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基于城市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的趋势和方法进行分析。探索社区生活圈绿色共享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立足于"人与空间"的基本因素的思考,以及城市社区"生活圈绿色空间共享精神"的探索。本文以《宁波市奉化区新丰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针对“绿色+公服设施交融布置模式”、“绿色共享空间维护的可持续化”和“社区绿色共享空间建设控制引导”三个内涵进行探索。旨在将“人本”、“生态”、“效率”的设计取向运用于探索城市社区绿色共享发展空间打造的方案。
关键字:社区生活圈;共享空间;绿色空间;共享精神
0.引言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1](曾九利,四川省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社区生活圈是居住生活空间区域的意识形态。即是2018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新增设的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圈配套设施设置规定的物质空间载体。也包括居民思维意识认知的社交文化圈层。
在城市有机更新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领域多学科正在共同关注着城市“空间”如何响应城市中各种人群的需求,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内涵;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完善生活圈功能品质;发挥市民主体作用,促进城市共享发展.[2]并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共享发展,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核心议题。
奉化地处宁波南部,随着长三角城市竞争加剧,宁波入围新一线,2016年奉化撤市设区,近年奉化依据“融入主城区、实现新跨越”战略部署,正全力推进城市美化建设,打造美丽宜居的“花园城市”和“森林城市。
同城化的深入推动奉化能级的转变,新一轮城市更新面临新思路,新实践。新丰路两侧区域面临城市更新的历史机遇,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项目,它的战略定位必须要站在奉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方向和县江以东片区整体发展的高度全盘考虑,适度超前,才能以更高的视野去谋划一处充满生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片区。
笔者在研究案例基地在进行有机更新过程中,重新思考社区生活圈共享绿色空间的意义、价值、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针对社区生活圈绿色空间打造进行探索研究,“以人为本”的共享空间打造思路进行思考分析。
1.社区绿色空间的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1.1社区绿色空间的布局的的挑战性
1.1.1绿色共享空间需要实现最大化共享
社区规划中绿色空间主要分为公共区域绿地(社区及公园和街头绿地)和各开发地块内部的附属绿地。按照现行的规范规定,社区级公共绿地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进行规划布局。如果采取点状成网的布局模式,那就会出现开发地块与公共绿地距离的不同,从人的使用出发,那些“二线”或者“三线”开发地块所享受到的绿色空间的共享使用功能就会弱化。为了能让规划基地内各个地块均能够紧邻社区级绿地,规划放弃集中绿色共享空间指标布置社区级公园的方式,而是采用带状公园的布模式。(如图1.1)这样的做法可以尽可能多的保证各个开发地块均紧邻社区级绿地,使绿色共享空间需要实现最大化共享。
1.1.2保证土地开发价值地前提下,最大化增加绿色共享空间
案例基地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社区开发与再建,绿色空间是其必不可少也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外部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均一致的前提下场,影响住宅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物业区位、配套设施、业务管理、物业质量和社区环境等微观要素。其中,社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绿色空间、括声环境、人文环境、光照环境等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要素。而绿色空间影响因素最为直观也是最容易进行规划干预的环境因素。同时,规划设置的独立绿色共享空间,均会减少可出让土地的面积,尤其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二次建设地开发量是项目操作上可行与否地关键因素。为了在不降低地块开发量地前提下,最大化增加绿色共享空间。规划提出了,提高住宅地块建筑限高,地块红线沿路退5米作为共享绿色空间控制带地做法。(绿地率计入开发地块)这样地规划思路既不影响地块开发量,又能增加共街区享绿色空间。(如图1.2)
1.2建立多元素综合分析的社区绿色共享空间布局模型
在详细梳理规划基地现状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素叠加评估的综合方案模型,(详见表1)判断社区绿色共享空间合理的布局方案。并从公众需求和政策向导两个方面进行校核。(详见图1.3)
2.社区绿色共享空间内涵设计——以共享绿廊为主导的社区绿色共享实践
2.1绿色+公服设施交融布置模式
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构建绿色共享之公园社区,先行先试实践区的新思路,以共享公园为主导的整体空间架构的新实践。
