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普通小麦驯化过程中颖壳绒毛的演变趋势,并总结颖壳绒毛可能具有的功能。【方法】对二倍体(栽培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和节节麦),四倍体(包括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东方小麦和波斯小麦),六倍体(包括云南小麦、印度圆粒小麦、新疆稻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斯卑尔脱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密穗小麦以及国内外育成品种或品系等)共2 537份材料的颖壳性状进行观察和鉴定。同时结合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文献报道,对该性状的功能进行总结。【结果】在827份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中,颖壳绒毛出现的频率为2.18%;而在1 710份国内外六倍体小麦中,有7.37%的材料具有颖壳绒毛。其中,888份中国的地方小麦中,有10.25%属于颖壳绒毛材料,远高于中国育成品种的比例。此外,颖壳绒毛可能具有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结论】在普通小麦驯化过程中,颖壳绒毛可能遭到了淘汰,因此呈现下降趋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罗伟,刘家君,丁浦洋,邹亚亚,李婷,谢全,马建,兰秀锦
关键词: 小麦近缘种属,小麦,颖壳绒毛,驯化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
专业: 农作物
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937),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017HH0076)
分类号: S512.1
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1
页码: 743-754+770
总页数: 13
文件大小: 2265K
下载量: 79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议水稻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现象[J]. 河南农业 2017(01)
- [2].2010年水稻白色颖壳现象研究初报[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
- [3].寿县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状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1)
- [4].水稻颖壳不闭合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0)
- [5].普通野生稻黑颖壳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3)
- [6].水稻颖壳开裂变形原因的推导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4)
- [7].不同品种和施肥处理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3)
- [8].专用配方肥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灾害研究 2014(11)
- [9].一个水稻金黄色颖壳和节间基因的遗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4)
- [10].水稻施用颖壳不闭合专用肥的效果[J]. 农技服务 2011(06)
- [11].水稻颖壳畸形不结实产生原因及其预防[J]. 杂交水稻 2016(04)
- [12].一个水稻金黄色颖壳与节间基因的定位[J]. 核农学报 2012(07)
- [13].人工合成小麦的颖壳硬度和穗发芽抗性关系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4)
- [14].江淮丘陵地区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生理因素浅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1)
- [15].神经网络对水稻种子颖壳闭合的识别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3)
- [16].水稻颖壳畸变不实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J]. 农技服务 2011(04)
- [17].水稻鞘腐病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 2011(03)
- [18].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转录组学分析[J]. 核农学报 2017(12)
- [19].晚稻生长后期颖壳变黑应辨因防治[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20)
- [20].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生理及品质分析[J]. 核农学报 2013(11)
- [21].随州水稻“鹰钩嘴”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J]. 湖北植保 2011(06)
- [22].含中微量元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防治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上的试验研究[J]. 磷肥与复肥 2011(05)
- [23].小麦株高和茎秆不同部位砷镉磷含量与籽粒砷镉磷含量的关系[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 [24].水分亏缺对不同小麦品种N、P、K分布与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8)
- [25].水稻种子颖壳开裂对活力的影响[J]. 种子世界 2008(02)
- [26].稻虾田旱青立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 [27].一个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6)
- [28].颖壳不闭合水稻专用肥的生产与应用[J]. 化肥工业 2014(05)
- [29].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保养、安全使用及存放[J]. 现代农机 2014(04)
- [30].水稻鞘腐病和细菌褐斑病的防治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