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雪梅[1]2004年在《粉粒状建筑垃圾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市固体垃圾年总量已达1.42*10~8T,其中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已为世界众多国家所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尚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在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粉、粒状废弃混凝土与废弃砖分别进行了再生利用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垃圾预处理回收利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为: (1)首次提出废弃混凝土粉、废弃砖粉激活处理用作混凝土与水泥掺合料的思路:鉴于国内外有关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研究均是集中在颗粒状垃圾用作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等方面,而再生骨料生产过程产生的粒径小于2mm左右的细粉料仍然废弃且污染环境的现实,本文首次提出将该类细粉料进一步磨细激活用作水泥、混凝土的矿物掺和料,从而使废弃混凝土、碎砖等建筑垃圾百分之百资源化再生利用,研究表明该思路完全可行,废弃混凝土、废弃砖细粉料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2)研究表明建筑垃圾磨细粉具有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的潜活性:其中废弃混凝土磨细粉中的CaCO_3、水泥凝胶和未水化水泥颗粒分别具有形成水化碳铝酸钙与水化碳硅酸钙、作为水泥水化晶胚和继续水化形成凝胶产物的能力,尤其是早期;而磨细废砖粉中的硅、铝矿物则具有火山灰活性在碱激发下具有与Ca(OH)_2二次反应形成CSH凝胶的能力; (3)在激发剂作用下可以适当提高建筑垃圾磨细粉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掺入量:其中NaOH和Na_2CO_3对磨细废混凝土粉和废砖粉都有一定激发效果,而石灰和石膏则对废砖粉有较好的激发效果;建筑垃圾磨细粉对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终凝时间、安定性等物理性能无不利影响,但大掺量下废弃混凝土粉的晶胚效应以及CaCO_3的水化反应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水泥的初凝时间; (4)建筑垃圾磨细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掺入量对其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建筑垃圾磨细粉等量取代10%以内水泥时基本不降低水泥石的强度,但当掺量超过10%以后,强度随掺量几乎以直线下降;在42.5等级水泥中掺加不超过10%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丈的建筑垃圾磨细粉其力学性能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提高,即使掺量达到30%时,也能符合32.5等级水泥的力学性能要求;在碱性激发剂的作用下,若在混凝土中掺加不超过20%的废弃建筑垃圾磨细粉同时替代不超过15%的砂或超量掺配废弃建筑垃圾磨细粉可以保持混凝土强度不变; (5)再生粗骨料经激活、强化(浸溃法)可以部分乃至全部替代天然碎石配制30即a以上的再生混凝土:浸溃法改性激活强化的再生粗骨料强度明显改善,尤其是用无机浸溃液处理的再生骨料(HZ),100%代替碎石骨料所配制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达到31 .OMPa,几乎达到同配比下碎石骨料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 (33.OMPa),表明浸溃法改性激活强化再生骨料是可行的。
王程[2]2017年在《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在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半刚性基层材料仍将作为一种主导性基层应用于我国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路面结构中。然而,在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材料存在多种病害,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产量惊人,由此引起的建筑垃圾堆积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增加。针对上述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大量新建道路对基层材料要求较高以及水泥需求量较大的现状。依托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将废旧粘土砖磨细并与其它工业废渣复合配制成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并开展“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在半刚性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首先针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及技术特点,分析了建筑垃圾在半刚性基层材料中的适用性。研究了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掺量对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抗冻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其影响机理,推荐了基于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最佳掺量。试验结果表明,掺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水泥稳定碎石主要力学性能满足道路工程对基层承载力的要求,同时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掺入可改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收缩性能及抗冻性能。因此,用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替代部分水泥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中是技术可行的。依托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对室内研究成果进行了试验路铺筑,结果表明,掺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水泥稳定碎石具有施工技术可行性。对掺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水泥稳定碎石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表明,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的掺入可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由于建筑垃圾堆积而占用的土地和生产水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显着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耐久性能,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废料,缓解由于建筑垃圾堆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具有积极的意义。
