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宇佳[1]2003年在《歌词的英汉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英文歌曲在中国广受欢迎已久,但迄今为止有关歌词翻译的研究论着仍然甚少。本论文旨在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对英汉歌词翻译进行探讨,尤其强调音乐性对歌词翻译策略的影响。翻译的歌词是否合乐,即译配的优劣,决定着歌词翻译的质量。本文以找寻“歌词翻译的目的”为出发点,以德国译界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来讨论歌词与翻译,主要从以下叁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文章阐述了歌词的特征,谈及中国对外国音乐和歌曲的研究现状及歌曲和歌词的定义,分析了歌词与诗歌及音乐的关系,比较了英文歌词与中文歌词的异同。其次,文章着重探讨英汉歌词翻译的策略,介绍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几位代表人物如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学术观点,引入像“翻译的目的论”、“翻译目的”、“功能和忠诚原则”等概念。歌词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技巧正是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指导和歌词特征的要求。最后,文章指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认为译者应当敢于面对歌词翻译领域中的挑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承担相应的译责。本文结论:歌词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作应力求适合于听和唱。不能达到该目的,则意味着译作的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应时刻以歌词翻译的交际目的为导向,译者应努力做好译配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译作的功能,奉上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佳品。
徐莎莎, 王春楠, 李家宁[2]2016年在《众包翻译模式下职业院校翻译教学研究——以歌词英汉翻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调研访谈和译文分析的方法,以歌词翻译为例,对职业院校的翻译教学进行研究,提出职业院校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翻译实践,选择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储备丰富的双语知识。
高远[3]2018年在《鲍勃·迪伦诗化歌词汉译过程中的美学再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迪伦的诗化歌词,应合理再现其美学元素。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迪伦诗化歌词的汉译,应匹配原曲节奏并兼顾韵式对应以再现歌词的语音美;注意优化选词以凸显歌词的文字美;利用句法变异和频度以再造歌词的句段美;充分应用移情的手段,在正确把握意蕴的基础上显现歌词的意象美。
王健[4]2015年在《目的论下歌词翻译简析》文中研究表明歌词翻译的目的是寻求与原文的演唱效果尽量接近的译文,目的是使音乐欣赏者能够直观、明确地了解到原歌词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歌词翻译的难点在于与音乐的配合问题,因为节奏旋律的制约,所以给翻译上带来难题。其中涉及到译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还有是否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等等。本文着重对于如何进行歌词的英汉翻译做出了简单的分析与归纳。
李程[5]2002年在《歌词的英汉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认为歌词翻译的目的是寻求与原文的演唱效果尽量接近的译文,翻译的难点在于与音乐配合的问题,其中涉及到译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这些都要受到音乐的限制。作者结合有关理论,通过一些实例,对如何进行歌词的英汉翻译作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倪艳笑, 王慧娟[6]2010年在《歌词的英汉翻译——从歌曲“Do-Re-Mi”的两个译本说起》文中认为歌曲同诗歌一样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可译的。本文通过对歌曲"Do-Re-Mi"两个译本的分析,从韵律、节奏和功能对等叁个方面探讨了英文歌曲汉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韩华凯[7]2017年在《目的论观照下的歌词英译汉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英文歌曲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歌词在中国听众欣赏英文歌曲的过程中发挥着媒介的作用。然而,许多业余爱好者的歌词翻译无法完全传达歌曲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歌词翻译实践。笔者以字幕翻译的方式大量翻译英文流行歌曲歌词,借助目的论对英文歌词的特点和翻译技巧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并通过该理论来解决歌词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文歌词翻译策略。其应用价值在于为英文歌词的翻译提供实践经验和实例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是在歌词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介绍、分析和总结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报告主要由翻译任务描述、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尝试性结论、实践总结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从宏观视角描述翻译任务,阐明翻译的目的及意义,奠定全篇报告的框架。第二章则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全面分析歌词翻译的大环境,并着重介绍指导此次翻译实践的目的论叁原则。第叁章介绍了实践要求和平行文本的采用。第四章承接第叁章,将歌曲归为叁类:意象类歌曲、叙述类歌曲、情感类歌曲,并分别进行译法分析。第五章是对整篇实践报告作的总结。笔者经研究,总结出一套英文流行歌曲歌词翻译的方法:首先,试听歌曲,将旋律与歌词结合判断歌曲所属类别(意象类歌曲、叙述类歌曲、情感类歌曲),并根据该类别歌曲特点在翻译时有所侧重(传达意象、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其次,依次根据目的论叁原则对文本进行翻译。先满足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确定翻译目的(重形式、重意韵、重音律);然后根据连贯原则迎合中文听众的理解和欣赏需求;最后再根据忠实原则对译文做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保留思想内涵。此项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出的翻译步骤,旨在实现译文规范统一,提高译文质量。
王世琳[8]2009年在《俄语歌曲汉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歌曲是了解、学习、欣赏俄罗斯文化的重要途径。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歌曲深受中国听众的喜爱。好的歌曲固然离不开优美的旋律,但在欣赏外国歌曲时仅仅聆听它的旋律还不足以满足听者的审美要求。汉译俄语歌曲始于二十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活动,许多好听的俄语歌曲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这应归功于优秀的歌曲翻译。这项工作不但要求译者通晓俄罗斯文学、语言,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文学功底、掌握音乐及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与音乐、文学及诗歌密切相关,又由于难于量化而确定标准,决定了我国在汉译俄语歌曲的方法、模式、策略仍在不断发展、探索、完善之中。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俄汉歌曲翻译理论的研究,探索俄汉歌曲翻译的理论基础及模式,以期提高俄罗斯歌曲的汉译水平。
俞星月[9]2013年在《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英语音乐电视的字幕翻译》文中提出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各类型的欧美音乐电视通过各种媒介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享受音乐乐趣的同时,通过歌曲还可以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音乐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而其字幕的翻译既要具备传统意义上影视字幕翻译的特征,同时也应遵守歌曲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目的的一般要求,充分展现歌词的基本属性,真正突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功能目的论对英文歌曲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星霞[10]2017年在《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别在歌词改译中的体现——以《女人花》及其英文版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对《女人花》及其英文版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探讨歌词改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损与获得的补偿:改译后修辞格大量缺失、原有的意境被破坏、人物形象被改变,但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大增强,即歌词的文学性削弱,音乐性增强,发现歌词的第一性是音乐性,其次才是文学性,从而为歌词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歌词的英汉翻译[D]. 蒋宇佳. 重庆大学. 2003
[2]. 众包翻译模式下职业院校翻译教学研究——以歌词英汉翻译为例[J]. 徐莎莎, 王春楠, 李家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
[3]. 鲍勃·迪伦诗化歌词汉译过程中的美学再现[J]. 高远.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
[4]. 目的论下歌词翻译简析[J]. 王健. 考试与评价. 2015
[5]. 歌词的英汉翻译[J]. 李程. 中国翻译. 2002
[6]. 歌词的英汉翻译——从歌曲“Do-Re-Mi”的两个译本说起[J]. 倪艳笑, 王慧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7]. 目的论观照下的歌词英译汉策略分析[D]. 韩华凯.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8]. 俄语歌曲汉译策略研究[D]. 王世琳. 黑龙江大学. 2009
[9]. 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英语音乐电视的字幕翻译[J]. 俞星月.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
[10].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别在歌词改译中的体现——以《女人花》及其英文版为例[J]. 张星霞. 海外英语.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