表明,C5a可以通过调节抗原提呈细胞间接调控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C5a还可通过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6和IL-23,与活化T细胞分泌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协同作用,进而参与调节Th17细胞的分化。C5aR除了在粒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上广泛分布之外,在CD4+T细胞上也有较高水平表达,但对于C5a如何直接调控CD4+T淋巴细胞分化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首先利用ELISA检测了 ITP患者血浆中的C5a水平,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健康对照组,ITP患者血浆中C5a水平升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5aR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随后,我们对ITP患者血浆C5a水平与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P患者血浆C5a水平与外周血小板数呈负相关,严重型ITP患者血浆C5a水平显着高于非严重型患者,但患者C5a水平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不具有相关性,提示了 C5a与ITP发生发展具有潜在的相关性。为了验证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Th17/Treg细胞平衡失稳,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等检测发现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降低,同时血浆中IL-17A水平升高,IL-10和TGF-β水平降低。为了探究ITP中C5a是否调节Th17/Treg平衡,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P患者血浆C5a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与Treg细胞水平没有相关性。我们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等发现rhC5a处理可以使Th17细胞水平升高,Treg细胞水平降低,C5aR抑制剂能阻断这一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究C5a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了 C5aR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活化水平。实验结果显示,rhC5a处理后的CD4+T细胞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增加,NF-κB活化不显着,而加入C5aR抑制剂后能显着抑制这种调节作用。以上结果提示了 C5a能够通过直接调节T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ITP患者Th17/Treg平衡。为了验证C5a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我们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用rhC5a联合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ITP患者CD4+T细胞之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比例。实验结果显示,加入PI3K抑制剂可以抑制C5a对Th17和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验证了 C5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ITP患者Th17/Treg平衡这一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发现ITP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5a水平显着升高的现象并且Th17/Treg细胞平衡失稳,其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C5a水平和Th17细胞水平具有相关性。机制方面,C5a能够通过CD4+T细胞表面C5aR影响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参与ITP发病机制。C5a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这一调节作用,揭示了 ITP中T细胞稳态失衡可能的潜在原因,也为临床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靶点。
周雨薇[3](2020)在《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并对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与感染的发生及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对肝硬化患者感染多发的免疫因素进行分析,为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后续肝硬化并发感染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受试者均来自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之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的肝硬化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共60名患者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3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流式法)、转氨酶、转肽酶、白蛋白,并进行中医问诊,记录舌脉及相关证候,进行辩证。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21.0,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1)肝硬化患者转氨酶、转肽酶、血清白蛋白以及中医证型与发生感染的关系,(2)并发感染和未并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3)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在60例肝硬化患者中,感染组25例,男性15例(占60.0%),女性10例(占40.0%),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61.3±10.65岁;非感染组35例,男性23例(占65.7%),女性12例(占34.3%),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6.5±12.24岁。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ALT、AST、GGT、ALP、TBIL、DBIL水平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5例(占20.0%),Child-Pugh B级11例(占44.0%),Child-Pugh C级9例(占36.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8.64±2.06分。在非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11例(占31.4%),Child-Pugh B级17例(占48.6%),Child-Pugh C级7例(占20.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7.77±2.06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分值无统计学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患者(29.86±3.72g/L)ALB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患者(32.32±4.33g/L)。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CD3+/CD8+、CD3+/CD4+、CD3+CD4+/CD3+8+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3-/CD19+、CD3-/CD16+56+水平上不存在统计学异性(P>0.05)。感染组CD3+/CD8+(25.45±10.6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26±7.08%),感染组CD3+/CD4+(40.17±7.98%)明显低于非感染组(47.78±11.44%),感染组CD3+CD4+/CD3+CD8+(1.91±0.96%)明显低于非感染组(3.74±2.95%)。