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感元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组蛛丝蛋白,衍射光学元件(DOE),纳米压印,多层级
传感元件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1](2019)在《基于重组蛛丝蛋白的多层级瞬态衍射光学传感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衍射光学元件(DOE)与MEMS加工工艺难以兼容、传感应用方面灵敏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重组蛛丝蛋白材料、利用热纳米压印工艺制成的多层级瞬态可溶DOE。重组蛛丝蛋白性能可按需定制,重复性高,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纳米压印工艺可实现DOE的快速制备,同时控制其降解速率。纳米压印工艺制备的重组蛛丝蛋白DOE最小特征尺寸可达2μm,衍射图案强度为杂散光强度的12倍。随着元件的降解,DOE的衍射图案效率降低,说明了DOE所携带信息随其可控溶解而溶毁,从而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层级溶毁及生物传感领域的多层级药物实时释放监测。(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廖荣,刘慧君,柯嘉聪,李涌春,廖鸿韬[2](2019)在《钛铌酸锶膜光敏传感元件的制备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镀膜技术和硅平面工艺在经过干氧氧化的硅衬底上制备一层钛铌酸锶(Sr NbxTi1-xO3)薄膜,然后制备成平面型薄膜光敏传感器。对钛铌酸锶薄膜的吸收光谱进行测定,得到其禁带宽度为2. 70 e V,对可见光有良好的敏感性。样品在稳定光照下,光电流随照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光敏特性影响很大,本传感器适用于稳定光照和室温下使用。(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8期)
李志磊[3](2019)在《振荡天平的微质量传感元件及驱动电路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振荡天平微质量传感器利用振荡元件谐振频率与质量之间的固有关系对微质量进行称量。内部中空的微质量传感元件上端覆有滤膜,用于获取烟尘气中的颗粒物,并在线称量颗粒物。为进一步提高微质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简化驱动电路,本文对其核心部件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并且设计了基于STM32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微质量传感元件的运动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振荡状态,着重对阻尼振荡及强迫振荡进行了分析对比。为后续微质量传感元件优化及数字驱动电路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质量传感元件的仿真优化。使用Solidworks进行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模型组件工作,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选材方面,对常用材料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镁合金性能优异且耐用,最终选定镁合金为微质量传感元件的选材。选型方面,改进了复合双管微质量传感元件的尺寸设计,并对不同夹角的复合双管振荡元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探究了双管夹角与振荡元件整体性能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复合双管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整体设计,完成了振荡元件的初步优化。(3)微质量传感元件的进一步优化。采用渐进结构优化法对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添加激振力分析振荡元件的应力应变结果。在确保元件整体结构性能几乎无损失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元件多余材料的剔除。并对振荡元件不同部位材料删除方案进行了模态分析,实验对比显示,渐进结构优化法可有效实现振荡元件的轻质化。最终实现了振荡元件减重9.8%,质量灵敏度及频降比分别提高了58.1%,43.6%。振荡元件整体性能提升显着。(4)基于STM32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设计。以STM32为核心,采用AD9833芯片构成频率发生电路,实现了对振荡元件的初始强制驱动。运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实现了驱动信号的稳定输出。谐振频率的捕获利用了强迫振荡的相频特性,采用二分法算法在-90度处实现了对谐振频率的快速捕获。针对实验中振荡元件相频特性曲线异常的现象,通过改变激振信号的检测方法,由测电压法改为使用反相线性霍尔元件直接测量激振器另一端的磁场强度。有效减小了由检测所带来的相频特性曲线误差。针对霍尔元件输出波形异常的现象,设计了方波转换电路,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本文对振荡天平中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了优化,效果提升明显,验证了渐进结构优化法在实现振荡元件轻质化的有效性。所设计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避免了传统模拟闭环电路起振困难,易停振的缺陷。且无需加入测频电路,大大简化了整体电路的复杂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维果,朱世国,饶大庆,邹旭敏,胡再国[4](2018)在《应变式电阻压力传感元件灵敏度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应变式电阻压力传感器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传感器本身的灵敏度的测试却鲜有研究.为此,提出了测量应变式电阻压力传感元件灵敏度的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电路,对其灵敏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和实验测量与验证.该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该传感器的性能及其应用技术.(本文来源于《物理实验》期刊2018年11期)
