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破坏模型论文_戴屹立,李俊才,张鹏,宋昊旻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破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荷载,损伤,陡崖,工程,组合,谐波。

地震破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戴屹立,李俊才,张鹏,宋昊旻[1](2019)在《陡崖块状危岩崩塌破坏时间的地震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危岩失稳崩塌是地震诱发的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将造成巨大的灾害且难以预警。通过振动台模拟不同类型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块状危岩的失稳破坏,研究陡崖危岩体的破坏性质。利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危岩群发生失稳的过程,研究失稳破坏模式,发现危岩群的潜在破坏性。采用控制变量法比对各组试验数据,分析危岩块底边长、高宽比、节理倾角3个因素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危岩群失稳破坏时间的影响。针对危岩群崩塌破坏时间的试验研究,以期实现对崩塌灾害进行评估、控制和采取应急措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胡鹏,袁希平[2](2018)在《考虑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的信息管理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型采用GIS网络技术,对水资源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未对地震多发区域水资源管网进行综合规划,存在地震破坏后受污染水资源信息管理性能差的问题。设计考虑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模型,模型包括受污染水资源信息规划设计模块、信息监测和采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3个模块分别实现对地震破坏后污染的水资源管网的合理规划、监测和采集以及污染信息的综合管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对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的平均时间达到1.38s,且在管理过程中各项功能的评分都高于93.5分,具有较高的管理性能。(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成桂兰[3](2018)在《基于大数据的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估计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基于GIS的地震破坏程度估计模型,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性能差,评估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要设计基于大数据的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估计模型。塑造的模型体系结构由数据服务层、业务模型层、应用展现层构成。模型由基础数据控制模块、地震危险性模块、结构破坏性模块、损失评估模块、决策控制模块、文档控制模块五大功能结构构成,设计直接经济损失模块的逻辑流程和页面展示结果。模块采用随机权神经网络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地震灾害破坏程度快速评估。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模型实现了大数据环境下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的有效评估,具有较高的评估效率和精度。(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兵,杨翔,杨涛,王润民,周德培[4](2018)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震裂–溃滑型边坡破坏过程及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引起的滑坡是我国山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为了深入理解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破坏过程及动力响应特性,对震裂–溃滑型破坏模式的边坡进行了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深入分析该类型边坡失稳破坏的物理过程,以及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分析相关边坡的现场资料,设计制作相似模型并进行多工况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沿高程的变化规律受加载波的类型影响较大。在同样条件下,卧龙波诱导的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EL Centro波次之,正弦波最小。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与输入波加速度峰值关系受输入波类型、边坡土体位置等影响较大。当激励载荷频率较低时(如小于6 Hz),整个边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不明显;当激励载荷频率较高时(如大于10 Hz),边坡底部区域加速度放大效应不明显,但在边坡中上部位置边坡加速度放大效应显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徐超[5](2018)在《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模型和评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实践表明,应重视提高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其因破坏而演变成致灾体的可能性。此外,在强震区对重要建筑应选取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来抵御地震作用,充分发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优势,进而取得较好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对不同结构构件以及体系之间的相互组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型而高效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and steel beam,RCS)组合框架结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CS组合框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钢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各自的优点,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结构形式。目前,国内外已对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我国对于RCS组合框架结构研究相对滞后,开展RCS组合结构体系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围绕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模型与评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平台上,基于纤维梁模型和分层壳模型,提出了适用于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梁-壳混合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能够兼顾计算精度和效率,真实地反映RCS组合框架结构的受力行为和特点,为开展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保证。(2)在分析总结现有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梁柱承重构件由受力特点完全不同的两种构件组成,即RC柱和钢梁构件,以构件层面的地震破坏模型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Park-Ang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修正模型关键参数,提出适用于RCS组合结构构件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对组成结构的各个构件按构件层面的破坏模型分别进行计算、评估,然后按一定的权重系数将求得的各构件破坏指数进行加权组合,给出了RCS组合框架结构整体层面的地震破坏模型。(3)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了楼板空间组合效应对模型关键参数以及结构受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楼板的空间组合作用在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弹性及弹塑性受力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并且对模型关键参数以及结构受力行为的影响显着,应考虑楼板空间组合效应进行组合框架的整体结构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组提出的RCS节点构造形式特点,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地震破坏评估过程中关注的构件在极限状态时的变形能力,提出了组合梁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计算公式,基于RCS空间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对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模型计算的破坏指数与试验现象分析得到破坏指数相等的方法,由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给出了组合梁构件循环荷载影响参数β。(4)为了实现对震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估,根据RCS组合框架结构五个性能水准,基于RCS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结果,给出了RCS梁柱组合件的破坏等级定义和破坏指数界限特征值。考虑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特点,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楼板参与的RCS平面组合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了结构不同破坏程度对应的量化指标范围。为了能够合理地对RCS组合框架结构进行安全性能评估以及有效地开展结构或构件灾后修复工作,提出了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方法,在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个多层RCS组合框架结构进行地震破坏评估。此外,对结构抗震性能较为关注的累积滞回耗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CS组合框架结构具有合理的耗能模式。底层RC柱容易在地震中发生破坏,结构设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底层RC柱具有足够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冯博然[6](2018)在《北京供水管线地震破坏概率预测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供水管线地震破坏概率预测是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震的发生对供水管线的破坏。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北京市工程地震及工程地质特征描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出发,分别建立了基于容许应变的焊接钢管地震破坏概率预测模型和承插口管道的地震破坏概率预测模型,并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管线为实例论述该模型的应用。预测得出,按北京市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烈度8度预测,集团所属处于Ⅱ类场地的400mm以下和处于Ⅲ类场地的800mm以下的预应力混凝土管线为严重破坏,除钢管管线为基本完好外,其余类型管线评价结果均为中等破坏程度以下。集团近年来配水管网的消隐工程也验证了研究的结果,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数据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8年01期)