在全部60例肝硬化患者中共有酒精性肝硬化组(3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16例),病毒性肝硬化组(11例),3组间比较在CD3+、CD3+/CD4+、CD3-/CD16+56+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8+、CD3-/CD19+、CD3+CD4+/CD8+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在25例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湿热蕴结证(52.00%)>气滞湿阻证(28.00%)>肝肾阴虚证(16.00%)>脾肾阳虚证(4.00%)。在35例非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气滞湿阻证(45.71%)>湿热蕴结(25.71%)>肝肾阴虚证(20.00%)>脾肾阳虚证(8.57%)。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医证型比较中,气滞湿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52.00%)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5.71%),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证型患者间CD3+、CD3+/CD4+、CD3-/CD1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CD8+、CD3-/CD16+56+、CD3+CD4+/CD3+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伴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或伴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更易产生低蛋白血症。2.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CD4+T细胞数量降低,CD4+T/CD8+T比值偏低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3.不同病因及不同证型的肝硬化患者在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因及证型与患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4.感染组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提示湿热蕴结证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并发感染。
周培培[4](2020)在《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类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居眼眶病首位,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及心理健康。雷公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利用的中草药抗炎免疫调节剂,素有“中草药激素”之称,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雷公藤提取物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抑制抗体生成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雷公藤制剂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其中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总有效率、突眼度、生活质量评分、CAS评分、治疗后甲状腺相关眼病积分值、不良反应、恶化率、复发率8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对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分为雷公藤制剂vs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vs糖皮质激素进行亚组分析,为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月,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得到所有有关雷公藤制剂治疗TAO的临床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操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遇分歧时交由第三方处理。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不同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异质性高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篇,共计1995例病例,对照组959例,治疗组10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突眼度值、不良反应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他研究结局指标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1)临床疗效:雷公藤制剂治疗TAO的总有效率[RR=1.39,95%CI(1.14,1.69),P<0.001]高于糖皮质激素组;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TAO的总有效率[RR=1.33,95%CI(1.25,1.41),P<0.00001]高于糖皮质激素组。(2)突眼度:试验组治疗TAO后的突眼度值[SMD=-2.43,95%CI(-2.77,-2.09),P<0.00001]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后的突眼度有效率[RR=1.17,95%CI(0.98,1.41),P=0.08]无明显差异。(3)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生活质量评分[SMD=4.18,95%CI(3.64,4.72),P<0.00001]高于对照组。(4)CAS评分:试验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后的CAS评分[SMD=0.08,95%CI(-0.60,0.75),P=0.83]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5)治疗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积分值:试验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后的眼病积分值[SMD=-0.46,95%CI(-0.86,-0.05),P=0.003]低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雷公藤制剂治疗TAO的不良反应[RR=0.60,95%CI(0.31,1.20),P=0.15]与糖皮质激素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TAO的不良反应[RR=0.35,95%CI(0.22,0.55),P<0.00001]低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7)恶化率:试验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恶化率[RR=0.26,95%CI(0.11,0.61),P=0.002]低于对照组。(8)复发率:试验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复发率[RR=0.45,95%CI(0.27,0.74),P=0.002]低于对照组。结论: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TAO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突眼度,降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分值、恶化率及复发率,CAS评分无明显改善;雷公藤制剂与糖皮质激素治疗TAO的不良反应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临床疗效好;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较糖皮质激素治疗TAO的不良反应率低且临床疗效好。为了雷公藤更好的临床推广,还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高质量的文献来进一步证实。
