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人道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道主义,美国,马克思主义,德里,伦理,莱辛,生态。
后人道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熙华[1](2019)在《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问题”是福柯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说,福柯所有的分析(考古学的也好,系谱学的也好),都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福柯自己也曾明确谈到,全部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人是什么”的问题。福柯在《主体与权力》中写道:“一切最确定的哲学问题大概就是现在的问题,即此时此刻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纵观哲学史,基本上所有思想家的主要论题都是与人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最高的、最彻底的人道主义。福柯的与众不同,在于他采用了后现代的视角,批判传统人道主义的人类中心论,对主体进行解构和消解,进而得出“人的死亡”这一结论,成为了后人道主义的思想中坚。本文将用五个章节论述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上的福柯的后人道主义思想。第1章,绪论。论述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与思考,厘清了本篇文章的写作方向与思路,找到了适合的研究方法,陈述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以相关人道主义思想流派产生的时间为序对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第3章,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的产生。首先对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哲学理论环境进行陈述,其次试图研究尼采、萨特、马克思这几位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对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第4章,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对“人的死亡”的阐述和对形形色色人性论的讨伐。本章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将通过对应原着作进行分析。第5章,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评析。将福柯的后人道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上对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第6章,结语。总结全文要义,对福柯整体思想理论进行简要的概括。(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狄英娜[2](2017)在《冷战后“人道主义干涉”与美国霸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和实践都存在巨大的悖论。从理论上讲,"人权高于主权"作为"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与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原则相违背的;"干涉例外论"作为"人道主义干涉"重要的理论载体,实际上是对世界和平和人权事业最大的威胁。从实践上看,失控的"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已经沦为西方国家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名不副实、动机可疑的干涉行为,如果赋予其合法性,就会将现有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破坏殆尽。(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期刊2017年11期)
马娜薇[3](2017)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后人道主义探析——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一系列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案例,从人物的模糊化、情节的非连贯性和田园反讽等叁方面来阐述"后现代主义"小说后人道主义的典型特征:后人道主义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批判,消解了人是自然"主人"的本体地位,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吴志梅[4](2017)在《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后人道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对人类行为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莱辛的后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描写了在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荒原景象——自然荒原和精神荒原,旨在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从而积极倡导后人道主义的生存方式。(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晶晶[5](2016)在《共存·共处·共生——《奇幻森林》中的生态后人道主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奇幻森林》自2016年4月上映以来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电影呈现的诸多主题中,狼孩毛克利在森林中与动物们和谐共处,协力战胜恶势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是这部影片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以生态后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处、共生叁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阐释和解读,为观众深入理解这部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刘晶晶[6](2016)在《《又来了,爱情》中的后人道主义文化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后人道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解构种族二元对立,颠覆男权文化二元论,消除年龄歧视,关爱边缘老年弱势群族叁方面探讨《又来了,爱情》中的后人道主义文化观,分析作者希望建立和谐统一的人类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以期为读者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威廉·史蒂芬森,赵敏[7](2016)在《人类纪的美学:后人道主义与当代科幻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当代科幻小说的角度考察后人道主义,分析了金·史丹利·罗宾逊的《火星叁部曲》和保罗·巴奇加卢比的《发条女孩》两个案例。本文认为将理性人主体作为自由行动者的笛卡尔范式近来受到的压力渐增,并且正在被后人道主义所取代。科幻小说这种题材的叙述范围可以大到深入星际,将我们人类置于它所营造的生态和物质语境中,这种做法允许了在不违背人类常识的情况下对人类进行的技术改造。因此,科幻小说就成为了对当代文化中的后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想载体。(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少娟,吾文泉[8](2016)在《“耗子变成了货币单位”——德里罗《大都市》后人道主义伦理观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小说家唐·德里罗于200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大都市》,作品仿佛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的万花筒,包含了多样性的主题,通过后人道主义理论视角分析了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场景,指出了在物质、消费和媒介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异化,科技理性化,消费物质化。德里罗呈现出的日常生活片段,实现了他对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文化思考与批判,表达了他对日益物质化的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暗含了后人道主义伦理观。(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卿丽园[9](2016)在《《自由》中的后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有强烈责任感与时代感的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世纪小说《自由》中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现状与现代人生存困境,流露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类与自我、家庭以及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失衡,表达了他"求圣""求善""求和谐"的后人道伦理诉求,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后人道主义关怀。(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5期)
姜闻远[10](2016)在《冲突与接纳——对戏剧《怀疑》的后人道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怀疑:一个寓言》是美国当代剧作家约翰·尚利的代表作。作者借助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冲突、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黑人的互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动的1960年代。本文从后人道主义角度分析作品中对一元价值观的否定,试图再现美国社会走向更广阔包容性过程中的阵痛;并进一步发掘其中倡导的多元共存、互相包容的文化观念,以及黑人自我认同和自信的建立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6年05期)
后人道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和实践都存在巨大的悖论。从理论上讲,"人权高于主权"作为"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与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原则相违背的;"干涉例外论"作为"人道主义干涉"重要的理论载体,实际上是对世界和平和人权事业最大的威胁。从实践上看,失控的"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已经沦为西方国家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名不副实、动机可疑的干涉行为,如果赋予其合法性,就会将现有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破坏殆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人道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熙华.福柯后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狄英娜.冷战后“人道主义干涉”与美国霸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3].马娜薇.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后人道主义探析——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吴志梅.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后人道主义思想探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
[5].刘晶晶.共存·共处·共生——《奇幻森林》中的生态后人道主义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6].刘晶晶.《又来了,爱情》中的后人道主义文化观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7].威廉·史蒂芬森,赵敏.人类纪的美学:后人道主义与当代科幻小说[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
[8].李少娟,吾文泉.“耗子变成了货币单位”——德里罗《大都市》后人道主义伦理观写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9].卿丽园.《自由》中的后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观解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10].姜闻远.冲突与接纳——对戏剧《怀疑》的后人道主义解读[J].英语广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