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纤维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1](2021)在《钢纤维混凝土疲劳荷载作用下力学行为及损伤破坏机理细观分析》文中提出
于有川[2](2021)在《钢纤维TRC和混凝土力学及裂缝自监测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较弱使其在正常使用阶段往往是带裂缝工作的,而裂缝的扩展会使得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容易暴露于外部环境,直接与水溶液、氧气等发生接触而产生锈蚀,削弱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经济损失。针对混凝土易开裂、耐久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研发玄武岩、玻璃、碳纤维网格布等高性能材料来部分替代易锈蚀的钢材;另一方面,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以桥接裂缝,限制裂缝的开展可以对混凝土结构起到保护作用。近年来兴起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也可以通过感知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裂缝,对结构的维护起到辅助作用。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探索了掺入短切钢纤维的TRC、结构型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和裂缝自监测性能。主要内容如下:参考相关规范,进行了细骨料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抗压强度试验,并研究了短切纤维对于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短切纤维的掺入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影响,但会提高混凝土的抗压韧性,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通过TRC的轴向拉伸试验,探究其在轴向拉伸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裂缝自监测性能。具体的进行了玄武岩纤维网格布的拉伸试验以及TRC的轴向拉伸试验,研究变量包括配网率、短切纤维掺量及预应力水平等。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配网率、钢纤维掺量能提高TRC的抗拉韧性,掺入短切钢纤维会降低TRC的直拉灵敏度系数。短切钢纤维、PP纤维混掺对TRC的抗拉韧性、直拉灵敏度系数具有正混杂效应。通过TRC的三点弯曲试验及其裂缝监测,探索了配网率、短切纤维及预应力水平对其三点弯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配网率、钢纤维掺量能够提高TRC的抗弯韧性,掺入短切钢纤维会降低TRC的弯曲灵敏度系数,可通过建立FCR-COD之间的函数关系来估测裂缝宽度。短切钢纤维、PP纤维混掺对TRC的抗弯性能、弯曲灵敏度系数有正混杂效应。以结构型钢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结构型钢纤维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弯性能及裂缝自监测性能的影响;另外针对现有研究局限于小尺寸构件的情况,研究了较大跨度的电极间距、钢筋对于纤维混凝土自监测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不会改变纤维混凝土的比例极限抗弯强度,但会增强混凝土的抗弯韧性;钢纤维的掺入会降低混凝土的灵敏度,且随着裂缝的开展混凝土的灵敏度会逐渐降低;钢筋混凝土较难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准确定位,电极间距越大对应的FCR变化越小,钢筋拉断的瞬间FCR会有明显的变化。
袁楠,霍卫星,罗京,王钰奉,李纪鹏,张崇印,段景宽,王瑛,史旦达,吴新锋[3](2021)在《轻质混凝土技术问题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发展、分类、填料体积分数原理、轻量化原理及技术问题、工程应用、性能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轻质混凝土材料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轻质混凝土的研究方向,可以为轻质混凝土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李辛庚,闫风洁,岳雪涛,王学刚[4](2020)在《陶粒混凝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一类建筑材料,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原材料资源丰富,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混凝土自重大、比强度低的缺点日益显现,限制了其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新型特殊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陶粒混凝土是将陶粒或者陶砂替代一部分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具有保温、隔热、隔音、抗震性能好和比强度高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陶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力学性能、保温性能、抗冻性能,以及纤维陶粒混凝土的性能和陶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分析了陶粒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指出了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陶粒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性建议。
