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波异常与恶性心律失常5例

J波异常与恶性心律失常5例

一、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青[1](2019)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血管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为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情凶险,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与冠脉病变(coronal lesions,CL)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冠脉血管情况,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与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关系,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冠脉病变(CL)情况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于发病12h内或1012d内行冠脉造影。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等一般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记录单支、双支或三支及以上血管数目及梗死相关动脉情况。测量心电图QRS时限、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统计心电图ST段下移的导联数及心电图T波倒置程度及导联,比对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根据冠脉造影病变血管部位分布、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导联数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心电图QRS时限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关系、心电图T波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左回旋支(LCX)62例,占23.50%;前降支(LAD)118例,占44.70%;右冠状动脉(RCA)76例,占28.80%;左主干(LM)8例,占3.0%。NSTEMI患者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80例,重度狭窄106例,完全闭塞72例。QRS≥100ms组患者其三支及以上病变数目多于QRS<100ms组(P<0.05)。ST段下移≥1mm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多于ST段下移<1mm组(P<0.05),导联数<6个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少于导联数≥6个组(P<0.05)。无T波倒置组、T波倒置<2mm组和T波倒置≥2mm三组间冠脉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QRS≥100ms、ST段下移≥1mm、导联数≥6个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较多见;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重度狭窄多见;心电图T波倒置对患者的冠脉病变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孟娟,雷娟,方昶,袁桂仪,周淑娴[2](2015)在《国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中以"Brugada"为自由词或关键词,检索国人发表的Brugada病例182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Brugada综合征患者男女之比14.7∶1,中位年龄41岁;25例有家族猝死史,5例有家族Ⅰ型Brugada波。72.3%有晕厥史,晕厥年龄(43.0±12.0)岁。39.0%记录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71例行心电生理检查,阳性率49.3%。药物激发试验阳性率为92.9%。10例误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占指南推荐的19.8%。猝死率8.2%,猝死年龄(48.7±16.7)岁。结论近15年来中国报道182例Brugada综合征,其特点:累及年龄广,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晕厥为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药物激发试验及心电生理检查阳性率高,治疗现状不规范,ICD植入率低,猝死率高。

赵东生[3](2012)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6例汉族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汉族人群CPVT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我中心通过RYR2、CASQ2基因突变检测确诊为CPVT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心电图参数、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另外,我们对其中的5例患者进行了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结果6例患者(男4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13.0±4.2(7-20)岁,首发症状均为晕厥。静息状态下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显示右胸导联T波切迹、双峰、双向以及明显的U波,无J点抬高、ST段偏移及QT间期异常,二维超声心动图(ECHO)未及心脏结构异常。此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双向形室性心动过速(bVT)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ECG(2/6)、Holter(5/6)、平板运动试验(3/6)、肾上腺素激发试验(5/5)。6例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BB)口服治疗,出院后3个月门诊随访,均未再发晕厥。结论:CPVT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静息状态下ECG表现为右胸导联T波改变、明显的U波,发病时表现为bVT、pVT,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是其发病的主要触发因子,BB对其安全有效。

林加锋,陈露霞,潘娅静[4](2001)在《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文中研究指明

