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糖尿病鼠论文-赵琳,张涛,迟静薇,李勇,王韵阳

型糖尿病鼠论文-赵琳,张涛,迟静薇,李勇,王韵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糖尿病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型糖尿病,糖基化终末产物,肝损伤

型糖尿病鼠论文文献综述

赵琳,张涛,迟静薇,李勇,王韵阳[1](2019)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初发1型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NOD小鼠共33只,饲养9周后,将成模的21只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干细胞组,每组10只,其中干细胞(MSCs)组发病后第3天尾静脉注射hUCMSCs 1次;另取10只未发病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小鼠每周检测随机血糖(GLU)水平,8周后处死小鼠,取肝脏,HE染色后观察肝脏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NF-κB P6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SCs治疗8周后,MSCs组小鼠随机血糖(8.46±1.37)mmol/L比T1DM组(32.82±0.59) mmol/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T1DM组肝脏细胞形态异常,炎症细胞浸润,而MSCs组的较T1DM组明显改善。MSCs组小鼠肝脏组织的AGEs浓度(0.72±0.10)μg/ml低于T1DM组(1.35±0.22)μg/ml;同时MSCs组的NF-κB P65、IL-6、TNF-α、RAGE mRNA水平(分别为10.08±1.94、9.31±1.67、11.92±1.82、3.87±0.27),均低于T1DM组(分别为15.46±3.09、18.04±1.69、22.12±3.23、5.12±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UCMSCs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改善肝脏微观病理状态,降低AGEs浓度及某些炎性因子的水平以减轻肝脏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崔国胜,代清影,曾剑玉,卢燃[2](2017)在《Ⅱ型糖尿病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糖尿病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方法 8周龄雄性db/db鼠及8周龄雄性SD大鼠,体外培养四肢骨BMSCs。MTT法检测24h、48h和72h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增殖,PNPP法检测成骨诱导3d、5d和7d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S钙染法观察成骨诱导14d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矿化结节量。结果 24h、48h和72h时,糖尿病鼠BMSCs增殖明显差高于正常(P<0.05);成骨诱导3d、5d和7d时,糖尿病鼠BMSCs的ALP水平显着低于正常(P<0.05);成骨诱导14d,糖尿病鼠BMSCs矿化结节染色较浅,矿化结节计数明显低于正常(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鼠BMSCs体外增殖能力升高,成骨向分化与矿化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真稳[3](2015)在《小檗碱协同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医学归属于“消渴”范畴,有“肺消”、“鬲消”等名称。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18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其中95%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膜转位障碍,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GLUT4只有在细胞膜上才能发挥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作用,这是葡萄糖代谢的限速步骤。骨骼肌、脂肪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和活性,决定了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也决定了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肪细胞摄取的葡萄糖总量虽然不及骨骼肌细胞,但是脂肪组织的对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特别重要。因为脂肪组织能缓冲过多的能量,脂肪细胞可以释放许多脂肪因子调节能量代谢平衡,脂肪酸能干扰葡萄糖信号传导,脂肪酸氧化代谢受损可导致GLUT4的膜转位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祖国医学从肝火、痰浊、瘀血、内毒、脾虚等不同角度采用疏肝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等方法,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药重在整体调节,中药复方则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来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状态,与降低血糖、调整血脂、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干预的治疗原则相符。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纠正脂质紊乱和胰岛素增敏作用,且无明显增加体重和水潴留等不良反应,而甘丙肽能增加动物的摄食而导致肥胖。我们过去的研究发现,腹腔注射甘丙肽受体拮抗剂M35能够显着降低健康及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脂肪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提示内源性甘丙肽通过作用外周胰岛素敏感组织上的受体,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中枢甘丙肽能否调节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小檗碱能否协同甘丙肽而达到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效应。