苏媛婷[3]2015年在《热处理恢复已水化胶凝材料的活性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开发与大规模旧城改造、住宅小区规模化建设及道路改扩建工程大量实施,全国建筑垃圾产量急剧上升。据统计,2013年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已达14亿吨,与09年相比产量增加了3倍。这些建筑垃圾绝大部分都未经任何处理,有的露天堆放,有的简单填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处理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迫在眉睫。具体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探究低温预热处理对废弃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破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300℃下对废弃混凝土低温预热处理破碎分离的效果最佳。废弃混凝土加热后,随着温度升高,粗/细骨料与水泥胶凝材料组分出现明显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在界面处产生裂缝并向内扩展延伸,降低了水泥胶凝组分和砂石之间的粘结应力,低温预热处理后的废弃混凝土经磨削,挤压的破碎方式,可使包裹在骨料上的水泥胶凝材料完全剥离下来。可利用模拟悬浮态旋风筒实现废弃混凝土中粗/细骨料、水泥胶凝材料组分的分类提质。(2)研究低温预热处理对废弃混凝土粉磨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泥熟料相比,废混凝土的粉磨能耗不足水泥熟料的1/2;经300℃低温预热处理后的废弃混凝土粉磨能耗仅为水泥熟料的1/5,高于300℃的预热处理不仅没有继续降低废弃混凝土的粉磨能耗反而增加了其粉磨功能耗。(3)废弃混凝土作矿物掺合料,操作性很强,掺入30%废弃混凝土粉的7天抗压强度为16 MPa,28 d强度为23 MPa。掺入50%废弃混凝土粉的7d强度为12.5MPa,28 d强度为14 MPa。强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废弃混凝土中未水化水泥熟料组分含量的多少。(4)热处理恢复已水化胶凝组分材料的基础机理研究表明:影响已水化胶凝组分活性恢复的因素包括:煅烧时间、煅烧温度和冷却制度等。已水化硅酸盐水泥在 750℃保温120 min,采用急速冷却的处理方法水化胶凝组分活性最高,强度可达到46.70MPa。热处理后的水化胶凝组分具有良好的胶凝性能。
陈黎安, 刘佳颖[4]2012年在《废混凝土破碎与再生集料的加工及处理工艺》文中指出介绍比较了国内外不同的废混凝土的破碎与再生集料加工工艺。着重针对提高再生粗集料性能,而采取的化学强化方法、物理强化方法和湿处理法等常见的强化与预处理方法作了全面的阐述。
王志鹏, 王俊, 琚元元, 张晨钟, 王进[5]2017年在《结块超细矿粉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对出现结块现象的两种S115矿粉进行性状分类、研磨与烘干处理后,按照固定配比掺入水泥胶砂,检测水泥胶砂强度并计算出矿粉活性指数,评价结块矿粉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结块矿粉活性指数均未达到检测值水平,即未结块矿粉活性水平;经烘干处理的早强型矿粉28d活性指数达到标准值水平,优于其它受检组矿粉;结块的普通矿粉活性基本丧失。28d活性指数大小关系:检测值>烘干早强矿粉>基准值>其它受检组矿粉。
龚平[6]2007年在《墙体材料的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材料成为材料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如何评价材料的绿色程度更是绿色材料研究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墙体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色建材和绿色墙体材料内涵的深入探讨,分析借鉴已有的产品绿色度的评价方法,采用基于生命周期的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墙体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墙体材料绿色度定量评价模型。并对常用的十种墙体材料进行了绿色度的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墙体材料绿色度等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深入分析了建筑材料生命周期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而阐述了绿色建材和绿色墙体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并就目前国内外产品绿色度常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目前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且与绿色建材相关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为绿色建材的量化评估借鉴了思路和理论。②通过对绿色度评价模型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绿色度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动态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层次性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③比较了不同绿色度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并细致分析了墙体材料的环境影响特点,综合考虑构建墙体材料绿色度评价模型的学术意义和适用性,提出了采用基于生命周期的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模型的构想,并阐述了模型建立的基本框架和步骤。④分析了墙体材料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绿色度影响因素,建立了墙体材料绿色度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并用两两比较法和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相关标准、公认规则及实际经验对每一评价指标建立了一个评价标准(尽可能的采用定量评价方式,避免实际操控中的人为因素),构建了一个简洁适用的墙体材料绿色度评价模型。⑤运用所建模型,对常用墙体材料进行绿色度的分项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当今的墙材改革思路一致,证明了本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墙体材料绿色度等级
参考文献:
[1]. 粉粒状建筑垃圾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毋雪梅. 郑州大学. 2004
[2]. 建筑垃圾复合粉体材料在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王程. 长安大学. 2017
[3]. 热处理恢复已水化胶凝材料的活性基础研究[D]. 苏媛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 废混凝土破碎与再生集料的加工及处理工艺[J]. 陈黎安, 刘佳颖. 粉煤灰. 2012
[5]. 结块超细矿粉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 王志鹏, 王俊, 琚元元, 张晨钟, 王进. 江西建材. 2017
[6]. 墙体材料的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D]. 龚平. 重庆大学. 2007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垃圾论文; 再生混凝土论文; 水泥混凝土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水泥水化论文; 水泥强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