塔吉古丽·依马木买买提(Tajigul,Emammamat)[5](2018)在《八乙基卟啉及其锌配合物光波导传感元件的制备与气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及时、准确检测越来越重视。为了预防和有效控制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研制出灵敏度高、能实时检测有害气体,并具有便携式、操作简单等优点的气体传感器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八乙基卟啉和八乙基卟啉锌为敏感材料,研制了一系列气体传感器,并对室内污染主要的原料油漆挥发产生的混合气体进行了气敏性测试,取得较好的结果。第一章前言部分,从挥发性气体的来源及其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出发,阐述了传感器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原理、特点、性能评价及未来的发展和实际的应用前景以及敏感材料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以八乙基卟啉为敏感试剂,采用旋转-甩涂法(spin-coating)制备了八乙基卟啉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并利用薄膜测厚仪(SGC-10)、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FE-SEM)等手段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测定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同时优化敏感元件的制备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薄膜表面粗糙度大约为35.6 nm,折射率为1.7890,膜厚度114±5 nm范围内。该传感元件对浓度低于1×10~-88 V/V_0(V:被检测气体体积,V_0:空气体积)(信噪比S/N=5.1)的甲胺气体具有较好的响应,响应-恢复时间为2 s和7 s,相对标准偏差为1.11%,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八乙基卟啉的性质,继续探讨八乙基卟啉聚集行为。通过加无机酸的方法控制八乙基卟啉溶液的pH值,比较了自由基八乙基卟啉与质子化八乙基卟啉在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位置,并确定了其质子化后的聚集体类型,即属于J型聚集体。制备了基于J型聚集体的气敏元件,并对其气敏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气敏机理。第叁章为高灵敏八乙基卟啉-TiO_2条形复合膜/锡掺杂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的制备及气敏性研究。本章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TiO_2溶胶,利用浸渍-提拉法将TiO_2固定在锡掺杂玻璃光波导元件表面,获得TiO_2条形/锡掺杂玻璃光波导,然后再次利用旋转-甩涂法将敏感材料固定在TiO_2薄膜表面,以获得敏感元件。在室温条件下对所得敏感元件进行气敏性测试。多次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元件对甲胺气体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响应,能检测到体积比为(信噪比S/N=6.7)1×10~(-10) V/V_0的甲胺气体,响应-恢复时间为2 s和9 s。比前一章制备的八乙基卟啉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元件的灵敏度提高了2个数量级。第四章以八乙基卟啉锌作为敏感材料,制备了八乙基卟啉锌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用FE-SEM法对敏感薄膜表面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并研究了对VOCs气体的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元件对浓度低于1×10~-99 V/V_0的甲苯气体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响应,经过多次的平行实验可见,八乙基卟啉锌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具有制备容易、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响应和恢复周期短等优点。第五章以八乙基卟啉锌作为敏感试剂,并研究了对VOCs气体的响应特性。从实验结果可见,本章研制的传感元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检测浓度低于1×10~-1111 V/V_0的甲苯气体。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敏感元件对室内污染所产生的混合气体进行了气敏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敏感元件在检测油漆所产生的混合气体时,表现出响应-恢复时间快、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油漆所含的成份,证明其含有苯系物。在利用该敏感元件检测室内污染物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硕士阶段所有的研究内容,并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6)