朱萍[5](2020)在《重症酒精性肝炎的预后及感染评估》文中提出背景及研究目的:重症酒精性肝炎(SAH)多发生在酒精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基础上,临床上可出现肝衰竭或失代偿的表现,并发症多,短期病死率高。本研究的目的为:(1)比较不同肝病基础对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不同预后评分对其短期预后评估的优劣;(2)探寻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合并SAH中感染的预测价值;(3)筛选SAH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0天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基线列线图和入院后第7天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提供对SAH合并ACLF患者进行个体化预后评估,为肝移植干预时机提供依据。方法:(1)SAH患者按不同肝病基础分为三组:A组(无肝硬化组)、B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C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28天病死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三组生存曲线,采用Lon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28天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不同预后评分对短期预后预测的优劣;(2)根据酒精性肝硬化合并SAH患者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中各项指标;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平滑曲线拟合明确NLR与感染的关系:若二者间曲线拟合结果为非线性,则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进行阈值效应分析;(3)应用COX回归分析寻找SAH合并ACLF患者90天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基线及入院后第7天列线图评估患者的90天预后。采用ROC、C指数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SAH患者按照不同肝病基础分为A组27例,B组52例,C组91例。共有89名患者存在感染,其中53例(31.2%)患者在确诊为SAH时即存在感染,36例(21.2%)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A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8/27(29.6%),B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2/53(42.3%),C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56/91(61.5%),C组感染率高于A组(P=0.011)。A组、B组、C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8.9%、80.8%和51.6%,三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ELD评分、MDF评分、GAHS评分、ABIC评分和CLIF-SOFA评分预测28天病死率的AUROC分别为0.584(0.493,0.676)、0.696(0.605,0.786)、0.644(0.554,0.735)、0.745(0.662,0.827)和0.795(0.726,0.863)。CLIF-SOFA与MDF评分、MELD评分、GAHS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LIF-SOFA评分预测28天病死率的最佳阈值为8.5,敏感性为79.0%,特异性为67.9%。慢性肝病基础(P=0.0267)是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经过筛选,有143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SAH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感染情况,分为无感染组(n=69)和感染组(n=74)。NLR<13.37时,NLR每增长1.00,感染风险显着增加15%,OR=1.15,95%CI(1.04,1.27),P=0.0065。(3)经过筛选,有96例SAH合并ACLF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52.5±10.3岁,ACLF-1 15人,ACLF-2 66人,ACLF-3 15人,90天内死亡人数为66人(68.8%)。入院后第7天的器官衰竭、腹水分级、肝性脑病分级均较入院时严重;基线列线图预测90天预后的ROC面积为0.818,C指数0.728,入院后第7天列线图ROC面积为0.904,C指数0.75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68)。结论:(1)不同肝病基础的SAH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慢性肝病基础是SAH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还显示CLIF-SOFA评分系统能够很好预测SAH患者28天预后。(2)SAH伴感染的患者早期即存在NLR水平的显着升高,NLR在一定范围内与感染风险呈曲线正向相关,NLR是个预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SAH患者发生感染的指标。(3)基线列线图和入院后第7天列线图都可以预测SAH合并ACLF患者的90天预后,而入院后第7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优于基线。
邓静雯[6](2020)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类病情迅速进展的临床症候群,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极高,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肝移植是ALF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为禁忌症较多且供肝较少,限制了其使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ALF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可快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前期临床研究表明,GCs治疗ALF可有一定临床获益,但由于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确,合适治疗人群较难确定,治疗指征较难把握,使其使用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脂多糖/D-半乳糖胺(Lipopolysaccharide/D-galactosamine,LPS/D-Ga IN)诱导的ALF小鼠的治疗效果,并深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给予C57BL/6小鼠LPS/D-Ga IN腹腔注射建立小鼠ALF模型。取造模后1-5h小鼠肝脏行H&E染色并检测血清肝酶ALT和AST,明确ALF小鼠疾病进展中肝损情况;CBA法检测造模不同时间点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CCL-2和IL-10的变化;取小鼠肝脏和血液行多色流式,明确造模不同时间点肝脏和血液B、CD4、CD8、NK、NKT、Kupffer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2.LPS/D-Ga IN诱导的ALF小鼠在造模0h和1h腹腔注射Dex观察其治疗效果。绘制生存曲线分析造模不同时间点给予Dex对ALF小鼠生存率的影响;H&E染色和血清肝酶检测明确Dex对ALF肝损伤进展的影响;CBA法检测细胞因子变化;多色流式明确肝脏和血液免疫细胞亚群变化情况。3.流式分选LPS/D-Ga IN造模组和Dex 0h治疗组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免疫组化染色F480确认流式检测结果;q PCR检测分选出的Kupffer细胞CD86和CD163 m RNA水平;RNA测序进一步明确两组间Kupffer细胞差异。4.使用肝脏巨噬细胞清除剂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清除肝脏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明确其清除效果;ALF小鼠早期使用Dex或CL,H&E染色和血清肝酶检测明确巨噬细胞在造模早期使用Dex治疗ALF中的作用。5.ALF小鼠早期使用Dex或GR受体抑制剂RU486,观察其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H&E染色和血清肝酶检测明确肝损情况。q PCR检测RU486作用后Kupffer细胞NR4A1 m RNA水平;研究结果1.LPS/D-Ga IN可成功诱导小鼠ALF,5h即可出现明显肝衰竭表现。