乐东钊[5](2020)在《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丰富,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较好的耐久性等,因此在道路与房建工程中被广泛运用。但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抗弯与抗裂性能较差,而且往往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因此很多学者开始考虑往混凝土中添加纤维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由于玻璃纤维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抗弯、抗拉等优质性能,因此玻璃纤维掺入混凝土后,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试验设计的基准混凝土强度为C30,在此基础上分别掺入掺量为0kg/m3、3kg/m3、6kg/m3、9kg/m3、12kg/m3的普通玻璃纤维、耐碱玻璃纤维,试验制作了54个150mm?150mm?150mm的标准立方体试件,其中27个用于立方体抗压试验,另外27个则用于劈裂抗拉试验。试验制作了108个150mm?150mm?550mm的标准梁体试件,其中27个用作抗折试验,另外81个用作抗弯疲劳试验。通过对不同类型混凝土试件进行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抗折与抗弯疲劳试验,探究玻璃纤维种类与掺量对玻璃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抗弯疲劳性能的影响。运用威布尔分布理论对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寿命进行理论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劈裂抗拉试验,得出其抗压与劈裂抗拉强度,探究玻璃纤维种类与掺量对玻璃纤维混凝土抗压、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记录与分析试件的破坏形态。(2)通过对梁体试件进行抗折试验,得出其抗折强度,探究玻璃纤维种类与掺量对玻璃纤维混凝土抗折性能的影响,记录与分析试件的破坏形态。同时记录试件破坏时的极限荷载,为抗弯疲劳试验作准备。计算出试件的拉压比与折压比,探究玻璃纤维种类与掺量对玻璃纤维混凝土脆性性能的影响。(3)通过对梁体试件进行3种应力水平下的抗弯疲劳试验,得出玻璃纤维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并绘制出应变-疲劳曲线。(4)通过对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寿命进行威布尔分布分析,检验其是否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并推导出其双对数疲劳方程,计算出不同失效概率下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寿命,同时计算出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极限强度。
王旭[6](2020)在《常温下型钢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施工环境,国家需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材料是混凝土。当前新型高强性能混凝土材料中,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它与工程中常见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更高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同等的环境下耐久性更强,在未来工程的建造以及加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活性粉末混凝土(RPC)与型钢组合在一起,继承了普通型钢混凝土结构延性高和刚度大等特点,还拥有了更好的防火和抗腐蚀性能。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与结构的刚度、界面间剪力分布规律和粘结强度计算密切相关,对于结构设计及相关技术规程的编制与补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设计并浇筑了7根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柱,进行常温下的推出(push-out)试验,用来研究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性滑移问题。其中5根试件所考虑的因素有:活性粉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箍筋的配箍率等;另外2根试件通过对型钢不同位置涂抹隔离剂,研究型钢腹板与型钢翼缘对粘结强度的不同贡献程度,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试件中的纵筋、箍筋表面以及型钢上下端翼缘处均布置应变片,通过分析试件不同测点处应变值,得到粘结区域中多个位置的应力变化规律。通过压力机和试件上下端的位移计,得到了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荷载-滑移曲线(P-S曲线),根据荷载与型钢表面积的比值,可求得应力(τ),进而推算出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位移关系曲线(τ-S曲线)。通过试验现象的观察,对裂缝形态和破坏模式进行总结,得到两种简化裂缝模型图。由于界面粘结作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因此计算总的常温下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强度时,需要考虑各因素的相关关系。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变化规律,得出界面粘结强度的计算方法。本文主要考虑了活性粉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配箍率这两种因素,对每种因素所对应的试件进行数据分析,拟合出特征平均粘结强度分别在各个因素影响下的表达式。对于本次推出试验的试件,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输入组合柱的截面尺寸和力学性能指标,建立分析模型,对整个推出过程中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界面粘结作用进行了模拟,软件模拟得到的滑移现象与试验结果的现象基本吻合。
李玥[7](2020)在《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泡沫混凝土是由水泥、泡沫和砂组成的一种多孔水泥材料,铁尾矿砂作为一种工业废弃物,其矿物组成与天然砂成分相似,故本试验将铁尾矿砂代替天然砂制备泡沫混凝土。其自身具备许多良好的特性,如质量轻,保温隔热,隔音吸声,节能减排等。目前在建筑领域泡沫混凝土多用于外墙保温、软土地基回填、构件夹层等。泡沫混凝土属于无机材料,是很好的天然防火阻燃的建筑材料。然而当其处于火灾环境中时,经过高温作用后的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均出现劣化,但是,目前对于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和结构衰退规律系统性研究结果较少。因此,本文以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泡沫混凝土不同高温作用后的性能和结构变化,并进行了系统的性能变化规律分析。