热依汉古丽·艾孜则,王佳明,古扎努·司马义,阿地力·巴热提,阿布力孜·伊米提[6](2018)在《四苯基卟啉钴-溴百里酚蓝复合薄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的制备及胺类气体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苯基卟啉钴(CoTPP)/溴百里酚蓝(BTB)作为敏感材料,利用旋转甩涂法将其做成薄膜固定在钾离子(K~+)交换玻璃光波导表面,研制了高灵敏的CoTPP—BTB复合薄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并对挥发性有机气体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该传感器对甲胺气体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响应,能够检测体积分数低至1×10~(-7)(V/V)的甲胺气体,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2 s和35 s,信噪比(S/N)为6.8,RSD<0.20%(V/V=1×10~(-6))。平行实验中,在1×10~(-7)~1×10~(-3)(V/V)范围内,体积分数与输出光强度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2期)
乔朝晖[7](2017)在《以抗菌肽为生物识别元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比色传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培养计数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传感方法等。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是一种新型生物识别元件,已应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传感器中。本文利用AMP在细菌表面丰富识别位点的优势,实现AMP的识别和信号放大的双功能,构建一系列快速、灵敏检测大肠杆菌0157:H7的比色传感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免疫磁分离技术在分离大肠杆菌O157:H7中的应用免疫磁分离技术能从食品样本中特异性的分离富集食源性致病菌。本章对大肠杆菌0157:H7的捕获率高达90%。同时,本文利用磁分离-洗脱法,将磁珠表面捕获到的细菌洗脱,回收率为85%。该方法有望降低磁珠的非特异性吸附,降低背景信号,为后续检测方法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2、基于生物素-抗菌肽和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竞争作用检测大肠杆菌0157:H7本章通过偶联生物素的AMP(bio-AMP)和偶联生物素的辣根过氧化物酶(bio-HRP)在链霉亲和素磁珠(MNB-SA)表面的竞争反应实现大肠杆菌0157:H7的比色法检测。实验过程中,bio-AMP与大肠杆菌0157:H7结合后通过离心作用随之沉淀到底部,上清中bio-AMP的浓度反映大肠杆菌0157:H7浓度。bio-AMP的浓度通过其与bio-HRP在MNB-SA表面通过竞争反应体现。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103-106 cftu/mL,检测限为721 cfu/mL。3,基于抗菌肽-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快速灵敏检测大肠杆菌0157:H7的比色分析法为进一步提高灵敏度,本章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修饰的AMP构建快速灵敏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光学传感平台。AMP-HRP与大肠杆菌0157:H7快速结合,未结合的AMP-HRP被过滤除去,加入HRP的底物后留在滤膜上的细菌-AMP-HRP催化产生蓝色。细菌浓度越高,蓝色越深;反之,则较浅甚至无色。在纯菌液中检测限低至13cfu/mL。经过免疫磁分离-洗脱之后,特异性得到显着提高。该方法在苹果汁和碎牛肉样本中检测限分别为119和451 cfu/mL,说明该方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4、抗菌肽修饰的磁颗粒和免标记脲酶信号放大系统快速检测大肠杆菌0157:H7为简化操作,本章合成双功能的AMP修饰的磁颗粒,以脲酶为信号放大分子,建立快速、便捷和灵敏的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比色法。AMP修饰的磁颗粒(MNP-AMP)能够高效捕获大肠杆菌0157:H7。在中性溶液中,脲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在MNP-AMP表面,被磁分离除去。MNP-AMP捕获目标菌后,磁珠表面脲酶的结合位点被封闭,导致脲酶留在上清中,催化底物显色。该方法能在30min内完成检测,检测限低至12cfu/mL。在苹果汁和碎牛肉细菌掺杂样品中检测限分别为84和233 cfu/mL,表明该方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0-19)
刘杰[8](2017)在《柔性可变栅极石墨烯场效应应变传感元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高导电性、高可见光透明度、高柔韧性的二维材料备受关注,近年来,以石墨烯为核心功能材料制备的各种电子器件,以其特殊的电学性质和卓越的形变耐受性,被众多研究者应用于多种生物电子传感器、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具有性能卓越、工艺简单、适应性高等优势。本文制备了栅极可变的柔性石墨烯场效应应变传感元件,该元件通过在叁维结构的棱型阵列表面生长的单层石墨烯,将该石墨烯转移至相同结构的弹性体基体表面,以离子凝胶为介质层、旋涂银纳米线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为栅极组装而成。其利用栅极的移动改变栅极和石墨烯的有效接触面积,改变场效应沟道宽度实现对应变量的测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光刻和化学刻蚀技术在硅片上制备出叁维棱型阵列模板,在转换出棱型阵列的柔性模板上采用电镀的方法制备出棱阵列铜箔,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在铜箔上生长石墨烯,然后利用湿法转移的方法将石墨烯转移到PDMS衬底上面,以银纳米线作为栅极、离子凝胶作为介质层组装成应变传感元件。