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药逆转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肿瘤,贝母,蛋白,中药,骆驼,酵解,冬凌草。
耐药逆转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19)在《新型嘧啶类耐药逆转剂及其逆转ABCB1介导的MDR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治疗中,多药耐药的产生是化疗失败和肿瘤复发的最主要因素。肿瘤多药耐药产生的分子机制相对复杂,其中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ABC家族)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被认为是引起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ABCB1(也称为P-glycoprotein)是ABC转运蛋白家族主要成员,已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高表达,如结肠癌、肝癌、前列腺癌等。ABCB1可以识别多种抗肿瘤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喜树碱类、蒽环霉素等,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其泵出肿瘤细胞外,使其在细胞内的浓度下降,进而导致化疗药物功效减弱甚至消失,最终产生多药耐药。将ABCB1抑制剂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降低ABCB1的表达或者活性,增加抗肿瘤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浓度,被认为是临床上克服ABCB1介导的多药耐药非常有前景的策略。目前为止,现有的ABCB1抑制剂由于选择性差、药物相互作用及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发现一种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新型ABCB1抑制剂一直是解决肿瘤耐药问题的研究热点。本课题发现了叁个系列的新型嘧啶类耐药逆转剂,对于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逆转活性,并对其耐药逆转机制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主要发现包括:(1)含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系列一)通过对课题组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约500个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发现含有1,2,3-叁氮唑以及嘧啶结构单元的小分子化合物,能够不同程度地逆转ABCB1高表达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AD300对紫杉醇的耐药性。同时文献报道,含有嘧啶母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也是ABCB1以及其他ABC转运蛋白的抑制剂;且1,2,3-叁氮唑结构单元也普遍应用在ABCB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中。基于筛选发现和文献支持,结合分子拼合原理,最终发现了一类含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新型耐药逆转剂(系列一)并对其耐药逆转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系列一化合物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AD300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逆转活性,其中化合物15,17,25,34,36的逆转活性明显优于ABCB1抑制剂Verapamil。构效关系分析发现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引入对化合物逆转耐药活性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逆转活性最好的化合物25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AD300中ABCB1转运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没有影响,而是通过抑制ABCB1转运蛋白的功能,增加紫杉醇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量,使其达到细胞毒有效浓度,发挥抗肿瘤作用。(2)含双酰胺、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系列二)在对化合物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中,基于系列一的结构基础,我们一方面保留了对ABCB1抑制活性影响明显的官能团,如1,2,3-叁氮唑结构单元、卤素基团、芳环基团、正电子基团等;另一方面引入具有潜在增强ABCB1抑制活性的芳环、双酰胺结构单元,最终筛选得到一类含双酰胺、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系列二)。相对于系列一,系列二化合物的耐药逆转活性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子对接结果确认了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加入的确增加了化合物与ABCB1转运蛋白的氢键结合位点。另有研究表明,化合物的脂溶性对其能否结合于ABCB1转运蛋白的疏水性药物结合口袋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比了两个系列中的四组化合物(系列一化合物34,35,36,38与系列二化合物10,11,12,13)的脂溶性,结果显示,系列二化合物10,11,12,13的脂溶性降低。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测虽然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加入增强了化合物与ABCB1的氢键相互作用,然而也导致化合物尺寸偏大,使部分官能团暴露在溶剂区,脂溶性下降,降低了与ABCB1蛋白的疏水性药物结合口袋的结合强度,最终导致活性下降。这为我们进一步优化化合物结构,提升逆转活性提供了方向。(3)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系列叁)基于系列二的研究结果,我们去掉1,2,3-叁氮唑结构单元以缩短分子尺寸,筛选得到一类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系列叁),并且对其耐药逆转活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系列叁化合物的耐药逆转活性整体上明显优于前两个系列化合物,且系列叁中化合物15,18,19,12对比于系列二中化合物27-29、34脂溶性也得到了提高,证实了脂溶性对提高化合物逆转活性的重要性。