本试验先是利用正交试验,以普通硅酸盐水泥、铁尾矿砂以及泡沫掺量作为影响因素,制作25组外观、质量变化、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的影响,经过分析选取铁尾矿砂掺量为40%的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试块观察高温之后的孔结构、物相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然后再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试块经过高温作用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备与试验做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不断升高,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试块的外观逐渐发生变化,颜色从灰色逐渐成为黄褐色,表面从出现细小裂纹逐渐变为网状贯穿性的裂缝;随着温度升高试块的质量损失增加,导热系数增加,强度降低,但在同一温度下比较时,掺入的铁尾矿砂越多,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损失越小。铁尾矿砂掺量在40%时,试块在试验温度为1100℃时,质量损失率较少为20%,强度为2.5MPa左右,导热系数为0.3,所以选取该组进行了孔结构及微观试验。观察微观试验结果得出随着温度升高,试块的孔结构出现破裂,孔径逐渐增大,通过数码显微镜观察当温度达到1100℃时气孔基本完全被破坏;不同温度作用下的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试块的水化产物基本相同,当温度处于0℃到500℃时,由于氢氧化钙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开始分解大量成氧化钙,氧化钙在与高温炉内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当温度继续升高时碳酸钙的衍射峰值开始逐渐下降,碳酸钙也开始被分解。但温度持续升高,衍射峰值强度几乎没有变化的矿物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铝和氧化铁的矿物成分的衍射峰逐渐凸显,这些矿物成分均属于铁尾矿砂。由高温之后试块的微观形貌得到当试块受热温度在300℃时,内部结构致密;温度为700℃到900℃时,氢氧化钙加速分解,内部结构出现的孔洞和裂缝;在1100℃时,试块内部的氢氧化钙已经被大量分解,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浆体胶结性丧失。
黄卫林[8](2020)在《钢纤维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钢纤维优越的弯曲韧性、断裂韧性、抗拉伸,抗疲劳等力学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利、道路、桥梁、建筑结构等工程领域,钢纤维混凝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钢纤维混凝土各项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做简单的概括。
熊鹏[9](2020)在《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在工程建设领域,UHPC不仅能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还能提升工程行业防灾减灾能力。模块化建筑采用全装配化、集成化的模块建造技术,高效节能的建造方式,符合智能化、绿色化的建筑业发展趋势。此文将以一款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模块化建筑项目为依托,差异化使用材料和构件,合理优化结构形式和材料组成,以结构合理性和经济适用性为依据,对该模块化建筑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梳理该产品的设计思路,综合改善和提升该模块化建筑综合性能,验证该产品的可靠性,为该产品在市场上产业化推广提供理论支持。第一,在充分了解和研究UHPC制备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地方工程材料和常规生产工艺,通过优选骨料和优化材料配合比参数来研制一种适用于钢混组合结构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第二,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部分填充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钢-UHPC混凝土组合结构为主体结构受力框架,并采用冗余设计理念设计出四种不同跨度和尺寸规格的框架结构方案进行设计选型。并根据不同方案的实际尺寸创建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不同框架方案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况荷载组合作用下强度和刚度方面性能对比分析,确定最合理框架结构设计方案。第三,以确定的最合理骨架结构方案为基础,采用单一变量原则,通过从材料强度分析和综合成本分析的角度,对几种不同的框架结构加外墙板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以上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综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建筑实体生产,验证该方案的可靠性。
张博扬[10](2020)在《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是一种由水泥、石英砂、硅灰、高效减水剂、矿渣以及钢纤维所组成的混凝土,具有超高强度、低脆性、优异耐久性等优势,是一种使用前景非常广泛的超高强度混凝土。由于其组分及力学性能与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OC)不同,故其构件承载力与刚度计算方法也必然不同于普通混凝土构件。基于此,本文对四根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开展足尺试验,研究其受弯性能,进而建立其承载力与刚度计算公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四根钢筋RPC简支梁进行受弯试验。考察不同配筋率、是否掺杂聚丙烯纤维等因素对钢筋RPC简支梁受力性能与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RPC简支梁受弯试验过程中裂缝出现及发展规律,获得其荷载-位移曲线。发现钢纤维RPC受压区极限压应变为4394~5200με,开裂应变为690~820με,均远大于普通混凝土。其次,推导了钢筋RPC简支梁的开裂弯矩、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刚度计算公式。由于添加了钢纤维,公式推导时必须考虑RPC拉区拉应力的影响,之后通过受弯试验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开裂弯矩、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及刚度公式的计算值均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钢筋RPC梁的设计计算。最后,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RPC简支梁模型,对钢筋RPC简支梁受弯试验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拟所得的挠度曲线趋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且吻合度较高,数值模型的塑性应变区域与试验梁的裂缝出现区域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所建模型可用于钢筋RPC简支梁的模拟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钢筋RPC梁的设计计算,为RPC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和理论参考。
