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束植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组织,干细胞,工程,股骨颈,基因,生物。
血管束植入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猛[1](2017)在《骨损伤修复中H型血管的分布和作用及血管束神经束联合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羊大段胫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组织是一个高度血管化和神经化的组织。无论在正常的骨损伤修复过程中还是在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情况下,及时和丰富的血管再生是保证骨损伤正常修复和组织工程骨存活的基础。最近有文献报道在小鼠骨发育过程中存在两种血管内皮细胞亚型,即高表达CD31和Emcn的H型内皮细胞和低表达CD31和Emcn的L型内皮细胞。这两种内皮细胞亚型具有不同的形态、分布和功能特征。其中H型内皮细胞在介导小鼠骨发育成血管和成骨偶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第一部分对H型血管在正常成年大鼠长骨中的分布以及在正常和骨质疏松大鼠骨损伤修复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目的是对H型血管在骨损伤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更深入的认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正常成年大鼠长骨中也存在H型血管并特异的分布在靠近干骺端和骨内膜的骨小梁表面这些成骨活动活跃的部位;在正常大鼠骨损伤的修复过程中,H型血管在损伤后第3d即出现大量增生和分布;随着修复时间的进展,H型血管的量逐渐减少,但特异性的分布在靠近生长前沿的新生骨小梁的表面,在远离生长前沿的骨小梁表面分布显着减少;作为对照,在骨质疏松大鼠骨损伤修复的各个时期,H型血管增生的量均显着减少,并且未发现其特异性高分布,新生骨小梁数量和厚度显着减少且结构紊乱。结合以往的文献推测H型血管具有支持大鼠骨发育和骨损伤修复中新生骨小梁生长的作用,骨质疏松大鼠骨损伤修复中H型血管数量的显着减少是其成骨量少的重要原因。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在正常和骨质疏松大鼠骨损伤修复中成血管相关因子Hif-1α、VEGFA和成骨因子BMP2、Osterix转录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在骨损伤后第3d,骨质疏松组Hif-1α和VEGFA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但在术后第7d和第14d,骨质疏松组Hif-1α和VEGFA的转录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骨质疏松组成骨因子BMP2和Osterix的转录水平在术后3d、7d和14d均显着低于正常组;研究提示骨质疏松大鼠在损伤修复期成血管和成骨因子转录水平的显着降低也是其成血管和成骨量低下的原因。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神经化程度不足是制约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原因。有学者发现将动静脉环或动静脉束移植入组织工程骨来修复骨缺损可以显着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骨缺损的修复。另有学者发现将感觉神经束离断后移植入组织工程骨中也能起到与血管束植入相同的促成骨效果,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移植入的神经束本身具有滋养血管,而且感觉神经束的植入可以通过CGRP、NPY和SP等外分泌递质的释放促进种子细胞的存活和成骨。据此,裴国献教授提出了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神经化同步构建的理论。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分别将隐血管束与隐神经束同时植入组织工程骨、单纯隐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和单纯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绵羊胫骨3cm大节段骨缺损,在术后3个月分别通过X线平片、微米X射线扫描后叁维重建、生物力学检测以及VG染色评价各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和生物力学功能。结果显示,隐血管束和隐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成骨量和材料的降解率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并且获得了较其他两组更好的生物力学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神经化同步构建对于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和力学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覃俊君,尹东,裴国献,江汕,陈思圆[2](2017)在《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神经肽作为存在于神经组织的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调节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目的:观察分别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共54只制备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只,分别给予单纯感觉神经束植入、单纯血管束植入及无血管神经束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修复治疗,分别于造模后4,8,12周对修复骨段行大体、Masson染色观察,比较修复骨段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造模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血管束植入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增加先增高后下降,其中第8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第4,12周(P<0.05);且第4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3)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主要表达于新生骨骨质边缘、骨膜及血管外周;神经肽Y主要表达于髓腔及血管外周;(4)结果说明,骨缺损中血管束或感觉神经束植入均可显着上调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合成水平,加快骨质修复进程;但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能引起支配区感觉功能丧失,故血管束植入更符合正常人体生理功能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陈思圆,王簕,江汕,裴国献[3](2017)在《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中长期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实验证实,植入含血管束或感觉神经的组织工程骨促成骨程度与其内的感觉神经肽受体表达相关。目的:观察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中长期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骨1.5 cm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感觉神经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并在组织工程骨侧槽内植入自体感觉神经束;血管束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并在组织工程骨侧槽内植入自体股血管束;空白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植入后24,48周,进行X射线、免疫组织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X射线检查: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X射线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X射线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表达量高于感觉神经组、空白对照组(P<0.05),感觉神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阳性表达强于空白对照组;4结果表明:植入含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可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蔡桦,傅洪芳[4](2014)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结合血管束植入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结合血管束植入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结合血管束植入的方法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6~45岁,中位数31岁;左侧13例,右侧8例;GardenⅢ型6例、Ⅳ型15例。合并股骨干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1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3例,跌伤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9 d,中位数3 d。术后观察随访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年,中位数4年;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中位数5个月。术后股骨颈复位Garden对线指数分级,Ⅰ级16例、Ⅱ级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2~100分,中位数91分。术后出现股前外侧皮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5例,未予特殊处理;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结合血管束植入治疗中青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骨折可达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4年09期)