慈晓伟[5](2020)在《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对照研究,共收集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21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首次发病到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时间(Time to Ablation,TTA)分为TTA<3年、3年≤TTA≤5年、TTA>5年三组。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间PTSMA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NYHA心功能分级及PTSM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行PTSMA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共纳入211例患者,其中TTA<3年组112例(53.08%)、3年≤TTA≤5年组42例(19.91%)和TTA>5年组57例(27.01%)。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vs TTA>5年组在发病年龄(49.94±12.46 vs 44.07±13.77 vs 40.00±16.38,p=0.00)、手术年龄(50.19±12.51 vs 48.14±13.75 vs 54.18±11.63,p=0.04)及房颤病史(10.71%vs 9.52%vs 24.56%,p=0.03),有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其他临床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行PTSMA的酒精用量(2.06±0.96 vs 2.09±0.98 vs2.15±1.09,p=0.86),消融血管数(1.15±0.36 vs 1.17±0.38 vs 1.21±0.50,p=0.67),无统计学差异。PTSMA围手术期,TTA>5年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有高于另外两组的倾向,TTA>5年组vs 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5.4%vs 4.8%vs 8.77%,p=0.6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TSMA围手术期相关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短阵室速,室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TTA<3年组中有1例82岁女患在术中未注入无水酒精之前出现心包填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未行PTSMA治疗。TTA>5年组vs 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在术后室间隔厚度(22.11±2.98 vs22.67±3.93 vs 23.53±3.66,p=0.04)、LVOTG[23(18,27)vs 26(20,32)vs 24(21,29),p=0.02]及LVOTG降低幅度百分比[58(47,75)vs 52(39,60)vs 49(42,62),p=0.01]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间左心房内径(42.75±6.54 vs 43.52±4.50 vs 44.23±5.14,p=0.29)和射血分数[60(59,65)vs 60(57,62)vs 60(58,65),p=0.37],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胸痛、黑朦或晕厥)及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TTA>5年组再次行PTSMA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0vs 2.38%vs5.26%,p=0.03)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发生率(1.79%vs 2.38%vs 10.5%,p=0.03)较TTA<3年组及3年≤TTA≤5年组高,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TA>5年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最高(2.68%vs 4.76%vs 8.77%,p=0.19),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TA>5年组发生脑卒中2例,其中脑栓塞1例,脑出血1例。随访过程中共有5例患者死亡,TTA<3年组2例,3年≤TTA≤5年组1例,TTA>5年组2例,无统计学差异(p=0.41)。随访期间TTA>5年组MACE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高于TTA<3年组和3年≤TTA≤5年组(5.36%vs 11.9%vs 31.58%,p=0.00)。两两比较时,TTA>5年组与TTA<3年组和3年≤TTA≤5年组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TTA<3年组与3年≤TTA≤5年组MACE事件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术前病程对术后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早期行PTSMA可以改善临床预后,延迟行PTSMA,尤其是TTA>5年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随访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及时行PTSMA,解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高负荷,以改善临床预后。

