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莉雅[1]2003年在《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文中认为竞争力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出,之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本论文是在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尝试将竞争力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概念与模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和对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升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其中,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概念与模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等理论部分具有创新性,在提升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中也有独到的见解。 本论文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王宇[2]2008年在《CAFTA背景下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便诞生于这种历史大潮中。建立CAFTA的进程推动了区域内部经济的进一步合作。自贸区内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其中旅游业成为了区域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广西发挥地缘优势,大力推行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收效巨大。但是CAFTA给广西旅游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随着区域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现有的关于区域旅游业合作内容、机制的研究,已经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广西处于整个CAFTA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广西的旅游产业却面对东盟国家和国内其他省份的“两面夹击”的处境。并且基于广西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产业竞争力亟需增强的现实状况,使得研究在CAFTA背景下,广西旅游产业如何更好地参与本区域旅游竞争,在竞争中锻炼成长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业界和学界过多的一味强调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关系,纷纷乐道于区域旅游合作为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作用。对于两者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却鲜有人提及。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点,独辟蹊径展开研究,从竞争的角度初步揭示了CAFTA与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本文在阐述竞争力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和旅游地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并且据此创建了分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模型。详细分析了CAFTA的建立给广西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并且区别以往文章,强调了CAFTA给广西旅游产业带来的压力、威胁和挑战。接下来重点对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确定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赋值;选取广西和东盟国家作为实证分析样本,进行评价比较分析,进而明确广西旅游产业与东盟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广西旅游产业现有的竞争地位。通过评价分析发现:在广西参与CAFTA区域内旅游业竞争中,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表现不尽如人意,其整体水平处于中游的位置。与东盟国家相比,远远不及传统新、马、泰、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面对越南旅游业异军突起,广西旅游产业在本区域的内国际竞争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据此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广西在继续坚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中,要重点加强国际旅游客源网络的构建,保持在东盟客源市场取得的“战果”的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欧美客源,继续扩大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份额;转变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实施战略化管理,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圈。充分利用CAFTA带来的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在本文的最后做了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学界广泛强调的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的时候,独辟蹊径地提出:在合作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广西旅游产业本身竞争力的提升,研究如何在合作中取得有利竞争地位。从竞争的角度对揭示CAFTA与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2)从实践的角度看,通过对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比较,从而更加明确了广西旅游产业与东盟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广西旅游产业现有的竞争地位,对于指导广西旅游产业更好地参与自贸区内旅游竞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臣[3]2016年在《广西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地处中国大陆东、中、西叁大地带的交汇点,东临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中国通向与东盟的“桥头堡”。在2011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及2015年自贸区升级版形成的框架下,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经贸、文化、人文交流合作日益加深,极大促进双方出、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又因广西具有独特的山水风景,极大地吸引了东盟游客的到来。但CAFTA的建立也将广西与其余省份共同推向了争夺东盟国家客源市场的近况下。因云南、福建、广东叁省与广西地理位置相近、人文相似,这叁个省份又与东盟国家地缘接近,其在发展本省经济实力以及旅游产业的背景下,同时与广西展开了对东盟国家客源市场的争夺。本文首先分析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概况,明确广西旅游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其次,分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背景下,广西吸引东盟国家客源入境旅游的结构和数量情况。第叁部分是以东盟国家客源入境旅游为分析视角,对比分析广西与云南、福建、广东南方叁省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现状,得出了广西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整体上来讲处于劣势,与云南、福建、广东叁省相比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针对广西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上表明,广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并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亟需根据其发展的薄弱环节,找出促进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陈显军[4]2013年在《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已逐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最高层面,文化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快速上涨的同时,各地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发展规模和发展优势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利用国家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发展契机来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在对全区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后,立足于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情,结合广西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广西文化产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产业内部的优势,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加速自身发展,也是广西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与此同时,作为广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承受着外部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亟需通过提升产业内涵进行产业升级。而文化产业的创意性和包容性恰恰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旅游业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恰恰是文化产业可以借助重要力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机理和融合度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概念及产业融合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国内对产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系统性地阐述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态演化,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演化的过程、价值链及互动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宏观环境的探讨,分析了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通过描述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计量模型中的贡献率计算方法,分析了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体融合度和8个细分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第一部分:对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首先,对于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产业融合概念界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文化产业作为第叁产业中高端服务业,是以文化创作或创意为主体内容,融合现代科技因素,运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基本的市场运作规律,人类的创造力是其发展的最大特色,并表现出极大的产业融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是一种为在开发旅游资源和设施的基础上,将与旅游业相关产业整合起来,通过旅游经营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产业;其次,按照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国内产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的结论有: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局限于现象讨论而缺乏深入剖析,没有理清产业进行分工与融合的一般规律;没有回答分工与融合二者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从而难以对融合的必然性和优势进行阐释;大多数研究的侧重点都集中于技术对促进产业融合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并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研究较为缺乏。