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脱氧核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体外,西林,病毒,核苷酸,葡萄球菌。
型脱氧核酶论文文献综述
江京娣,张晓洁,张爱霞,位春芳,徐茹[1](2017)在《10-23型脱氧核酶对HBV S、C基因体外切割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0-23脱氧核酶(10-23 DRz)对HBV S基因及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的特异性切割作用。方法:分别构建含有HBV S基因或C基因的重组质粒,以线性化的重组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获得相应HBV S基因RNA及C基因RNA。设计并合成针对HBV S基因的DRz-hbvs-1和针对C基因的DRz-hbvc-1,观察其对靶RNA的体外切割作用。结果:DRz-hbvs-1及DRz-hbvc-1能对各自相应的靶RNA进行有效的特异性切割;无DRz对照组及反义寡核苷酸对照组均未见特异性切割。结论:10-23 DRz能特异性切割HBV S基因及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江京娣,张晓洁,吕静竹,钱中清[2](2015)在《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的切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10-23型脱氧核酶因其特异、高效切割RNA且自身较稳定、成本低、易制备等优点受到关注。乙型肝炎病毒(HBV)既是DNA病毒,也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如果10-23型脱氧核酶能特异性切割HBV RNA,既能减少HBV的复制,亦能减少HBV蛋白的表达。目的 :探讨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RNA的体外特异性切割作用。方法 :构建含有包括HBV C基因的克隆载体,体外转录获得相对应的HBV RNA。合成针对HBV C基因RNA A2320UC和G2342UU的10-23型脱氧核酶,分别命名为Dzhbvc-AU1、Dzhbvc-GU1。设计空白对照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组,10-23型脱氧核酶组。在有效的体外切割体系下(10ul体系,10m M Mg Cl2,50m M Tris-HCl,10-23型脱氧核酶:10p mol,RNA:0.69p mol),37℃水浴,反应完成后加入0.5M EDTA 4ul,再加入14ul的2×RNA Loading Dye,混匀后90℃/10min,迅速放入冰中冷却后上样,1.5%琼脂糖电泳分析0.5,1,2,4小时后切割效率,切割效率=切割后两条片段的光密度值之和/(未切割的底物光密度值+切割后两条片段的光密度值和)×100%。结果 :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的用于切割反应的底物RNA大小为1413nt。Dzhbvc-AU1、Dzhbvc-GU1均能对相应的底物RNA进行有效的特异性切割,空白对照组及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组未见切割现象。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Dzhbvc-AU1的切割效率分别为48.63%、51.18%、53.02%、53.98%,Dzhbvc-GU1的切割效率分别为70.61%、71.25%、73.40%、74.00%。结论 :在体外,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相应的转录产物有特异性切割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周颖,薛小燕,白卉,马雪,侯征[3](2010)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抗MRSA耐药基因mecR1的10-23型脱氧核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Primer Premier5.0和RNA structure4.6两种软件设计和筛选有效抗mecR1的10-23型脱氧核酶(DRz),采用电转化的方法将其导入细菌体内,实时PCR的方法定量检测其对mecR1转录的影响,并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脱氧核酶抑制细菌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的5条抗MRSA耐药调控基因mecR1的10-23型脱氧核酶,它们能不同程度的降低mecR1的转录水平,有效抑制临床耐药菌MRSA080309的生长,其中DRz6抑制效果最显着。说明联合应用这两种计算机软件设计抗mecR1的10-23型脱氧核酶,是一种经济实用而有效的方法,能够大大缩短有效反义药物的筛选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洪洁华,刘晓波,吕小迅[4](2007)在《“10~23”型脱氧核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核酶是利用体外分子进化技术获得的一种具有酶活性的单链DNA分子。迄今为止,利用该技术已筛选出多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脱氧核酶分子,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具有RNA切割活性的脱氧核酶,尤其是10~23型脱氧核酶,该酶能催化RNA特定部位的切割反应,从mRNA水平使基因灭活,从而调控蛋白质的表达,在抗肿瘤、抗病毒等基因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2007年02期)