张勤,王娜,邴鹏,贡金鑫[7](2017)在《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评估剪切作用明显的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RC)柱的地震损伤状态,通过分析已有弯剪破坏RC柱拟静力试验结果中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所产生损伤在总体损伤指标中所占比例,给出了考虑滞回耗能影响的能量项损伤系数计算式,并建立了考虑塑性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影响的弯剪破坏RC柱地震损伤模型。与现有的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相比,采用本文模型计算弯剪破坏柱的损伤指标能量项更合理,且总体损伤指标基本维持在0到1之间,能有效评估弯剪破坏RC柱的地震损伤状态。(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7-10-20)

张宇[8](2016)在《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地震破坏机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拱坝已经或正在建设,拱坝的抗震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强震作用下,高碾压混凝土拱坝的破坏机理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尽管目前数值模拟成为研究高坝强震破坏机理的主要途径,但是动力模型试验仍不失为一种重要方法,且我国《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NB 35047-2015)规定当设计烈度为Ⅷ度及以上且高度超过150m的甲类工程大坝,宜进行动力模型试验。高坝动力模型试验的仿真材料、模型技术以及测试方法等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强震作用下拱坝结构缝的非线性行为、水平薄弱层的影响、大坝-库水相互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本文为了探究拱坝强震下结构缝、水平薄弱层以及坝库相互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具体包括模型材料试验研究、损伤监测技术方法研究、振动台破坏试验以及数值仿真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了一种具有高密度、低弹模、低抗拉强度且脆性良好的高坝模型材料。针对不同应变速率下模型材料单轴拉伸与压缩本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得到了模型材料在动力作用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方程,以及极限强度、峰值应力处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吸能能力与应变速率的关系,且与原型材料的率相关性进行对比,为高坝动力模型试验再现原型拱坝的破坏机理提供材料依据,并为数值研究提供材料参数(本文第二章)。(2)发展了一种高拱坝动力模型试验的损伤监测方法,用以实现对高坝模型动态应力以及结构损伤的监测。模型试验前先利用正压电效应在不同加载速率下进行了传感器标定试验;采用均方根指数定义损伤指数,通过预试验来验证损伤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把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嵌入高坝模型内部,构造路径-时程损伤指数矩阵来表征模型的损伤位置和损伤过程,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此方法与传统高坝模型测试方法互相补充,提高拱坝动力模型试验测试精度,揭示模型损伤破坏规律(本文第叁章)。(3)在模型材料研究与损伤监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高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分步骤地研究结构缝以及水平薄弱层对拱坝地震破坏机理以及失效模式的影响。模型的建立基于弹性力-重力相似准则,相似关系设计时考虑了原模型材料力学特性率敏感性。模型横缝模拟考虑键槽影响,诱导缝模拟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同时进行含薄弱层的模型材料动态劈拉试验。结果表明,结构缝能够在地震中释放坝体内部应力,提高拱坝整体超载能力;薄弱层的存在没有显着降低坝体整体超载能力,主要影响为拱向约束减弱后,梁向位置进入悬臂梁加载模式后的失效模式。试验成果丰富了高拱坝动力模型试验的研究内容,为优化拱坝抗震设计、评估拱坝抗震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第四、五章)。(4)以天然水模拟库水,利用拱坝动力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库水作用下拱坝动力响应与失效模式。将试验结果与不考虑库水影响的试验进行对比,发现库水使拱坝处于预压状态,充分发挥拱坝耐压的受力特点,较之空库状态更有利于坝体安全。考虑到相似关系要求和实际条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模型库水密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数值模型坝体的非线性本构选用混凝土损伤力学模型,材料参数通过力学性能试验获得,结构缝的模拟采用内聚力单元,通过空库试验结果校核数值模型。数值结果表明,不同库水密度主要对坝体上游面拉主应力分布有影响,对失效模式的影响可以忽略。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加经济实用且满足相似关系的液体时,天然水模拟库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本文第六章)。(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7-15)

