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换热器论文_王有镗,王春光,郑斌,赵冲,孔喜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换热器,地下,源热泵,斜率,热流,建模,应变。

地下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有镗,王春光,郑斌,赵冲,孔喜磊[1](2019)在《地下换热器温变模式对其冻胀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下换热器的低温运行模式对其冻胀变形影响,通过建立管土结构冻胀实验系统,选择连续降温、恒温、大幅度和小幅度周期性变温4种运行模式,采用冻结半径追踪和管体应变测量方法,研究了岩土温度、冻结区发展、换热管受力以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连续降温模式可产生最大的冻结范围,周期性变温模式的最大冻结范围大于恒温模式;连续降温模式可产生最大的岩土冻胀力,恒温模式次之,周期性变温模式最小;各模式下的换热管均发生椭圆化变形,椭圆化短轴位于进、出水两管中心连线方向,管体变形程度与冻胀力相对应,周期性变温可减轻管体变形;但变温幅度的作用效应有限。可见在实际工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换热管连续降温,在长时间低温运行后,应及时通过升温来减缓管体受力变形的危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4期)

王有镗,郑斌,王春光,李成宇,毛明明[2](2019)在《回填土质材料对地下换热器冻胀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源热泵技术在寒区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为背景,开展地下换热器低温冻胀特性研究。通过岩土埋管冻胀试验,基于冻结半径追踪和管体应变测量,开展冻结区发展规律以及埋管变形收缩特性的研究,对比砂土基和黏土基回填料对冻胀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换热管容积与流阻变化。结果表明,冻结区在进出水2管中心连线方向发展速度大于其垂直方向,受冻胀影响,U型换热管产生椭圆化变形与收缩,砂土基回填比黏土基回填具有更大的冻结范围,但前者换热管变形和收缩程度却小于后者。换热管在100 h内持续由0降至-10℃后,测得管容积减小率为0.4%,流阻增大率为6.5%,由此可知,埋管冻胀的变形与收缩成为循环流量减小和系统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周鸿运,李勇,T.M.Eikevik,王如竹[3](2018)在《叁维与二维结合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复合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实际气候条件下地源热泵竖直U形管换热器长期换热过程的复合数值模型。模型由一个叁维模型和一个适配于实际工程问题的二维管群模型配套组成。其中叁维模型输出的暂态模拟结果被用作二维模型的输入边界条件。模型能够在耗费相对较小计算量的同时给出较为准确的长期暂态模拟结果。根据杭州当地覆盖一个供冷季、过渡季及一个供暖季的实测数据,整理研究了土壤热力学能在实际气温及换热器运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进出口水温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长期换热影响下的管群不同深度的温度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经过一个供冷季、过渡季和供暖季后,半径2 m以内的叁维计算区域土壤的热力学能上升了0.292 MJ,与仅受气温影响的情况相比,土壤的相对热力学能增量为1.037 MJ,相对温度增量为0.28K,反映出长叁角用户对冷量的年需求量明显高于对热量的年需求量,多余热量会随时间推移在土壤中产生热堆积,对换热效率起到负面影响。地下1.5 m观测点的温升曲线峰值滞后于地下0.5 m观测点约2周,反映出沿埋管深度较深的点的温升曲线在相位上整体滞后于深度较浅的点。系统运行条件下,整个供冷季和供暖季,地埋管的出水口水温与同时刻气温温差均值分别为-8.313 K和9.077 K。对管群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堆积主要集中在7 m以下的土壤层,且在管群的转角处影响半径更大,并随深度增加而缓解。(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双双,苏华,柏慧,李兆男,商家伟[4](2016)在《成都市某商业建筑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成都市某商业建筑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进行动态模拟,解决地下冷热不平衡的问题。采用Design Builder(DB)软件对建筑冷、热逐时负荷进行计算。设计提出两种冷热源方案:空调热泵+热水锅炉、空调热泵+热回收热水机。采用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对U形地埋管换热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方案一地下换热器的累积吸放热量严重不平衡,方案二基本平衡。在冷热源方案二中,对750孔的地下换热器进行连续30年的动态模拟分析,地下温度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6年12期)

王子刚,刘莎[5](2016)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源热泵技术是应用低位可再生能源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地源热泵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广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换热器是地源热泵与土壤源进行热交换的基础。本文以某别墅空调地源热泵系统为例,给出地下换热器换热量计算模型、地下换热器布置方式、竖井埋管管长计算模型、竖井数目计算模型,计算分析结果为正确设置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以及选用合理的系统布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计算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能源转型与创新——第十叁届长叁角能源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11)