张春梅,田洪玲,赵洁,腾云,余绍芬[5](2013)在《肝素抗凝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研究显示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植入骨缺损受区后,材料内部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将血管束植入大体积抗凝材料能否促进骨缺损处血液灌注和血管化进程?目的:观察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对骨缺损修复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2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侧桡骨中段20mm长骨缺损模型,右侧植入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实验组),左侧植入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对照组),术后1,3,7,14,28d行CT灌注成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d开始,实验组血容量、血流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材料中心部位有明显血液灌注,对照组植入物周围有血液渗透,此种趋势持续到术后28d。术后1d,实验组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照组以渗透液体为主,偶见细胞;术后3-7d,实验组复合材料网孔中有血管形成,之后逐渐增多,对照组见植入血管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周围组织纤维化包裹,实验组各时间点材料内部血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可促进血管束植入后材料内部的血液灌注和早期血管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21期)
甘峻麟[6](2013)在《中药结合血管束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药结合血管束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分析中、西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优势和缺点,从而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观察将47例ARCO II期III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采用血管束植入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结合血管束植入术治疗。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以及影像学稳定率作为标准来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的变化及差异。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在髋关节疼痛、活动度、功能、影像学等方面亦有显着差异。结论:中药结合血管束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较单纯采用血管束植入术治疗,在治疗后早期能较好的减轻甚至消除病髋疼痛、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促进骨修复。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26)
陈双涛,张卫平,刘长安,王俊江,宋恒义[7](2013)在《血管束植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联合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骨缺损模型的可行性,探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方法。方法: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的双侧股骨头均参加实验。用液氮冷冻法造模,股骨头钻孔造成骨缺损。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C组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束植入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3只实验动物。所获的股骨头标本分别做组织切片HE染色,进一步测算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做统计分析。结果:C组股骨头缺损区2周时可见新生骨小梁和原始毛细血管形成,8周时新生骨小梁板层状或编织状,毛细血管丰富,12周时骨小梁变宽变粗,排列规则,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及新生骨髓。B、C两组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比,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12周时C组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比均比同时期B组大。结论: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在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区形成新生骨小梁,可以用作异体移植。植入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区的血管束可以有效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新生骨小梁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3年03期)
姬文晨,杨佩,张越林,王春生,倪建龙[8](2012)在《脂肪干细胞及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十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4月龄SD大鼠,分离培养ADSCs,并行成骨诱导鉴定。取第3代ADSCs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de/polyamide-66,nHA/PA66)支架上制备复合支架,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支架复合情况。取4月龄SD大鼠24只,体重350~40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B组分离大鼠双侧腹壁下动、静脉,分别将血管束植入培养10 d的复合支架及单纯nHA/PA66支架;C组将培养10 d的复合支架包埋入双侧股四头肌中。术后2、4周每组取4只大鼠支架标本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检测其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所分离细胞经鉴定为ADSCs。扫描电镜观察示复合培养10d,细胞数目增多,形态完全伸展,呈长梭形。术后2、4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A组支架植入动、静脉周围有大最血管生成,血管数量及管壁成熟度均优于同一时间点的B、C组。术后2、4周,A组血管密度和血管直径均显着大于B、C组,B组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和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可以促进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凌云,黄世波[9](2011)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血管束植入修复15例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血管束植入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股骨颈骨折叁刃钉内固定后引起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拔除叁刃钉,用选股外动脉升支血管束植入法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均进行随访3年至9年,除1例因车祸引起患侧股骨再次骨折需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外,其余14例患者中优9例,良4例,中1例,总有效率达到93.3%。