第二部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机理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和融合基础,指出动力因素为:市场对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是根本动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内在要求、新技术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是外部因素,同时,阐述了二者融合的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高、融合后能满足新的需求;其次,对二者融合的价值链环节进行了分析,结论为生产环节是二者能进行融合最多的环节;再次,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二者融合互动发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二者各自的发展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带来好的外部效应。第叁部分: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融合度的测量,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通过宏观环境的探讨,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四大典型模式的本质内涵、发展背景、发展进程、价值链构建与延伸以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四种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评价,然后接着又运用贡献度测量方法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进行实证计量,得出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体融合度低,8个文化细分产业中文化市场经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性最好,并进行了相应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推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陈明[5]2014年在《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于物质的需求,旅游就自然的符合现代人休闲放松的需求,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推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支柱性的产业,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面临国内外的双重的竞争,,我国的旅游业从国内外的客源市场的竞争,到旅游目的的的竞争、旅游产品的竞争、优秀的旅游业界的人才的竞争、吸引投资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竞争,已经让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旅游业在我国当今的发展局面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已经着手从立法、调整产业的结构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各省市利用这样的一个发展机遇,加大了当地旅游的深度开发,很多省份也加大了对旅游业作支柱性产业的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旅游业作为第叁产业,其竞争力的表现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最后,论文以我国的一个东部省份安徽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在深入研究以后发现安徽的旅游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旅游业的竞争水平也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全面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是当前安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个重要的难题。正是从全面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水平这个出发点,在理论上,基于波特竞争理论和旅游学的理论,结合安徽省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安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构建旅游业评价模型来对安徽的旅游业的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本文对安徽省的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的旅游产业现状,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专家意见和权威数据相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各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和相关分析数据,提出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实现安徽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王娟[6]2005年在《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是现代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外才有学者开始尝试在旅游研究领域引入“竞争力”概念,国内学者涉足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 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有关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在安徽旅游研究中尚处空白。本文在考虑宏观因素(国家)与微观因素(行业与企业)的基础上,选取区域这一中观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多方面因素,构建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进而结合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测度了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战略对策,以期培养旅游竞争优势,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实现安徽旅游经济的崛起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探讨研究的缘起,详细回顾安徽旅游20 多年的研究进展,理清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框架和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模型设计,阐述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有关的理论,设计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第叁章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省域为研究的地理单元,在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详细测度安徽省在华东六省一市中的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第四章针对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劣势,探讨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第五章结论与讨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安徽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中下游。其中现实竞争力排名居中,潜在竞争力位次靠后,支持竞争力位居最末。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和效益竞争力偏弱,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滞后,旅游高级生产要素缺乏竞争力,经济环境、交通环境、信息沟通环境普遍不理想。安徽省应以培育旅游高级生产要素为中心,在旅游发展道路、旅游投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整体形象塑造、旅游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形成强有力的后发优势,实现旅游业的赶超式发展。
曾美艳[7]2008年在《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模型,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并确定其权重,进而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除宁夏(2007年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旅游业的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各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湖南省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全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方向、背景以及意义。培育和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引导区域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第二部分是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状况的定性分析。本研究分别从环境竞争、基础竞争以及核心竞争叁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第叁部分是湖南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首先,笔者借鉴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接着在对前人模型分析、借鉴的基础上,根据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形成了湖南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选用层次分析法(Ahalytic Hierachy Process,简称AHP)确定指标权重;再接着计算统计数据并对全国30个省市区旅游业的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计算取得的数据进行总体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针对第叁部分的定量分析得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有针对性、较全面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第一,旅客周转量在全国排名第4位,笔者认为湖南省应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联合经营;第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3位,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在全国排名第16位,处于中游水平。笔者认为湖南省应以拓展客源市场为目标,加大宣传促发展;第叁,旅游自然环境排名第10位,处于比较优势,笔者认为我省应完善旅游线路,扩大精品旅游线路;第四,湖南旅游社会环境在全国排名第26位,处于比较劣势,笔者认为我省应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的作用,发展湖南旅游业;第五,湖南旅游资源排名第17位,处于比较劣势,笔者认为我省应充分挖掘文物资源中的科学价值,开展专项旅游。