杜志君[6](2016)在《四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 VA),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种起源于心室,心电图表现为宽QRS波形的心律失常。通常根据有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将室性心律失常分为病理性与特发性。目前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与器质性的室性心律失常不同,诊断明确的特发性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较高,在85%~95%。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理论上可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以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OTVA)较为常见,而且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较高。由于流出道位于心脏的上部,除极向量向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ⅡIII avF主波向上且以振幅高的R波为主。由于起源部位不同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其手术方式也不相同。体表心电图如胸前导联QRS波的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形态,则其多数起源于左侧,需要从动脉途径穿刺,在左侧心室消融成功的机会大;反之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呈左束支阻滞形态,则该心律失常多起源于右室,需从静脉途径穿刺,在右侧心室消融成功的机会大。因此术前通过体表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进行初步的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在左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大多数起源点更靠近瓣上,需要在主动脉瓣上消融的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更为常见。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呈圆锥形,向主动脉窦左上方走行,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s,,ASC)与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毗邻,左右冠窦的前方即为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两者并不是独立的,因为主动脉窦部与右室流出道表面的心肌有传导束相连接。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但由于右室流出道与左室流出道的主动脉窦部解剖位置的接近,有时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也会表现为胸前导联左束支阻滞形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造成起源于这两个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体表心电图表现有时极为相似,此时两者的鉴别较为困难。因此单靠胸前导联的QRS波形态有时并不能准确地判断起源部位是位于左侧还是右侧。临床上如果体表心电图提示为流出道起源,往往都会先行右心室流出道的标测及试消融,如果在右侧不能获得理想靶点,则重新穿刺动脉行主动脉窦内标测,这时就会造成手术过程病人需要不同部位反复穿刺,延长了射线曝光的时间及手术的过程,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了病人的相关的费用。因此通过对体表心电图的深入解读,不仅有助于判断室性心律失常起源,而且有助于在术中根据起搏标测结果调整标测部位,确定消融靶点,从而能减少病人血管穿刺的次数,减少了射线曝光的时间及手术的过程,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减少了病人的手术费用。体表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左右起源的判断方法,特别是针对右室流出道与主动脉窦这两个邻近的解剖部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一,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法:最早在2002年由Ouyang F等学者提出了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作为体表心电图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方法。该方法把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与整个QRS时限之比作为R波时限指数,V1或V2导联的R波振幅与S波振幅比作为R波振幅指数,若同时满足R波时限指数≥50%以及R波振幅指数≥30%则提示起源于ASC,反之则提示起源于RVOT。方法二,移行区指数法:Yoshida,N等学者于2011年进一步提出了移行区指数作为一个新的定位方法的指标。该方法把胸前导联的R波与S波比值为0.9~1.1为作为移形区导联,若移形区介在2个导联之间,移形区积分为前一导联数的基础上加上0.5,窦性心律移形区所在的导联数即为窦性心律的移形区积指数,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移行区所在的导联数即为室性心律失常的移行区积分指数,移行区指数室早(速)时的移行区之分减去窦性心律时的移行区积分,判断标准为移形区指数<0时,提示起源于ASC内;移行区指数>0时,提示起源于RVOT。方法三。V2移行指数法:Betensky, B. P等也在2011年提出了V2移行指数也可以作为鉴别ROVT与ASC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其分别测量室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律时V2导联的R波及S波振幅,具体计算的公式为:V2移行指数= (R/R+S) OTVA/(R/R+S) SR。研究发现,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V2移行指数显着大于右室流出道,判断标准为当V2移行指数>0.5时,提示起源于ASC内;当V2移行指数<0.5时,提示起源于RVOT,准确率为91%。方法四,Sv2/Rv3指数法:随着体表心电图在定位方面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最近Yoshida,N等提出了Sv2/Rv3指数作为一个新的判断指标,其直接以室早(速)时V2S波振幅与V3R波振幅的比值作为判断标准,Sv2/Rv3指数≤1.5提示起源于ASC,若>1.5提示起源于RVOT; Yoshida观察了207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并成功实行了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其中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患者15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患者53例,发现Sv2/Rv3指数’鉴别两者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4%,存在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上四种方法在心电图指标的选择及计算等方面有各有特点,但目前尚对该四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效能方面的系统的比较及评价,使得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困惑,尚无统一结论,因此通过对这四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得出一个准确而高效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四种方法的系统比较,希望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程度以及繁琐程度,为以后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前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学选择上提供参考价值。[对象及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含CCU病区)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所有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病历资料,提取病人病案资料、体表心电图结果、出院诊断及手术记录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本研究纳入标准为:1)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并且手术成功,且手术记录示靶点位于流出道;2)室性早搏患者已行24小时动态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单形性室早负荷≥10%或室性早搏次数大于10000次/24小时;3)患者的窦性节律及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资料完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表现为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4)患者若术前曾经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5)心脏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和X胸片结果显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本研究的排除标准:1)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心脏房室腔的扩大、肥厚及合并其他器质性改变者;2)冠脉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3)在经流出道以外的部位消融成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成功标准定义为: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或出现偶发室性早搏(≤1次/分钟),或术后静滴异丙肾上腺素(ISO)密切观察30分钟,室性早搏数目<10个(形态与术前相似)。根据手术靶点具体位置,将所入选的患者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组和主动脉窦(ASC)组。研究以手术中成功消融的部位作为金标准,并根据四类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所需要的心电图指标,选择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周期,对每位入选患者患者在窦性心律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进行相关导联指标的测量,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代入搜集到的每位患者体表心电图的数据,得出每位患者用不同方法判断所得出的判别结果,并与每位患者的金标准结果进行一一对照。采用四格表方式分析,得出每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各种方法的ROC曲线,比较四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1) 经过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含CCU病区)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住院病人的筛选,去除重复住院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搜集得符合条件患者202例。其中男性94人,女性108人。年龄情况ROVT组年龄40.3±15.2岁,ASC组42.6±16.6岁。在此202例患者中,消融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共计144例,其中间隔部124例,游离壁20例;靶点位于主动脉窦的58例,其中位于左冠窦51例,右冠窦3例,左右冠窦之间4例。其中通过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的移行判断,存在心脏转位的患者有42例,其中RVOT组31例,ASC组11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各项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术前24小时室性早搏数目、术前室性早搏负荷、左室射血分数、窦性心律时是否存在心脏转位、射频消融术后24小时室性早搏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右室流出道组与主动脉窦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测量指标中除窦律移行区积分(2.9±0.7 VS 2.8±0.8,t=0.881,P=0.379)、窦律时V2R振幅(0.51±0.35mV VS 0.60±0.34 mV,t=-1.667,P=-0.097)、窦律V2S振幅(1.22±0.17 mV VS 1.23±0.29 mV,t=-0.304,P=-0.761)、室早QRS时限(0.18±0.05mSVS 0.17±0.02 mS,t=1.475,P=0.142)这四项指标在ROVT组及ASC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的指标特别是移行区指数(-0.42±0.52 VS 0.46±0.78,t=-0.344,P<0.01)、V;移行指数(0.91±0.35 VS 0.33±0.15,t-=12.164,P<0.01)、R波时限指数(0.34±0.14 VS 0.53±0.18,t=-8.013,P<0.01)、R波振幅指数(0.18±0.09 VSO.45±0.16,t=-15.176,P<0.01)、S,;/Rv3指数(2.22±0.98 VS 0.91±0.37,t=--10.643,P<0.01)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3) 在不考虑窦性心律时是否存在心脏转位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整体分析,可得出总体患者四种方法的比较中,敏感性V;移行指数>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V;移行指数最高93.5%,其次是Sv2/Rv3;指数89.2%,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为80.5%,移行区指数最低,为62.3%);特异性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V;移行指数(Sv2/Rv3指数最高93.8%。其次是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92.1%,移行区指数为91.3%,最低为V;移行指数72.6%);阳性预测值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V:移行指数(Sv2/Rv3指数最高83.6%,其次是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80.6%,移行区指数为74.5%,最低为V;移行指数的54.5%);阴性预测值Sv2/Rv3指数>V;移行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Sv2/Rv3指数最高95.8%,其次是V;移行指数95,3%,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92.5%,最低为移行区指数的89.6%)。四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移行区指数的面积最小,为0.804,与其余方法行两两比较,,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三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V;移行指数0.945,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0.954,Sv2/Rv3指数0.941,两两比较后发现,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单独对窦性心律时存在心脏转位的患者分析,敏感性V;移行指数>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V2移行指数最高93.9%,其次是Sv2/Rv3指数86.6%,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78.1%,最低为移行区指数72.3%);特异性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移行区指数>V;移行指数(Sv2/Rv3指数最高94.7%,其次为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88.1%,移行区指数84.5%,最低为V;移行指数80.1%);阳性预测值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V2移行指数>移行区指数(Sv2/Rv3指数最高85.3%,其次为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81.7%,V2移行指数76.7%,最低为移行区指数78.5%);阴性预测值V2移行指数>Sv2/Rv3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移行区指数(V;移行指数最高95.2%,其次为Sv2/Rv3指数88.1%,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83.6%,最低为移行区指数81.2%)。四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移行区指数0.943,V;移行指数0.903,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0.877,Sv;/Rv3指数0.903,四种方法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1,表明四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在不考虑窦性心律时是否存在心脏转位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整体分析,可得出总体患者中,敏感性以V;移行指数最高,特异性以Sv2/Rv3指数最高,阳性预测值最高为Sv2/Rv3指数,阴性预测值最高为Sv2/Rv3指数。四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移行区指数的面积最小,与其余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三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两两比较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对窦性心律时存在心脏转位的患者分析,敏感性以V;移行指数最高,特异性以Sv2/Rv3指数最高,阳性预测值最高为Sv2/Rv3指数,阴性预测值最高为V2移行指数。四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无论有无心脏转位,Sv2/Rv3指数与V2移行指数及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的诊断价值相当。而不存在心脏转位的情况下移行区指数诊断价值不及Sv2/Rv3指数、V;移行指数及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而存在心脏转位的时候则与其余三者价值相当。因为Sv2/Rv3指数仅需要测量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指标,体表心电图的数据测量及计算方法都较V2移行指数及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简便,在不存在心脏转位时Sv2/Rv3指数法诊断价值又高于移行区指数,所以无论心脏有无转位,Sv2/Rv3指数均可作为首选的体表心电图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而其余三种方法数可以起很好的补充作用。