本研究运用2型糖尿病鼠模型,探讨中枢甘丙肽对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以及小檗碱分别与甘丙肽、2型甘丙肽亚型受体(GALR2)特异性激动剂和拮抗剂联用导致的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效应,从而了解小檗碱能否协同甘丙肽降低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及其信号通路,加深对小檗碱改善2型糖尿病鼠胰岛素抵抗机制的认识,为联用小檗碱与无增重效应的GALR2激动剂,以达到更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研究目的:了解中枢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判断小檗碱能否协同甘丙肽以及GALR2激动剂降低2型糖尿病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方法:1、为了解中枢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本研究将跑台训练作为促进大鼠内源性甘丙肽分泌的生理刺激,侧脑室注射甘丙肽特异拮抗剂M35以阻断中枢甘丙肽的作用。观察在阻断内源性甘丙肽的条件下,糖尿病安静M35组和糖尿病运动M35组大鼠相对于糖尿病安静对照和糖尿病运动对照,在正葡萄糖钳夹实验中葡萄糖的滴注速率和脱氧葡萄糖2DG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胰岛素、甘油叁酯、胆固醇浓度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脂肪细胞内外膜GLUT4蛋白含量和Real-timePCR技术检测下丘脑中GAL mRNA表达的改变,依此推断内源性GAL在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作用。2、为了判断小檗碱能否协同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及其信号通路,实验大鼠分别单独及联合给予小檗碱、甘丙肽和Akt抑制剂MK-2206。通过比较糖尿病小檗碱+甘丙肽组大鼠相对于糖尿病小檗碱对照和糖尿病甘丙肽对照脂肪细胞脱氧葡萄糖2DG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脂肪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水平以及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脂肪细胞膜3LUT4和囊泡相关性膜蛋白2(VAMP2)蛋白浓度的改变,从而推断联合运用小檗碱和甘丙肽比单独运用这两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此外,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脂肪细胞膜Akt、pAkt、pAkt2Thr308、 pAkt2Ser473、pAS160Thr462、叉头状转录因子O1(pFoxO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含量,用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脂肪细胞中Akt2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了解联合运用小檗碱和甘丙肽比单独运用这两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对Akt以及其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从而推断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小檗碱协同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过程。3、为了判断小檗碱能否协同GALR2激动剂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实验糖尿病小鼠分别给予小檗碱、GALR2激动剂M1896及GALR2拮抗剂M871,对照小鼠给予生理盐水。记录小鼠进食量和实验前后称体重;用快速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了解小鼠胰岛素敏感性;ELISA法测定血浆胰岛素、C反应蛋白、脂联素、甘丙肽、瘦素浓度;Western blot法了解脂肪细胞GLUT4含量与膜转位的蛋白水平:Real-TimePCR法检测脂肪组织中GLUT4 mRNA的含量。比较糖尿病小檗碱+激动剂组小鼠相对于糖尿病小檗碱对照和糖尿病激动剂对照实验前后称体重和血糖的改变,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变化,据此判断小檗碱能否协同GALR2激动剂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同时不影响动物的进食量和体重。研究结果:1、运动能够显着诱导健康及2型糖尿病大鼠中枢GALmRNA表达;中枢注射M35后,大鼠体重显着下降,血糖显着升高,葡萄糖输注速率和2-DG水平显着下降,胰岛素分泌显着升高,胆固醇和甘油叁酯水平显着升高。脂肪细胞GLUT4蛋白总量显着降低,GLUT4由细胞内膜向细胞外膜的转位量显着减少。2、联合给予小檗碱和甘丙肽大鼠的脂肪细胞2-DG浓度、GLUT4总量、细胞外膜GLUT4和VAMP2浓度显着高于糖尿病甘丙肽组和糖尿病小檗碱组,而脂肪细胞GLUT4 mRNA表达水平以及脂肪细胞内膜GLUT4含量均无显着改变。另外,小檗碱+甘丙肽组大鼠脂肪细胞中pAkt2Thr308和pAkt2Ser473表达水平、pAkt/Akt比率以及Akt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糖尿病甘丙肽组和糖尿病小檗碱组。在Akt2的下游蛋白中,小檗碱+甘丙肽组大鼠脂肪细胞的pAS160Thr462表达水平高于糖尿病甘丙肽组和糖尿病小檗碱组,而FoxO1和GSK-3p的表达显着低于糖尿病甘丙肽组和糖尿病小檗碱组。Akt抑制剂MK-2206能有效拮抗小檗碱协同GAL引致的上述改变。3、糖尿病小鼠中枢运用GALR2激动剂后,胰岛素和CRP分泌以及血糖水平显着降低,脂联素和瘦素分泌以及葡萄糖清除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脂肪细胞GLUT4mRNA表达及GLUT4蛋白总量显着增加,GLUT4由细胞内膜向细胞外膜的转位显着增加,且无增加摄食量和体重效应。相对于糖尿病甘丙肽组和糖尿病小檗碱组,小檗碱与GALR2激动剂联用后,糖尿病小鼠摄食量和体重显着减少,血糖显着降低,脂联素和瘦素分泌以及葡萄糖清除率显着增加,CRP分泌和胰岛素抵抗显着下降,脂肪细胞GLUT4mRNA表达及GLUT4蛋白总量显着增加,GLUT4由细胞内膜向细胞外膜的转位显着增加。结论:1、中枢注射M35使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GLUT4的转位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强。提示内源性甘丙肽具有促进GLUT4数量增多和膜转位的功能,甘丙肽是促进葡萄糖跨膜转运的重要激素之一。没有甘丙肽作用,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功能下降,甘丙肽是维持机体血糖平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2、小檗碱能通过Akt2信号蛋白途径增强甘丙肽缓解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是小檗碱不能进一步提高脂肪细胞的甘丙肽总量。用抑制剂MK-2206阻断Akt的作用后,小檗碱不能进一步提高甘丙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因此,小檗碱增强甘丙肽缓解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具有Akt依赖性。3、小檗碱与GalR2激动剂联用相比较于单独使用小檗碱或GALR2激动剂,能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由于激活GALR2无甘丙肽诱导出现的增加体重的效应,因此,联用小檗碱与GALR2激动剂提供了一个不增加体重而又可有效防治胰岛素抵抗的新途径,为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18)