二、钢纤维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纤维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钢纤维TRC和混凝土力学及裂缝自监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TRC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1.2.2 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 细骨料纤维混凝土及TRC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试验用原材料 |
2.2.1 短切纤维及纤维网格布 |
2.2.2 细骨料混凝土 |
2.3 TRC制备 |
2.3.1 无预应力 |
2.3.2 施加预应力 |
2.4 纤维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 |
2.5 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TRC的轴向拉伸试验及其裂缝监测 |
3.1 引言 |
3.2 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拉伸性能试验 |
3.2.1 玄武岩纤维网格布的力学性能 |
3.2.2 碱性环境对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 TRC的轴向拉伸性能试验 |
3.3.1 试验概况 |
3.3.2 配网率对TRC轴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3 短切纤维对TRC轴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4 预应力对TRC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 TRC轴向拉伸试验的裂缝自监测 |
3.4.1 试验概况 |
3.4.2 FCR-Load-Displacement曲线 |
3.4.3 自监测混凝土灵敏度系数 |
3.5 本章小结 |
4 TRC的三点弯曲试验及其裂缝监测 |
4.1 引言 |
4.2 TRC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 |
4.2.1 试验概况 |
4.2.2 配网率对TRC三点弯曲性能的影响 |
4.2.3 短切纤维、预应力对TRC三点弯曲性能的影响 |
4.3 TRC三点弯曲的裂缝监测 |
4.3.1 试验概况 |
4.3.2 Load-FCR-COD关系曲线 |
4.3.3 FCR-COD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钢纤维混凝土的三点弯曲试验及其裂缝监测 |
5.1 引言 |
5.2 试验内容 |
5.2.1 试验准备 |
5.2.2 评价指标 |
5.2.3 试验方案 |
5.3 不同强度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性能试验 |
5.4 钢纤维对于混凝土自感知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钢纤维混凝土梁的四点弯曲试验及其裂缝监测 |
6.1 引言 |
6.2 智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试验 |
6.2.1 工作性能试验 |
6.2.2 抗压强度试验 |
6.3 试件制备及试验概况 |
6.4 弯曲性能评价指标 |
6.5 多区段裂缝监测试验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符号 |
致谢 |
(3)轻质混凝土技术问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国内外概况 |
2 轻质混凝土的类型 |
2.1 泡沫混凝土 |
2.2 聚苯乙烯颗粒泡沫混凝土 |
2.3 空心玻璃微珠混凝土 |
2.4 陶粒混凝土 |
3 轻质混凝土的体积分数原理 |
4 轻量化原理及技术问题 |
5 轻质混凝土的综合应用 |
5.1 轻质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5.2 轻质混凝土在建筑隔板中的应用 |
5.3 轻质混凝土在煤矿工程中的应用 |
5.4 轻质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
6 轻质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 |
6.1 掺合料 |
6.2 表面改性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8 结语 |
(4)陶粒混凝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制备方法 |
1.1 原材料 |
1.2 制备方法 |
2 力学性能 |
3 保温性能 |
4 抗冻性能 |
5 纤维在陶粒混凝土中的应用 |
6 路用性能 |
7 存在的问题 |
(1)陶粒的问题。 |
(2)陶粒混凝土的应用问题。 |
(3)缺乏系统性研究,亟待突破性发展。 |
8 结 语 |
(5)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用纤维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 试验主要内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配合比与分组设计 |
2.3.1 试验配合比设计 |
2.3.2 试件分组设计 |
2.4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制作与养护 |
第3章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抗压性能研究 |
3.1.1 试验步骤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劈裂抗拉性能研究 |
3.2.1 试验步骤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拉压比 |
3.3 抗折性能研究 |
3.3.1 试验步骤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折压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抗弯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概况 |
4.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4 疲劳寿命试验结果 |
4.5 应变-疲劳曲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抗弯疲劳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威布尔分布理论及数据分析 |
