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地域性特点及对策

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地域性特点及对策

长沙机场迁建工程建设指挥部长沙410616

摘要:本文对湖湘地区气候、水资源及绿色能源分布地域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及新能源利用科技成果,对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区域性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地域性;节能;循环;可持续

一、湖湘地区气候地域性特征及对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影响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气候区域划分,湖南属于III类区域,属于大陆性特征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地貌复杂,雨、热等气候要素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山区立体气候特征非常明显,全省气候多样。春季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严寒期很短,但冬季较长,且阴湿多雨,人体感觉难受。

受区域气候条件影响,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须满足下列要求:

①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适当兼顾防寒。

②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防雷击要求;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防雨的措施。

③III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④IIIB区北部建筑物的屋面尚应预防冬季积雪危害。

二、湖湘地区水资源地域性特征及对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影响

湖南河网密布,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80%以上为地表水资源,以汛期洪水径流为主,稳定基流仅占地表水资源的13%,年际间变化较大;地下水资源充足,但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枯水季节地下水资源不足。湖南全省14个市(州)及88个县(市、区)采用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另有5个县(市)以深层地下水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78%。占湖南省人口49%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基本为浅层地下水,受地下水污染影响较为严重,水质性缺水严重。

鉴于湖南地区水资源条件及特点,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第一必须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需列入考虑范围,进行系统优化设计;第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饮用水净化处理工作,确保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第三,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第四,要充分利用湖南多丘陵山地,地势高低不平,河流落差较大的特点,结合周边自然条件进行水系景观设计,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三、湖湘地区绿色能源分布特征及对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影响

绿色能源主要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常规能源的利用,增加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率。

湖南地热资源丰富,分带明显,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全省现已发现23℃以上的温泉、热水钻孔、热水矿坑165处,其中温泉138处,热水钻孔24处,热水矿坑3处。初步探查结果表明明,湖南全省地下热水资源总量14510m3/h,主要赋存于岩溶裂隙含水层及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中、低温热水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水量较大,水温较低;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热水水量相对小,温度较高,宁乡灰汤和汝城热水圩,水温达90℃以上。

风力资源方面,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湖南风力资源相对不足,除衡山受特殊地形影响风能较丰富以外(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总体来说属于低风速区域,虽然近年来低速风电技术有所突破,风电仍以山地风电为主。

太阳能资源方面,湖南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平均日照天数128天(根据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分类,属四类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kW•h/㎡,只能作为辅助能源加以利用。

综合以上情况,不难发现,作为以山地、丘陵为主要地貌的内陆省份,湖南地热资源较为丰富;除衡山以外的全省其他区域风力资源普遍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日照天数较少,太阳能资源较差。因此,湖湘地区进行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不可盲目搬用其他省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利用模式,应结合建筑所在地气候、地理环境及能源分布特点,主要从减少建筑能耗上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四、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1.生态节能建筑选址由于湖南多山地丘陵,很多建筑依山就陵选择坡地因势而建,对建筑节能的影响,主要是日照得热和通风两个方面,效果因坡向和坡度大小而不同,所选位置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条件,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处,避免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若为了利于冬季日照得热,提高容积率,则坡向应选择为南向或接近南向;若为了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则坡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60°范围内);若坡向为北向或接近北向,则宜选择点式布局为主,以减少建筑物之间对日照的遮挡。

2.生态节能建筑群布局设计

(1)通过采用合适的建筑群平面布局形式,改善日照条件。根据建筑规模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多排多列楼栋布局中,宜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及自由式等形式,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周边式和并列式布局,不利于自然通风因而不宜采用。

②条形建筑采用错位布局,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③点、条形组合布局时,应将点式建筑错位后布置在朝向较好位置,条式布置其后,利用山墙争取日照;

④组团建筑布局时,应使建筑群组合避开不利风向,建立气候防护单元体系,利于冬季避寒。

(2)选择适当的建筑群竖向布局形式,重点是避开不利风向,减少冷空气对建筑的渗透。主要方式有:

①利用建筑组合将较高层建筑背向冬季寒流风向,减少寒风对中、低层建筑和庭院的影响;

②当低层与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应避免局部疾风入侵时形成旋风洞和风槽。

3.生态节能建筑朝向与通风设计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我国大部分地区正东(西)向房屋同正南的房屋相比,全年综合耗电量约增加20%,南北朝向是最有利的建筑朝向。生态节能建筑的朝向偏角在15°之内时,正南向垂直墙面所获日照强度在88%以上,都属于好的朝向。在实际案例中,朝向的选择还须进一步核对季节主导风向,避免建筑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规划朝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形成一个角度,最好控制在30°~60°之间。

4.建筑间距和建筑密度设计

实际设计中,不能只为满足日照间距而选择不利朝向,牺牲日照质量,必须在保证节能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建筑密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适当缩短南墙面的日照时间,提高日照质量。在建筑单体设计中,采用北高南低的退层设计或斜坡屋顶处理、降低层高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地缩小建筑间距,提高建筑密度。

5.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

(1)采用双层中空镀膜玻璃,断桥铝合金窗,保温隔热,减少室内外热交换。

(2)引入墙材保温系统及内外墙保温装饰系统,外墙砌筑采用保温隔热墙体材料,内外墙装饰均采用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新型材料,减少室内外热传导。目前市场上新型A级不燃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材料,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可满足国家50%~65%的节能要求。

(3)采用光伏瓦、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和光导照明系统。特别是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装置聚集室外的自然光线,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然后经过光导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漫反射器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雨天或阴天,该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

6.优化能源系统规划设计

一是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热环境的实现应满足居民供热舒适度的要求,以及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应全面采用LED节能灯具,推广智能变频节能电器,最大程度降低用电能耗。

二是高度重视地热能、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制定方案,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其中,采用地源热泵开发利用地热能,以大地为热源和热汇,是一种理想的“生态节能技术”;采用直接受益式、集热蓄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对流环式、蓄热屋顶池式等多种形式的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相对于传统建筑,可节约冬季采暖能耗达90%;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集热式采暖等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成熟,可将太阳能利用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屋顶覆盖层或保温层,既消除了太阳能设施对建筑物外观的影响,又避免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成本。

4.6生态节能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室外环境设计是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建筑周边环境的绿化工作,尽量减少硬质铺地,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种草,扩大绿地面积;在保证绿化率不低于35%的同时,采用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平屋面绿化,发挥土壤隔热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荫效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另一方面,绿化设计要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小区内外环境有机融合,创造和谐宜居的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五、结语

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多的行业,其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整个社会总能耗的46.7%。生态节能建筑,对降低建筑能耗、解决能源紧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已成为我国建筑未来发展的主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在进行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不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机械的照搬照抄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设计模式,真正做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S].

[2]沙鸥.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1.

[3]李超文,彭头平.湖南地热资源分布及远景区划[J].湖南地质,2001,(4):272-276.

[4]周沁,张绍峰.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分析[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5]陈晶,程英校,衣光照.浅析光导照明新技术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59.

标签:;  ;  ;  

湖湘地区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地域性特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