2.1.1以共享绿廊公园为纽带的区域生态格局。
带状的社区公园需要衔接周边更高一层级的绿地系统进行打造。基地西临县江绿带,是奉化中心城区最主要的水景观资源,基地中部的万寿湖,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未得到较好的开发,规划将其功能延展。利用二次开发的契机,着眼于县江以东区域的整体生态格局,建立以县江绿带为依托,形成城市主干路(金钟路)绿环和基地内部湖桥共享绿环地双层级绿环结构。(如图2.1)并在基地内部地共享绿带公园引导设计中,创造性的提出结合不同路段的宽度控制,通过绵延约1.8公里长的绿廊公园串联公共绿地节点、开发组团及公共服务设施,为社区提供了完整连续的绿色公共空间,成为整个片区最鲜明的区域特色。
共享绿廊属于带状公园总占地约8.0公顷,一方面为区域居民提供未来城市社区生活服务,一方面作为未来城市系统绿地中的一部分。构建如此大的区域生态格局,在当今中心城区普遍的高密度开发模式下,以看似有些奢侈的方式,包纳了整个县江东岸大部分集中新建的住宅区,并成为城市中唯一联系县江的生态公共廊道,为社区的融合共通创造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为未来社区升级改造预留发展空间。
2.1.2以共享绿廊公园为载体的社区公共设施布局。
绿廊公园中设置社区公共设施,将市民活动引入公园。规划将新湖路作为片区特色景观道路,路西侧20米区域及路东侧15米区域作为共享绿廊控制范围。
社区公共设施除按照居住区级标准配置外,将公共设施布置在社区中心共享绿廊中,有效减少了出行距离,及公共中心的分布均好性,更易于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详见图2.2)为更新后的居民提供便宜的出行方式与积极的户外交流场所,通过公共设施的布局进一步带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感,提升人气吸引力,通过开放的线性社区公园来带动社区公共生活,并结合线下新零售,互联网+社区新业态等模式吸引年轻人群参与其中,一方面创造一种适合未来生活方式的公共生活空间,一方面提供不同社区人群的休闲活动场所。
借助共享绿廊的设计元素和社区的基础设施之间创造了一种协同增效的效应,使得公共设施的设置和绿廊的布局相得益彰,成为自带流量、有吸引力、趣味性强的绿色共享的开放空间,通过改善和改造基地道路系统完善社区级绿廊网络,融入社区绿廊理念,构建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有效为街道瘦身,为人群的活动打造独特的专属领地。
作为一条生机盎然的绿廊,在满足基本社区配套服务的基础上,考虑了社区使用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真正成为一条极具标志性的,有强烈识别性的社区绿廊。
2.1.3以共享绿廊公园为串联的社区主要空间要素。
共享绿廊公园作为居住区级绿廊公园,连接城市绿地公园、组团绿地和街头绿地。
规划在绿地中增加用地混合兼容,并将居住组团中的服务功能及各级服务设施布局在绿色共享空间中,引入小型零售店、健身场地、公益书店等休闲交往设施,将绿化、道路、公共设施融为一体,创造具有混合使用功能的节点空间。构建理想居住空间的核心就是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特色与活力的开放空间,构筑紧凑、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理想社区。形成各居住组团(开发单元)间的“交往核心”。
绿廊公园的配置为社区邻里共享生态网络的构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地整体自然环境条件的恢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水体质量的提高,绿廊公园将成为片区“生态核心”。
以基地中部万寿湖及周边的植被环境将成为共享绿廊公园中先行先试最大的受益者,重新规划的社区公共中心将会为新建社区的公共活动提供一座亲子的活力岛、露天剧场以及恢复湖桥地段“湖+桥”的文化元素,结合惠政老街文化地产项目建设,展现地段特有的文化内涵,在绿廊公园中融入驿站文化、民国文化等人文因素。绿廊公园将成为片区“人文核心”。(如图2.3)
2.2绿色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化设计
2.2.1公园运营维护的可持续化
参考香港地铁公司R+P(railway+property)运营模式,实行绿廊公园P+P(park+property)运行模式。规划引入绿色经济的理念,在绿廊公园中融入休闲茶室、停车场、西餐厅、休闲酒吧和文化会所等具有经济效益的经营类设施。在绿廊公园能够切实的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物业归属负责绿廊公园维护的部门。通过对经营性物业的管理或者经营,获得绿廊公园长期可持续的维护管理经费。
2.2.2公园建设生态低影响开发设计
建设用地开发单元,地块后退道路5m作为绿带控制区,丰富海绵绿地建设,起到渗透雨水作用。小区绿地、设计足够的透水面积,积蓄和引导雨水,减轻内涝。屋顶绿化方面,结合屋顶种植,屋顶绿化以及雨水管的设计,将雨水搜集并且积蓄起来,方便今后使用。湖桥公园作为中央生态调蓄带,在其两侧绿地中引导下沉式绿地的建设。结合景观水池、生态草坡、堤岸等措施,净化雨水,并且作为雨洪滞留区。对共享绿廊公园周边20-50米范围进行控制。街头广场采用渗水材料,地块雨水通过绿化带,排放到中央生态调蓄带,雨水作为景观水面塑造所用。结合景观水池或者结合绿地可以修建地下蓄水池,搜集雨水,方便旱季使用。
3.社区绿色共享空间建设控制引导
3.1分级控制引导布局
社区城市绿色共享空间分为三级进行控制引导布局即绿地空间(一级)、开发单元绿廊公园周边绿色共享空间(二级)和开发地块沿路绿色共享空间(三级)控制引导包括用地性质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有关建筑和设施的控制等。
3.1.1一级控制引导空间。
结合不同的道路等级和外围绿地系统的建设布局,规划沿道路、河湖周边布局15-30米宽度绿带作为绿廊公园的基础绿地。通过城市绿线的划定,对绿地边界进行明确。对绿地继续复合功能开发,布局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运动场地等社区级公共设施及咖啡吧、茶室、停车场、售卖亭和文化会所等部分营利性物业。同时,做好绿化和物业的经营管理。
3.1.2二级控制引导空间