结论采用血管植入法修复股骨头坏死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陈思圆[10](2011)在《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由于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所致的骨缺损、畸形愈合、延期愈合或骨不连等一直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医学问题,所以大段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当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材料移植(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或异种移植)、各种生物材料的植入,骨传输生长方法,但是这些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明应用则为人类治愈骨不连带来了希望,但如何构建一个近似生理条件的组织工程骨是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带有血供和神经支配的骨移植物对大段骨缺损有明确的修复效果,因为充足的血液供应是保证组织工程骨存活的先决条件;而完善的神经支配起到调节与反馈作用,因而也是构建理想组织工程骨的要素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的大量实验研究显示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血管束可以有效促进新生骨形成,另有实验研究证实植入感觉神经束也能促进新生骨形成。一方面,植入的血管束和感觉神经可以为支架材料上的种子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另一方面,血管束和感觉神经束可以释放多种神经肽,这些神经肽可能通过作用在种子细胞细胞膜上的神经肽受体调节种子细胞的增值和分化。本研究通过检测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内神经肽受体的表达情况,为今后研究骨形成与血管、神经再生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第一部分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向成骨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肽受体的表达研究1.抽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髂骨处抽取红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cells, BMSCs),培养至第3代时,取一部分BMSCs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21天。并检测碱性磷酸酶和钙结节鉴定分化方向。2.分别取培养至第3代的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FITC)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type I receptor, CGRP1R), P物质Ⅰ型受体(Neurokinin-1 receptor, NK1R),神经肽Yl型受体(Neuropeptide Y type I receptor, NPY1R)和VIP1型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I receptor, VIPR1)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分别取培养至第3代的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随后行常规总RNA的提取,并取总RNA样本进行电泳检测。另取各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扩增,以β-actin作为内参物,计算CGRP1R、NK1R、NPY1R、VIPR1的相对表达强度。第二部分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短期表达研究1.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5个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3kg,购自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觉神经束植入组(Ⅰ组)、血管束植入组(Ⅱ组)、单纯组织工程骨对照组(Ⅲ组),每组各18只。每只兔于双侧髂骨处抽取红骨髓5ml(内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WCs)经过原代培养(全骨髓培养法)、传代培养,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7天后,按4×106~6×106个/ml的密度,采用负压吸引接种法将细胞接种到多孔β-磷酸叁钙支架上(每个支架细胞数约1×106个),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2.于所有动物左侧股骨前外侧做一纵形切口,逐层分离显露股骨。于股骨前外侧放置已塑形好的6孔普通钢板,于钢板第2、3孔之间用线锯截取1.5cm长股骨,在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自体BMSCs构建)后逐层缝合伤口。再于股骨内侧中央做一小的纵切口,逐层显露,在股叁角内显露和分离出隐神经和股血管束,将隐神经游离适当长度后远端锐性切断并植入组织工程骨的侧槽内,为Ⅰ组;将股血管束游离适当距离后无须切断,顺行植入组织工程骨侧槽内并用普理灵线固定,为Ⅱ组;同时游离出大隐神经和股血管束,但不植入侧槽内,为Ⅲ组(空白对照组)。3.于术后第4、8、12w将动物(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术区摄X光片(投照距离lm,投照条件46KV,50mA,曝光时间0.14s),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与材料降解情况,并根据修复骨缺损的情况的进行评分。4.于术后第4、8、12w处死每组2只动物,完整截取组织工程骨段股骨,行大体标本观察。以40g/L多聚甲醛固定,150g/L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后石蜡包埋,行5μm连续横行及纵行切片,切片标上序号,分别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成骨和血管生成情况。此外,按SABC试剂盒说明书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GRP1R、NK1R、NPY1R、VIPR1的表达情况,用已知CGRP1R, NK1R, NPY1R, VIPR1阳性表达的切片作阳性对照,PBS液代替抗液作阴性对照。每只动物随机取4张相同序数的CGRP1R、NK1R、NPY1R, VIPR1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阳性表达部位与表达强弱并拍照。5.于术后第4、8、12w处死每组4只动物,迅速剔除组织工程骨周围软组织,在组织工程骨两端与正常骨交界处、组织工程骨中点共3个位置钳取新鲜骨组织约40mg,加入1ml Trizol液研磨,用枪吹打几次,尽量让细胞全部裂解,室温放置5分钟,随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常规总RNA的提取,并取总RNA样本进行电泳检测。另取各组总RNA 3μL,按逆转录kit操作步骤合成cDNA。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条件如第一部分所述。采用2一△△Ct法,以β-actin作为内参物,计算CGRP1R、NK1R、NPY1R、VIPR1的相对表达强度。引物序列如第一部分所述。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靶基因的表达量F=2—△△ct,△△ct=(待测样品的目的基因的ct的平均—待测样本的看家基因的ct的平均)—(对照样品的目的基因的ct的平均一对照样本的看家基因的ct的平均)。7.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3×3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处理因素和时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做统计,若有显着性差异则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同一时间点各组间的mRNA表达量值和同一组间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量值进行比较,并用LSD法行多重比较分析。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第叁部分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中长期表达研究1.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5个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3kg,购自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觉神经束植入组(Ⅰ组)、血管束植入组(Ⅱ组)、单纯组织工程骨对照组(Ⅲ组),每组各12只。每只兔于双侧髂骨处抽取红骨髓5ml(内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如第二部分所述进行原代培养,成骨诱导培养,采用负压吸引接种法将细胞接种到多孔p-磷酸叁钙支架上(每个支架细胞数约1×106个),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2.