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辫状河流砂体储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

一种提高辫状河流砂体储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

一、提高辫状河流相砂体储集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华,袁凌荣,张晓禹,李伟,朱金起[1](2021)在《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为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对比,利用密井网资料分析建立了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殊矿物和测井相等特征,分析认为W区流沙港组L1和L3分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等5种微相类型。总结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砂体在空间上各发育了8种成因叠置模式和3种砂体接触模式。建立的定量地质知识库显示,正常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1∶80~1∶100,河口坝宽厚比为1∶70~1∶90,远砂坝宽厚比为1∶80~1∶110;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厚比为1∶60~1∶76,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1∶50~1∶65。依据地质知识库成果,在W区WB油田主力层L3-ⅢB油组的调整井部署方案中将注采井距定在400~500m,实施后三口调整井开发效果均超预期,累增油6.3×104t。这一成功应用表明地质知识库的砂体组合叠置模式和发育规模定量数据为井网井距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蒋思华[2](2019)在《埕岛油田馆上段河道砂储层连通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埕岛油田馆上段砂体叠合关系复杂多样,目前对馆上段油藏油水运动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到位,对砂体叠合关系和连通性认识不清楚。本文以埕岛油田馆上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野外露头、连井剖面等资料,开展了砂体叠合模式研究,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评价了典型层位的砂体侧向连通性,阐明了馆上段砂体侧向、纵向连通性特征,构建了砂体连通模式,为下步注采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以现代沉积、野外露头为指导,在埕岛油田埕北11井区馆上段构建了3种复合砂体叠合模式,4种单一成因砂体叠合模式,并以叠合模式为基础,生产资料为验证,建立了5种砂体典型连通模式,1种复合连通模式;选出5个砂体侧向连通性评价参数,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评价了馆上段6个典型层位的砂体侧向连通性,明确了侧向连通性特征;阐明了影响砂体层间和砂体内部纵向连通性的地质因素,揭示了馆上段5砂组纵向连通性特征。

孙强[3](2019)在《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 ——以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寻找剩余油分布区,成为油气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储层构型研究是精细刻画储层内部结构和预测剩余油分布区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储层构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目的层段开展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首先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目的层段等时地层格架;以沉积岩石学理论为依据,在等时地层格架内部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利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和平面拟合”的方法开展储层构型研究。最终建立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构造模型、储层构型模型、河口坝增生体间夹层模型和4级构型单元约束下的属性模型。研究表明,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为2期中期旋回及5期短期旋回。研究区物源主要来源于北东方向,在区内沉积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和分流间湾6种微相。其中河口坝微相最为发育,分布连片,厚度较大。目的层段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19期4级构型单元,70期3级构型单元。识别出高程差异、砂体间泥质沉积、砂体厚度差异和“厚-薄-厚”特征四种单一河口坝侧向划界标志,河口坝增生体存在前积叠置和侧向叠置2种充填模式。4级构型单元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反旋回特征,单一河口坝在平面上呈朵状或宽条带状。单一河口坝存在分离、叠加和切叠三种垂向组合模式,发育分离式、搭接式和相切式3种平面组合样式。明确了重点构型单元的宽度、宽厚比、产状和物性特征,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

王俊[4](2018)在《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砂体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文中指出浅水三角洲储层是松辽盆地南部重要开发目标之一,复杂的砂体空间叠置关系造成了该类储层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深化储层内部结构的认识,是该类储层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陆相沉积储层的构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曲流河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关于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的认识主要集中于水下分流河道复合河道层次,对其砂体内部构型的相关认识尚不清晰,极大的制约了此类储层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工作。本文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白垩系上统高台子油层为例,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和沉积微相类型确定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沉积学和正演模拟方法对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型进行了表征,最终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的构型模式。基于重矿物组合特征的分析,对区内高台子油层沉积时期背景进行了分析,明确该沉积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于盆地西南部保康水系。通过细致的岩心观察描述,结合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综合识别各类相标志,并进一步展开单井相和剖面相研究,详细论述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高台子油层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在地震资料进行相位调整后,建立地震同相轴与岩相的相互对应关系;在典型地层切片上识别出3类主要水下分流复合河道砂体,各类砂体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复合道内单一河道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可分为3类,分别与6类测井-地质识别标志相对应;根据密井网区测井资料建立6类识别标志的实际地质模型,并进一步基于单一河道组合砂体连接部位的独特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正演模拟建立6种单一河道组合正演模型。在密井网区划分结果拟合得到研究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宽/厚比经验公式的指导下,通过寻找与已建立正演模型特征相符的井间地震响应,完成了非密井网区水下分流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利用对子井资料对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进行了表征,研究区主要发育侧积和垂积2种类型增生体,其中侧积增生体界面产状为6°10°,垂积增生体界面产状为0°4°。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ⅢⅤ级构型模式。从剩余油宏观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因素出发,结合研究区目前的剩余油赋存状态,探讨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不同级次构型要素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特征。