欧阳琳,王燕飞,刘玲娇,彭佑铭,侯粲[4](2015)在《SiRNA-HDAC5对非肥胖型糖尿病鼠组蛋白修饰异常的干预及其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鼠脾CD4+T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istone deactylase 5,HDAC5)的表达,检测免疫、炎症及肾功能相关指标,评估si RNAHDAC5对NOD鼠的治疗作用,探讨HDAC5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将NOD鼠分为3组,在12周龄时分别于尾静脉注射si RNA-HDAC5,si RNA-Control或生理盐水,于18,24和30周龄取样本检测,以血糖仪检测各组NOD鼠血糖,ELISA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清细胞因子IL-1,IL-6,IL-18和TNF-α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NOD鼠CD4+T细胞CD11a,CCR5以及CX3CR1转录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NOD鼠脾脏CD4+T细胞HDAC5蛋白水平。结果:与未干预对照组相比,HDAC5干预组小鼠血糖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显着降低,血清IL-1,IL-6,IL-18及TNF-α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脾CD4+T细胞CD11a,CCR5以及CX3CR1明显降低。结论:阻断NOD鼠的HDAC5表达能减缓糖尿病鼠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戚仁娟,胡红琳,夏莉,刘炯炯,王长江[5](2015)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鼠血清及不同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及不同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C,n=10)和高脂组(HF,n=25)。12周后,HF组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20只,并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组,n=10)和西格列汀干预组(SP组,n=10)。分别测定干预前后体质量(BW)、空腹血糖(FBG)、叁酰甘油(TG)、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RBP4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不同组织RBP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与NC组相比,DM组、SP组BW、FBG、TG、TCH、LDL-C、FINS、HOMA-IR、RBP4升高,HOMA-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干预后,SP组较DM组FBG、TG、TCH、LDL-C、FINS、HOMA-IR、RBP4降低,HOMA-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相比,DM组附睾脂肪、肌肉组织RBP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与DM组相比,SP组附睾脂肪、肌肉组织RBP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RBP4水平升高,附睾脂肪、肌肉组织RBP4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西格列汀能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RBP4水平及附睾脂肪、肌肉组织中RBP4蛋白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梁爽,夏宁,梁瑜祯,阳柳雪,李玥[6](2014)在《利拉鲁肽对单纯肥胖鼠和肥胖2型糖尿病鼠影响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对单纯肥胖鼠和肥胖2型糖尿病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IR的影响以及差异。方法 :将C57BL/6J鼠和db/db鼠随机分为C57干预组、C57未干预组、空白组和db干预组及db未干预组。对两C57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单纯肥胖模型。建模后对两干组进行利拉鲁肽干预12周,每周测定各组体重、血糖,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胰岛素,计算HOMA-IR。结果 :干预后两干预组体重下降,db干预组血糖降低。C57干预组胰岛素水平升高而db干预组降低,但两干预组HOMA-IR均下降。结论 :利拉鲁肽在降低肥胖糖尿病鼠的血糖的同时可改善单纯肥胖鼠和肥胖糖尿病鼠的肥胖及IR,但对两小鼠的作用和机制不完全相同。(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4年06期)