(2)采用拉曼光谱分别对CVD后石墨烯、湿法转移后石墨烯和形变前后石墨烯进行表征。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烯,湿法转移和应变传感元件的组装过程不会对其造成破坏。在形变实验过程中,48%应变不会对应变传感元件造成严重破坏。(3)文本对沿棱方向和垂直棱方向应变传感元件在不同应变下进行了应变测试。该元件能够承受最大应变为48%。沿棱和垂直棱方向不同形变下场效应开关电流差值与形变量均呈线性增长。固定栅极电压时,垂直棱方向应变小于36%时,场效应电流与形变量呈指数增长,超过36%应变后电流趋于饱和,最大电流变化率为8.5%:沿棱方向场效应电流与形变量呈线性增长趋势,最大电流变化率为12.7%。建立了棱单元理想结构模型,对固定栅压下形变与元件电流关系进行理论模拟分析,详细阐述了形变与该元件电流变化关系,模拟结果与实验相符;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单个棱单元的形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形变状态下棱表面各点应变,发现这种几何结构的弹性体受表面压缩时,表面主要是压缩应变,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制备的柔性石墨烯应变传感元件是通过栅极移动改变栅极与叁维棱型阵列石墨烯的有效接触面积,即改变场效应沟道宽度实现对形变量的测量;相较于平面石墨烯应变传感元件,这种叁维棱型阵列应变传感元件能够承受的应变更大,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应变测量灵敏度。(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侯诚[9](2016)在《水电站监测传感元件的压电振动供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能源、MEMS、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压电转换振动能量收集原理(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PEH)收集流体机械能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关注。压电振动能量收集主要应用于健康监控、无线传感器系统、微小型电机耦合器件等领域。同时我国是水电大国,水电装机量大,目前国内水电站内传感元件多是有源有线,所以在电站施工前就要做好提前布线的准备,很多极端的环境下又会存在布线困难的情况。而且多而杂的电线电缆又会造成相当大的成本消耗。对于一些极端环境的传感元件,当电池电量消耗殆尽时,电源的更换又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压电振动能量收集技术在水电站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本文研究了两种机制的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在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制作了两种应用于水电站监测传感元件供电的压电能量收集器设计方案,通过理论与建模结合的方式提出了机电耦合模型,考虑实际应用的环境来优化了结构尺寸,围绕光刻刻蚀等MEMS技术,采用弹性性能和抗疲劳优异的磷青铜基片替代硅基片制作了分别应用于两个环境的涡激振动能量采集器与铜基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实验样机,并搭建了两套用于实验测试的平台分别对两种器件进行测试。对所制备的实验样机进行了测试并得到了较高的输出性能。1、提出了两种应用于水电站监测传感元件供电的压电能量收集器设计方案。针对水电站监测传感器件的应用点,从结构类型、原料选用、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制备工艺,设计了基于涡激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两款能量采集器。2、通过理论与建模结合的方式提出了机电耦合模型,考虑实际应用的环境来优化了结构尺寸。3、研究了一种基于磷青铜基片的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制备方法。论文采用导电环氧树脂作为中间粘结层实现PZT和磷青铜基片的结合;采用机械化学抛光等MEMS技术成功制备出了厚度可控、结构致密以及性能优异的压电能量收集器。4、对两个器件模型分别在水环境与机械电机振动环境中的输出性能进行了测试与阐述。主要的测试参数包括器件的谐振频率、开路电压输出与负载电压输出、最佳功率值、LED点亮实验以及电容充电特性。基于涡激振动的水下能量收集器在0.8m/s的水流中输出电压峰峰值可达44V,基于机械电机振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在3.0g的加速度振动中输出电压35V,并且在7g加速度的振动中也能有稳定的输出,达到了61.2V,功率密度8664μW/cm~3。(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期刊2016-12-01)
陈柳霓[10](2016)在《肺炎克雷伯氏杆菌与大肠杆菌代谢调控及转录传感元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羟基丙酸(3-HP)为非手性有机酸,化学性质活跃,可转化为一系列重要化合物,且具有化学变通性。目前,商业化生产3-HP多为化学合成法,成本高、转化率低、分离纯化难度大,使得其生产方法亟待完善。微生物法产3-HP具有成本低和污染少等优势。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生产3-HP引起人们关注。然而,微生物产3-HP的模式化生产仍然存在挑战。3-HP的研究需从多方面提高其产量和底物转化率,比如代谢调控、转录调控等。为此,本实验对肺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代谢调控及转录传感元件进行了研究。本实验设计与工作包括以下叁方向内容:1.K. pneumoniae中转录传感元件与pk启动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考察了RNA聚合酶的σ因子与甘油脱水酶pk启动子的亲和性,旨在增强3-HP合成基因的转录表达,提高3-HP的产量。实验筛选了3个sigma因子rpoE、rpoS、dksA并对其进行超表达。