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相变化论文_潘欣圆,詹艺舒,陈炳智,江玉姬,谢宝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相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宏基,高通,量测,挥发性,群落,优势,细菌。

菌相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潘欣圆,詹艺舒,陈炳智,江玉姬,谢宝贵[1](2019)在《金针菇贮藏保鲜期间表面细菌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数食用菌在贮藏保鲜过程中,细菌是引起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对新鲜食用菌进行保鲜并保证其品质,减少有害微生物污染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市售新鲜金针菇为材料,探究4℃贮藏保鲜条件下金针菇表面细菌的种群结构和变化,将传统平板培养法与宏基因组测序法相结合,对金针菇表面细菌的数量及种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平板培养法共分离到3个门6个属的细菌,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美洲爱文氏菌Ewingella americana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为优势菌株;宏基因组测序法共分析鉴定出13个门80个属的细菌,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丰富度最高,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均在两种方法中被分离到。结合传统平板培养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法结果显示:4℃贮藏条件下,金针菇表面细菌种类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菌落总数不断增加,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金针菇保鲜期的优势菌和主要致腐菌。(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过雯婷,陈师师,何中央,薛静,戴志远[2](2019)在《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期间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为中华鳖贮藏保鲜提供参考。采用宏基因组学法研究气调包装(50%CO_2/50%N_2,3 mL∶1 g)的中华鳖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样品的群落丰富度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气调包装的优势腐败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在贮藏末期占29.68%;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维持产品新鲜品质,是中华鳖包装贮藏的优良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付丽,高雪琴,胡晓波,郝修振,马路石[3](2019)在《保鲜盒包装冷鲜牛肉贮藏期间品质及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保鲜盒包装冷鲜牛肉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新鲜度变化,并初步分析其优势菌相,测定0℃~4℃下贮藏第0、1、3、5、7天时肉样的感官指标、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变化,以及乳酸菌、假单胞菌、肠杆菌以及热死环丝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保鲜盒包装冷鲜牛肉在0℃~4℃条件下最佳冷藏期为3 d,贮藏第5天时为次鲜肉,第7天时已腐败;假单胞菌、乳酸菌、热死环丝菌为其优势腐败菌。(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4期)

房杰,孟永宏,张英,尤毅娜,郭玉蓉[4](2019)在《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叁文鱼片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叁文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菌相变化,确定其优势腐败菌。以4℃冷藏条件下叁文鱼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第0、1、2、3、4天提取鱼片上的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确定其优势菌。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281个菌属,其中丰度大于1%的有6个,大于0.1%的有16个。在叁文鱼冷藏过程中,其菌相不断变化,但其主要优势菌属保持不变,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及金黄杆菌属,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假单胞菌属的丰度(优势性)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春,李星,解华东,钟正泽[5](2019)在《卤鹅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真空包装后在14~16℃条件下贮藏0~4 d的卤鹅菌相变化,随机抽取了来自荣昌地区3个卤鹅销售点的卤鹅样品,对样品贮藏期内的菌落总数、肠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霉菌与酵母菌落数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包装后在14~16℃条件下贮藏0~4 d的卤鹅其菌落总数、肠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霉菌和酵母的数量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卤鹅的初始菌种在菌落总数差异不显着的前提下(p>0.05)因样品来源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主要以乳酸菌为主;造成卤鹅贮藏后期腐败变质的优势菌主要是肠杆菌、大肠杆菌与乳酸菌。(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21期)