于文龙[7](2013)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1型糖尿病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诱导免疫耐受和组织修复的特性,而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受损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鉴于此,考虑间充质干细胞可预防治疗1型糖尿病。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初发1型糖尿病鼠(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8-21)

李如江,周生伟,岳炳德,张雪莉[8](2013)在《1型糖尿病鼠胰岛内分泌干细胞量的变化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内分泌干细胞对胰岛再生及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以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第4、8、12周时放血处死,并设正常对照。以Neurogenin 3免疫荧光及Western-Biot探测胰岛内分泌干细胞量的变化,以Insulin+Ki67/BrdU、Insulin+Cleaved-Caspase 3/TUNEL免疫荧光双标检测胰腺细胞包括胰岛β细胞的增生、凋亡及β细胞量的变化,以insulin+Neurogenin 3+(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3-08-02)

于文龙,徐薇,于江苏,王丽,高宏[9](2013)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1型糖尿病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诱导免疫耐受和组织修复的特性,而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受损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鉴于此,考虑间充质干细胞可预防治疗1型糖尿病。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初发1型糖尿病鼠(NOD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1型糖尿病模型鼠(NOD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为未发病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发病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mL,1.0×106/只;发病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观察3个月,检测NOD鼠血糖、每天胰岛素使用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反应性CD4+、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空腹和餐后2hC肽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胰岛的形态,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胰岛α和β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结果与结论:①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免疫组化证实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胰岛α、β细胞结构更完整,α和β细胞数量明显上升且一致。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T细胞数量、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0.05),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0.01)。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明显上升(P<0.01)。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用量明显小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C肽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升高(P<0.05)。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初发1型糖尿病的血糖及胰岛素的用量,治疗1型糖尿病效果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19期)