该模型早期即存在细胞因子风暴,肝脏和血液固有免疫细胞如Kupffer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疾病进展中数目变化较明显。2.相较造模1h组,造模0h使用Dex可显着改善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疾病进展,同时可显着降低IL-6、TNF-α和CCL-2等促炎细胞因子,升高抑炎因子IL-10。固有免疫细胞尤其是Kupffer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Dex 0h治疗组显着上升。3.相较模型组,Dex 0h治疗组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且以M2型为主。RNA测序表明,Dex治疗组Kupffer细胞中NR4A1的m RNA水平显着增加。4.CL提前作用24h可有效清除肝脏巨噬细胞。但早期清除肝脏巨噬细胞,再予以小鼠腹腔注射LPS/D-Ga IN,并未出现明显肝衰竭表现。ALF小鼠造模前清除肝脏巨噬细胞,再早期加用Dex,对Dex治疗ALF的作用无明显影响。5.使用RU486后,LPS/D-Ga IN造模早期使用Dex改善ALF小鼠生存率和缓解肝损伤的作用被抑制。GR抑制后,早期使用Dex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中NR4A1 m RNA的作用也被抑制。研究结论1.LPS/D-Ga IN可成功诱导小鼠ALF模型。2.ALF造模早期使用Dex可改善疾病进展。3.ALF造模早期使用Dex可显着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主要以M2型为主,且Kupffer细胞中NR4A1的m RNA水平显着增加。4.造模前期直接清除肝脏巨噬细胞,并不能解释Kupffer在早期使用Dex治疗ALF中的重要作用。5.早期使用Dex改善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主要通过GR基因组机制发挥作用。6.早期使用Dex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中NR4A1 m RNA的作用需要GR参与。
王鑫[7](2020)在《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LF)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和内毒素血症“三重打击”是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抗炎、抗毒等作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应用到LF的治疗中。由于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应用GC并不能提高LF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且无法为肝移植争取更多时间,还有诱发感染和脓毒血症的风险,国内外对于GC在LF治疗中的应用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究其原因,与炎症反应诱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密切相关。因此,评估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程度,减轻或逆转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micro RNAs介导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icro RNAs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血浆、尿液、唾液、羊水等体液中,检测方便,重复性好。寻找在LF中介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用以评估LF患者的GC敏感性,对LF的个体化GC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micro RNAs有望作为生物标记物,在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部分预测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目的:初步探索与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相关的micro RNAs。方法:1.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ies中对micro RNAs介导GC敏感性降低、micro RNAs在LF中表达变化两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检索,获得从起源到2019年6月31日的所有相关文献。两名独立评审员根据资格标准进行研究选择并统计相关数据。2.对介导GC敏感性降低的micro RNAs、在LF中表达变化的micro RNAs两个数据集求取micro RNAs交集。3.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确定有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筛选优选micro RNAs。结果:1.共检索到209篇摘要与micro RNAs介导GC敏感性降低相关,根据文献资料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40篇文献。2.共检索到190篇摘要与LF中micro RNAs表达变化相关,根据文献资料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40篇文献。3.初步筛选出满足在LF中表达变化,且介导GC敏感性降低的micro RNAs 27个,分别靶向负调节GC信号转导通路中9个相关因子。4.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上述27个micro RNAs的综合评分指数GI。根据排序,筛选出mi R-124为优选micro RNA。小结:通过系统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预测出mi R-124通过靶向负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第二部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检测ACLF患者GRα和GRβmRNA及蛋白质表达变化,探讨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原因。方法:1.共纳入研究对象50例,其中健康人群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13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Moderate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组13例、乙型病毒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组14例、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lcohol 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ACLF)患者组10例。2.留取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分离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从PBMCs中分选出CD14+单核细胞。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GRα和GR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GRα和GR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3.分别留取HC组和ACLF组研究对象肝组织各5例,应用q RT-PCR检测GRα和GR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GRα和GR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结果:1.各组血清中ALT、AST、TB、DB、CRP水平比较,HBV-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CHB组及HC组;CHB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HC组(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GRβ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CHB组;CHB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4.人肝组织中,ACLF组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HC组(P<0.01)。5.人肝组织中,ACLF组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HC组(P<0.01)。