唐碧艳[8]2010年在《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旅游合作是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该贸易区建设的先导产业。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即实现广西和东盟各国的无障碍的、无国界的旅游区,在该区域内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与简单的广西、东盟旅游合作的研究不同,本文将该区域作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从全局角度出发探讨该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概况以及学术界对广西、东盟旅游合作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国内学者对广西—东盟跨国界旅游区建设进行专门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会给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的建设、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些启示的作用。接下来的四个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跨国旅游经济区的理论依据及现存的无障碍旅游区。其理论依据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理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产业集聚理论。实证方面列举了欧盟旅游区、北美旅游经济区和中东旅游区。第二章分析了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的意义与优势。本章从广西、东盟两方面分析了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对广西、东盟整个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接着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的优势,即:良好的历史机遇、该区域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地缘邻近、文化相近、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良好的旅游合作经验等。第叁章主要讨论了广西—东盟跨国旅游区的建设制约因素及该区域的建设情况。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东盟旅游合作及广西、东盟针对无障碍旅游区建立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该区域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第二节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阻碍该区域旅游区建立的因素,综合分析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及该区域的具体情况后,找出了以下障碍因素,即: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的冲击、局部地区的战争、恐怖活动的负面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第四章提出了建立广西—东盟旅游区的对策。通过提升广西旅游业竞争力和加强广西、东盟旅游业的整合,在广西旅游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广西、东盟地区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统一全面的开发与宣传,构建跨国无障碍旅游区。
王玉珍[9]2013年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把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和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钻石模型”对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竞争和政府行为是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5类因素。其影响机理是:生产要素中的体育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从不同方面对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市场需求通过需求差异和预期性市场需求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宽度”和“速度”;关联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于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企业的规模、产品以及营销水平影响着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对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发挥作用。第二,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供给力、市场需求力、关联产业支持力、企业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构成的结构模型。与“钻石模型”不同,该模型认为政府调控力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第叁,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指标权重结果表明:5个一级指标中,政府调控力的权重最高,这说明,政府调控力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更重要。第四,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表明:各级政府已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但是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以及相关制度,因此,政府调控力尚不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也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企业规模“弱、小、散”,企业营销水平不高;在要素供给力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体育旅游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市场需求力方面,国内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国际体育旅游市场也有逐步开拓的空间;在关联产业支持力方面,产业集中度低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五,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升政府调控力;提高体育旅游产品营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大力拓宽人才供应渠道,夯实要素供给力;开拓国内外体育旅游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建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支持力。
王芹[10]2011年在《陕西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制约性因素。本论文从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大前提出发,着眼于陕西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首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定义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一些相关概念,根据这个基础按照对旅游业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不同,将构成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叁个层次,从而构建了省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架构。其次根据核心、基础、环境“叁环结构”的分析范式和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分组开发省区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省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再次,广泛调查、收集影响陕西旅游业竞争力的各种资产条件和过程因素,通过评价模型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综合测评陕西旅游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得出2009年其在旅游市场上的排名第十八位。最后,通过对各指标的定量分析比较,理清了影响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比较优势和战略规划理论,提出了陕西省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依托优势资源,把市场作为导向,强化旅游资源的精品建设;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营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经济,提高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陕西省对外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 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 费莉雅. 广西大学. 2003
[2]. CAFTA背景下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王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广西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研究[D]. 刘臣. 广西民族大学. 2016
[4]. 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D]. 陈显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5]. 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 陈明. 广西大学. 2014
[6]. 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 王娟. 安徽师范大学. 2005
[7]. 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力研究[D]. 曾美艳. 湖南大学. 2008
[8]. 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研究[D]. 唐碧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9].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玉珍.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10]. 陕西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芹. 西安科技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