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分组详见第二部分。3.于术后第24,48w将动物(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术区摄X光片(投照距离lm,投照条件46KV,50mA,曝光时间0.14s),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与材料降解情况,并根据修复骨缺损的情况的进行评分,并联系第二部分的评分,得出一个连续的评分走形趋势。4.于术后第24,48w每组处死2只动物,完整截取组织工程骨段股骨,行大体标本观察。HE和Masson染色检测成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GRP1R、NK1R、NPY1R、VIPR1的表达情况,方法同前。5.于术后第24,48w每组处死4只动物,迅速剔除组织工程骨周围软组织,在组织工程骨两端与正常骨交界处、组织工程骨中点共3个位置钳取新鲜骨组织约40mg,加入1ml Trizol液研磨,用枪吹打几次,尽量让细胞全部裂解,室温放置5分钟,随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常规总RNA的提取,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CGRP1R、NK1R、NPY1R、VIPR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可联系第二部分的对应的结果,得出一个短期到长期的表达水平的趋势。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靶基因的表达量F=2—△△ct,△△ct=(待测样品的目的基因的ct的平均—待测样本的看家基因的ct的平均)—(对照样品的目的基因的ct的平均一对照样本的看家基因的ct的平均)。7.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3×2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处理因素和时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做统计,若有显着性差异则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同一时间点各组间的mRNA表达量值和同一组间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量值进行比较,并用LSD法行多重比较分析。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向成骨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肽受体的表达研究1.原代培养后第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成集落样生长,细胞形状成长梭形,培养第7天细胞长满培养瓶,并行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增值增快。成骨诱导分化第3代细胞后,细胞的增值明显减慢,细胞形状变为多角形,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阳性部位位于胞浆内;茜素红染色示钙结节染色阳性。2.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肽受体在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21天的BMSCs上表达的观察结果: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绿色的各神经肽受体荧光染色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周围的胞膜上,呈点片状分布。3.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肽受体mRNA在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21天的BMSCs上表达的结果: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21天的BMSCs均能检测出各神经肽受体mRNA的表达。第二部分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短期表达研究1.X线观察:术后4周后,各组骨缺损处的材料影密度降低,材料周围均有模糊的骨痂影,而工Ⅲ组(空白对照组)的骨痂量少于各实验组;术后8周后,各组的骨痂量进一步增加,但Ⅲ组(空白对照组)的骨痂量仍少于各实验组,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骨缺损处的材料开始被吸收降解;术后12周后,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骨痂量开始减少,开始进入塑形期,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的骨痂量仍有增多的迹象,各组骨缺损处的生物材料有明显的被吸收和降解的痕迹。X线评分示:不同时间之间X线评分值有显着性差异(F=100.854,p=0.000)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44.148,29.757,32.801,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X线阻射值均有显着性差异(F=29.377为p=0.000),在叁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4.876、21.628、9.656,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F=3.986,p=0.007)。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X线评分值逐步升高;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在4周时,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评分明显高于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的评分(p<0.05),在8周和12周时,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评分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的评分(p<0.05)。2.组织学检测成骨情况(HE和Masson染色):HE染色中粉红色的区域为新生骨组织,内可见骨陷窝和成骨细胞;而在Masson染色中,绿染的区域为新生胶原组织。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成骨的面积也进一步增加,在个时间点,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面积均要多于Ⅲ组(空白对照组)。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GRP1R, NK1R, NPY1R, VIPR1在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情况:4周时,Ⅰ、Ⅱ两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血管束植入组)神经肽受体表达的位置相同,多在血管和骨髓处,新生骨边缘,成骨细胞周围和骨膜处也有少量阳性表达,Ⅲ组(空白对照组)在新生骨边缘发现有少量表达。随着时间推移(8周,12周),叁组在新生骨成骨细胞边缘、血管周围、骨髓内的表达量也增加,表达强度Ⅲ组(空白对照组)为最弱。4.荧光定量PCR检测CGRP1R, NK1R, NPY1R, VIPR1的mRNA在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情况:(1) CGRP1R:不同时间之间CGRP1R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F=114.028,p=0.000),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75.265,58.831,60.946,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CGRP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704.531,p=0.000),在叁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393.510、290.439、157.263,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F=4.231,p=0.009)。Ⅰ组和Ⅱ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血管束植入组)的CGRP1R表达量随着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Ⅲ组(空白对照组)CGRP1R表达量随着时间呈先逐渐升高趋势;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CGRP1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CGRP1R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2) NK1R:不同时间之间NK1R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F=141.636,p=0.000),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60.993,61.634,30.602,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NK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972.247,p=0.000),在叁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578.477、632.202、164.934,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F=11.272,p=0.000)。