小结:1.ACLF患者GRα表达减少,GRβ表达增加,导致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2.GRα和GRβ表达在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提示ACLF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与ACLF的病因不相关。第三部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mi R-124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研究ACLF患者血浆、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和肝组织中mi R-124a的表达变化;分析mi R-124a与ACLF各项临床指标及评分的关系;分析mi R-124a与GRα和GRβ亚型表达的关系。方法:1.调取并整理ACLF患者病历中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各项指标:ALT、AST、TBil、DB、CRP、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氨(serum ammonia,AMON)、白蛋白(albumin,AL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Na(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 score,MELD-Na)。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A-ACLF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A-ACLF组血浆中mi R-124a表达情况。4.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HC组和ACLF组肝组织中mi R-124a表达情况。结果:1.HBV-ACLF组血浆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HC组(P<0.01),其中IL-1β、IL-6水平高于CHB组(P<0.05或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血浆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升高(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HBV-ACLF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高于HC组(P<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血浆中mi R-124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聚类分析发现,ACLF患者血浆中mi R-124a水平与IL-1β、IL-6、TNF-α具有相关性。4.多元回归分析发现,ACLF患者血浆中mi R-124a水平与IL-1β、IL-6、TNF-α均正相关。5.ACLF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mi R-124a水平高于CHB组及HC组;CHB组高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mi R-124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6.ACLF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mi R-124a与GRαm RNA及蛋白质表达负相关,与GRβm RNA及蛋白质表达正相关。7.人肝组织中,ACLF组mi R-124a水平高于HC组。小结:1.ACLF患者血浆、CD14+单核细胞以及肝组织中mi R-124a表达均增加。2.ACLF患者血浆mi R-124a水平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正相关。3.ACLF患者CD14+单核细胞中mi R-124a表达水平与GRα表达负相关,与GRβ表达正相关。第四部分炎症损伤通过mi R-124a—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诱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目的:通过脂多糖刺激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探讨炎症反应对mi R-124a、GRα和GRβ表达的影响。应用细胞转染、mi RNA干扰技术,研究mi R-124a对GRα和GRβ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1.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和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分别加入0、100、300、500 ng/m 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小时,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2.应用EL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评价炎症损伤程度。3.应用q RT-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LPS刺激24小时后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中GRα、GRβm RNA表达。4.应用q RT-PCR检测细胞内mi R-124a表达。5.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向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分别转染mi R-124-3p模拟物、mi R-124-3p抑制物和转染试剂空白对照6小时后,加入500 ng/m L LPS继续培养24小时。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内mi R-124a m RNA、GRαm RNA和GRβm RNA表达。结果:1.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逐渐升高。2.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GRαm RNA表达逐渐降低;GRβm RNA表达逐渐升高。3.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处理组mi R-124a表达逐渐升高。4.U937细胞和Hep G2细胞转染mi R-124-3p模拟物组mi R-124a表达增加;GRαm RNA表达减少;GRβm RNA表达增加。转染mi R-124-3p抑制物组mi R-124a表达减少;GRαm RNA表达增加;GRβm RNA表达减少。小结:1.LPS诱导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成功建立细胞炎症损伤模型。2.LPS诱导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mi R-124a表达升高。3.mi R-124a负调节GRα表达,正调节GRβ表达,介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第五部分mi R-124a影响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选择性剪接目的:检测ACLF患者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切因子(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SRSF)表达变化情况,应用细胞转染、mi RNA干扰技术,研究mi R-124a对SRSF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mi R-124a对GRα和GRβ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1.应用q RT-PCR检测HC组、CHB组、HBV-ACLF组和A-ACLF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内剪切因子SRSF3 m RNA水平。2.应用q RT-PCR检测HC组和ACLF组肝组织中SRSF3 m RNA水平。3.应用q RT-PCR检测分别加入0、100、300、500 ng/m L LPS刺激24小时后,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SRSF3 m RNA水平。4.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向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转染mi R-124-3p模拟物、mi R-124-3p抑制物和转染试剂空白对照6小时后,加入500 ng/m L LPS继续培养24小时。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内SRSF3m RNA水平。