李敏[10](2012)在《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1型糖尿病鼠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 mellitus,T1DM),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免疫学因素、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的损伤。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1, HMGB1),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调控转录的核蛋白。HMGB1可使DNA弯曲并促使一些调节蛋白复合物同DNA结合而发挥作用。此外,HMGB1还参与了许多与炎症及组织损伤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许多重要的受体参与了HMGB1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家族受体(toll-like family of receptors, TLRs)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h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 HMGB1通过TLRs或RAGE活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B, NF-κB)发挥作用,从而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白细胞粘附分子的上调、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尽管胰岛α细胞围绕在胰岛β细胞的外周并形成天然的物理屏障,然而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胰岛α细胞却几乎不受影响,而胰岛p细胞则明显受损。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可以自发产生T1DM,且同人类T1DM的发病特点相似,是国际公认的T1DM模型。HMGB1参与了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T1DM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HMGB1是否参与了T1DM的发病过程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MGB1在NOD小鼠胰腺中的分布后发现,在发病NOD小鼠胞浆中HMGB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病组,提示HMGB1可能参与了T1DM的发病过程。进一步检测NOD小鼠不同胰岛细胞表面HMGB1受体的分布情况,证实了HMGB1可以同胰岛细胞表面的TLR4相互作用,且TLR4主要表达于β细胞而非α细胞。接着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NOD小鼠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基因变化。最后阐明HMGB1选择性损伤胰岛β细胞的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NOD小鼠在T1DM发病过程中HMGB1的分布和变化特性目的检测HMGB1在NOD小鼠胰腺中的表达、T1DM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在胰岛细胞表面其相关受体的分布。方法用NOD小鼠建立T1DM模型,每周检测血糖变化,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观察发病过程中胰岛的变化,胰岛素染色、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未发病NOD小鼠和发病NOD小鼠胰岛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并统计胰岛数目。HMGB1染色并用免疫组化检测HMGB1的多少与胰岛损伤轻重的关系。激光共聚焦技术进一步检测NOD小鼠胰腺胰岛细胞不同细胞表面HMGB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1)雌性NOD小鼠最早于4周开始发病,14周-26周发病明显增加,至30周的累积发病率为70%;HE染色镜下观察,未发病NOD小鼠胰腺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胰岛细胞,细胞呈团索状分布,胰岛结构完整,细胞饱满,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内未见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发病小鼠胰岛变性、坏死消失,胰岛体积变小、萎缩,胰岛内细胞数量较少,纤维组织增生及玻璃样变;(2)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未发病NOD小鼠胰腺可见胰岛β细胞区域有大量胰岛素阳性的红色荧光,胰岛结构完整、细胞饱满,红色荧光区域较广,而发病NOD小鼠胰岛β细胞区域仅出现少量胰岛素阳性的红色荧光,较分散,且分布区域较小;胰岛计数:未发病NOD小鼠胰岛数目较多,发病的NOD小鼠胰岛数目明显减少,由42.5±4.90锐减至30.85±9.24,与未发病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3)HMGB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未发病NOD小鼠胰腺组织HMGB1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核,发病NOD小鼠胰岛损伤明显加重,HMGB1蛋白向胞外释放明显增多。通过镜下计数得到HMGB1从胞核向胞浆的转移率发现,随着NOD小鼠周龄的增加,T1DM症状的加重,胰腺组织中位于胞外的HMGB1明显增加,HMGB1转移率由19.44±5.08上升到79.22±6.92,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NOD小鼠胰腺组织胰岛细胞表面HMGB1受体,TLR2、TLR4、TLR9和RAGE的免疫荧光表达情况:4周未发病NOD小鼠胰腺胰岛细胞表面,几乎所有的胰岛β细胞膜表面均表达TLR4,TLR4主要定位在胞膜,呈绿色荧光,而TLR2、TLR9和RAGE的表达量则很低,甚至完全不表达;(5)进一步检测胰岛α及β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情况:分别用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标记4周未发病NOD小鼠胰腺的胰岛α及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标记方法同时检测TLR4在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上的表达情况。TLR4主要分布于构成胰岛主体的β细胞表面。胰高血糖素阳性的胰岛α细胞呈环状围绕在胰岛周围,其表面仅能看到极少量的TLR4阳性的细胞。结论随着1型糖尿病的进展,HMGB1表达量明显增加,其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几乎所有的胰岛细胞表面均表达TLR4,而TLR2、TLR9和RAGE的表达量则很低;胰岛β细胞上HMGB1受体TLR4的表达较α细胞多,对损伤更敏感。第二部分NOD小鼠T1DM发病过程中的基因变化的芯片测定目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NOD小鼠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基因变化。方法经胆管穿刺,逆行灌注1.5~2ml4℃的胶原酶V,分离NOD小鼠的胰腺。将胰腺放入含胶原酶V的D-Hank's平衡液中,并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振荡消化。将消化液用含5%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RPMI1640清洗叁遍后用Ficoll分离液进行纯化。分离好的胰岛进一步用毛细吸管手工分选,用Dithizone(DTZ)将胰岛特异性染为腥红色进行鉴定以保证胰岛细胞的纯度;分别提取未发病及发病NOD小鼠胰岛的总RNA,用NanoDrop ND-1000分光光度计及标准的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样品的质量控制;每组取5μg RNA用于标记及芯片杂交。将扫描得到的图像导入NimbleScan软件(VER2.5)做表达数据等相关分析。通过倍比差异法(fold change filtering)分析表达不同的基因;使用标准富集计算方法(standard enrichment computation method)对表达水平不同的基因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分析两组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Ficoll法分离后仍有少量胰腺外分泌细胞和导管细胞。用毛细吸管将胰岛细胞手工挑选出来后,并将纯化后的胰岛细胞行DTZ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刚分离的胰岛,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形态完整,有折光性。