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喀喇沁地区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论文文献综述
白玉双[1](2007)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东部内蒙古最南端的喀喇沁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首当其冲地经历了清中叶以来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的根本所在—移民开垦这一历史进程,成为了东部内蒙古,甚至整个内蒙古地区农业化的先驱与典范。无论是土地的开垦、移民的进出,还是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等方面都走在了前面。这些给喀喇沁地区传统的游牧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涉及到喀喇沁地区民族人口结构、经济形态、土地关系等,甚至对蒙旗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基层社会组织以及旗民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数十万名喀喇沁蒙古人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历程。他们成为东部内蒙古由牧向农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早接受挑战的一群人。他们的跨旗流动,不仅打破了清朝通过旗的“地域封锁”与苏木的“人的封锁”的二重制度来严禁蒙古人越旗流动的规定,同时对其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迁出地而言,作为苏木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的丁数的减少,使传统的苏木制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对迁入地而言,使较早接触农业,并已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的喀喇沁蒙古人的影响波及到了东部内蒙古尚未农业化的其他地区。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整个东部内蒙古的农业化进程。以至于将东部内蒙古已经农业化的蒙古人称作“oγudung mongγol”(短衣蒙古)或“qaracin mongγol”(喀喇沁蒙古)。本文在充分吸收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蒙古文档案与丰富的实态调查报告,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东部内蒙古由牧向农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化较早、较典型的喀喇沁地区进行研究。抓住蒙旗—旗制—旗民这一基本线索,对喀喇沁社会的内部,即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变过去主要从外部观察蒙旗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组成。前言交代选题及其意义、研究概况与本文研究内容,并介绍主要史料。第一章探讨清代喀喇沁地区基本社会制度的苏木制与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发展变化。包括喀喇沁叁旗苏木数目考、丁数的减少及其对苏木制的影响、基层社会组织从什长制到屯达、保甲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村落联合体的太平社等内容。第二章全面、深入地研究移民开垦后喀喇沁地区在行政建置、司法权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包括移民定居与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移住汉民的管理与蒙古、民人交涉案件的审理、理事司员的派遣与府厅州县的设立以及理事同知、理事通判等地方官的设置等内容。并对所谓的“二元管理体制”与“叁堂会审制度”的诸多矛盾与弊端进行分析。还包括所谓的“归化蒙古人”问题。第叁章对八沟、塔子沟税务与蒙旗赏银问题进行研究。对喀喇沁叁旗财政贫困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旗民社会进行剖析。包括阿勒巴图与苏木阿勒巴、喀喇沁蒙古人经济生活贫困化与灾害救济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内容。结语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清中叶以来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附录包括参考文献目录和图表目录两个部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7-05-25)
程存洁,黄庆昌[2](2006)在《海贸遗珍——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一文中研究指出Guangzhou,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as the biggest trading por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July10, the Guangzhou City Museum held an exhibition of cantonese export arts and crafts in the 18th-20th centuries. The exquisite ivory carving, embroidery,silk,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glass carvings on show.(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06年08期)
倪心一[3](1986)在《农业中的大生产与小生产学说——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中,多数人在一起劳动的大生产,和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小生产,存在巳久。但争论孰为优胜,则是18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是从商品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已据支配地位,价值规律广泛发挥作用,生产技术摆脱停滞、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之中,经营农业已不是主要为了自给,而是为了出卖,存在着竞争,必需讲究生产效率、经营效益之后开始的。资本主义在英国发达得最早,所以争论最早也从英国开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1986年09期)
索文清[4](1981)在《十八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西藏人民抗英斗争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地处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它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在军事和交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十七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崛起,西藏地区就成了它们从事侵略活动的重要目标。十八世纪英国独占印度以后,利用同西藏毗邻接壤的有利地势,从政治上、经济上更加紧了对西藏的渗透。英国为了达到最终吞占西藏并打通经过四川,沿长江东下,控制南半个中国的目的,竟然在1888年和1904年,两次向西藏发动了武装进攻,妄图用武力压迫西藏人民屈服。富于革命传统的西藏人民,不畏强暴,从侵略者(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期刊1981年03期)
杨日颖,冯天泽[5](1980)在《佛朗克斯·马太:《美国现实主义: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绘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艺术》1979年3~4月号刊登了贝特斯基的评论文章。评论说:“马太把自然界与遐想世界相提并论,把艺术与社会合二而一,探求新世界的意义和特征,把内在感情和客观外界融为一体。这样的艺术就成为本身包含现实的同一过程。马太正是以这种方法构想美国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应该说,现实主义在世界上是最容易解释和理解的。但马太知道这其实不然。现实主义通常被视为美国绘画的典(本文来源于《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期刊1980年01期)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Guangzhou,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as the biggest trading por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July10, the Guangzhou City Museum held an exhibition of cantonese export arts and crafts in the 18th-20th centuries. The exquisite ivory carving, embroidery,silk,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glass carvings on show.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论文参考文献
[1].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
[2].程存洁,黄庆昌.海贸遗珍——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J].收藏家.2006
[3].倪心一.农业中的大生产与小生产学说——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J].中国农村经济.1986
[4].索文清.十八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西藏人民抗英斗争述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
[5].杨日颖,冯天泽.佛朗克斯·马太:《美国现实主义: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绘画研究》[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