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词论文-张艺臻

二字词论文-张艺臻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字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料库,中日同形近义词,对比,分类

二字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臻[1](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中日同形近义词对比分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同形词是语言对比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尽管成果不少,但国内以往研究主要服务日语教学,利用词典释义部分的理性义实施汉日词义的对比考察,且多局限在对个别词的举例性分析。本文吸收中日语言学本体研究、语言对比以及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现有词典资源中的词义、词性信息以及基于语料库统计的语法功能与搭配信息,搭建一个多层、全面的对比和分类框架,试图进行中日同形近义词的系统比较,并为解决对日汉语教学中的词汇问题提供帮助。本研究选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中的中日同形近义二字词作为考察对象,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和『スーパー大辞林』作为汉日词语的词条设目、词义及对应关系描述、词性等静态属性的知识源,利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和『现代日本语书き言叶均衡コーパス』作为中日词语的语法功能和搭配分布的统计依据,为中日同形近义二字词的对比和分类体系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全面的描写框架。其构建策略是,首先比较中日词典词条设目的数量对应关系,确定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等4大类;针对“一对一”类对应词语,按照意义(理性义、色彩义)、词性、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等特征组配模式划分8个次类;再处理划归不同次类的词语,按照词义的交叉和包孕关系及方向性,具体细化为15个小类。本研究结合从母语语料库统计的词语常用性和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v2.0统计的词语易错性指标,对分类描写框架中不同类别的典型词语实例,采用上述多层分类方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详尽刻画。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建立“对应关系→意义→词性→句法功能→搭配关系→词义关系”的逐层对比及分类的描写框架。该框架能够对中日同形近义词实施逐层分类、从不同维度对比分析中日同形近义词差异、评估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大小。利用该框架所做的验证性研究表明,不同类别之间有差异,且差异较为显着,这说明此框架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具体来讲,4个大类中一对多的偏误率最高,多对多的偏误率最低;8个次类中差异偏大和偏小的类别更容易产生偏误;15个小类中呈交叉关系的同形词偏误率最高,日包中类的偏误率最低。最后以对日汉语教学工具书编撰为例,提出了基于此框架编写中日同形近义词词典的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1)

朱越琦[2](2018)在《现代日语汉字动词的自他性与使役表达——以二字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中许多自他两用的二字汉字动词在表示他动意义时,既可以直接用他动词句「~をVする」(实质性他动词句)表示,也可用使役形式「~をVさせる」(使役表他动用法)表示。然而,既然都是表他动义,为什么会同时有两种形式存在?两者在语法、语义层面有什么差别?本文运用语料库,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语义、语法条件、语用条件等多角度以及共时和历时的多层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他两用动词中的部分词,其"他动用法"可能是明治大正时期用法的残留。第二,当句子容易与自动词句混淆时,更倾向于使用"使役表他动的用法"。第叁,"使役表他动的用法"有凸显、强调动作"意志性"的作用,其他动性甚至比"实质性他动词句"的他动性更强。(本文来源于《高等日语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吉志薇,冯敏萱[3](2015)在《面向普通未登录词理解的二字词语义构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词素作为基本资源,从语义上寻找他们组合成词的规律,可以辅助自然语言理解。该文首先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和知网标注了二字词的词素意义,继而从意合结构、意根分布、意指方式、意变类型四个角度标注了词素间的词化意义,最后综合词素意义和词化意义,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二字词的语义描写体系。通过对论坛及《现代汉语词典》的新词进行实验,我们发现二字词的语义构词研究在普通未登录词的理解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陈香兰[4](2015)在《汉语独特隐转喻存体存态观——基于汉语古诗二字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汉语古诗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二字词隐转喻,与西方学界提出的隐喻和转喻并列,其认知过程与目前认知语言学界提出的隐转喻不同:不是由隐喻延伸为转喻或转喻延伸为隐喻,而是喻体对本体既引发隐喻效应又引发转喻效应,这种隐转喻体现汉语独特的认知思维。本文从存体、存态角度解释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认为一个事件实体的存在可以区分存体和存态,两者客观存在。目前,转喻隐喻研究通常只是从"存在"统一体角度观察、处理二者,还应该关注存态。同时,本文提出二字词的隐转喻模式。(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吉志薇[5](2015)在《面向普通未登录词识别和理解的二字词语义构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词汇主义”思潮的兴起,词汇语义学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前沿课题之一。作为语言的子系统,词汇内部的特异性大,自身变动频繁,研究难度相对较大。与词相比,作为构词基本部件的词素在数量上相对有限,在表义功能上相对稳定,因此把词素作为基本资源,从语义上寻找他们组合成词的规律,用来辅助自然语言理解的思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汉语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环节。在基于词表的分词方法中,未登录词是影响分词精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未登录词中的普通新词,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功能变幻不定,数目不可穷尽,现有的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只能识别出高频词,对低频词的识别则有些无能为力。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二叁字词作为选取范围,建立起现代汉语词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出50个高频词素,进而把含有这些词素的8984个二字词作为封闭考察对象。首先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标注8984个二字词的词义,继而基于词义和知网(HowNet),标注前后词素的义项和对应义类,然后从意合结构、意根分布、意指方式、意变类型四个角度标注词素间的词化意义,最后综合词素意义和词化意义,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二字词的语义描写体系。二字词的语义描写体系主要包括8984个词的释义模式,词素-义类数据库,词素意义分布表,词化意义分布表和释义模式分布表。利用二字词的语义描写体系分别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出现的1413个新词和取自论坛的自然语篇进行识别和理解,发现二字词的语义构词研究在普通未登录词的识别和理解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4-26)