黄文松,陈和平,李胜利,万广峰,徐芳,孟征,刘畅[5](2018)在《基于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岩相单元与砂体定量研究——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为例》文中指出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

马平华,霍梦颖,何俊,邵先杰,霍春亮,武宁[6](2017)在《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沉积体系综合解剖》文中指出由于曲流河横向摆动大,使河道沉积在空间上错列叠置,沉积体系内没有等时面和稳定的标准层,给砂体追踪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提高了点坝砂体的分辨率。在建立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的直观性、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横向连续性好的特点,提高了纵向上不同期次河道单元的划分和横向对比的准确性。把砂体厚度等值线、测井相和地震波阻抗沿层切片叠置,准确识别出了废弃河道、点坝、泛滥平原和决口扇。根据国内外现代曲流河和露头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点坝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点坝侧积体、侧积面和侧积层的确定方法与内部构型的研究方法,为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约束条件。

高磊[7](2017)在《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羊二庄油田位于黄骅坳陷羊二庄鼻状构造东北部,为赵家堡断层下降盘上的一个逆牵背斜(穹隆背斜)构造。钻探证实该区发育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主要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田勘探初期是按构造找油的思路,围绕中央隆起带上背斜、断鼻构造进行勘探开发。从目前的钻探现状看,构造带主体已全面开发,必须按照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思路,沿构造周边实施滚动扩边外,寻找河道砂体岩性油气藏,在羊二庄北斜坡钻探的庄83井,在明化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展示了斜坡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前景。羊二庄地区受物源、古地形、构造背景的影响发育河流相沉积体系,属于砂泥岩储盖组合,寻找河道砂体,进行钻探,扩大含油面积,提高油气储量。首先多井联合标定,井震吻合,搞清河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利用重新处理的新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正确的地质框架上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多属性联合反演,寻找敏感参数,结合地层切片、三维可视化、种子点自动追踪等技术,在羊二庄地区发现不同层系50多条河道砂体,最后分析河道砂体的油源条件、油气运移方式、盖层和侧向封堵条件,并利用频率衰减属性进行含油气预测,优选多口井位,指导勘探部署。

牛文杰,王晓斌,须颖,吕长荣,徐箐箐,白永涛[8](2016)在《空间球拓扑外联的岩心线骨架提取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现有骨架提取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岩心骨架提取方法中存在的效率较低、骨架连通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球外联的岩心线骨架提取的几何方法.该方法以CT扫描图像为基础进行模型重构,并用Delaunay算法剖分得到四面体实体模型.依据岩心结构的四面体模型的特点,通过寻找模型四面体的外接球之间的拓扑邻接关系,到岩心的骨架结构.通过等效计算,简化连接,得到单一的线骨架结构,保证了骨架结构与岩心结构的拓扑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可以保证骨架的连通结构,且不受模型边界质量的影响,适用于复杂的岩心形体结构,实现了岩心骨架的提取.

周嘉宇[9](2016)在《新立油田Ⅵ区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新立油田Ⅵ区块井区的构造环境复杂,微小断层较多等地质特点,本文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地震资料为基础,并且结合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采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一体化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方法,重点对泉四段顶面、泉三段顶面和底面三个层位做了构造精细解释,进一步落实泉头组四段、三段断层、微幅度构造的分布特征。本论文以Petrel软件为载体,充分的利用该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新立油田Ⅵ区块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然后以沉积相模型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该区的属性模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净毛比模型,利用容积法计算各小层的储量,从沉积和构造的角度对该区块剩余油类型进行划分并进行有利区预测,最后将该区剩余油分为注采系统不完善型剩余油、井网控制不住的河道砂体型剩余油、储层沉积微相差异型剩余油、废弃河道遮挡型剩余油,并对剩余油有利富集区域进行预测,总结发现工区内第三~第五砂组有利挖潜区带16处。