司子辉[6](2016)在《地下换热器热工参数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组实测数据,对地下换热器热工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讨论。直线斜率法可以计算导热系数、体积比热以及孔内热阻,但必须补充恰当的热阻计算式。采取多参数寻优法估计,建议以导热系数及孔内热阻作为独立变量,体积比热另行确定。(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6年01期)

王有镗,于鸣,朱晓林,高青[7](2015)在《地下换热器管体热形变测量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下换热管的热形变问题,提出采用应变测量法,通过建立受热管体形变位置与其应变的关系,实现利用管体轴向应变测量值推算管体热形变。研究表明,提出的应变测量方法与对比测量方法结果吻合良好,该方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地下换热管热结构特性以及管土间隙和传热衰减等问题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汤昌福,张文永,朱文伟,俞显忠,刘桂建[8](2015)在《地下换热器变热流传热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均一入口流体温度假设和迭加原理建立了地下换热器变热流情形地下传热模拟半解析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热不平衡和热干扰对地下换热器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换热器各钻孔换热能力与热干扰大小有关.若地下换热器每年往地下排放的热量大于从地下吸取的热量,地下换热器出口流体温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工程实例运行模拟表明,地下换热器连续运行10a,其出口流体温度与第一年相比上升了约0.8℃;地下换热器钻孔受到的热干扰越大,散热能力越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其庆[9](2015)在《如何增强地源热泵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由于具有占地少、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主要缺点是地下换热器的初投资较高,这也是阻碍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合适的地下换热器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导热能力,有效地从地下吸取或者排放热量,是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关键所在。美国于1946年最早开始对地下换热器进行研究,国内起步较晚,现有的地源热泵设计方法大都基于美国和欧洲对地下换热器的实验研究。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5年03期)

李明,房昕,孙雪娇[10](2014)在《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次冻结前后的导热系数与比热采用等效导热系数和当量比热。相变热计算式中未冻水的质量分数根据土壤的液限、塑限和含水率等求解,计算结果为0.3183。借助有限元软件Autodesk Simulation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结论:流速越大,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数值越大;在相同流速的情况下,盐水溶液的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数值是乙二醇溶液的2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4年18期)

地下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地源热泵技术在寒区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为背景,开展地下换热器低温冻胀特性研究。通过岩土埋管冻胀试验,基于冻结半径追踪和管体应变测量,开展冻结区发展规律以及埋管变形收缩特性的研究,对比砂土基和黏土基回填料对冻胀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换热管容积与流阻变化。结果表明,冻结区在进出水2管中心连线方向发展速度大于其垂直方向,受冻胀影响,U型换热管产生椭圆化变形与收缩,砂土基回填比黏土基回填具有更大的冻结范围,但前者换热管变形和收缩程度却小于后者。换热管在100 h内持续由0降至-10℃后,测得管容积减小率为0.4%,流阻增大率为6.5%,由此可知,埋管冻胀的变形与收缩成为循环流量减小和系统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有镗,王春光,郑斌,赵冲,孔喜磊.地下换热器温变模式对其冻胀作用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王有镗,郑斌,王春光,李成宇,毛明明.回填土质材料对地下换热器冻胀特性的影响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周鸿运,李勇,T.M.Eikevik,王如竹.叁维与二维结合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复合数值模型[J].制冷学报.2018

[4].王双双,苏华,柏慧,李兆男,商家伟.成都市某商业建筑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动态模拟[J].建筑节能.2016

[5].王子刚,刘莎.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设计方法研究[C].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能源转型与创新——第十叁届长叁角能源论坛论文集.2016

[6].司子辉.地下换热器热工参数估计方法[J].节能.2016

[7].王有镗,于鸣,朱晓林,高青.地下换热器管体热形变测量方法及其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5

[8].汤昌福,张文永,朱文伟,俞显忠,刘桂建.地下换热器变热流传热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5

[9].王其庆.如何增强地源热泵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J].中华建设.2015

[10].李明,房昕,孙雪娇.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论文知识图

双U地下换热器纵剖面示意图双U地下换热器横剖面示意图地下换热器平面地下换热器运行25 a温度变化曲...地下换热器运行模拟软件界面二地下换热器运行第25年温度变化...

标签:;  ;  ;  ;  ;  ;  ;  

地下换热器论文_王有镗,王春光,郑斌,赵冲,孔喜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