王亚玉[7](2016)在《Duchenne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及女性携带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儿以及就诊于我院的女性携带者的主要生活事件发展规律、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临床确诊的202例DMD患儿及28例女性DMD携带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心脏功能、呼吸功能的自然病程以及女性携带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心功能等。结果:1、DMD患儿习步年龄为(17.50±4.84)个月;起病年龄为(3.32±1.87)岁;主要的就诊原因以行走缓慢易摔倒比例最高。18个月以后开始学会行走的患儿占45.1%,其中94.5%的患儿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57岁时72.2%的患儿蹲下起立时出现Gower’s征。基因突变检查结果分析显示以缺失突变为主。8%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得分<70)。136例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的患儿中异常的有80例;14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儿中异常的有67例。5.012.9岁DMD患儿经鼻吸气压力(sniff nasal inspiratory pressure,SNIP)平均值为(60.12±16.96)cm H2O。2、DMD女性携带者中25.0%轻度活动后即出现疲乏不适,同时合并存在双下肢疼痛;46.4%携带者在安静、活动后或夜间入睡时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憋气等不适;56.0%携带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高于正常值,平均值为82-5144IU/L(811.21±1296.84)IU/L。结论:1、DMD患儿出生后依次出现习步年龄较正常儿童较晚、爬楼梯困难,并逐步出现不能独立行走;部分DMD患儿存在智力缺陷,同时需要充分认识患儿的心肺功能病变特点,及时诊断及预防,对延缓病情进展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2、DMD女性携带者可出现自轻中度肌无力到严重心功能不全不等的临床症状;携带者的检出及进行产前诊断及其重要,同时需注意携带者的心功能受损,及时予以诊治。