王全会,左刚,施水兰,赵增强,崔玉芳[5](2005)在《10-23型脱氧核酶对mRNA表达的双重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0-23型脱氧核酶是脱氧核糖核酸酶中的一种,能主动在RNA分子嘌呤-嘧啶结合点切割所有RNA分子,通过比较反义寡核苷酸的作用,初步研究10-23型脱氧核酶对基因表达抑制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体外转录GFP mRNA与脱氧核酶反应,以及GFP表达质粒与脱氧核酶共转染HeLa细胞,观察脱氧核酶对GFP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和胞内实验均显示据靶点设计的10-23型脱氧核酶对绿色荧光蛋白mRNA具有切割作用。当10-23型脱氧核酶的两翼结合臂各具有连续8碱基互补而处在两翼结合臂和酶解核心连接处的2碱基错配时,尽管不能切割mRNA但是在胞内仍然有表达抑制作用;而当两翼结合臂具有4互补碱基紧接1错配碱基和4互补碱基时,10-23型脱氧核酶体外和胞内均丧失作用。结论:10-23型脱氧核酶对基因较强的表达抑制作用来自结合臂的反义寡核苷酸依赖的RNase H降解,和本身对mRNA直接切割作用的迭加,即10-23型脱氧核酶在细胞内具有对基因识别切割和诱导RNase H进行再切割的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期刊2005年06期)
俞海国[6](2003)在《ICAM-1和NF-κB在RSV感染中的作用及10-23型脱氧核酶体外抗RSV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体之一,流行病和免疫学研究显示,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RSV 感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疫苗防治RSV感染。脱氧核酶是继核酶之后又一崭新的分子生物学工具,能够将RNA分子在未配对的嘌呤和配对的嘧啶间切断,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初步探讨了RSV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后粘附分子-1及核因子-КB的变化,同时,针对RSVM2-2mRNA 设计合成10-23脱氧核酶,观察其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抗RSV效应,为防治RSV感染寻求新的方法。第一部分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后ICAM-1及NF-κB的变化背景与目的: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对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唯一明确的中性粒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相互连接的配体,可在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内表达。气道上皮细胞既是炎症的靶细胞,又扮演着效应细胞的角色,可分泌和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从而参与炎症反应的全过程。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住院的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尽管已有研究证实RSV感染后能够上调气道上皮细胞ICAM-1表达,但RSV作用的时间依赖模式以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核因子-κB是一种转录因子,经体外实验及基因结构分析表明,编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多种炎性因子基因都包含NF-κB的结合位点,因此推测RSV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后ICAM-1的表达与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有关,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体外建立RSV感染人气道上皮细胞模型,检测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粘附分子-1(ICAM-1) 的表达变化以及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改变,初步探讨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WP=7>方法:以不同感染量(moi)的RSV感染气道上皮细胞(9HTE cell),观察细胞病变效应。以感染复数moi=0.1的RSV感染气道上皮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感染RSV48h后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皮细胞感染RSV后0.5h,1h,2h,3h ICAM-1 mRNA 丰度的改变。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Electrophoresic mobility shift assay)方法检测9HTE细胞感染RSV后不同时间点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在体外成功建立RSV感染气道上皮细胞模型,当感染量为0.001moi时,大部分9HTE细胞能够存活,而病毒感染量在0.1moi以上时,培养5d后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正常人气道上皮细胞(9HTE)表达ICAM -1较弱,阳性率仅为1+~2+,而在RSV感染后48小时,9HTE 细胞表达ICAM-1明显增加,阳性率可达3+~4+。RSV感染能够上调ICMA-1mRNA 的表达,且具有时间依赖关系,在本实验中,RSV感染后2h-3h ICAM-1mRNA达到峰值(p<0.05)。EMSA检测结果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逐渐延长,核因子NF-ΚB的活性也逐渐增强,当感染RSV90min时,NF-κB的活性最强,而未感染RSV的上皮细胞NF-κB表现出较低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表明RSV感染可明显上调气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且呈现时间依赖关系,提示ICAM-1在气道局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RSV感染可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而NF-κB的活化是启动RSV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合成炎性蛋白、触发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提示应用IL-10、抗氧化剂等NF-κB抑制物可为控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提供新途径。