结果:1.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HBV-ACLF组SRSF3 m RNA水平低于HC组;CHB组SRSF3 m RNA水平低于HC组(P<0.05或0.01)。与HC组相比,HBV-ACLF组和A-ACLF组SRSF3 m 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HBV-ACLF组和A-ACLF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SRSF3与mi R-124a呈负相关(P<0.05)。2.与HC组比较,ACLF组肝组织中SRSF3 m RNA水平降低。3.与对照组比较,随着LPS刺激浓度的升高,Hep G2细胞和U937细胞内SRSF3 m RNA水平逐渐降低。4.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 R-124-3p模拟物组SRSF3 m RNA表达下调;转染mi R-124-3p抑制物组SRSF3 m RNA表达上调。小结:1.ACLF患者SRSF3 m RNA表达下调,且与mi R-124a水平负相关。2.mi R-124a负调节SRSF3表达,抑制GR hn RNA剪接为GRα亚型。结论:1.ACLF患者存在以GRα表达减少合并GRβ表达增加为主因的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2.ACLF患者mi R-124a水平升高,且与炎症因子水平正相关。3.LPS刺激U937细胞和Hep G2细胞产生炎症反应,诱导mi R-124a水平升高。4.mi R-124a负调节GRα表达,正调节GRβ表达,介导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形成。5.mi R-124a负调节SRSF3表达,抑制GR hn RNA剪接为GRα亚型。
贾磊[8](2020)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和病毒性肝炎都与T淋巴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亚群众多,各亚群的作用不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大类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的T细胞群,且各Treg的亚群的作用不尽相同。Treg除了表达白细胞分化群2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5,CD25)和叉头转录因子3(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p 3,Foxp3)外,还有一部分Treg表达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或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三种表面标记GITR、PD-1和CD25均高度表达的Treg称为TriplehiTreg,最新研究表明 TriplehiTreg(GITRhiPD-lhiCD25hi)是一个功能强大的Treg细胞亚群,能够识别自身抗原并在外周淋巴结维持增生,去除TriplehiTreg能够诱发肝脏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Treg其TriplehiTreg亚群的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与控制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我院临床肝移植受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各亚群与肝脏疾病中排斥反应及炎性反应的关系,并为其监测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中B细胞、T细胞、NK细胞及CD4+T细胞、CD8+T细胞各亚群所占比例,Treg细胞及其GITR、PD-1和CD25均高表达的Treg细胞亚群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分析其细胞比例的变化。数据以均数±标准误(x±SE)表示,数据精确小数点后两位,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结论:TriplehiTreg细胞可以在肝移植受体中抑制毒性T细胞的增殖,诱导并维持免疫耐受,并且可以在乙肝免疫清除期时活化增殖,控制过强的炎性反应,减轻病理反应。TriplehiTreg细胞是否在阻塞性黄疸的炎性反应中的发挥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王云云[9](2019)在《前列腺素E2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急性肝衰竭中对外周血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急性因素如感染等诱发的一类肝衰竭综合征,其与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均表现为肝功能的急剧恶化,并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过度的全身性炎症是ALF与ACLF的共同显着特征,单核细胞则是二者发病、进展及恢复的主要固有免疫细胞之一。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作用于前列腺素E受体发挥广泛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其中前列腺素E受体2(Prostaglandin E Receptor 2,EP2)被报道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巨噬细胞功能低下密切相关。酒精性ACLF或急性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由它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表现出免疫抑制的特征,然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chronic hepatitis B related ACLF,HB-ACLF)患者各免疫细胞的免疫状态尚不清楚,PGE2/EP2在ACLF患者中的作用,以及PGE2对D-GalN/LPS诱导的ALF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亦尚无报道。本课题旨在研究ACLF患者体内各免疫细胞的表型功能改变,及PGE2和其受体EP2对各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并且利用小鼠D-GalN/LPS诱导ALF模型探索16,16-二甲基前列腺素E2(16,16-dimethyl PGE2,dmPGE2)对ALF的缓解作用及其调控单核细胞凋亡的机制,从而进一步理解ACLF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并为寻求ACLF和ALF新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研究PGE2及其受体EP2对HB-ACLF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作用目的:明确HB-ACLF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免疫状态及PGE2/EP2对这些免疫细胞的作用。方法:收集135例HB-ACLF患者,1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8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的外周血样本。ELISA法检测血浆PGE2、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浆27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免疫细胞EP2表达、抗感染免疫相关分子TLR4等、自发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LPS或大肠杆菌刺激后ROS及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流式检测EP2+免疫细胞特征,将EP2表达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或病情评分做相关性分析,并给予MIP-1β和IP-10观察EP2表达变化。最后阻断或激动EP2,检测细菌吞噬作用和ROS产生的变化,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27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1)与HC相比,ACLF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TLR4上调;与HC和CHB相比,HB-ACLF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自发性ROS产生和大肠杆菌或PMA刺激的ROS产生增加,HB-ACLF的PBMC对LPS刺激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2)与HC和CHB相比,HB-ACLF患者血浆PGE2水平增加,外周血各免疫细胞EP2表达异常,尤其在CD8+T细胞上明显下调。