经DTZ染色后见约95%的细胞团呈猩红色,证明分离的胰岛纯度很高;从电泳图上可以看到叁条清晰的5S、18S、28S核糖体RNA (ribosomal RNA, rRNA)条带,且28s rRNA的亮度为18s rRNA的两倍。并且OD260/OD280比值均在1.9-2.0之间,提示总RNA质量很好;(2)同Roche NimbleGen公司含44170个基因的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将上述扫描得到的图像导入NimbleScan软件(VER2.5),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剔除掉表达程度过低的基因,做表达数据等相关分析,共得到100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32条,下调基因575条;(3)做箱形图(box plot)比较所有样品的强度分布,可快速可视化数据集的分布;将发病NOD小鼠组和未发病NOD小鼠组的芯片杂交图完全重迭,重迭后的图像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得到芯片杂交的散点图,来评估两组样品之间基因表达变化(或重复性);(4)GO分析从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亚细胞组分叁个方面对基因的功能进行分类,每个大类又可分为下一级及更下一级的分支,结果显示:在生物学过程中,有885(87.7%)个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上调;22(18.97%)个与代谢有关的基因和21个(18.10%)与催化活性(regulation of catalytic)相关的基因下调;在细胞组分方面,上调基因分布比较平均,最高的为细胞及细胞成分,占488个(29.20%);下调基因主要为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微管细胞骨架(micotubule cytoskeleton)及相关组分57个(78.08%);上调的分子功能相关基因中,有591个(84.07%)与结合(binding)有关。下调的分子功能相关基因主要为44个(30.77%)水解酶活性(hydrolase activity)、17个(11.89%)酶调节活性(enzyme regulatoractivity);(5)倍比聚集法(fold enrichment)分析后,发现在生物学功能中,上调最明显的是细胞核凋亡过程中形成的DNA碎片(DNA fragmentation)及DNA的分解代谢过程(DNA catabolic process),下调最明显的是软骨细胞的分化调节能力;细胞组分方面,上调最明显的是肌球蛋白复合物(myosin complex)和内含体(endosome),下调最明显的是肌球蛋白复合物Ⅱ和细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 dynein complex);在分子功能中,上调最明显的是脱氨酶活性,下调最明显的是Rac GTP酶活化活性(Rac GTPase activator activity);(6) Pathway分析NOD小鼠T1DM发生过程中明显上调的信号通路为黏蛋白型O聚糖合成信号通路(mucin type O-Glycan biosynthesis)基因下调的信号通路主要为血管加压素信号通路(vasopressin-regulated water reabsorption);通过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基因,发现TLR4信号通路中含TIR的接头蛋白(TIR domain-containing adapter protein, TIRAP)及下游信号分子被激活。结论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多条信号通路被激活;通过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基因,发现TLR4信号通路中TIRAP及下游信号分子被激活。第叁部分HMGB1选择性损伤胰岛p细胞的TLR4信号通路目的HMGB1如何同胰岛β细胞的TLR4结合及其参与损伤胰岛β细胞的机制。方法分离并纯化未发病NOD小鼠胰岛后体外培养;不同剂量HMGB1干预后用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的凋亡情况;为进一步研究HMGB1同其相对应受体的结合能力,将胰岛细胞先分别同TLR2、TLR4、TLR9及RAGE抗体预孵育后再同NHS-Fluorescein标记的HMGB1孵育,并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其结合能力;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NOD小鼠发病不同时期胰腺HMGB1及TLR4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病全程胰腺HMGB1及TLR4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通过ELISA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进而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不同浓度HMGB1干预,TUNEL法检测凋亡:高浓度HMGB1(15μ g/mL)组胰岛细胞内TUNEL阳性的胰岛细胞核数为(20.31±2.36),较低浓度HMGB1(10μg/mL)组胰岛细胞内TUNEL阳性的胰岛细胞核数(5.56±1.71)及HMGBK5μg/mL)组胰岛细胞内TUNEL阳性的胰岛细胞核数(2.86±1.36)明显增加,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且HMGB1同凋亡数成正比,表明HMGB1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凋亡;(2)HMGB1可以与胰岛细胞表面的TLR4特异性结合:胰岛细胞分别同TLR2、TLR9、RAGE或IgG预孵育后并不影响胰岛细胞同HMGB1的结合,然而,同IgG处理过的对照组相比,用TLR4抗体及未标记HMGB1预孵育后明显降低了胰岛细胞同HMGB1的结合能力。上述结果提示:HMGB1可以同胰岛细胞表面的TLR4相互作用;(3)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从蛋白水平及信使RNA水平检测NOD小鼠在自然发病过程中HMGB1及TLR4表达量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在未发病NOD小鼠中HMGB1及TLR4蛋白的表达量较低,而在发病早期(10W~14W)其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在疾病晚期,HMGB1及TLR4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在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每3周~5周检测胰腺HMGB1及TLR4mRNA的表达变化。分析结果表明:8周以前的NOD小鼠其胰腺中HMGB1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然而,在10周时,胰腺中HMGB1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上升程度约为4周时的(8.83-11.59)倍,然后缓慢下降直至接近于8周HMGB1mRNA的水平。NOD小鼠TLR4mRNA的表达同HMGB1mRNA变化趋势相近,6周时NOD小鼠TLR4mRNA的表达水平较4周时明显升高。然而这一过程很短暂,在接下来的8周至10周,TLR4mRNA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定量分析提示,第10周时其表达水平约为第4周的(14.03-8.58)倍,而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表明:胰岛β细胞表面TLR4的过表达同T1DM的进展及HMGB1的表达密切相关。(4) ELISA结果提示,与未发病组相比,发病组NOD小鼠外周血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3(P<0.01)、IL-6(P<0.05)及干扰素(interferon, IFN)-γ(P<0.01)的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以上数据表明,随着T1DM的进展,HMGB1、TLR4的过表达、二者结合后导致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能够改变全身性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T1DM时机体内的抗炎水平。结论TLR4是胰岛p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HMGB1可以选择性地同胰岛β细胞而不是胰岛α细胞结合,选择性损伤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表面TLR4的过表达同T1DM的进展及HMGB1的表达密切相关。TLR4在胰岛β细胞中不仅表达上调,而且发挥着相应的功能,激活的TLR4信号通路可通过活化IL-1β、IL-6、IFN-γ等下游炎症因子,引起局部炎症样反应,达到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并使其功能衰竭,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症状进行性加重。(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4-02)