结合一级绿地空间对开发单位地块进行20米控制引导空间划定,此20米控制引导空间作为二级控制引导空间。二级引导空间土地使用权通过土地招拍挂为开发单位所有,所以绿地和建筑建设指标依据招拍挂土地红线统算。规划控制引导为公共开放空间,对绿地率,公共开放空间比例和建筑高度等要素进行控制引导。[3]
3.1.3三级控制引导空间
除去规划道路红线两侧绿线控制,其余开发地块距道路红线控制5m范围,作为开发单元中的低影响控制区域,生态或生态型植草浅沟。绿地和建筑建设指标依据招拍挂土地红线统算。规划对建设内容,绿地率和围墙等构筑物进行控制引导。建筑可贴虚线布局,无需再退界,保持与环境的充分融合。若临街建筑为商业,则需设置休闲餐饮及室外茶座,若为居住用地,围墙需为半通透的景观化围墙,禁止设置封闭式围墙。(详见图3.1和图3.2)
3.2分类引导建设
规划对共享绿色空间内公服设施,交通设施和植被等建设内容进行分类引导。以利于相关主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分工合作实施。主要分为绿化植被、市政设施、公服设施、商业设施和交通设施类。(详见表2)
3.3实施策略引导
3.3.1环境建设优先
城市的发展趋势,高素质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才流聚集的理想场所。良好的区域环境能为来到区域内生活、工作、休闲体验的人群提供了解和感受区域环境的直观媒介。环境素质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到土地价格的增值与否。所以,从经济效益和建设策略上,环境建设必为首要的考虑。
方案建议,在实施发展策略上,按规划内容和开发时序,首先按指引制定整治改善的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有效地开展开发单元地块的拆迁工作与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绿化环境的营造,引领发展环境,土地增值效应会随之而来,投资会随之而落实。充分展现优质生活社区的发展蓝图。
3.3.2协调与咨询机制的设置
理想的居住空间创造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作为规划设计编制的组织者和开发建设的审批者,掌握合理的管理方法从而使得对地块的开发建设的控制与引导更为合理。
城市更新设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有序的用地建设更新计划来得以落实,基本上,用地建设更新与重建计划与区域整体发展、经济能力的表现、基础设施的提供等,必须协调配合。但是,由于部门任务的专门化和权威的平行现象、权利的互叠等问题,常常使得协调工作脱节。因此,为了确保达到规划与设计形象的目标,在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上,应该具备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能力,以体现规划概念和落实科学合理的用地空间布局和建设指标。
共享绿廊公园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对开发建设的控制引导以及后续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表达设计意图方面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导则之间存在很大的管理幅度,容易造成规划管理中尺度的不一致。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行政机制应该随着整治与开发的需求、性质和功能的提升而相应地转变为一个较高层次的、包含有关发展部门的、具权威性、灵活性,应变能力、指导能力、咨询决策能力的委员会来推行城市设计指引,同时,协调和监督发展,如此才能确保设计概念的实现。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商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更替。随之,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转变,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形态。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对未来的社区空间进行重新定义。奉化近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开展社区更新或重建。对原有的社区生活圈空间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以优化公园社区共享绿色空间布局和建设内涵为出发点。强调绿色空间建设需要统筹考虑资源要素、公众需求和可持续运营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资源要素叠加分析建立多元叠加的绿色空间评估分析模型。确定绿色空间的分布结构。同时基于多目标协调的绿色空间布局,提出从绿地和建设开发地块层级,建设内容六大分类以及建设实施引导策略。通过探索公园社区共享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新思路,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社区绿色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成实、成玉宁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与形态辨证《中国园林》-2018-12-10
[2]庄少勤.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探索.《上海城市规划》,2015(5):10-12
[3]柳庆元,戴晓晖“生态导则在城镇控制性规划中的建立与运用——以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8(3):44-48
[4]宋劲松、温莉;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建设方法-《城市发展研究》-20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