EP2+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EP2-的单核或中性粒细胞表达更多的TLR4、TLR2、CD11b及HLA-DR及对大肠杆菌刺激产生更多ROS。此外,EP2+PBMC比EP2-的PBMC对LPS 应答分泌更多IL-10 和 IFN-y。(3)HB-ACLF患者30天无移植存活组血浆PGE2水平高于移植或死亡组(p<0.05),90天随访期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CD8+T细胞上EP2表达较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低(p<0.05)。下调的CD8+T细胞上EP2表达与血浆细胞因子 MIP-1β(r=-0.66,p=0.024)、IP-10(r=-0.67,p=0.028)水平和病情评分 MELD(r=-0.41,p=0.017)、CLIF-C(r=-0.48,p=0.004)负相关。(4)MIP-1β和IP-10联合能下调CD8+T细胞上EP2表达(p<0.05)。(5)体外阻断EP2能增强HB-ACLF患者PBMC的IL-6、TNF-α和MCP-1等细胞因子分泌、ROS产生,但减弱吞噬作用。激动EP2能减少HB-ACLF患者PBMC的IL-2、TNF-α、MIP-1 β和FGF-basic等细胞因子产生,但增加G-CSF产生。结论:(1)HB-ACLF患者的外周血PBMC和中性粒细胞对LPS或大肠杆菌刺激表现出超敏反应,下调的EP2表达与患者病情和对LPS或大肠杆菌的超敏反应有关。(2)选择性激动EP2能抑制HB-ACLF患者PBMC对LPS或大肠杆菌的超敏反应并增加细胞因子G-CSF的产生,为HB-ACLF治疗提供新靶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dmPGE2对D-GalN/LPS诱导的小鼠ALF的缓解作用及对单核细胞凋亡的调控及其机制目的:明确PGE2类似物16,16-dimethyl PGE2(dmPGE2)对D-氨基半乳糖胺/脂多糖(D-galactosamine/Lipopolysaccharide,D-GalN/LPS)诱导的 ALF 的缓解作用,及调控单核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D-GalN/LPS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设生理盐水对照组、D-GalN/LPS诱导模型组和dmPGE2治疗组或PGE2合成酶阻断剂组,观察小鼠的肝脏炎症、血清转氨酶、血清细胞因子及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情况。进一步联合自噬抑制剂,观察肝脏及全身炎症和单核细胞的凋亡的变化。体外实验采用PGE2和EP2拮抗剂处理单核细胞系U937检测自噬水平。结果:(1)dmPGE2能显着降低D-GalN/LPS诱导的ALF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改善肝内炎症,并能降低血清细胞因子。(2)dmPGE2诱导ALF小鼠单核细胞凋亡。(3)PGE2-EP2通路在体内外能促进单核细胞的自噬。(4)联用自噬阻断剂后,ALF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氨酶再度增加及肝内炎症重新加重,单核细胞凋亡水平也重新降低。结论:dmPGE2能缓解D-GalN/LPS诱导的ALF,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自噬依赖性的凋亡,PGE2通路可能是ALF治疗的潜在新靶标。
陆晓君[10](2019)在《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对22例TEN患者,在排除结核、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后,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25mg/次(首剂加倍),皮下注射,1次/3天,连续6~8次,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炎、保肝及各种对症支持治疗。评估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临床症状、肝肾功能、不同阶段DASI评分、DASI50、DASI75、DASI90改善情况、外周血TNF-α和疱液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痊愈出院。除了2例合并感染,其余20例患者在首次治疗24-60小时内体温控制,并于48~120小时恢复正常;22例患者在治疗后24~48小时内控制水疱新发,48~96小时后皮肤颜色由鲜红色转为暗紫色,2周恢复正常;转氨酶2~4周内恢复正常,肌酐在3~14天后得到控制。DASI评分从治疗前的53.64±8.67降至治疗3周时的2.05±1.21(p<0.01),治疗3周时DASI50、DASI75、DASI90改善比例分别为 100%、100%、90.9%(p<0.01),外周血TNF-α值从治疗前的(33.95±27.9)pg/ml降至恢复期的(2.17±0.75)pg/ml(p<0.01),治疗前疱液TNF-α:6.4~338.6 pg/ml,中位数67.7 pg/ml,疱液/外周血TNF-α比值:1.83~28.2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各种急性不良反应。结论:TNF-α拮抗剂是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有效及安全的药物。
二、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成人ITP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CD4+T淋巴细胞在ITP中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2)T细胞平衡失稳参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Treg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在ITP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5a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参与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论文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在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差异性分析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 |
综述一 肝硬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淋巴细胞亚群研究和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中医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认识 |
1.1 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病名的认识 |
1.2 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认识 |
2.1 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及疗效评价 |
3.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免疫抑制治疗的认识 |
3.1 糖皮质激素 |
3.2 其他免疫抑制剂 |
4.对雷公藤及其提取物的认识 |
4.1 雷公藤及其提取物的功效 |
4.2 雷公藤及其提取物的应用 |
第二部分 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评价 |
1.资料及方法 |
1.1 检索方法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质量评价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依据 |
2.雷公藤制剂的安全性分析 |
3.纳入研究的文献分析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分析 |
3.3 Meta结局指标的分析 |
结语 |
1.研究内容 |
2.研究结论 |
3.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在校发表论文,获奖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5)重症酒精性肝炎的预后及感染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重症酒精性肝炎的短期预后评估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采集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人口学特点 |
1.2.2 患者基线临床特征 |
1.2.3 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28天生存率比较 |
1.2.4 五种评分系统的ROC分析 |
