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论文_王佳玉,李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堂乐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乐歌,学堂,音乐教育,音乐,辛亥革命,古诗词,歌曲。

学堂乐歌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玉,李冰[1](2019)在《浅析学堂乐歌的音乐审美——以《送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歌唱形式,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叔同是学堂乐歌运动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送别》是其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优秀的音乐元素,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堂乐歌的音乐审美。(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8期)

夏鹏飞[2](2019)在《浅谈“学堂乐歌”对当下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鹏翔先生在《传统是一条河流》这本着作中提道:"从词史的角度讲,如把口头文学置而不论,只就真正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诗歌创作而言,恐怕真要从"学堂乐歌"算起。"由此看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学堂乐歌"可以算作是我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开端。本文通过研究"学堂乐歌"中的少年儿童歌曲,讨论有关当下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现状及"学堂乐歌"对其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3期)

杨和平,蒋立平[3](2019)在《学堂乐歌的回响——钱君匋儿童歌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钱君匋的儿童歌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歌词和考证曲调来源基础上,阐述其跟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教育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展现这些歌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先进性、局限性,以利于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钱君匋儿童歌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钱君匋的儿童歌曲,也可以观察到在中外、新旧文化的碰撞下,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呈现出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亚男[4](2019)在《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堂乐歌通常指的是清末民初的校园歌曲,主要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后,国人的思想开始觉醒,清政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将西方文化的思想引入学堂乐歌中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学堂乐歌的产生也加速了国人思想意识的觉醒,它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学堂乐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历史文化产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思想追求,宣扬爱国民主,提倡科学文化思想,注重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它结合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吴萌萌[5](2019)在《论学堂乐歌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堂乐歌不仅是中国新音乐的开端,而且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学堂乐歌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及富于革命宣传和思想启蒙的音乐内容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提供了思想准备。面对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腐败与屈膝,学堂乐歌唱出了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和民众推翻王朝的决心。学堂乐歌犹如冲锋号角,为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鼓舞了士气。(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5期)

杨希[6](2019)在《从学堂乐歌浅谈中国的音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西方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无论是培养音乐人才还是创作音乐作品,都是利用了西方的模式,本论文将从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源头、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式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1期)

徐文武[7](2019)在《哪来的“洋腔”、“洋调”:晚清沪上学堂乐歌的意义与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沪上学堂乐歌,使用不同于"中国所行腔调"的技术方法,它迥异于传统音乐的审美趣味,以及新颖的活动与组织形式,特别契合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刺激下生长发育起来的群体意识以及新知识群体关于建设中国的文化想象。在晚清时人的思想世界中,沪上学堂乐歌的意义与魅力,不在于曲调,是西传还是东来,也不在于文字,是雅还是俗,而在于曲词配合呈现出的崭新语言韵律,以及新颖的组织方式,可传达出一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的音乐叙事与表情象征。(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祁旭晴[8](2019)在《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堂乐歌是产生于中国清末民初,在新式学堂的乐歌课上所教授的歌曲。学堂乐歌以其独有的音乐特点和意义,在近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06期)

阳文雅[9](2019)在《浅谈音乐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世纪的“学堂乐歌”开始,音乐教育进入了萌芽阶段。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辈的努力倡导,实现了“乐歌课”的开设和全国的普及,从此迎来了音乐教育的一路向上发展。“学堂乐歌”担负着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经历了萌芽、成长、辉煌、衰败,给中国近代音乐史作出了不朽的功绩。到了21世纪,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取代学堂乐歌重新回到音乐的舞台,歌词选用中国传统国学的古诗词,极具教育意义,成为新时代少儿歌曲创作的典范。从“学堂乐歌”到“新学堂歌”,历经百年,从最开始的普遍借用外国曲调填词到今天的词曲全部自创,这种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新学堂歌”的产生,是为了将19世纪的“学堂乐歌”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将先辈们付出的心血继续传承。“学堂乐歌”的衰退是因为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新学堂歌”的产生,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吁。可是,无论是“学堂乐歌”,还是今天的“新学堂歌”,即使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他们所要传达的精神和实现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在这期间,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对孩子们的教化作用,它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音乐学科,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音乐的创作选材必须十分考究,仔细揣摩。通过音乐将崇高的道德思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递给学生,希望他们不仅掌握到音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一名具有完善人格、健全心理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对音乐教育的严谨要求,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完美追求。(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9-05-08)

张馨艺[10](2019)在《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语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的研究近一些年来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其中,从教育史、音乐史的角度研究学堂乐歌较多,而较少关注其在语言方面的价值。学堂乐歌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现代性转型的关键一环,其在语言方面的特征与价值较少被关注。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晚清留日风潮是学堂乐歌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晚清的留日风潮从外部促进了学堂乐歌的发展,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音乐教育从内容、语言与思想层面影响了以沈心工、曾志态、李叔同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的音乐创作。清末民初的学制变革从内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学堂乐歌经历四次学制变革,其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学堂乐歌在词汇形态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留日风潮与西方思潮的双重夹击为学堂乐歌带来了大量新词。具体包括地理词汇、自然与社会科学词汇以及军国民词汇。学堂乐歌处于白话新诗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因此其语言具有“浅白”与“雅言”并存的过渡性特征。学堂乐歌在语义方面具有散文化与叙事性的特征。对近体诗“律化”现象的破坏以及口语词汇的大量入诗形成了学堂乐歌散文化的结构。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增加乐歌内容的画面感又形成了学堂乐歌语言叙事化的特点。学堂乐歌由歌词与旋律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这种诉诸于口的方式使得学堂乐歌在歌词上具有可歌性的合乐特征,在节奏上体现为自然口语的特征。“比兴”与“复沓”的大量使用是学堂乐歌在修辞艺术上的主要特征。词语与句子的重复出现增强了乐歌的节奏感,“物”与“情”的多重结合体现了乐歌创作者对“比兴”传统的借鉴与改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学堂乐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鹏翔先生在《传统是一条河流》这本着作中提道:"从词史的角度讲,如把口头文学置而不论,只就真正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诗歌创作而言,恐怕真要从"学堂乐歌"算起。"由此看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学堂乐歌"可以算作是我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开端。本文通过研究"学堂乐歌"中的少年儿童歌曲,讨论有关当下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现状及"学堂乐歌"对其创作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堂乐歌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玉,李冰.浅析学堂乐歌的音乐审美——以《送别》为例[J].明日风尚.2019

[2].夏鹏飞.浅谈“学堂乐歌”对当下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9

[3].杨和平,蒋立平.学堂乐歌的回响——钱君匋儿童歌曲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4].朱亚男.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9

[5].吴萌萌.论学堂乐歌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J].四川戏剧.2019

[6].杨希.从学堂乐歌浅谈中国的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9

[7].徐文武.哪来的“洋腔”、“洋调”:晚清沪上学堂乐歌的意义与魅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

[8].祁旭晴.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J].参花(下).2019

[9].阳文雅.浅谈音乐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影响[D].西安音乐学院.2019

[10].张馨艺.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语言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片段1:《赏花》曲谱学界长期以来对#~“体用”的震荡-赵元任嫁接古典与现代、经典与李叔同沈心工

标签:;  ;  ;  ;  ;  ;  ;  

学堂乐歌论文_王佳玉,李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