刘贤俊,尹常乐[6](2014)在《京籍大学生老北京话二字词使用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老北京话二字词的使用情况对50名京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京籍大学生群体已经放弃使用大多数老北京话二字词,他们在使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叁种最常见的词类时,活跃区(常用)和非活跃区(不知何意)呈现出一种平行性对应,名词的活跃性明显低于动词和形容词。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隐退的老北京话二字词和常用老北京话二字词的系列语义共性。(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4年03期)

王丽娟[7](2013)在《《日本国志·刑法志》中的日语法律借词——以近代产生新义的二字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国志》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性的研究资料。本文就《日本国志刑法志》中的法律词汇中的以近代产生新义的二字词为中心进行介绍,并且努力弄清每一个词在日语和汉语中生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18期)

朱京伟[8](2012)在《《时务报》(1896—98)中的日语借词——文本分析与二字词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及其词汇最初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可以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清朝的驻日官员和少数访日的文人在他们出版的着述和游记中有所记载。但日语词汇开始对汉语产生影响以致出现日语借词应在甲午战争前后。其中,1895年黄遵宪《日本国志》的出版,以及1896年《时务报》的发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中日词汇交流史的角度出发,对《时务报》中的二字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分析,旨在弄清其中的日语借词的来龙去脉。(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付海辰[9](2011)在《基于二字词检测位图表的MM自动分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机器翻译、计算机人机接口等诸多中文信息应用领域的基础,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最大匹配法(MM)进行自动分词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汉语分词法。(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1年03期)

刘贤俊[10](2008)在《“V+趋”二字词及其句法语义特质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字"V+趋"的语义串(词)不同于它的语用串,前者通常会表现出诸如转类、转型、语义漂白、宾语抽象化、不及物化、语义整合和语义专门化等方面的句法语义特质。判断"V+趋"是"词"还是"语",应该采取多重标准,将统计使用频率和分析句法语义蜕变结合起来。"V+趋"二字词数量比较有限,我们的考察显示,它的总数不足二百。(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二字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语中许多自他两用的二字汉字动词在表示他动意义时,既可以直接用他动词句「~をVする」(实质性他动词句)表示,也可用使役形式「~をVさせる」(使役表他动用法)表示。然而,既然都是表他动义,为什么会同时有两种形式存在?两者在语法、语义层面有什么差别?本文运用语料库,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语义、语法条件、语用条件等多角度以及共时和历时的多层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他两用动词中的部分词,其"他动用法"可能是明治大正时期用法的残留。第二,当句子容易与自动词句混淆时,更倾向于使用"使役表他动的用法"。第叁,"使役表他动的用法"有凸显、强调动作"意志性"的作用,其他动性甚至比"实质性他动词句"的他动性更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字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艺臻.基于语料库的中日同形近义词对比分类方法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朱越琦.现代日语汉字动词的自他性与使役表达——以二字词为中心[J].高等日语教育.2018

[3].吉志薇,冯敏萱.面向普通未登录词理解的二字词语义构词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5

[4].陈香兰.汉语独特隐转喻存体存态观——基于汉语古诗二字词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5

[5].吉志薇.面向普通未登录词识别和理解的二字词语义构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6].刘贤俊,尹常乐.京籍大学生老北京话二字词使用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4

[7].王丽娟.《日本国志·刑法志》中的日语法律借词——以近代产生新义的二字词为中心[J].前沿.2013

[8].朱京伟.《时务报》(1896—98)中的日语借词——文本分析与二字词部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

[9].付海辰.基于二字词检测位图表的MM自动分词算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

[10].刘贤俊.“V+趋”二字词及其句法语义特质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

标签:;  ;  ;  ;  

二字词论文-张艺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