茹志莹,唐婷婷,姚瑶,朱高翔,陈芷雯[6](2019)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冰鲜鸡肉保鲜期间微生物菌相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冰鲜鸡保鲜期间微生物菌相(细菌和真菌)的变化。方法采用高通量(16srDNA high-throughputsequencing)技术对冰鲜鸡保鲜期间微生物菌相多样性及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冰鲜鸡在保鲜期间微生物菌相多样性及丰富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保鲜初期,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Vagococcus、 Serratia)的相对丰度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保鲜的中后期,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急剧增加,成为优势菌。真菌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与子囊菌门(Ascomycetes),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etes)最丰富;保鲜期间曲霉(Aspergillus)、白蚁(Termitomyces)和镰刀菌(Fusarium)为优势菌属。结论冰鲜鸡保鲜期间Pseudomonas急剧增加,为优势腐败菌。(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柴子惠[7](2019)在《低钠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理化特性和菌相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腊肉是原料肉经腌制、烘烤或烟熏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传统肉制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珍贵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腊肉腊香浓郁、色泽诱人、风味独特、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传统腊肉制品的食盐含量较高,一般盐含量为8%左右,所以传统腊肉制品属于高盐肉制品。过多的食盐摄入会引起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所以减少腊肉中的食盐含量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在腊肉的制作过程中加入替代盐可以降低食盐含量,但降低腊肉的食盐含量会对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理化特性和菌相产生影响。本文以新鲜猪后腿肉为原料,用氯化钾(KCl)和抗坏血酸钙(Vc-Ca)替代腊肉中的部分食盐,研究低钠腊肉在加工和贮藏期间理化特性和菌相的变化,同时对该低钠腊肉在加工和贮藏期间的优势菌进行分离鉴定,最后研究了不同包装方式对低钠腊肉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以及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了低钠腊肉天然涂膜液的最佳配比,为低钠腊肉的配方、加工工艺、贮藏销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并进一步促进低钠腊肉的市场化推广,该实验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食盐添加量2.68%NaCl+1.32%替代盐(低补组)、4.00%NaCl(低盐组)、6.00%NaCl(高盐组)等叁组腊肉加工过程中理化特性和菌相的变化,得出:加工过程中,叁组腊肉在测定的指标下变化趋势相似,指标的明显变化主要集中于液熏和烘烤阶段,说明液熏和烘烤是腊肉重要的加工阶段。对成品腊肉的分析可以得出:替代盐的加入并不影响腊肉的pH值、蒸煮损失率、乳酸菌数量,并且低补组腊肉的食盐含量更低,说明替代盐的使用对腊肉品质影响不大。2.研究了不同食盐添加量2.68%NaCl+1.32%替代盐(低补组)、4.00%NaCl(低盐组)、6.00%NaCl(高盐组)叁组腊肉贮藏期间理化特性和菌相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叁组腊肉在测定的指标下变化趋势相似。贮藏结束时,低补组腊肉相比高盐组腊肉,食盐含量下降了54.06%,表明替代盐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腊肉的食盐含量。同时替代盐的加入对腊肉的水分活度、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值)、a*值均没有显着影响,还可以弥补由于降盐导致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的增加。总的来说,替代盐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腊肉中的食盐含量,并且对腊肉品质影响不大。3.通过综合对比低补组腊肉、高盐组腊肉和低盐组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的理化特性和菌相变化,分析表明,低补组腊肉不仅能够显着降低腊肉中的食盐含量,同时低补组腊肉的理化特性、菌相变化和高盐组腊肉并无显着差异,而且优于低盐组腊肉。由此表明:低补组腊肉比低盐组腊肉更值得推广。4.通过对低钠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得出低钠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主要的葡萄球菌为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主要的乳酸菌为弯曲乳杆菌和清酒乳杆菌。5.研究了不同包装方式对低钠腊肉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方式包装的低钠腊肉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经过包装的低钠腊肉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均大于未包装的对照组腊肉,TBARS值、TVB-N值均小于对照组腊肉。真空包装可以有效减缓低钠腊肉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延长低钠腊肉的货架期,并且真空不透明包装效果更好,是低钠腊肉优质的包装材料。6.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低钠腊肉天然涂膜液中海藻酸钠、茶多酚、明胶的配比。结果发现,低钠腊肉天然涂膜液的最佳配比为:海藻酸钠添加量1.58 g/L、明胶添加量4.12 g/L、茶多酚添加量0.22 g/L。对得到的天然涂膜液配方进行验证试验,实验值和理论值误差小于5%,说明优化得到的配方参数可靠。经涂膜处理腊肉的水分含量更高、感官品质评分更高、TBARS值更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尹超[8](2019)在《虾酱发酵过程中菌相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虾酱是典型的传统发酵水产调味品,通过开放式多菌种混合发酵方式制作而成,其品质好坏及特征风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组成及代谢活动,目前国内外对虾酱发酵中的微生物及其风味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模拟传统发酵虾酱,对发酵过程中菌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进行鉴定分析,探讨菌相组成与香气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筛选优势微生物,确定发酵过程中风味形成主要相关细菌,为选择高效菌种作为发酵剂候选者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虾酱中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发现,Salimicrobium、Lentibacillus、Lactobacillus和Tetragenococcus是主要的优势菌属最高占比达到96.73%,这4个菌属存在于整个发酵阶段,说明这4个菌属是虾酱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采用SPME-GC-MS对各个发酵阶段的虾酱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7种物质,包括醇类、酮类、醛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烃类、酸类、酯类以及其它化合物。(2)采用O2PLS模型对挥发性成分与细菌组成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虾酱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与细菌菌群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Lactobacillus、Tetragenococcus和Salimicrobium属对多种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改变贡献最大,且与成熟虾酱中多种特征香气成分有很高的正相关性(ρ>0.9),与产生不愉快气味的物质呈较高负相关性(ρ<-0.7),说明这3个菌属在虾酱发酵的各个阶段对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虾酱品质的重要菌属。