邓庆杰[10](2016)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河流—浅水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东部老油田多年持续高强度勘探开发工作,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优质资源难以接替,勘探对象逐渐向复杂的岩性油藏和非常规致密油等隐蔽性油气藏转变,目前地层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开发热点。从最新的资源评价来看,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和杨大成子油层含有丰富的岩性油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6.34×108t,其中大庆长垣以东扶杨油层探明储量5.94×108t,占到95%以上,已有头台、肇州、宋芳屯、榆树林、朝阳沟、永乐等6个探明储量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油田,可以看出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扶杨油层将成为下一个岩性油藏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是大庆油田目前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中河道砂体极为发育,但是这类砂体纵向上厚度薄,横向变化快,致使河道砂体分布预测难度大,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为解决这一难题,本论文以大庆长垣以东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该区钻井资料、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各级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小层对比技术,建立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确定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地震多属性优选以及储层建模等多种关键技术相融合,探讨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不同类型砂体分布规律,为后期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取得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识别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标志,总结了研究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青一段底部第二套油页岩是最大湖泛面的产物,作为地层对比一级标志层,扶余油层的顶界灰绿色泥岩与青一段底部黑色页岩平行整合接触,为区域性层序界面标志;扶Ⅰ/扶Ⅱ界面处,为区域性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标志;扶Ⅱ、Ⅲ底部界面,为局部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标志;更低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为局部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标志。根据短期基准面旋回样式,划分出低可容纳空间非对称型(Al、A2)、高可容纳空间非对称型(A3)、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层序(Cl型)、完全-近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层序(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层序(C3型)等2大类6亚类短期旋回类型。总结出适用于研究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方法,如关键界面约束对比、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河道切割充填对比,砂体夹层对比,流体性质对比,高程对比过程中不同河道期次对比,河道与决口扇等时对比,地层厚度约束地层对比等多种河流相小层对比技术,建立了研究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级别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区内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岩心的精细观察与描述,结合岩心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含有物以及特殊矿物等沉积微相标志的识别,总结了岩相类型及组合规律,明确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总体以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根据水动力条件强弱及沉积物搬运方式的差异,将研究区扶余油层岩石相类型划分4个大类,细分24小类,并依据垂向沉积旋回特征,总结了三种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浅水三角洲相和浅湖三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划分出6种亚相、13种微相类型,在不同岩相组合规律基础上,总结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建立测井-岩芯对应2相3亚相12微相的沉积微相图版。3、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区域物源、不同类型砂体的几何参数、古地貌分析,分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大庆长垣以东扶余油层湖退-湖侵关键时期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受讷河—依安水系,拜泉—青岗水系和怀德—长春水系三大水系影响;统计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几何参数,曲流河道厚度2-12.5m,规模在300-1450m;分流河道厚度2-9.6m,规模在200-1150m;水下分流河道厚度2-6.2m,规模在200-650m。在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单元均方根属性约束下,利用单因素编图法,编制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建立了大庆长垣以东扶余油层3个关键时期沉积模式。4、精细分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河道砂体成因类型、沉积特征、建筑结构特征,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以及储层建模等多种关键技术相融合,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研究表明曲流河道砂较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粒度粗,层理规模较大,内部沉积旋回次数多等特征;根据不同类型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砂体建筑结构特征,识别出3类夹层类型: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含砾粉砂岩夹层;以重点勘探和开发区块为先导,通过不同属性提取以及储层建模等方法,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平面分布形态及空间展布规律。5、随基准面变化,不同类型砂体规模及物性在平面及纵向存在一定变化规律,结合砂体分布特征,物性特征、构造特征等参数,预测了有利储层砂体分布范围,为后期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垂向上Q3-SSC7-Q4-SSC3时期砂体规模发育最大,物性也相对最好。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预测单元,根据研究区独特的性质,砂体沉积几何参数,结合不同类型砂体物性特征,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有利储层预测单元,总结出本次研究有利区的优选指标,划分出Ⅰ、Ⅱ类有利区,有利砂岩储层优选标准为:河道累积砂体大于7.5m,孔隙度大于14%,渗透率大于1×10-3um2,为Ⅰ类,河道累积砂体5.5m-7.5m,孔隙度大于12%,渗透率大于0.5×10-3um2,为Ⅱ类。

二、提高辫状河流相砂体储集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辫状河流相砂体储集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地质概况
3 砂体微相特征、叠置模式及连通性分析
    3.1 沉积微相特征
    3.2 砂体类型与叠置模式分析
        3.2.1 正常三角洲砂体类型与叠置模式
        3.2.2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类型与叠置模式
    3.3 砂体连通性与成因分析
4 三角洲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
    4.1 正常三角洲定量地质知识库
    4.2 辫状河三角洲定量地质知识库
5 地质知识库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6 结论和认识

