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氢燃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氢,燃料,超临界,特性,直喷,结焦,辛烷。
碳氢燃料论文文献综述
贾贞健,范勐[1](2019)在《碳氢燃料裂解结焦拟制方法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裂解结焦是碳氢燃料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碳氢燃料裂解结焦拟制方法,分析了催化剂、反应条件在碳氢燃料裂解结焦中的重要作用。抑制结焦具有多种处理方式,烃类裂解反应在原料中添加结焦抑制剂,结焦抑制剂具有无机、有机系统、有机金属化合物。425℃条件下使用1,4-苯基二甲醇、苯基醇能够阻止JetA-1燃料结焦现象。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运行的超临界状态,采用超临界技术常用的萃取剂,温度与压力均高于临界值。本文通过对碳氢燃料裂解结焦拟制方法的研究,为碳氢燃料的使用提供了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晓红,姜俞光,秦江,鲍文[2](2019)在《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以平行四边形通道为例和矩形通道进行对比,对并联通道中碳氢燃料流动换热过程进行了叁维数值建模。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下,平行四边形通道相比矩形通道具有更大流固间换热面积,因而在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方面都优于矩形通道,加热面壁温峰值降幅最大可达226K。通道倾角对流量分配也有重要影响,大通道倾角能实现更合理的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倾角从105°增加到150°时,加热面壁温峰值降低了287K。在非理想分汇流布置(以U型分汇流布置为例)和非均匀热流条件下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通道设计,说明了此设计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胥会祥,龚建良,黄永刚,李勇宏,周文静[3](2019)在《纳米铝粉在高密度碳氢燃料HF-X中的分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纳米铝粉在高密度碳氢燃料(HF-X)悬浮液中的分散稳定性,通过沉降速率法,探讨了分散剂含量、分散温度、纳米铝粉含量和粒度、悬浮液超声分散功率和超声时间对纳米铝粉在HF-X中分散性的影响;采用SEM比较了分散前后纳米铝粉的形貌,测试了纳米铝粉在分散剂/HF-X溶液中的接触角,分析了分散剂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含胺锚固基团的聚合物(HS)分散剂的悬浮液稳定分散时间明显长于含嵌段共聚物(HT)分散剂;随纳米铝粉含量和粒度增大,其在HF-X悬浮液中沉降速率增大,其中,在悬浮液中纳米铝粉的最大质量分数是7.5%,而达到10%就成为浆状物;随分散剂HS50质量浓度增加,纳米铝粉的沉降速率降低;HS50质量浓度为0.02g/mL时,纳米铝粉沉降速率为9.85×10~(-6)g/(cm~2·s),趋于恒定;随超声分散功率和时间增大,纳米铝粉的沉降速率降低,其对纳米铝粉的分散稳定性影响显着,而分散温度的影响最小;纳米铝粉在HS/HF-X溶液中的接触角明显大于在HT/HF-X中的接触角,含HS系列分散剂较好的分散稳定性与其高分子链之间对纳米铝粉的空间阻滞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耀东[4](2019)在《碳氢燃料燃烧中碳烟光学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些年雾霾天气的增多和空气质量的下降,人们对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在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方面,政府颁布了更加严厉的法规,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的超细颗粒物排放引起了重视。本文聚焦碳烟测量领域,首先对比研究了有关碳烟测量的光学诊断方法,对其技术发展过程、测量原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其优缺点,最终决定采用基于双色法的激光诱导炽光法(2C-LII)作为本文的测量手段。本文建立了层流乙烯-空气扩散火焰LII测试系统和GDI光学发动机LII测试系统。标定了ICCD相机的光强响应系数,400nm波长对应的光强响应系数为2.08×10~(-7),600nm波长对应的光强响应系数为7.8×10~(-9)。利用2C-LII测试方法测量高度为64mm的层流乙烯-空气扩散火焰的碳烟分布。层流乙烯-空气扩散火焰的碳烟在燃料扩散的方向上先增后减,直至完全消失,火焰高度低于28mm时,碳烟分布呈双峰状态,火焰高度超过28mm时,双峰状态的分布开始减弱,火焰中心区域的碳烟开始增多;碳烟最浓的区域位于层流乙烯-空气扩散火焰的外侧,此处碳烟体积分数最大值约为8.2×10~(-6)。测量结果和参考文献数据吻合得很好,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利用LII测试方法测量GDI光学发动机缸内碳烟体积分数。测量了距离缸套顶部往下5mm、10mm和15mm叁个平面在6000μs、7000μs和8000μs叁个喷油脉宽下的碳烟体积分数,同时研究了8000μs喷油脉宽下叁个平面碳烟体积分数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活塞刚好完全经过选定平面时,对应的曲轴转角是该平面碳烟最浓的时刻;10mm平面为最浓区域,5mm平面次之,15mm平面为最稀区域,并且15mm平面位于碳烟浓区的边缘。