(3)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传统虾酱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中的菌种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得到多株菌株包括12株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4株Bacillus subtilis、2株Corynebacterium casei、6株Lactobacillus fermentum、6株Lactobacillus casei和6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2株Serratia nematodiphila。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发酵性能和安全性评估,通过对比筛选,得到了高盐浓度条件下具有良好产酸和蛋白质水解能力的T.halophilus,L.plantarum、L.casei和L.fermentum、B.subtilis、C.casei各1株。(4)采用电子鼻对接种不同菌种发酵虾酱各个阶段的样品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菌种的发酵周期均被分为3个阶段,但是每个阶段对应的时间因菌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菌种生长速度及代谢活动的差异导致的;采用SPME-GC-MS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胺类,吡嗪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酸类等。6种细菌均有利于减少叁甲胺含量,T.halophilus、B.subtilis和L.fermentum有利于3-甲基-吡嗪含量的增加,T.halophilus和L.casei则促进乙酸含量的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5-羟基-2,7-二甲基-4-辛酮和苯乙醇含量的变化与L.casei和C.casei有关,2,3-丁二醇、2-甲基-4-辛醇和苯甲醛含量变化与接种L.fermentum有关;壬醛含量的变化与接种B.subtilis有关;而接种L.plantarum主要影响异戊醛和己酸含量的变化;接种T.halophilus的样品主要影响因素是3-甲基-吡嗪,这些物质可能是对应细菌在虾酱发酵过程中由于代谢活动而大量产生或减少的,说明6种虾酱中优势菌种对虾酱挥发性成分的产生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蔡秋杏,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赵永强[9](2019)在《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比较二种多脂鱼在腌干过程中的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研究多脂红肉鱼(蓝圆鲹)和白肉鱼(带鱼)腌干加工中菌相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加工过程对菌相的影响并寻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优势菌。在腌干加工过程中采用Illumina平台的MiSeq技术比较分析了两种多脂鱼的菌相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种鱼的菌相主要分布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科水平上,初始原料的蓝圆鲹和带鱼分别含7个和15个科的细菌,带鱼包括了蓝圆鲹的所有菌群,肠杆菌科作为共同的优势菌,在蓝圆鲹和带鱼中分别占47%和26%。从腌制开始,两种鱼的菌群数都大量减少,弧菌和芽孢杆菌科作为共同优势菌,前者平均占蓝圆鲹和带鱼的40.3%和42.2%,后者则平均占16.7%和13.3%。原料中,蓝圆鲹和带鱼都包含了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弧菌科和希瓦氏菌科这4种腐败菌,加工阶段,两种鱼的优势腐败菌都为弧菌科。乳酸菌包括链球菌科和乳杆菌科,仅出现在带鱼中。研究表明,在腌干加工中,带鱼的细菌减少程度大于蓝圆鲹,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鱼含共同的菌群和优势菌,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腌干后两种鱼的腐败菌大大减少,说明腌干加工有利于降低鱼类腐败的可能性。可选择带鱼作乳酸菌的分离以进行后续的抗氧化研究。(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婕,黄琳翔,詹艺舒,褚秀丹,肖淑霞[10](2019)在《双孢蘑菇贮藏保鲜过程中菇体表面的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双孢蘑菇保鲜提供参考,研究4℃贮藏条件下双孢蘑菇菇体表面细菌的种群结构和变化。利用传统的平板分离培养方法以及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双孢蘑菇表面细菌的菌相变化、相对丰富度以及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得到33种细菌,分布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细菌门(Bacteriophyta)4个门21个属。高通量测序显示48个属的细菌,隶属于30个门,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4℃低温条件下,随贮藏时间延长,菇体表面细菌总数不断增加,优势菌发生变化,菌群丰度有一定增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是双孢蘑菇保鲜期的优势菌和主要致腐菌。(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菌相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为中华鳖贮藏保鲜提供参考。采用宏基因组学法研究气调包装(50%CO_2/50%N_2,3 mL∶1 g)的中华鳖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样品的群落丰富度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气调包装的优势腐败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在贮藏末期占29.68%;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维持产品新鲜品质,是中华鳖包装贮藏的优良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相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潘欣圆,詹艺舒,陈炳智,江玉姬,谢宝贵.金针菇贮藏保鲜期间表面细菌菌相变化[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过雯婷,陈师师,何中央,薛静,戴志远.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期间菌相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付丽,高雪琴,胡晓波,郝修振,马路石.保鲜盒包装冷鲜牛肉贮藏期间品质及菌相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4].房杰,孟永宏,张英,尤毅娜,郭玉蓉.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叁文鱼片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5].张晓春,李星,解华东,钟正泽.卤鹅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

[6].茹志莹,唐婷婷,姚瑶,朱高翔,陈芷雯.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冰鲜鸡肉保鲜期间微生物菌相变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7].柴子惠.低钠腊肉加工和贮藏期间理化特性和菌相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8].尹超.虾酱发酵过程中菌相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形成的影响[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蔡秋杏,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赵永强.基于IlluminaMiSeq技术比较二种多脂鱼在腌干过程中的菌相变化[J].水产学报.2019

[10].李婕,黄琳翔,詹艺舒,褚秀丹,肖淑霞.双孢蘑菇贮藏保鲜过程中菇体表面的菌相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热鲜肉在5(A)、15(B)、25(C)、30℃(D)贮...一87℃条件贮藏过程中保鲜膜包装板鸭~#...一725℃条件贮藏过程中真空包装板鸭#~1法兰克福香肠4℃贮藏过程中菌相的变化...一67℃条件贮藏过程中真空包装板鸭菌冰藏叁文鱼的菌相变化

标签:;  ;  ;  ;  ;  ;  ;  

菌相变化论文_潘欣圆,詹艺舒,陈炳智,江玉姬,谢宝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