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采高,上覆岩层,数值模拟,3DEC
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周献惠[1](2019)在《大采高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关键层"理论对宫地矿大采高采场上覆岩层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工作面覆岩层的主关键层和亚关键层,应用叁维离散单元法软件3DEC建立应变模型对不同采高情况下覆岩层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采高的增加,覆岩层的冒落空间、顶板离层量及碎胀系数增加,顶板断裂线明显前移。上述分析结果为大采高综采面围岩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焦红光[2](2019)在《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煤矿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北矿区某矿Ⅲ11工作面为工作背景,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BOTDR),对回采结束后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形进行监测。为了研究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化规律,在Ⅲ11工作面机巷顶板布置角度分别为14.9°、24.2°、30°的3根光缆,同时对上覆岩层进行实时监测,光缆通过注浆使与围岩充分耦合。监测结果表明,光缆应变随上覆岩层沉陷运动不断减小,岩层开采后71天左右应变趋于0,表明上覆岩层运动处于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韩六平,李利峰,李密[3](2017)在《近组煤开采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矿压显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组煤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建立了采场的结构力学模型,将下层煤开采阶段分为未受10煤影响段、10煤支承压力影响阶段、进入采空区段。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认为:工作面位于上部岩层应力高峰位置时,支架阻力增大,工作面及巷道片帮严重,局部破碎冒落。工作面在采空区下开采时支架工作阻力相对较小,工作面前方采动影响范围小,强度减弱,煤壁坚硬,不易片帮,无明显的周期来压。(本文来源于《煤炭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高金忠[4](2017)在《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为液压支架处于下位基本顶形成的小结构保护之下,因此,当下位基本顶破断或者破断岩块所形成结构失稳过程,必然会对工作面液压支架有较大的冲击。为了研究支架顶板载荷,选择下位基本顶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上位基本顶对液压支架作用力较小。基本顶初次断裂后,可简化看作悬臂岩梁,其运动过程经历超前煤壁断裂、旋转、下沉、回转。(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7年12期)
白晋恒[5](2016)在《黄河北煤田薄煤层上覆岩层纵向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黄河北煤田薄煤层上覆岩层纵向运动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对采场上覆岩层在采场不同推进阶段的纵向应力及位移云图进行了分析,同时证明了薄煤层开采时上覆岩层中同样存在"叁带"结构,可为薄煤层采场结构模型建立、来压预报和采场控制设计等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孙善光,刘岩,程建亮[6](2016)在《中厚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矿3301工作面的煤层赋存条件,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了矿压参数,为确定工作面的合理支护密度,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6年06期)
郑贺斌[7](2016)在《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厚煤层及特厚煤层的开采在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综放开采是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安全高效开采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保证是对工作面进行有效的支护。液压支架作为综放设备的核心,其能够有效保证必要的安全作业空间和工作面综放设备的机械化移动,同时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投资占整套工作面采煤设备投资的60%以上,所以液压支架的正确选型不但决定着工作面能否安全高效生产,而且决定着煤炭企业投资是否合理。为了实现井下工作面安全、高效、集约生产,放顶煤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初步选型和重要参数必须确定合理。随着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充分认识综放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破坏规律和支架—围岩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放顶煤工作面围岩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规律,具有指导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叁元煤业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步选型及参数确定为工程背景。首先,考察并收集了叁元煤业1312工作面资料,同时结合顶板窥视结果,充分分析了1312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的特性。其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了综放开采顶煤的破碎机理、影响顶煤冒放的因素、放顶煤顶板及端头的围岩运动结构,以及采场支架—围岩模型的强度耦合、刚度耦合和稳定性耦合的支架—围岩耦合理论。再次,根据液压支架选型理论,结合叁元煤业1312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为该工作面进行液压支架初步选型;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公式与安全生产的要求,确定液压支架中心距、支护强度和工作阻力、初撑力和最大、最小支撑高度等重要参数,并提出液压支架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研究和分析了放顶煤开采的垂直应力分布规律及工作面中部和端头垂直应力与垂直位移变形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了工作面顶板在不同支架支护强度下顶板的垂直位移变形规律,从而验证理论确定支护强度的正确性。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了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型号。所选定的放顶煤液压支架为叁元煤业1312工作面创造了必要的安全回采空间,为工作面安全、高效、集约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为叁元煤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本次确定的液压支架型号契合当代煤矿企业的发展要求。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研究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放顶煤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孙俊峰,杨栋[8](2016)在《复采工作面煤柱塑性区特性及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弹塑性力学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煤柱塑性区计算模型,分析得出制约煤柱塑性区宽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开采深度、煤层厚度及硬度。通过对复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及理论分析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演化规律;得出在房柱式复采条件下回收底煤与上层煤柱时,回采巷道的超前支护距离为38 m;在煤柱下方回采时煤体应力、顶底板、两帮移近量及压力均大于采空区下方。(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期刊2016年01期)
刘洋,杨丹[9](2014)在《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场中一切矿压显现的根源是采动引起的上覆岩层运动。由于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关系及构造情况不同,运动规律也各异。应用微地震定位监测技术,把对岩层运动的认识观从平面阶段推进到空间阶段,从空间范围内研究放顶煤采场围岩的活动规律,对放顶煤矿压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4年05期)
柏兴明,孙广义,董长吉[10](2014)在《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水平分层放顶煤采煤方法的煤层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水平分层放顶煤采煤方法是针对厚度为5~8 m急倾斜煤层新的有效开采方法。然而对该方法的上覆岩层规律研究还相对欠缺。该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RFPA2D数值模拟分析,得出该方法在开采过程中倾斜方向上覆岩层上部运动比较剧烈、范围比下部大且易形成铰接结构,进而可借助水平分层综放工作面合力在分层顶煤剖面处投影为一点没有产生下滑的力对顶板岩层移动规律进行分析,为工作面的支架选型和支护理论提供依据,并对该方法的完善和推广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14年01期)
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淮北矿区某矿Ⅲ11工作面为工作背景,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BOTDR),对回采结束后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形进行监测。为了研究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化规律,在Ⅲ11工作面机巷顶板布置角度分别为14.9°、24.2°、30°的3根光缆,同时对上覆岩层进行实时监测,光缆通过注浆使与围岩充分耦合。监测结果表明,光缆应变随上覆岩层沉陷运动不断减小,岩层开采后71天左右应变趋于0,表明上覆岩层运动处于稳定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周献惠.大采高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9
[2].焦红光.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煤矿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J].安徽科技.2019
[3].韩六平,李利峰,李密.近组煤开采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矿压显现研究[J].煤炭科技.2017
[4].高金忠.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5].白晋恒.黄河北煤田薄煤层上覆岩层纵向运动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6
[6].孙善光,刘岩,程建亮.中厚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
[7].郑贺斌.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8].孙俊峰,杨栋.复采工作面煤柱塑性区特性及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J].山西煤炭.2016
[9].刘洋,杨丹.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
[10].柏兴明,孙广义,董长吉.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水平分层放顶煤采煤方法的煤层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J].矿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