引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启动子Pkana以排除甘油脱水酶自身的pk启动子对此3个因子超表达的干扰,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以验证表达量的强弱。结果发现,rpoE的表达增强了pk启动子的效率。于是将醛脱氢酶的基因ald4替换gfp,得到重组菌K. pneumoniae(pET-pk-ald4-pkana-rpoE)。酶活和SDS-PAGE分析发现,ald4的酶活所提高,SDS-PAGE中显示ald4的表达条带。摇瓶发酵结果显示,重组工程菌K. pneumoniae(pET-pk-ald4-pkana-rpoE)的3-HP产量是对照组K. pneumoniae(pET-pk-ald4)的1.6倍。上罐发酵结果表明,重组菌K. pneumoniae(pET-pk-ald4-pkana-rpoE)的3-HP和1,3-丙二醇(1,3-PD)的转化率分别为0.105 mol/mol和0.34 mol/mol,总转化率为0.445 mol/mol。3-HP和1,3-PD的产量得以显着提高。因此,rpoE和pk启动子的适配性更高,提高了pk启动子的转录效率,促进了后续基因的转录翻译。2. E. coli和K. pneumoniae的共培养研究。构建出携带不同抗性的K.pneumoniae与E. coli,以辨别并探究两菌的混菌体系。因此,克隆了E.coli中的cm基因,构建了重组工程菌E. coli(pET-cm)和K. pneumoniae(pET-28a)。E. coli(pET-cm)携带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双重抗性,而K. pneumoniae(pET-28a)只携带卡那霉素抗性。考察了K. pneumoniae与E. coli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相对菌落数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共培养中E. coli受到的生长抑制比K. pneumoniae更大,K. pneumoniae为共培养中的优势菌种。3.针对K. pneumoniae中3-HP代谢分向的研究。弱化K. pneumoniae中产3-HP的副产物途径,降低或消除其中一些副产物对3-HP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以提高3-HP的产量为前提,探究3-HP代谢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涉及K. pneumoniae甘油途径中的八个相关酶基因:pmd(KPN 01632)、poxB(KPN 00904)、frdB(KPN 04552)、fumC(KPN 01517)、 dhaT(KPN 03491)、ilvH(KPN 00083)、adhP(KPN 01853)和pflB(KPN 00931)。分别敲除了以上8个酶基因,弱化了八条代谢分支途径,构建了八株单基因敲除工程菌。对8株单基因敲除工程菌途径代谢物进行检测,分析单基因敲除工程菌中代谢流的变化,筛选出高产3-HP的工程菌。此外,对筛选出的最合适的两种酶基因进行组合敲除,测定组合敲除菌途径中代谢物的变化。在组合敲除菌中导入高产3-HP重组质粒tac-puuC,分析代谢物产量。由8株单基因敲除工程菌的摇瓶发酵结果可知,K.pneumoniae (△adhP)、K. pneumoniae(△pflB)的3-HP和1,3-PD相对产量较高,更适合做多基因敲除的表达宿主。由组合敲除菌的摇瓶和上罐发酵结果可知,K. pneumoniae △adhP△pflB (tac-puuC)在60 h时3-HP的产量达到了66.91 g/L,1,3-丙二醇的产量达到了3.85 g/L。此外,该重组菌K. pneumoniae △adhP△pflB (tac-puuC)的乳酸产量最高只为19.40 g/L,副产物的产量降低至对照组的1/3。该菌是生产3-HP的理想菌株。(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22)
传感元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镀膜技术和硅平面工艺在经过干氧氧化的硅衬底上制备一层钛铌酸锶(Sr NbxTi1-xO3)薄膜,然后制备成平面型薄膜光敏传感器。对钛铌酸锶薄膜的吸收光谱进行测定,得到其禁带宽度为2. 70 e V,对可见光有良好的敏感性。样品在稳定光照下,光电流随照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光敏特性影响很大,本传感器适用于稳定光照和室温下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感元件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基于重组蛛丝蛋白的多层级瞬态衍射光学传感元件[J].微纳电子技术.2019
[2].廖荣,刘慧君,柯嘉聪,李涌春,廖鸿韬.钛铌酸锶膜光敏传感元件的制备与特性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3].李志磊.振荡天平的微质量传感元件及驱动电路优化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王维果,朱世国,饶大庆,邹旭敏,胡再国.应变式电阻压力传感元件灵敏度的测定[J].物理实验.2018
[5].塔吉古丽·依马木买买提(Tajigul,Emammamat).八乙基卟啉及其锌配合物光波导传感元件的制备与气敏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8
[6].热依汉古丽·艾孜则,王佳明,古扎努·司马义,阿地力·巴热提,阿布力孜·伊米提.四苯基卟啉钴-溴百里酚蓝复合薄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的制备及胺类气体的检测[J].分析试验室.2018
[7].乔朝晖.以抗菌肽为生物识别元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比色传感方法[D].浙江大学.2017
[8].刘杰.柔性可变栅极石墨烯场效应应变传感元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
[9].侯诚.水电站监测传感元件的压电振动供能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6
[10].陈柳霓.肺炎克雷伯氏杆菌与大肠杆菌代谢调控及转录传感元件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标签:重组蛛丝蛋白; 衍射光学元件(DOE); 纳米压印; 多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