我们选择逆转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9做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9同样不影响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AD300中ABCB1转运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而是通过抑制ABCB1转运蛋白的功能,增加紫杉醇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量,使其达到细胞毒有效浓度,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ATPase活性实验推测化合物19是一个ABCB1底物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紫杉醇竞争结合于ABCB1的药物结合口袋,增加紫杉醇的细胞内浓度,从而逆转耐药;化合物19对CYP3A4(细胞色素P450 3A4)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表明该化合物可以做为一个安全有效的先导化合物;体内实验结果证明化合物19也能够在体内发挥耐药逆转活性,且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之,结合分子拼合原理,经过多轮优化筛选,最终发现了叁个系列的新型嘧啶类耐药逆转剂,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逆转ABCB1高表达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AD300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化学逆转剂的结构类型,为进一步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耐药逆转剂提供了结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小菊,刘红云,王海娟,张美芝,李宁[2](2015)在《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及中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居全球恶性肿瘤之首。目前主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近年来肺腺癌耐药发生率高于鳞癌,应用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DDP)诱导建立的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A549/DDP具有代表性。因此深入研究肺腺癌A549/DDP细胞的MDR机制及寻找安全、有效的逆转剂则成为当务之急。文献检索研究表明,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主要涉及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机制、酶介导的肿瘤细胞解毒和修复功能增强、凋亡调控基因异常、信号转导因子发挥抗凋亡机制、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导致的免疫逃逸。针对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的中药逆转剂则主要涉及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复合物。现就近年来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及中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21期)
张海燕,庄俊雪[3](2015)在《非经典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肿瘤化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肿瘤细胞对现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有多种多药耐药逆转剂处于基础和临床试验阶段。主要从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激酶C、凋亡通路受阻、拓扑异构酶和DNA修复能力增强等方面介绍非经典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06期)
王春华,姜苗苗,王国才,张晓琦,叶文才[4](2013)在《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为当前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在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产生的多药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和开发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当前医药科技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具有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蕴含化学成分多样化等特点,是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重要来源。经过数年的研究,已经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天然产物。本文综述了自2000年以来,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李发荣[5](2013)在《植物药中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其逆转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药在肿瘤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许多植物药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已经广泛在临床使用,如紫杉醇、长春新碱等。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发生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据估计约有90%的转移性肿瘤的化疗失败应归因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多数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临床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逆转剂本身的毒副作用过大,从而导致其治疗效应小于相应的副作用。由于很多植物药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毒副作用相对较为清楚,所以从植物药中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本课题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为筛选模型,筛选出了灵芝、山豆根和冬凌草叁种具有潜在逆转作用的植物药提取物,并确定了灵芝、冬凌草的具有逆转MDR作用的活性组分群,初步探讨了其逆转MDR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为筛选模型,以阳性药维拉帕米处理组中Rho-123相关的荧光强度为筛选标准,对20种植物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麻黄、苦参、花椒、青风藤、野菊花、山豆根、冬凌草以及灵芝提取物均显示了促进Caco-2细胞中Rho-123蓄积的作用。其中麻黄、苦参、花椒、青风藤提取物是已经证实的具有逆转MDR的作用植物药,也印证了本筛选模型适用于成分复杂的植物提取物的筛选:山豆根、冬凌草以及灵芝提取物与阿霉素联用时可增加ADM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可以促进ADM在Caco-2细胞中的蓄积,说明冬凌草、灵芝、山豆根提取物具有潜在逆转p-gp介导MDR的作用。2、制备了灵芝的GP、GC、GE、GB和GW提取部位,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筛选模型对灵芝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除GP之外,其他几个提取部位均可以增加Caco-2细胞中Rho-123蓄积。各活性提取部位与ADM联合使用,GE、GB和GW可以增强ADM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性,促进Caco-2细胞中ADM的蓄积,其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2.27(GE,20Hg/mL)、3.51(GE,100μg/mL)、4.48(GB,4μg/mL)、4.22(GB,20μg/mL)、1.94(GW,4μg/mL)、2.63(GW,20μg/mL),显示了较为明确的剂量依赖关系。3、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可以有效逆转SGC-7901/ADR耐药细胞对ADM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3.71(GE,20μg/mL)、4.53(GE,100μg/mL).2.12(GB,4μg/mL)、2.64(GB,20μg/mL)、2.22(GW,4μg/mL)、2.16(GW,20μg/mL)。