(2)埕岛油田馆上段河道砂储层连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区域地质概况
        1.3.1 埕岛油田地质概况
        1.3.2 地层层序及含油气层系
        1.3.3 馆上段沉积微相
        1.3.4 储层分布特征
        1.3.5 开发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砂体叠合模式研究现状
        1.4.2 砂体连通性研究现状
        1.4.3 支持向量机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第2章 馆上段砂体叠合模式与连通模式研究
    2.1 砂体叠合模式构建
        2.1.1 露头与现代沉积观察点
        2.1.2 复合砂体叠合模式
        2.1.3 单一成因砂体叠合模式
    2.2 埕北11井区馆上段砂体构型分析
        2.2.1 研究思路方法
        2.2.2 复合砂体叠合特征
        2.2.3 单一成因砂体叠合特征
    2.3 连通模式构建
        2.3.1 连通模式构建方法
        2.3.2 埕北11井区单一成因砂体典型连通模式
        2.3.3 复合连通模式构建
第3章 馆上段砂体侧向连通性评价
    3.1 侧向连通性评价参数
        3.1.1 连通性评价参数
        3.1.2 各参数计算方法
    3.2 支持向量机评价方法
        3.2.1 支持向量机原理及流程
        3.2.2 已知样本筛选
        3.2.3 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建立
        3.2.4 支持向量机方法可靠性检验
    3.3 河流相砂体侧向连通性特征
        3.3.1 埕北11井区典型层位砂体侧向连通性评价结果
        3.3.2 不同河道砂体间连通关系
        3.3.3 河道砂与河间砂之间连通关系
第4章 馆上段砂体纵向连通性评价
    4.1 河流相砂体层间纵向连通性
        4.1.1 隔层发育特征
        4.1.2 馆上段砂体层间纵向连通性特征
    4.2 河流相单砂体内部纵向连通性
        4.2.1 夹层分布特征
        4.2.2 夹层对砂体内部纵向连通性的影响
        4.2.3 馆上段砂体内部纵向连通性特征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F-score计算函数程序
附录B 支持向量机砂体连通性评价程序
致谢

(3)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 ——以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1.2.2 储层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研究区位置
        1.3.2 构造特征
        1.3.3 沉积特征
        1.3.4 油藏特征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第二章 等时地层格架研究
    2.1 地层划分依据
    2.2 地层划分标志识别
        2.2.1 旋回界面特征
        2.2.2 旋回结构特征
    2.3 地层展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3.1 相标志
        3.1.1 沉积构造特征
        3.1.2 泥岩颜色
        3.1.3 粒度特征
        3.1.4 测井相模式
    3.2 沉积微相特征
        3.2.1 单井相特征
        3.2.2 剖面相特征
        3.2.3 平面相特征
    3.3 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储层构型精细解剖
    4.1 构型要素期次划分
        4.1.1 构型界面特征
        4.1.2 构型单元垂向划分
    4.2 构型单元侧向划界
        4.2.1 侧向拼接模式
        4.2.2 河口坝侧向划界
        4.2.3 河口坝增生体充填特征
    4.3 构型单元平面拟合
        4.3.1 构型单元垂向演化规律
        4.3.2 单一河口坝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构型组合样式及定量分析
    5.1 构型要素组合特征
        5.1.1 垂向组合特征
        5.1.2 平面组合特征
    5.2 构型要素定量分析
        5.2.1 构型要素厚度特征
        5.2.2 构型要素宽厚比特征
        5.2.3 河口坝产状分析
        5.2.4 河口坝储层物性差异
第六章 储层构型模型研究
    6.1 储层建模思路及方法
        6.1.1 储层构型建模思路
        6.1.2 储层建模方法
    6.2 构造模型
        6.2.1 数据准备
        6.2.2 断层模型
        6.2.3 地层格架模型
    6.3 储层构型及参数模型
        6.3.1 储层构型模型
        6.3.2 增生体间夹层模型
        6.3.3 储层参数模型
        6.3.4 模型验证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砂体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1.2.3 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1.2.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3 区域地质概况
        1.3.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1.3.2 盆地沉积特征
        1.3.3 研究区地质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工作量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界面识别
        2.1.1 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
        2.1.2 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3 层序地层格架内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闭合骨架
        2.3.2 对比原则
        2.3.3 对比结果
    2.4 微构造解释
        2.4.1 断层解释
        2.4.2 微构造解释成果
第3章 沉积微相类型
    3.1 物源分析
        3.1.1 重矿物类型及组合
        3.1.2 物源方向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岩石成分成熟度
        3.2.3 岩石结构成熟度
        3.2.4 泥岩颜色
    3.3 粒度分析
        3.3.1 概率累积曲线
        3.3.2 C-M图
    3.4 沉积构造
    3.5 化石特征
    3.6 沉积微相类型
        3.6.1 测井相类型
        3.6.2 单井相分析
        3.6.3 剖面相分析
第4章 水下分流河道复合河道砂体表征
    4.1 水下分流复合河道砂体构型分级
    4.2 地震沉积学研究
        4.2.1 地震资料分析
        4.2.2 地震岩性学
        4.2.3 地层切片
    4.3 复合河道平面展布及演化
        4.3.1 研究思路
        4.3.2 平面展布特征
        4.3.3 沉积模式
第5章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表征
    5.1 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砂体表征
        5.1.1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垂向识别标志
        5.1.2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平面测井识别标志
        5.1.3 密井网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正演模型建立
        5.1.4 密井网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参数定量研究
        5.1.5 基于正演模拟的常规稀疏井网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划分
    5.2 单一河道内增生体表征
    5.3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型模式
第6章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型对宏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6.1 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6.1.1 水下分流复合河道级次剩余油分布规律
        6.1.2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级次剩余油分布规律
        6.1.3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增生体级次剩余油分布规律
    6.2 剩余油宏观分布特征
        6.2.1 剩余油垂向分布特征
        6.2.2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岩相单元与砂体定量研究——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背景
2 岩相单元划分
    2.1 岩相单元的划分
    2.2 水平井岩相单元分析
3 储层成因砂体规模定量研究
    3.1 水平井穿越砂体形式
    3.2 水平井刻画单期砂体规模
    3.3 砂体定量表征
4 岩相单元预测
    4.1 水平井参与地震反演
    4.2 利用水平井预测岩相单元分布
5 结论