第二部分:抗RSV10-23型脱氧核酶的体外筛选、修饰及细胞毒性研究背景与目的:由四种碱基构成的RNA分子化学结构与蛋白质比较相对简单,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作为翻译蛋白质及多种病毒遗传物质的载体。因此,选用RNA作为生物基因治疗的目标分子有着明显的优势。反义寡聚核酸技术是最早在RNA水平进行基因抑制的方法,通过碱基互补与RNA分子结合形成异二聚体,直接阻断翻译过程或激活胞内酶RNaseH, 降解RNA分子。 具有发夹或锤头型结构的核酶也具有降解RNA的功能,因为核酶分子中包含切割RNA的结构,不需要激活胞内酶就能降解靶RNA分子,与反义寡聚核糖核酸(AODN) 比较具有更多的优势。脱氧核酶是<WP=8>利用体外分子选择技术筛选的具有催化功能的DNA片段,由催化核心和底物识别臂两部分组成,兼顾了反义核酸和核酶的的双重优势,能够在未配对的嘌呤和配对的嘧啶碱基间将靶RNA分子切断,在基因治疗领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RSVM2-2mRNA靶位点设计10-23型脱氧核酶,通过体外转录技术在体外筛选切割M2-2mRNA的DNAzyme,同时对10-23脱氧核酶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DZ膜透性,并对其细胞毒性进行评价。方法:针对RSVM2-2mRNA 不同位点设计合成3种10-23型脱氧核酶:DZ8269、DZ8277和RSV2UDZ,通过体外转录技术生成底物RNA,在体外无细胞系统进行切割、筛选;在脱氧核酶的5'端和3'端以共价键连接胆固醇分子,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Z在K562细胞的摄入效率;用MTT方法评价DZ对9HTE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10-23DZ8269和10-23DZ8277 具有切割RSV M2-2 mRNA 的活性,其中10-23DZ8269的切割效率最高;而RSV2UDZ及抗RSV基因组的DZ604、DZ595不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3-05-01)
型脱氧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10-23型脱氧核酶因其特异、高效切割RNA且自身较稳定、成本低、易制备等优点受到关注。乙型肝炎病毒(HBV)既是DNA病毒,也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如果10-23型脱氧核酶能特异性切割HBV RNA,既能减少HBV的复制,亦能减少HBV蛋白的表达。目的 :探讨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RNA的体外特异性切割作用。方法 :构建含有包括HBV C基因的克隆载体,体外转录获得相对应的HBV RNA。合成针对HBV C基因RNA A2320UC和G2342UU的10-23型脱氧核酶,分别命名为Dzhbvc-AU1、Dzhbvc-GU1。设计空白对照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组,10-23型脱氧核酶组。在有效的体外切割体系下(10ul体系,10m M Mg Cl2,50m M Tris-HCl,10-23型脱氧核酶:10p mol,RNA:0.69p mol),37℃水浴,反应完成后加入0.5M EDTA 4ul,再加入14ul的2×RNA Loading Dye,混匀后90℃/10min,迅速放入冰中冷却后上样,1.5%琼脂糖电泳分析0.5,1,2,4小时后切割效率,切割效率=切割后两条片段的光密度值之和/(未切割的底物光密度值+切割后两条片段的光密度值和)×100%。结果 :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的用于切割反应的底物RNA大小为1413nt。Dzhbvc-AU1、Dzhbvc-GU1均能对相应的底物RNA进行有效的特异性切割,空白对照组及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组未见切割现象。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Dzhbvc-AU1的切割效率分别为48.63%、51.18%、53.02%、53.98%,Dzhbvc-GU1的切割效率分别为70.61%、71.25%、73.40%、74.00%。结论 :在体外,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相应的转录产物有特异性切割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脱氧核酶论文参考文献
[1].江京娣,张晓洁,张爱霞,位春芳,徐茹.10-23型脱氧核酶对HBVS、C基因体外切割作用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
[2].江京娣,张晓洁,吕静竹,钱中清.10-23型脱氧核酶对乙肝病毒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的切割作用[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3].周颖,薛小燕,白卉,马雪,侯征.计算机辅助设计抗MRSA耐药基因mecR1的10-23型脱氧核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
[4].洪洁华,刘晓波,吕小迅.“10~23”型脱氧核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7
[5].王全会,左刚,施水兰,赵增强,崔玉芳.10-23型脱氧核酶对mRNA表达的双重抑制作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
[6].俞海国.ICAM-1和NF-κB在RSV感染中的作用及10-23型脱氧核酶体外抗RSV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