5.2.1 威布尔分布理论 |
5.2.2 疲劳寿命的威布尔分布数据分析 |
5.3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方程 |
5.3.1 不同失效概率情况下的疲劳寿命 |
5.3.2 玻璃纤维混凝土的疲劳强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常温下型钢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现状 |
1.2.2 型钢与普通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 |
1.2.3 型钢与普通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
1.2.4 混凝土组合结构相关规范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常温作用下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的试验方案 |
2.1 前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过程 |
2.2.3 应变片测点布置 |
2.2.4 试验测量内容 |
2.2.5 试验加载制度及装置 |
2.3 试件的材性结果分析 |
2.3.1 钢材 |
2.3.2 活性粉末混凝土 |
2.4 试验过程 |
第3章 常温作用下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结果分析 |
3.1 推出试验现象 |
3.2 裂缝形态分析 |
3.3 推出试验过程中试件的荷载-滑移(P-S)曲线 |
3.4 推出试验过程中试件的荷载-应变(P-?)曲线 |
第4章 常温下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分析 |
4.1 推出试验过程中粘结滑移的理论分析 |
4.2 关于腹板和翼缘对粘结滑移作用影响的结果分析 |
4.3 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的影响参数分析 |
4.3.1 型钢的活性粉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4.3.2 箍筋配箍率 |
第5章 常温下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与分析 |
5.1 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特征值 |
5.2 不同参数影响下粘结强度的计算 |
第6章 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界面粘结性能 |
6.1 ABAQUS软件介绍 |
6.2 试件单元类型选择 |
6.3 定义材料属性 |
6.3.1 创建截面 |
6.3.2 装配 |
6.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6.4.1 建立几何模型 |
6.4.2 网格划分 |
6.5 加载与求解 |
6.6 模拟结果 |
6.6.1 活性粉末混凝土柱的ABAQUS模型分析 |
6.6.2 箍筋的ABAQUS模型分析 |
6.6.3 纵筋的ABAQUS模型分析 |
6.6.4 型钢的ABAQUS模型分析 |
6.6.5 粘结面破坏过程的ABAQUS模型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普通混凝土高温性能的研究 |
1.2.2 泡沫混凝土及铁尾矿砂的研究现状 |
1.2.3 泡沫混凝土高温性能的研究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制备与试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 |
2.3.2 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实验方法 |
第3章 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正交试验研究 |
3.1 正交试验的简介 |
3.2 正交试验 |
3.2.1 确定因素水平表 |
3.2.2 正交试验方案 |
3.2.3 正交试验的计算 |
3.3 极差分析 |
3.4 最优配合比及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及结构试验 |
4.1 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后的外观 |
4.2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质量 |
4.3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析 |
4.4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及微观分析 |
5.1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
5.1.1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孔隙率分析 |
5.1.2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气孔结构 |
5.2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矿物分析 |
5.3 高温后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的微观形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模拟 |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1.1 建立三维模型 |
6.1.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 |
6.1.3 定义约束 |
6.1.4 划分网格提交作业 |
6.2 瞬态热分析 |
6.3 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受热云图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钢纤维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 |
1.1 抗拉强度 |
1.2 抗弯强度 |
1.3 冲击韧性 |
1.4 抗裂性能 |
1.5 耐久性能 |
2 钢纤维混凝土的存在问题 |
2.1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较小 |
2.2 配合比设计复杂 |
2.3 施工麻烦 |
2.4 造价较高 |
2.5 裂缝出现前作用不明显 |
3 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3.1 建筑工程 |
3.2 道路和桥梁工程 |
3.3 水利工程 |
3.4 轻骨料中应用 |
4 结束语 |
(9)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超高性能混凝土概述 |
1.1.1.1. UHPC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1.2. UHPC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1.3. 超高性能混凝土主要性能特点 |