NKIR表达量随着时间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NKI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NKIR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3) NPY1R:不同时间之间NPY1R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F=256.544,p=0.000),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25.793,74.177,99.460,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NPY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1006.545,p=0.000),在叁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395.125、849.587、138.529,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F=14.049,p=0.000)。Ⅰ组和Ⅱ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血管束植入组)的NPY1R表达量随着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Ⅲ组(空白对照组)NPY1R表达量随着时间呈先逐渐升高趋势;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NPY1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NPY1R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4) VIPR1:不同时间之间VIPR1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F=74.521,p=0.000),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20.774,89.201,17.486,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VIPR1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94.285,p=0.000),在叁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19.909、49.558、28.377,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F=12.820,p=0.000)。VIPR1表达量随着时间呈先逐渐升高趋势;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要高于Ⅰ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第叁部分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中长期表达研究1.X线观察:术后24周后,X线显示各组的生物材料已经降解和吸收,各组的骨痂量较12周有了明显的减少,已经开始塑形阶段,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组织工程骨植入区已经部分骨髓腔再通,塑形程度要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Ⅲ组(空白对照组)钢板对侧的骨皮质还没有完全连续。术后48周,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Ⅱ组(血管束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的骨塑形程度进一步加强,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组织工程骨植入区已经完全骨髓腔再通,骨皮质顺滑,和正常骨类似,而Ⅲ组(空白对照组)的骨皮质和正常骨相比,骨皮质相对紊乱。X线评分示:不同时间之间X线评分值有显着性差异(F=63.268,p=0.002),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9.600,29.901,16.610,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X线阻射值均有显着性差异(F=26.031,p=0.000),在二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9.150、20.472,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不存在着交互效应(F=0.131,p=0.878)。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X线评分值逐步升高;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在24周和48周时,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评分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的评分(p<0.05)。2.组织学检测成骨情况(HE和Masson染色):HE染色中粉红色的区域为新生骨组织,内可见骨陷窝和骨细胞,同正常骨组织。在24周和48周两个中长期时间点,各组的骨痂明显被吸收完全,切片呈光滑骨皮质包裹骨髓腔状,和正常骨组织类似。在个时间点,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皮质厚度均要大于Ⅲ组(空白对照组)。Masson染色中,绿染的区域为新生胶原组织,而红染则为成熟胶原组织。各组在绿染组织内镶嵌着部分红染的骨组织,此形态同正常骨组织。在24周和48周两个中长期时间点,各组的骨痂明显被吸收完全,切片呈光滑骨皮质包裹骨髓腔状,和正常骨组织类似。在个时间点,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皮质厚度均要大于Ⅲ组(空白对照组)。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GRP1R, NK1R, NPY1R, VIPR1在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情况:四种神经肽受体(CGRP1R、NK1R、NPY1R、VIPR1)在各实验组各时间点表达的位置和强度,肉眼观测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差异。24周时,各组神经肽受体多表达于骨皮质内的小腔隙周围,血管腔周围,骨细胞周围表达,其中Ⅲ组(空白对照组)在表达的强度和数量比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要低。随着时间推移(48周),叁组阳性表达的位置和强度与24周相比在肉眼观察下无明显差异,而阳性表达的强度和数量Ⅲ组(空白对照组)为最弱,比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要低。4.荧光定量PCR检测CGRP1R, NK1R, NPY1R, VIPR1的mRNA在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情况:(1) CGRP1R:不同时间之间CGRP1R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F=3.149,p=0.093),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4.809,0.354,0.220,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CGRP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70.817,p=0.000),在两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52.604、26.081,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无交互效应(F=0.664,p=0.527)。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CGRP1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CGRP1R表达量与Ⅲ组(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 NK1R:不同时间之间NK1R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F=0.655,p=0.429),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0.404,0.121,0.247,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NK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298.914,p=0.000),在两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186.233、124.068,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无交互效应(F=0.026,p=0.947)。