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桨叶,旋翼,旋翼机,轴承,直升机,技术,襟翼。
旋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1](2017)在《主动控制旋翼技术的一些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振动水平过高一直是直升机工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由于直升机非线性、非定常的气动力与旋翼桨叶之间的气动弹性耦合,旋翼在挥舞、摆振以及扭转方向产生了较大的振动,并由旋翼传递至机体,从而导致了直升机较大的整体振动和噪声水平。过高的振动水平不仅会引起机(本文来源于《中国航空报》期刊2017-09-14)
许小山,林志刚[2](2017)在《国产直升机球柔性旋翼技术突破背后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直升机标志性部件,旋翼如同飞鸟的翅膀,决定着直升机的命脉,是各直升机强国的核心秘密。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直升机的主要机型都还是采用常规的全铰接式旋翼,而当时国外已经在发展应用星形柔性、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技术了。因此,创新研发新一代旋翼,成为(本文来源于《中国航空报》期刊2017-04-08)
解冰[3](2017)在《物流无人机即将推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把快件送给你的不是快递小哥,而是一架酷酷的无人机,你敢想象吗?”这样的场景曾经出现在不少电影中,不过现实中还没能实现。早前,亚马逊曾经发布无人机快递项目计划,然而由于物流无人机运输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最终没能“落地”。在无人(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7-02-23)
汪婷婷[4](2016)在《十年心如钢,千里快哉风——记旋翼技术骨干熊绍海》一文中研究指出年仅33岁的熊绍海,在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旋翼传动室从事旋翼研制工作岗位上度过了11个年头,尾桨叶旋翼动力学组的每一项工作,他无一没有涉猎,通过扎实的实践历练和理论钻研,他已然从青涩的设计员成长为旋翼技术领域的骨干。直升机设计系统是充满风险与挑战的,这是一项要求近乎苛刻、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旋翼系统是直升机的核心,它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标志着直升机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军转民》期刊2016年08期)
李昊[5](2016)在《美国陆军推进主动旋翼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陆军正在推进可用于未来旋翼机上的部件级新技术的研究工作。美国陆军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于今年1月首次完成了对一个采用单片桨叶控制技术的旋翼桨叶的实弹射击试验。研究人员在陆军实验室的生存性及破坏性分析委员会(SLAD)的试验设施上,对一个展长2(本文来源于《中国航空报》期刊2016-05-14)
李长骏[6](2016)在《一种小型双旋翼技术验证机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倾转旋翼飞机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兴机型,是国外直升机航空工业积极推动的发展方向之一;非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技术是研究这种新兴机型的关键储备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实现一种双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小型双旋翼无人机的整体设计方案。为确认该方案的有效性,设计并制造了相应的技术验证机,并在专门设计的实验装置上对验证机的姿态控制进行了验证。论文首先提出了验证机的理论方案。通过对四旋翼飞行器原理及现有大型旋翼机操纵机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从飞行力学的角度能够满足旋翼机姿态控制的双旋翼飞行器整体设计方案;发明了一种单自由度自动倾斜器和相应旋翼系统,以较精简的机构完成了小型双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所需的机械运动;并通过旋翼空气动力学对验证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验证机的机械系统是实现设计方案的一个关键。论文通过对验证机飞行操纵机构和机体结构的具体设计,重点包括单自由度自动倾斜器、旋翼系统以及吊舱结构的设计,制造出可用于实验验证的技术验证机样机,并对一些关键性零部件进行了改进。控制系统是实现该设计方案的另一关键。动力学模型是研究飞行器姿态控制的重要工具。论文采用牛顿-欧拉法为验证机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小扰动理论对动力学方程进行简化,解出了双旋翼无人机的操纵力与飞行姿态、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指出验证机姿态控制器的设计可以是叁个姿态角和角速度并联校正后的线性迭加。论文采用嵌入式技术设计了飞控系统的硬/软件。通过应用基元旋转、四元数和互补滤波的方法,对惯性传感器组件、磁力计测得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叁轴磁场强度信息进行处理,解算出飞行器的飞行姿态。采用Stm32F407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验证机的飞控系统,制作了电子飞控系统的硬件,并采用串级PID控制器设计了验证机的飞控软件。最后,论文对控制器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设计专门的实验装置、分别对飞控系统的单自由度控制、叁自由度耦合控制以及验证机实机姿态控制进行实验;通过单自由度控制实验掌握了串级PID参数整定的经验并对控制器的性能和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平台验证了所设计的飞控系统在叁自由度耦合控制下的可行性,最终在验证机上进行了实机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双旋翼无人机可以实现验证机的姿态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强[7](2015)在《无轴承旋翼技术催生我国第四代直升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最显着的标志是旋翼,即“旋转的翼”。旋翼系统是直升机无可争辩的核心,它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引人关注。中国航空新闻网近日报道称,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专家攻克了无轴承旋翼技术,而这项技术是第四代直升机的关键技术。那么,什么是第四代直升机?无轴承旋翼技术究竟有(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11-18)
邓景辉[8](2012)在《高速直升机前行桨叶概念旋翼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直升机通过构型的革新,可以在保留直升机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提高飞行速度,是直升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国外相继出现的各种构型的高速旋翼飞行器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采用前行桨叶概念旋翼构型的高速直升机,对前行桨叶概念旋翼的气动、动力学和操纵特性做了分析研究,并梳理了相关的在研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邓景辉,小城[9](2011)在《邓景辉 直升机旋翼技术专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直升机旋翼技术领域多年的研究,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直升机旋翼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取得了哪些突破?邓景辉:国内直升机旋翼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测绘仿制、参考样机设计、国际合作,逐步过渡到了自主设计的阶段。旋翼技术的起步从20世纪50年代引进米4直升机(直5)开始(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1年17期)
Graham,Warwick,孙立[10](2010)在《可变形旋翼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经验表明,旋翼机技术亟待大幅改善。随着美国军方对速度、载荷和机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旋翼机的使用可用性、任务可靠性和后勤保障性都成为(本文来源于《航空维修与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旋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直升机标志性部件,旋翼如同飞鸟的翅膀,决定着直升机的命脉,是各直升机强国的核心秘密。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直升机的主要机型都还是采用常规的全铰接式旋翼,而当时国外已经在发展应用星形柔性、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技术了。因此,创新研发新一代旋翼,成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昊.主动控制旋翼技术的一些新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7
[2].许小山,林志刚.国产直升机球柔性旋翼技术突破背后的故事[N].中国航空报.2017
[3].解冰.物流无人机即将推出[N].深圳商报.2017
[4].汪婷婷.十年心如钢,千里快哉风——记旋翼技术骨干熊绍海[J].中国军转民.2016
[5].李昊.美国陆军推进主动旋翼技术发展[N].中国航空报.2016
[6].李长骏.一种小型双旋翼技术验证机的设计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张强.无轴承旋翼技术催生我国第四代直升机[N].科技日报.2015
[8].邓景辉.高速直升机前行桨叶概念旋翼技术[J].航空科学技术.2012
[9].邓景辉,小城.邓景辉直升机旋翼技术专家[J].航空制造技术.2011
[10].Graham,Warwick,孙立.可变形旋翼技术[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