朱刚艳,曲哲,汪福良,赵志明[8](2009)在《老年患者合并原发性心电疾病五例》文中指出

吴珺[9](2017)在《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进展》文中提出心肌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疾病,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及时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是保证治疗成功、争取救治时间的重要前提。随着临床研究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诊断。本文从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表现、诊断标准的变化、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组成、患者心电图特征等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王明飞[10](2017)在《国产与原研莫西沙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国产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品种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与国外原研药品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差异性。方法:1收集某院2014年4月至2017年02月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和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使用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分别以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类。2对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按发生率,发生人员基本情况,所患疾病和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观察组共计报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67例,涉及皮肤、血管、心脏、消化、神经精神等多个系统。对照组共计报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8例,涉及泌尿,神经精神,皮肤系统。观察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25%,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77%,有统计学差异(P<0.01);2观察组67例不良反应患者平均年龄62.24±16.32岁,最大96岁,最小21岁;男性21人(31.34%),女性46人(68.66%)。对照组8例不良反应/事件平均年龄为55.00±19.67岁,最大88岁,最小29岁;男性5人(62.50%),女性3人(37.50%);3原患疾病分析,观察组呼吸系统感染有46例(68.66%),泌尿系统感染8例(11.94%),软组织感染5例(7.46%),消化道胆道系统感染3例(4.48%),未明确感染部位5例(7.46%)。对照组呼吸系统感染6例(75.00%),泌尿系统感染1例(12.50%),未明确感染部位1例(12.50%);4观察组不良反应/事件上报最多的是静脉炎24例(35.82%),其次是消化系统异常13例(19.40%)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第三多的不良反应是心脏异常10例(14.93%)主要表现是心慌,第四是精神系统异常8例(11.94%)。对照组最多发生的是静脉炎3例(37.50%),第二的是皮疹和瘙痒2例(25.00%),第三是神经系统异常、头晕、肾功能异常,各1例。结论:1观察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25%,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77%,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以静脉炎为主,滴注速度过快可能是产生静脉炎的原因之一。其他主要的不良反应还有有恶心,呕吐,心慌,心脏不适,精神异常,幻觉。

二、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国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及人口学特征
    2.2 临床表现
    2.3 诱发因素
    2.4 基础心脏病
    2.5 辅助检查
        2.5.1 心电图
        2.5.1. 1 Brugada波
        2.5.1. 2 P波和QRS波时限
        2.5.1. 3 QT/QTc间期
        2.5.1. 4 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73]
        2.5.1. 5 自发的心律失常
        2.5.1. 6 其他
        2.5.2 超声心动图
        2.5.3 冠状动脉造影
        2.5.4 心电生理检查(EPS)
        2.5.4. 1 EPS检查结果
        2.5.4. 2 影响EPS结果的因素
        2.5.5 药物激发试验
    2.6 遗传基因学
    2.7 误诊
    2.8 治疗现状
        2.8.1 非药物治疗
        2.8.1. 1 ICD治疗
        2.8.1. 2 射频消融术
        2.8.1. 3 起搏器治疗
        2.8.2 药物治疗
    2.9 预后
3 讨论

(3)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的确诊与处理
    1.3 基因检测
    1.4 心电图分析
    1.5 平板运动试验
    1.6 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1.7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特征
    2.2 心电图表现
    2.3 平板运动试验
    2.4 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2.5 治疗及随访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2.分组
    3.随访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一般资料
    2.术前心脏超声结果
    3.PTSMA术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4.出院前心脏超声结果
    5.随访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Duchenne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及女性携带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202例Duchenne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的重大生活事件及临床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28例女性DMD携带者临床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特征和症状表现
2 疾病诊断标准的变化
    2.1 传统“3+2”模式
    2.2 新型“1+1”模式
3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4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组成
5 患者心电图特征
6 小结

(10)国产与原研莫西沙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 张卫青.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2]国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孟娟,雷娟,方昶,袁桂仪,周淑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2)
  • [3]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东生.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 [4]异常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五例[J]. 林加锋,陈露霞,潘娅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06)
  • [5]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D]. 慈晓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四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的比较[D]. 杜志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7]Duchenne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及女性携带者临床特点分析[D]. 王亚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8]老年患者合并原发性心电疾病五例[J]. 朱刚艳,曲哲,汪福良,赵志明.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08)
  • [9]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进展[J]. 吴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9)
  • [10]国产与原研莫西沙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比分析[D]. 王明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J波异常与恶性心律失常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