4、对其逆转机制的研究中揭示: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可以促进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35(GE,20μg/mL)、2.52(GB,20μg/mL)、3.26(GW,20μg/mL),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的MDR与其促进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相关,有可能是通过调节p-gp活性实现的。灵芝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影响的RT-PCR结果显示,不同活性部位处理后,MDR1基因的转录下降率分别为:32.16%(GE,20ng/mL)、50.27%(GE,100μg/mL)、25.34%(GB,4μg/mL)、41.53(GB,20μg/mL)。对细胞总P-gp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E (20μg/mL,100μ/mL)、GB(4μg/mL、20μg/mL)处理后,细胞荧光强度分别下降了21.5%、32.7%、20.5%、27.8%。呈明显的剂量效应,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MDR的效应是通过抑制P-gp的作用实现的。5、GE和GB也可以有效逆转耐药细胞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78(GE,8μg/mL)、3.56(GE,40μg/mL)、2.11(GB,8μg/mL)、3.47(GB,40μg/mL),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在阿霉素的蓄积实验中,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31(GE,8μg/mL).4.48(GE,40μg/mL),1.94(GB,8μg/mL)、2.57(GB,40μg/mL),与在SGC-7901/ADR细胞的相关实验结果相一致。GE和GB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及也有相似的抑制效应,也可以有效地降低MCF-7/ADM细胞中P-gp的表达,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同样与抑制P-gp的活性相关。也说明灵芝提取物用于逆转肿瘤的MDR具有一定广谱性,其活性组分群位于GE和GB,在阿霉素蓄积、逆转倍数及P-gp表达量等测试指标中,GE较GB稍好,说明GE是灵芝具逆转MDR作用的最主要的活性组分群,对其成分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发现新的逆转MDR作用的活性组分。6、制备了HP、HC、HE、HB和HW提取部位,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筛选模型对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筛选和初步验证的的结果显示: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HC、HE和HW均可以有效增加细胞内Rho-123及阿霉素的蓄积,促进阿霉素的细胞毒性,提示HC、HE和HW是冬凌草具有潜在的逆转MDR活性的活性组分群。7, HC、HE和HW可以有效逆转SGC-7901/ADR细胞的阿霉素耐药性,逆转倍数分别为其逆转倍数分别为2.51(HC,20μg/mL)、2.80(HC,100jig/mL)、2.29(HE,20μg/mL)、3.15(HE,100μg/mL)、1.47(HW,20μg/mL)、1.64(HW,100μg/mL),对SGC-7901/ADR细胞中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05(HC,20μg/mL).2.74(HE,20μg/mL)、2.62(HW,20μg/mL)。8、利用RT-PCRJI技术对HE、 HC的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半定量检测显示,HC和HE可以抑制MDR1基因的转录;对细胞总P-gp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药物处理后,P-gp表达量分别降低约17.10%(HC,10μg/mL)和14.17(HE,10μg/mL),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MDR的效应是通过抑制p-gp的表达实现的。冬凌草逆转作用的主要活性组分群位于HC和HE。9、HC和HE也可以有效逆转耐药细胞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87(HE,4μg/mL)、4.02(HE,20μg/mL)、2.16(HC,4μg/mL)、4.60(HC,20μg/mL),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在阿霉素的蓄积实验中,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97(HE,4μg/mL)、4.21(HE,20μg/mL)、3.61(HC,4jig/mL)、3.83(HC,20μgmL),与对SGC-7901/ADR细胞的逆转效果相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对于MCF-7/ADM细胞的耐药逆转效应要优于SGC-7901/ADR细胞,提示冬凌草提取物在逆转肿瘤MDR时,对于不同肿瘤细胞的逆转效应可能有所不同。1O、HC和HE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及也有相似的抑制效应,也可以有效地降低MCF-7/ADM细胞中P-gp的表达,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同样与抑制P-gp的活性相关。也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肿瘤的MDR的活性组分群位于HC和HE。(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11-01)
吴丽娟,张海凤[6](2013)在《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近年国内外研究较热门的化学及中药多药耐药(MDR)逆转剂,以及逆转方法等方面,概括目前MDR逆转剂的研究现状,旨在探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新型MDR逆转剂的发现寻找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3年10期)
吴弄,邓媛媛,徐俊,蔡绍晖[7](2013)在《3-溴丙酮酸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肿瘤细胞对糖酵解的高度依赖性及多药耐药相关ABC蛋白存在依赖ATP供能的共性,选择以糖酵解途径为靶标的3-溴丙酮酸研究肿瘤MDR逆转剂是有效克服肿瘤MDR的新思路。但3-溴丙酮酸的稳定性、靶向性及其毒理部分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对3-溴丙酮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孔莹[8](2013)在《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作用机制研究及其靶向耐药逆转剂寻找》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是制约肿瘤化疗的最主要挑战之一,阐明其作用机制对提高肿瘤化疗疗效、促进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充分的研究表明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体高度表达、代谢转化或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凋亡机制缺陷及DNA损伤修复增强等多种机制与肿瘤化疗的获得性耐药密切相关。新近研究表明肿瘤化疗的多药耐药与肿瘤启动细胞(tumor initiating cells)具有密切的关系。