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NK1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NK1R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3) NPY1R:不同时间之间NPY1R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F=0.502,p=0.488),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0.026,0.065,0.671,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NPY1R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103.464,p=0.000),在两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83.247、36.481,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无交互效应(F=0.121,p=0.887)。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NPY1R表达量要高于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NPY1R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4) VIPR1:不同时间之间VIPR1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F=1.815,p=0.195),在叁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0.150,0.293,2.400,均为p>0.05;从各时间点看,每一时间点各组的VIPR1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差异(F=25.593,p=0.000),在两个时间点内均如此,F值分别为16.543、10.174,均为p<0.05,不同时间点和分组之间无交互效应(F=0.259,p=0.774)。对每一时间点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见,在24周时,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要高于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要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p<0.05)。;在48周时,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要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而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的VIPR1表达量与Ⅲ组(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BMSCs和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均有CGRP1R, NK1R, NPY1R, VIPR1的表达,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2.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可以用来检测骨组织中某些因子的mRNA表达,所以能够作为骨组织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3.各时间点中,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均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4.短期观察中,4周,8周,12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GRP1R, NK1R, NPY1R, VIPR1的表达量,Ⅲ组(空白对照组)的均比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最低,多表达在新生骨膜处成骨细胞和小腔隙周围,新生血管周围也可见有阳性表达。5.各组在短期的各时间点(4,8,12周)均检测到有神经肽受体的mRNA表达,实验组各神经肽受体mRNA的表达量在第8周的时候表达最多,并且Ⅱ组(血管束植入组)>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Ⅲ组(空白对照组)。6.术后24周,48周各组的成骨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各组术后24周,48周的X线显示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优于Ⅲ组(空白对照组),结构更接近于正常骨组织,髓腔再通明显。7.术后24周,48周的组织学检测表明叁组的成骨结构均与正常骨组织类似,其中Ⅲ组(空白对照组)骨皮质略薄8.术后24周,48周针对各神经肽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表明各组各受体的阳性表达的分布与正常骨组织的类似,多表达在皮质中的小腔隙周围,成骨细胞周围和骨髓。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阳性表达分布和表达强度比Ⅲ组(空白对照组)广,24周和48周相比,阳性表达的强度和分布无明显差异。9.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术后24,48周Ⅰ组(感觉神经植入组)和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神经肽受体mRNA水平与12周的表达水平大约持平,表达趋于平稳。其中Ⅱ组(血管束植入组)的神经肽受体mRNA水平为叁组中最高。(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血管束植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神经肽作为存在于神经组织的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调节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目的:观察分别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共54只制备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只,分别给予单纯感觉神经束植入、单纯血管束植入及无血管神经束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修复治疗,分别于造模后4,8,12周对修复骨段行大体、Masson染色观察,比较修复骨段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造模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血管束植入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增加先增高后下降,其中第8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第4,12周(P<0.05);且第4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3)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主要表达于新生骨骨质边缘、骨膜及血管外周;神经肽Y主要表达于髓腔及血管外周;(4)结果说明,骨缺损中血管束或感觉神经束植入均可显着上调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合成水平,加快骨质修复进程;但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能引起支配区感觉功能丧失,故血管束植入更符合正常人体生理功能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束植入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继猛.骨损伤修复中H型血管的分布和作用及血管束神经束联合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羊大段胫骨缺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2].覃俊君,尹东,裴国献,江汕,陈思圆.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3].陈思圆,王簕,江汕,裴国献.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中长期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4].蔡桦,傅洪芳.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结合血管束植入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J].中医正骨.2014
[5].张春梅,田洪玲,赵洁,腾云,余绍芬.肝素抗凝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6].甘峻麟.中药结合血管束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7].陈双涛,张卫平,刘长安,王俊江,宋恒义.血管束植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2013
[8].姬文晨,杨佩,张越林,王春生,倪建龙.脂肪干细胞及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9].凌云,黄世波.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血管束植入修复15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
[10].陈思圆.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神经肽受体的表达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