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环隙论文-赫荣辉,孙中宁

窄环隙论文-赫荣辉,孙中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窄环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窄环隙,冷却,实验,仿真分析

窄环隙论文文献综述

赫荣辉,孙中宁[1](2013)在《窄环隙流道冷却传热特性实验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实验与仿真的方法对6个不同尺寸的环隙流道进行了单相冷却传热研究。实验表明:窄环隙流道内强迫对流换热与常规流道不同,紊流区明显提前,尺寸为0.94 mm的流道只有紊流区;窄环隙流道对换热起强化、抑制的双重作用。仿真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仿真表明芯管内径变化对窄环隙流道换热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3年S1期)

王畅,高璞珍,谭思超[2](2012)在《窄环隙内层流脉动流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脉动流动状态下的热工水力特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窄环隙流道内的层流脉动流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脉动流对环隙内速度及相位差径向分布有较大影响。当脉动频率较小时,窄环隙内的速度径向分布与稳定流动相同,相位差在整个流道截面为恒定值;随着脉动频率增大,速度径向分布出现"环状效应",相位差沿径向呈现近似抛物线型分布;且脉动频率及流动尺寸越大、或流体粘性越小,脉动对速度及相位差的径向分布影响越明显,而脉动振幅变化对速度及相位差的径向分布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赫荣辉[3](2006)在《窄环隙流道冷却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单相水为工质,对6个当量直径不同(d_e=5.96、4.90、3.98、2.90、1.80、0.94mm)的环隙流道,在热水入口温度不同(50℃、60℃、70℃、80℃)条件下的冷却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其传热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以部分实际实验工况为基础,应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以下结论:环隙流道内的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就流动状态而言在一定的当量直径范围内(1.8mm~5.96mm)分为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过渡区间随当量直径的不同而不同,Re数范围大致为在500~2000之间,随环隙宽度增大有所提前。当量直径为0.94mm的流道只有紊流区。当量直径为1.8mm~5.96mm的各个环隙流道在紊流区、过渡区和部分层流区具有强化换热的作用;但在部分层流区对换热起到抑制的作用。当量直径为0.94mm的流道对换热起到抑制的作用。热水入口温度不同对环隙流道换热的影响在Re<1000和Re>3000时较为明显,变化趋势为在相同Re数下,随热水入口温度增大,换热能力降低。环隙当量直径对换热影响在Re<1000较为明显,变化趋势为:在相同Re数下,随环隙宽度的减小Nu数也减小。热流方向的不同对换热存在一定的影响。仿真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误差不大;芯管内径变化对窄环隙流道换热有一定影响;当量直径d_e=7mm时窄环隙流道紊流区已不具有强化换热的作用,而层流区和过渡区的强化换热作用仍很显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6-12-01)

路广遥,王经,孙中宁[4](2005)在《窄环隙内强迫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窄环隙内强迫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紊流区窄环隙可以强化换热;当Re<150时,发生传热恶化。对窄环隙内加热流体和冷却流体强迫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为窄环隙内对流换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孙立成,阎昌琪,孙中宁[5](2005)在《窄环隙内水流动沸腾时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流体在小尺度流道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和换热设备小型化的需要,在水加热条件下,对水在竖直环隙内流动沸腾时的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环隙的宽度为0.9、1.4和2.4 mm,实验压强为0.1 MPa.实验结果表明,窄环隙内的摩擦阻力压降高于普通圆管,环隙宽度越小,摩擦压降越大;随着含气率的增加,摩擦压降先缓慢降低,然后开始逐渐增加,环隙越宽,压降由降低到升高的转变点的含气率的值越高;可以用奇母霍斯关系式来计算窄环隙内的两相摩擦压降,式中的常数可由含气率计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孙中宁,曹夏昕,阎昌琪,谈和平,孙立成[6](2003)在《竖直窄环隙通道内的强迫对流换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叁种尺寸的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窄隙流道内的换热在低雷诺数区表现出与普通流道不同的多变特性,而在高雷诺数区与普通流道相近。温差对换热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窄隙流道使紊流换热区域扩大,当流道间隙足够小时,换热没有明显的过渡区和层流区,均表现为紊流换热的特征。本文提供的经验公式可以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关联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孙中宁,阎昌琪,谈和平,孙立成,郭建强[7](2003)在《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回路水分别从内侧和外侧加热二回路水的条件下,进行了竖直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结果表明,窄隙流道具有强化和抑制换热的双重作用,其换热特性与微槽道非常相似,而与普通流道显着不同,没有明显的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换热之分。(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3年04期)

孙立成,阎昌琪,孙中宁[8](2003)在《窄环隙内强迫流动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流体在小尺度流道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对水在竖直环隙内受迫流动状况下单相对流换热时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在900~1100时流态便开始向紊流转变,摩擦阻力压降的大小与加热方式和换热温差的关系很小,而主要取决于质量流速和环隙宽度比值的大小。(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3年04期)

曹夏昕,孙中宁,王贺[9](2003)在《竖直窄环隙流道自然对流过冷沸腾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内侧加热自然对流过冷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实验考察了入口过冷度和热流密度对过冷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热流密度一定时 ,换热系数随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且 ,当入口过冷度变化趋势不同时 ,所对应的换热系数也不相同 .另外 ,当入口过冷度为定值时 ,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出现非单调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03年05期)

孙中宁,阎昌琪,黄渭堂,谈和平[10](2003)在《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对比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观察,研究热负荷和加热面方位对核态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竖直加热面位置对沸腾换热有显着影响,其中对于管外沸腾主要在低负荷区产生影响,而对于环隙流道则在达到临界热负荷之前一直有明显的影响.倾斜使光管沸腾换热减弱,但对环隙流道没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时会使实验结果产生差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窄环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脉动流动状态下的热工水力特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窄环隙流道内的层流脉动流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脉动流对环隙内速度及相位差径向分布有较大影响。当脉动频率较小时,窄环隙内的速度径向分布与稳定流动相同,相位差在整个流道截面为恒定值;随着脉动频率增大,速度径向分布出现"环状效应",相位差沿径向呈现近似抛物线型分布;且脉动频率及流动尺寸越大、或流体粘性越小,脉动对速度及相位差的径向分布影响越明显,而脉动振幅变化对速度及相位差的径向分布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窄环隙论文参考文献

[1].赫荣辉,孙中宁.窄环隙流道冷却传热特性实验与仿真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3

[2].王畅,高璞珍,谭思超.窄环隙内层流脉动流动特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

[3].赫荣辉.窄环隙流道冷却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路广遥,王经,孙中宁.窄环隙内强迫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5

[5].孙立成,阎昌琪,孙中宁.窄环隙内水流动沸腾时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

[6].孙中宁,曹夏昕,阎昌琪,谈和平,孙立成.竖直窄环隙通道内的强迫对流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7].孙中宁,阎昌琪,谈和平,孙立成,郭建强.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3

[8].孙立成,阎昌琪,孙中宁.窄环隙内强迫流动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3

[9].曹夏昕,孙中宁,王贺.竖直窄环隙流道自然对流过冷沸腾实验研究[J].应用科技.2003

[10].孙中宁,阎昌琪,黄渭堂,谈和平.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对比实验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

标签:;  ;  ;  ;  

窄环隙论文-赫荣辉,孙中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