1.2.5 Logistic单因素回归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回归筛选28 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1.3 讨论 |
1.3.1 重症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
1.3.2 重症酒精性肝炎与感染 |
1.3.3 重症酒精性肝炎的预后评估 |
1.4 小结 |
二、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酒精性肝硬化合并重症酒精性肝炎感染的关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收集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基线特征 |
2.2.2 酒精性肝硬化合并重症酒精性肝炎感染的危险因素 |
2.2.3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感染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感染 |
2.3.2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应用价值 |
2.3.3 研究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列线图模型在评估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90天预后中的构建及应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采集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患者临床特征 |
3.2.2 患者90天的预后影响因素 |
3.2.3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3 讨论 |
3.3.1 重症酒精性肝炎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系 |
3.3.2 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重症酒精性肝炎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释表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可改善LPS/D-GAI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 |
1.1 前言 |
1.2 研究对象和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早期使用地塞米松改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 |
(7)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预测介导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的micro RNAs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miR-124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炎症损伤通过miR-124a—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诱导细胞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miR-124a影响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选择性剪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肝功能衰竭与糖皮质激素抵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icroRNAss 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患者分组及纳入排除标准 |
1.3.2 临床资料收集 |
1.3.3 实验方法 |
1.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肝移植稳定组和健康组的对比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肝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T、B、NK细胞比例的变化 |
2.1.3 肝移植术后Treg细胞及其亚群比例的变化 |
2.1.4 肝移植稳定期外周血中Treg及Triple~(hi)Treg与FK506血药浓度相关性分析 |
2.2 乙肝组和健康组的对比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乙型肝炎患者T、B、NK细胞的变化 |
2.2.3 乙型肝炎患者Treg细胞及亚型比例的变化 |
2.3 阻塞性黄疸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对比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阻塞性黄疸患者T、B、NK细胞的变化 |
2.3.3 阻塞性黄疸Treg细胞及其各亚型细胞比例的变化 |
2.4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各细胞亚群变化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自身免疫性肝病T、B、NK细胞的变化 |
2.4.3 自身免疫性肝病Treg细胞及其各亚型细胞比例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reg细胞及其亚群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9)前列腺素E2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急性肝衰竭中对外周血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释表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研究PGE2及其EP2受体对ACLF患者的外周血各免疫细胞的作用 |
1.1 前言 |
1.2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研究dmPGE2对D-GalN/LPS诱导的小鼠ALF的缓解作用及对单核细胞凋亡的调控及其机制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最新研究趋势 |
2、本次研究内容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实验室检查 |
3、治疗方案 |
4、评价指标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总体情况 |
2、DASI评分及DASI改善指数 |
3、治疗前后不同体液的TNF-α值比较 |
4、随访结果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药疹的非糖皮质激素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成人ITP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孙翔.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T细胞平衡失稳参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D]. 李举. 山东大学, 2020(01)
- [3]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雨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雷公藤制剂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meta分析[D]. 周培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重症酒精性肝炎的预后及感染评估[D]. 朱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 邓静雯. 浙江大学, 2020(01)
- [7]miR-124a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8]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D]. 贾磊. 河南大学, 2020(04)
- [9]前列腺素E2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急性肝衰竭中对外周血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D]. 王云云. 浙江大学, 2019(03)
- [10]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D]. 陆晓君. 苏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