型糖尿病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糖尿病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方法 8周龄雄性db/db鼠及8周龄雄性SD大鼠,体外培养四肢骨BMSCs。MTT法检测24h、48h和72h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增殖,PNPP法检测成骨诱导3d、5d和7d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S钙染法观察成骨诱导14d时糖尿病鼠及正常鼠BMSCs矿化结节量。结果 24h、48h和72h时,糖尿病鼠BMSCs增殖明显差高于正常(P<0.05);成骨诱导3d、5d和7d时,糖尿病鼠BMSCs的ALP水平显着低于正常(P<0.05);成骨诱导14d,糖尿病鼠BMSCs矿化结节染色较浅,矿化结节计数明显低于正常(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鼠BMSCs体外增殖能力升高,成骨向分化与矿化能力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糖尿病鼠论文参考文献

[1].赵琳,张涛,迟静薇,李勇,王韵阳.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9

[2].崔国胜,代清影,曾剑玉,卢燃.Ⅱ型糖尿病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7

[3].张真稳.小檗碱协同甘丙肽降低2型糖尿病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5

[4].欧阳琳,王燕飞,刘玲娇,彭佑铭,侯粲.SiRNA-HDAC5对非肥胖型糖尿病鼠组蛋白修饰异常的干预及其治疗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5].戚仁娟,胡红琳,夏莉,刘炯炯,王长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鼠血清及不同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5

[6].梁爽,夏宁,梁瑜祯,阳柳雪,李玥.利拉鲁肽对单纯肥胖鼠和肥胖2型糖尿病鼠影响的差异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

[7].于文龙.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1型糖尿病鼠[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8].李如江,周生伟,岳炳德,张雪莉.1型糖尿病鼠胰岛内分泌干细胞量的变化及其机制[C].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3

[9].于文龙,徐薇,于江苏,王丽,高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1型糖尿病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10].李敏.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1型糖尿病鼠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D].复旦大学.2012

标签:;  ;  ;  ;  

型糖尿病鼠论文-赵琳,张涛,迟静薇,李勇,王韵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