(6)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沉积体系综合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岩相、测井相及地震相描述
    2.1 岩相描述
    2.2 测井相描述
        2.2.1 研究区测井相类型
        2.2.2 点坝微相完整纵向序列
    2.3 地震相描述
3 河道单元的精细对比与平面追踪
    3.1 井间点坝单元的横向追踪
    3.2 沉积微相平面边界的确定
4 点坝单元几何参数提取与知识库建立
5 点坝内部构型解剖
    5.1 点坝内部构型关键参数确定
    5.2 点坝构型模式
6 结论

(7)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地质概况
    1.3 地震资料分析
第二章 羊二庄地区构造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2.1 构造精细解释
        2.1.1 层位标定
        2.1.2 构造精细解释的方法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构造特征
        2.2.2 断裂特征
第三章 羊二庄地区储层特征分析
    3.1 沉积环境与地层岩性特征
    3.2 储层预测方法
    3.3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3.3.1 储层砂体剖面展布特征
        3.3.2 羊二庄单砂层的分类
        3.3.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3.4 砂体分布规律
第四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4.1 油气分布特征
        4.1.1 油藏类型
        4.1.2 油气水分布特征
        4.1.3 成藏规律和特征
    4.2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2.1 油源分析
        4.2.2 油气藏形成具备的条件
第五章 有利目标区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
    5.1 庄34井区断块
        5.1.1 概况
        5.1.2 构造落实
        5.1.3 储层特征与储层预测
        5.1.4 井位部署建议
    5.2 庄83井、庄76河道砂体区块
        5.2.1 砂体精细解释
        5.2.2 储层特征与横向预测
        5.2.3 砂体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
        5.2.4 井位部署建议
    5.3 其他目标区块
        5.3.1 庄海 3X1井区块
        5.3.2 庄 3-17 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5.3.3 庄 11-11 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5.3.4 埕42井区河道砂体区块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新立油田Ⅵ区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工区地质概况
    1.1 工区位置
    1.2 地层及油层概况
    1.3 工区勘探开发概况
第二章 沉积特征研究
    2.1 区域沉积背景
    2.2 岩心相标志
    2.3 测井相标志
    2.4 沉积微相类型
    2.5 平面相分析
    2.6 剖面相分析
第三章 精细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3.1 精细地震解释
        3.1.1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3.1.2 构造层位标定结果及波组特征
        3.1.3 断层精细解释
    3.2 构造特征分析
    3.3 新老构造对比
第四章 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建立
    4.1 储层建模原理与方法
        4.1.1 确定性建模
        4.1.2 随机建模
        4.1.3 储层建模的原则
    4.2 构造模型建立
        4.2.1 断层模型
        4.2.2 层面模型
    4.3 沉积相模型建立
    4.4 相控属性模型建立
        4.4.1 孔隙度模型
        4.4.2 渗透率模型建立
        4.4.3 饱和度模型建立
第五章 储量复算
    5.1 小层及单砂体有效厚度分布
    5.2 方法原理
    5.3 储量结果
第六章 剩余油类型及预测
    6.1 剩余油类型
        6.1.1 储层沉积微相差异型剩余油
        6.1.2 井网控制不住的河道砂体型剩余油
        6.1.3 注采系统不完善型剩余油
        6.1.4 废弃河道遮挡型剩余油
    6.2 剩余油有利区预测
        6.2.1 第三砂组有利区挖潜
        6.2.2 第四砂组有利区挖潜
        6.2.3 第五砂组有利区挖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河流—浅水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3.2 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扶余油层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1.1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
        3.1.2 层序划分方案建立
    3.2 扶余油层各级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
        3.2.1 扶余油层顶、底界线的确定
        3.2.2 扶余油层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
    3.3 河流-三角洲体系基准面旋回对比技术