2)5mm和10mm平面最浓时刻:6000μs喷油脉宽下的碳烟浓度整体水平比较低,7000μs、8000μs喷油脉宽对应的碳烟体积分数相对较大,其中7000μs喷油脉宽的碳烟体积分数略大,但分布不均匀,靠近进气门一侧的碳烟体积分数相对较大,靠近排气门一侧的相对较小;15mm平面最浓时刻:7000μs和8000μs喷油脉宽对应的碳烟浓度分布特性发生了变化,碳烟最浓的部分主要分布在中部靠上区域,相比于其他两个平面有所下移。3)8000μs喷油脉宽下,每个平面从各自最浓时刻开始,随着活塞逐渐的下行,碳烟浓度整体逐渐下降,到膨胀冲程后期,碳烟明显的浓区逐渐消失,分布更加均匀。利用DMS500快速颗粒分析仪测量了6000μs、7000μs和8000μs叁个喷油脉宽下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叁个喷油脉宽对应的颗粒物粒径分布都呈双峰状态,一个峰在核态部分,另一个在积聚态部分。8000μs喷油脉宽对应的总数数量浓度最大,大部分为核态颗粒物,积聚态颗粒物相对较少;7000μs喷油脉宽对应的颗粒物总数数量浓度稍小,大部分为积聚态颗粒物,核态颗粒物相对较少;6000μs喷油脉宽对应的颗粒物总数数量浓度最小,大部分为核态颗粒物,积聚态颗粒物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5](2019)在《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正辛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结果进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正辛烷初始反应为八种热解均裂反应,分别为四种碳碳键断裂和四种碳氢键断裂,且碳碳键比碳氢键更容易发生断裂,分子端部的化学键断裂比较困难。讨论了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热解的主要产物是H_2、CH_4、CH_2=CH_2,其他产物为CH_3-CH_3。H_2有两种形成机理,分别是自由基攻击反应和自由基间结合反应。CH_4有两种形成机理,与H_2的相似。CH_2=CH_2的形成机理为大分子自由基β键断裂反应。本工作从分子尺度研究了正辛烷的热解机理,为其他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云晖,高伟,张弛,林宇震[6](2019)在《超临界碳氢燃料的射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的超临界燃油喷射混合问题,采用纹影法对超临界正十烷(n-decane)/正戊烷(n-pent ane)混合物在静止环境中的射流激波结构进行试验,同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射流的相变途径和流量特性。纹影照片显示,在试验工况下射流在喷口附近呈现出马赫波等激波结构,燃料的压力是激波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表明:在混合物的临界点附近,燃料压力较高时更有可能导致相变。由于物性的不同,大分子与小分子碳氢燃料的相变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分子燃料在喷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冷凝。采用1维等熵计算方法可以较精确地计算高温高压碳氢燃料的流量。(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9年02期)
王彦红,李素芬,赵星海[7](2019)在《碳氢燃料热声不稳定流动特性和边界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空-油换热器安全稳定运行,对竖直上升圆管内超临界压力航空燃料的热声不稳定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管壁温度的振荡特征和热声不稳定流动的诱发原因。考察了运行参数对流动稳定工况和流动不稳定工况界限的影响。取相邻流动稳定工况和流动不稳定工况的热流密度平均值作为边界,分析了该边界随进口拟过冷度的变化情况。通过临界拟相变数和拟过冷度数的比值表征,建立了热声不稳定流动边界与进口雷诺数和相对压力关联的预测准则。结果表明:拟沸腾效应导致了热声不稳定流动现象。进口温度和运行压力越低,热声不稳定流动越容易出现。提出的边界预测准则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5%以内。(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李良伟,王畅,朱剑琴,胡希卓[8](2019)在《多影响因素作用下碳氢燃料跨临界过程换热恶化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多影响因素作用下碳氢燃料跨临界过程换热恶化的特性,基于开源计算软件OpenFOAM对超临界RP-3的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广义对应状态法则对碳氢燃料替代模型的物性进行计算,湍流模型选用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湍流模型。与实验数据比较,热流密度为300~400kW/m2内的计算壁温平均误差小于3%。研究分析了换热恶化机理,讨论压力、进口温度、热流密度与质量流量之比对RP-3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拟临界温度附近RP-3热物性的剧烈变化是强制对流下发生换热恶化的主要原因;提高压力、降低热流密度与质量流量之比或减小进口温度是避免流体在拟临界温度附近发生换热恶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换热恶化预测关联式,为主动再生冷却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世璋,朱强华,高效伟[9](2019)在《碳氢燃料在波纹管内的超临界裂解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波纹型冷却通道在碳氢燃料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的适用性,基于一步总包反应机理,建立了同时考虑碳氢燃料流动传热、裂解吸热与固体导热的耦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对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波纹管内的流动传热和裂解吸热现象展开数值研究。