1.1.2. 模块化建筑概述 |
1.1.2.1. 模块化建筑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2.2. 模块化建筑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3. 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概述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2. 基本材料和结构 |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 |
2.1.1. 制备原理 |
2.1.2. 配合比设计 |
2.1.3. 原材料选择 |
2.1.4. 搅拌工艺 |
2.1.5. 浇筑养护 |
2.1.6. 力学性能 |
2.2. 模块化建筑的结构设计 |
2.2.1. 尺寸规格 |
2.2.2. 基本框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及选型 |
3.1. 结构荷载条件 |
3.2. 评价指标 |
3.3.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4. 有限元模型过程 |
3.4.1. 简化及假定 |
3.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3. 单元属性 |
3.4.4. 材料属性 |
3.4.5. 网格划分与约束设定 |
3.5. 各方案结果分析 |
3.5.1. 3.6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2. 6.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3. 9.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4. 12.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6.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整体方案的优化分析 |
4.1. 对比方案的确定 |
4.2. 有限元分析参数设定 |
4.3. 材料强度对比分析 |
4.4. 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
4.5. 优化方案的确定 |
4.6. 实体建筑的生产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PC材料力学性能 |
1.2.2 RPC耐久性能 |
1.2.3 RPC构件受力性能 |
1.2.4 RPC工程实例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筋RPC简支梁受弯力学性能试验 |
2.1 试验概况 |
2.1.1 原材料与配合比 |
2.1.2 试件设计 |
2.1.3 试件的浇筑成型与养护 |
2.1.4 受弯试验方案 |
2.1.5 加载方式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试验现象 |
2.2.2 荷载位移曲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筋RPC简支梁设计与计算方法 |
3.1 钢筋RPC简支梁开裂弯矩计算 |
3.1.1 计算方法 |
3.1.2 梁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的计算 |
3.1.3 开裂弯矩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
3.2 钢筋RPC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3.2.1 钢筋RPC简支梁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
3.2.2 RPC的应力-应变关系 |
3.2.3 受拉区RPC的贡献 |
3.2.4 梁正截面受压区RPC应力图形的等效 |
3.2.5 梁正截面受拉区RPC应力图形的等效 |
3.2.6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3.2.7 梁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以及配筋率限值 |
3.3 钢筋RPC简支梁刚度计算 |
3.3.1 刚度计算理论基础 |
3.3.2 刚度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
3.3.3 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RPC简支梁受弯试验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建模方法 |
4.1.2 混凝土模型建立 |
4.1.3 建立钢筋模型方式 |
4.1.4 单元选择以及网格划分 |
4.2 梁体荷载与约束的施加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4.3.1 简支梁变形云图 |
4.3.2 钢筋变形云图 |
4.3.3 塑性变形计算云图 |
4.3.4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钢纤维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纤维混凝土疲劳荷载作用下力学行为及损伤破坏机理细观分析[D]. 朱文. 新疆大学, 2021
- [2]钢纤维TRC和混凝土力学及裂缝自监测性能研究[D]. 于有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轻质混凝土技术问题综述[J]. 袁楠,霍卫星,罗京,王钰奉,李纪鹏,张崇印,段景宽,王瑛,史旦达,吴新锋.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1(04)
- [4]陶粒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 李辛庚,闫风洁,岳雪涛,王学刚. 硅酸盐通报, 2020(11)
- [5]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乐东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常温下型钢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 王旭.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7]铁尾矿砂泡沫混凝土高温特性研究[D]. 李玥.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8]钢纤维混凝土研究与应用[J]. 黄卫林. 广东建材, 2020(06)
- [9]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D]. 熊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10]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研究[D]. 张博扬.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