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在诸多生物种类的胚胎发育、组织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h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Hh信号通路还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主要通过调控ABC转运体的表达而促进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产生。但是,Hh信号通路能否通过调控肿瘤耐药细胞的肿瘤启动细胞特征,以及如何调控肿瘤耐药细胞的肿瘤启动细胞特征,进而促进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产生,亟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中,我们以化疗敏感细胞株K562、KB及在其基础上构建的获得性化疗耐药稳定细胞株K562/A02、KB/VCR为研究对象,运用一系列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阐明Hh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多药耐药细胞的肿瘤启动细胞样特征促进肿瘤多药耐药的发生。K562/A02、KB/VCR细胞中,Hh信号通路通过调控EMT转录因子twistl和snail的表达而维持肿瘤多药耐药细胞的肿瘤启动细胞特征,进而促进MDR细胞的药物耐受性。CHIP及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证实twist1和snail一样,也是Hh通路Gli的直接转录靶标。此外,我们发现Hh信号通路通过调控twistl和snail的表达维持肿瘤启动细胞特征,最终导致不依赖于ABC转运体的化疗耐药的产生。结合其他相关报道本研究表明:H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两条相互独立的机制促进获得性耐药的产生,一是转录性调控ABC转运体如MDRl和BCRP的表达;二是转录性调控twist1和snail的表达而赋予肿瘤细胞以肿瘤启动细胞特征。鉴于Hh信号通路在肿瘤多药耐药中的重要作用,靶向Hh信号通路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逆转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策略。因此,我们进一步尝试建立Hh信号通路抑制剂的评价模型,寻找能通过抑制Hh信号通路而逆转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Hh抑制剂。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以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系统,评价了一系列化合物,发现木质素来源的化合物EVn-50及其单体VB1具有显着的抑制Hh通路活性的作用,提示其是一种潜在的靶向Hh信号通路的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逆转剂。本研究深入阐明了Hh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的作用机制,为靶向Hh信号通路逆转肿瘤化疗的获得性耐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发现twist1和snail一样,也是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的转录靶基因,完善了我们对twist1和Hh信号通路之间关系的认识。此外,对于发现新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h靶向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24)
孙文霞,黄才国[9](2012)在《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产生是临床上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MDR逆转剂已成为肿瘤药物开发领域的热点。MDR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等等。多药耐药逆转剂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及其衍生物等等。本文主要介绍了MDR的作用机制以及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2年05期)
顾政一,张裴,聂勇战,吴琼,孙玉华[10](2012)在《5种生物碱胃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着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2年06期)
耐药逆转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肺癌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居全球恶性肿瘤之首。目前主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近年来肺腺癌耐药发生率高于鳞癌,应用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DDP)诱导建立的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A549/DDP具有代表性。因此深入研究肺腺癌A549/DDP细胞的MDR机制及寻找安全、有效的逆转剂则成为当务之急。文献检索研究表明,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主要涉及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机制、酶介导的肿瘤细胞解毒和修复功能增强、凋亡调控基因异常、信号转导因子发挥抗凋亡机制、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导致的免疫逃逸。针对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的中药逆转剂则主要涉及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复合物。现就近年来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及中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药逆转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博.新型嘧啶类耐药逆转剂及其逆转ABCB1介导的MDR的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刘小菊,刘红云,王海娟,张美芝,李宁.肺腺癌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机制及中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3].张海燕,庄俊雪.非经典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
[4].王春华,姜苗苗,王国才,张晓琦,叶文才.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
[5].李发荣.植物药中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其逆转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吴丽娟,张海凤.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3
[7].吴弄,邓媛媛,徐俊,蔡绍晖.3-溴丙酮酸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13
[8].孔莹.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化疗获得性耐药作用机制研究及其靶向耐药逆转剂寻找[D].复旦大学.2013
[9].孙文霞,黄才国.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剂[J].生命的化学.2012
[10].顾政一,张裴,聂勇战,吴琼,孙玉华.5种生物碱胃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