通过与光滑管进行对比,分析了波纹结构对管内热量传递、组分输运和裂解反应吸热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壁面热流下的裂解传热特性。研究表明:波纹管可以显着提升燃料的换热能力,平均对流换热系数最高可提升40%;波纹管内的速度波动使流场内温度和组分浓度在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正癸烷的裂解吸热率和平均裂解转化率;壁面热流在0.8MW/m2~1.0MW/m2变化时,正癸烷裂解吸热率和综合换热性能随热流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庞维强,王可,胥会祥,付小龙,李军强[10](2018)在《含碳氢燃料(ACH)的低特征信号富燃料推进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低特征信号固体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低特征信号富燃料推进剂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高能碳氢燃料部分替代富燃料推进剂中的金属燃料是降低推进剂特征信号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激光粒度仪测试了烯烃类碳氢燃料(ACH)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利用TG-DTG热分析仪分析了ACH及含ACH的富燃料推进剂热分解特性,评价了ACH和含ACH的富燃料固体推进剂的机械安全性能(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采用靶线法和燃烧实验装置研究了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及火焰结构,分析了含ACH的富燃料推进剂的燃烧残渣率,并与不含ACH的富燃料推进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CH的颗粒较均匀,明显呈现近"球形";富燃料推进剂的质量燃烧热值和体积燃烧热值随着ACH质量分数的增加均增大,而密度却减小; ACH的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均较低,表明其自身本质是安全的,推进剂的特性落高H50随着ACH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而摩擦感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在不同测试压力下,推进剂的燃速随ACH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而燃速压力指数却增大,压力指数提高了65.87%。(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碳氢燃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注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以平行四边形通道为例和矩形通道进行对比,对并联通道中碳氢燃料流动换热过程进行了叁维数值建模。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下,平行四边形通道相比矩形通道具有更大流固间换热面积,因而在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方面都优于矩形通道,加热面壁温峰值降幅最大可达226K。通道倾角对流量分配也有重要影响,大通道倾角能实现更合理的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倾角从105°增加到150°时,加热面壁温峰值降低了287K。在非理想分汇流布置(以U型分汇流布置为例)和非均匀热流条件下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通道设计,说明了此设计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氢燃料论文参考文献
[1].贾贞健,范勐.碳氢燃料裂解结焦拟制方法研究综述[J].产业创新研究.2019
[2].张晓红,姜俞光,秦江,鲍文.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胥会祥,龚建良,黄永刚,李勇宏,周文静.纳米铝粉在高密度碳氢燃料HF-X中的分散特性[J].火炸药学报.2019
[4].王耀东.碳氢燃料燃烧中碳烟光学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9
[5].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J].材料导报.2019
[6].彭云晖,高伟,张弛,林宇震.超临界碳氢燃料的射流特性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9
[7].王彦红,李素芬,赵星海.碳氢燃料热声不稳定流动特性和边界实验分析[J].推进技术.2019
[8].李良伟,王畅,朱剑琴,胡希卓.多影响因素作用下碳氢燃料跨临界过程换热恶化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19
[9].黄世璋,朱强华,高效伟.碳氢燃料在波纹管内的超临界裂解传热特性[J].推进技术.2019
[10].庞维强,王可,胥会祥,付小龙,李军强.含碳氢燃料(ACH)的低特征信号富燃料推进剂特性[J].固体火箭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