杨正权,刘小生,刘启旺,杨玉生,陈宁[9](2015)在《高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和破坏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残余变形和破坏是土石坝动力分析的重要内容。针对狭窄河谷中猴子岩高面板堆石坝的特殊结构形式,设计、制作了高达1m的大坝坝段模型和整体模型,进行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大坝加速度反应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对坝体加速度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大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的发展过程和破坏机理。研究表明:面板对堆石坝体的加速度反应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不对称河谷中高面板堆石坝两岸侧坝体的加速度反应水平差异明显;高面板堆石坝的地震残余变形量值相对较小,坝体抗震性能良好,但猴子岩水电站开关站所在下游压重体平台是整个大坝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应当在设计中重点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朱昆,冯新,张宇,邹浩,朱彤[10](2015)在《地震输入对高拱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高发区建设的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问题需要特别关注。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高拱坝抗震性能时,地震波的卓越频率往往超过了振动台的有效工作范围,常用谐波代替地震波作为试验输入激振波。为得到更可靠的结论,需探讨这种简化方式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为此,采用数值方法对试验进行补充分析,建立与试验模型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施加与试验相同的谐波荷载,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比较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发现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模型损伤区域的形状存在差异,但是破坏位置相差不大。说明这种替代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数值计算的补充对于试验结果向原型扩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地震破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型采用GIS网络技术,对水资源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未对地震多发区域水资源管网进行综合规划,存在地震破坏后受污染水资源信息管理性能差的问题。设计考虑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模型,模型包括受污染水资源信息规划设计模块、信息监测和采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3个模块分别实现对地震破坏后污染的水资源管网的合理规划、监测和采集以及污染信息的综合管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对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的平均时间达到1.38s,且在管理过程中各项功能的评分都高于93.5分,具有较高的管理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破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戴屹立,李俊才,张鹏,宋昊旻.陡崖块状危岩崩塌破坏时间的地震模型试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胡鹏,袁希平.考虑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的信息管理模型设计[J].地震工程学报.2018

[3].成桂兰.基于大数据的地震多发区域破坏程度估计模型设计[J].地震工程学报.2018

[4].杨兵,杨翔,杨涛,王润民,周德培.地震荷载作用下震裂–溃滑型边坡破坏过程及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5].徐超.RCS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模型和评估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冯博然.北京供水管线地震破坏概率预测模型及应用[J].城镇供水.2018

[7].张勤,王娜,邴鹏,贡金鑫.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7

[8].张宇.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地震破坏机理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9].杨正权,刘小生,刘启旺,杨玉生,陈宁.高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和破坏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5

[10].朱昆,冯新,张宇,邹浩,朱彤.地震输入对高拱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结果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完好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完全破坏结构地震破坏模型9叁种模型在最大加速度时背面破坏情况

标签:;  ;  ;  ;  ;  ;  ;  

地震破坏模型论文_戴屹立,李俊才,张鹏,宋昊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