        3.3.1 河流-三角洲体系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问题
        3.3.2 河流-三角洲体系基准面旋回对比方法
    3.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4.1 河流-三角洲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步骤
        3.4.2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及特征
        3.4.3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1 沉积微相标志
        4.1.1 泥岩标志
        4.1.2 沉积构造标志
        4.1.3 粒度标志
        4.1.5 特殊矿物标志
        4.1.6 测井曲线标志
    4.2 岩相类型及组合规律
        4.2.1 岩相类型划分
        4.2.2 岩相组合规律
    4.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3.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3.2 岩心-测井相模式
第5章 沉积体系分布及演化特征
    5.1 区域物源分析
        5.1.1 重矿物组合
        5.1.2 ZTR指数变化
    5.2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5.2.1 州132井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5.2.2 民7井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5.3 层序格架内连井沉积微相对比分析
        5.3.1 南北向连井沉积微相对比剖面
        5.3.2 东西向连井沉积微相对比剖面
    5.4 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分析
        5.4.1 扶余油层古地貌特征
        5.4.2 河道几何参数的确定
        5.4.3 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5.5 沉积微相纵向演化及沉积相模式
        5.5.1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5.5.2 研究区沉积相模式
第6章 河流-三角洲体系砂体精细解剖
    6.1 储层砂体建筑结构特征
        6.1.1 不同类型砂体沉积特征
        6.1.2 储层砂体内部沉积旋回及特征
        6.1.3 储层砂体构型特征
        6.1.4 不同类型砂体内部夹层类型
    6.2 河流-三角洲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6.2.1 三角洲相砂体精细解剖
        6.2.2 河流相砂体精细解剖
第7章 有利储层区带预测
    7.1 砂体分布规律
        7.1.1 垂向分布规律
        7.1.2 平面分布规律
    7.2 储层物性特征
        7.2.1 不同河道类型的物性
        7.2.2 不同时期河道类型的物性特征
    7.3 有利储层区带预测
        7.3.1 扶Ⅲ组有利储层预测
        7.3.2 扶Ⅱ组有利储层预测
        7.3.3 扶Ⅰ组有利储层预测
第8章 主要成果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提高辫状河流相砂体储集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J]. 曾晓华,袁凌荣,张晓禹,李伟,朱金起. 中外能源, 2021(03)
  • [2]埕岛油田馆上段河道砂储层连通关系研究[D]. 蒋思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研究 ——以梁60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为例[D]. 孙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4]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砂体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D]. 王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基于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岩相单元与砂体定量研究——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为例[J]. 黄文松,陈和平,李胜利,万广峰,徐芳,孟征,刘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2)
  • [6]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沉积体系综合解剖[J]. 马平华,霍梦颖,何俊,邵先杰,霍春亮,武宁. 新疆石油地质, 2017(05)
  • [7]羊二庄油田河道砂追踪及岩性油藏滚动评价研究[D]. 高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8]空间球拓扑外联的岩心线骨架提取方法[J]. 牛文杰,王晓斌,须颖,吕长荣,徐箐箐,白永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6(05)
  • [9]新立油田Ⅵ区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预测[D]. 周嘉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3)
  • [10]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河流—浅水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预测研究[D]. 邓庆杰. 长江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一种提高辫状河流砂体储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